第七部北野武的电影。
序言
我想,《花火》当之无愧是北野武的卓越之作,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镜头的运用,甚至是北野武的表演,以及他的画作,都是那么的让人值得回味,即便刚刚看过,也会想要马上再重新来上一遍,就是想让那些镜头能够凝固在我的记忆中,每当回忆起来的时候,都能够由衷的赞叹一句:拍得真好。
较之其他作品,我认为《花火》更为全面的展现了北野武独特的风格——他的暴力、他的温情、他的幽默、他的冷酷,在这一部电影中,淋漓尽致。所以,当我一遍又一遍的回忆起它的时候,会发现每一场戏都有不同的诉说,然而这些不同的诉说结集到一起之后,又是那么的丰满与浑然。
看上去轻描淡写的一部电影,却留给了我挥之不去的追念。
一、樱花情结
如果说《大佬》中对死亡的定义是基于武士道精神,那么《花火》中则是源自樱花情结。北野武是一位民族电影大师,我想再没有谁能够像他这样,把日本文化渗透到骨髓、流淌在血液。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樱花画面,无论是在路边上,还是在画作中,都为主人公山田最后的选择做了潜在的预示。日本人对于樱花的喜爱,已经融入到民族精神的内涵当中,他们对于樱花所具有的意义界定,不仅仅是它初春盛开时的云蒸霞蔚,而是行将凋零之际的毫不疑迟,是勇于将生命终止于辉煌灿烂而非老朽丑态的毅然决然。所以,北野武在《花火》中通过山田寄予了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死亡观——宁愿美好的逝去,也不选择苟延。
本质上来说,这种死亡观与武士道精神所崇尚的死亡观有着共通之处——都是对生命的毫不留念与毫不犹豫,一种决绝。樱花在盛开得最美的时候凋谢,离开枝头的那一刻亦是如此。但是,区分来讲,樱花中所寄予的死亡观还有美好的一面,毕竟曾经绚烂迷人。所以,《花火》中的死就与《大佬》中的死有所不同,少了残酷与暴戾,而是多了一丝温情与美好。
北野武用樱花式的死亡作为结局,一是有意无意中为电影赋予了日本文化的精神元素,另一方面也为他的死亡主题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再者,还丰富了他的暴力美学内涵,可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二、暴力美学
看到这一部电影的时候,我想,我已经对北野武的暴力美学有了一定的体会与感悟。最初,我以为他的暴力就是鲜血,完全视觉上的一种刺激,而所谓“美学”却无从谈起。看过《花火》,我想,也许我发现了北野武在暴力中寄予的其他东西。
首先,就是安静。与很多械斗场面不同,北野武的电影中,决斗之前出奇的安静,几乎没有任何对白,也没有激烈的交战,然而,凝固的画面与冷酷的眼神更能传递死亡将至的讯息,让人不禁要屏息宁气。其次,就是出手的迅速。不知道这一点算不算夸张的手法,好像北野武为每一位“大佬”都赋予了绝妙的必杀技,用稳准狠来概括应该再合适不过,出手突然,干净利落得也不容置疑,甚至连观者都未必反应得过来,就这一点来说,为北野武的暴力增色不少,果决、残酷、暴烈,并且简约。第三,致命一击。北野武暴力的干净利落,不光是动作的敏捷,还有就是一枪致命,或者是插眼——直击要害。几乎没有任何搏斗的场面,从生到死的过程突然而又短暂,我想,他真的把暴力推向了一个极端。
在北野武之前,我还不知道“暴力美学”这个概念,对于接触的第一部号称暴力美学代表作的电影——昆汀的《低俗小说》,除了血腥,也没有看出其他。直到北野武的《大佬》之后,才渐渐对其有所了解。这里,引述一段概念:暴力美学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比之北野武的暴力,可以说两种不同形态兼或有之,只是,北野武更多的是在人物设置上将暴力弱化,甚至美化。就好像《花火》中的山田,虽然他在对待黑帮势力的时候手段残暴,但是他在对待同事还有妻子时又充满了深情;虽然他抢劫银行、伤人致命,但是却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山田在施暴的时候,那些暴力就被弱化了。
所以我认为,北野武暴力的最大特点是有形式和内涵之分,外表是感官刺激的血腥暴力,内在是蕴藉深沉的感情世界,同时,还有一个是隐性的,就是对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的抨击。
三、沉默的感情
北野武的很多电影都呈现默片的特点,虽然《花火》还算不上,但是,也秉承了他一贯的很少对白的风格。
正如,山田的妻子在整部电影中只有一句台词,就是影片结尾,临死之前的那句“谢谢你,对不起。”然而,就是这一句话,却已足够表达她对他的感情,以及他对她的付出。语言太多,反显苍白,倒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更具有力量感,以及感情的延伸性。北野武所扮演的角色,除了神经叨叨的菊次郎,出彩的大概也就是《花火》和《大佬》中的这两个形象,寡言,冷酷,但是内心沉淀着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对女人,还是对兄弟。
我喜欢这种用沉默来表达感情的方式,眼神,还有微笑,都可以代替语言,并且较之语言,来得更加深沉。《花火》中,山田对妻子、对瘫痪的同事、对已故部下的遗孀,都没有太多的语言,而是默默的守护与关怀,以一种隐忍和淡泊的态度,表达着他最为淳厚的情谊。
我想,电影中的北野武,用他的表演,特别是他抽搐的脸颊,代替了一切语言,电影外的北野武,则是通过他的镜头,呈现出一幕幕的画面,表达了他的情感。静默之中,深沉而又悲怆。
四、幽默
北野武的幽默是显而易见的,带着荒诞的想象,以及令人忍俊不禁的孩子气,然而,在《花火》中却收敛了很多。也许,正是因为有所收敛,所以,《花火》看上去才会多少觉得有些压抑和悲伤。
电影的幽默场景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从废旧汽车回收站的老板撞到面包车司机的争执,斥责偷出租车的小偷,到卖车给山田抢银行,都以一种纯真憨厚而又霸道可爱的性格呈现。山田开着自己改装的警车去抢银行的那一段,更是堪称黑色幽默的经典,他一反劫犯的传统标志性形象,而是以警察的模样光明正大的打劫,包括打劫之后,假警车与两辆真警车的擦肩而过,都充满了讽刺意味与黑色效果。除了这种黑色幽默之外,也有许多温暖感人心的幽默场景,比如陪妻子旅行时放烟花,还有在汽车内通过反光镜猜扑克牌,在自动快门拍照的最后一秒一辆汽车从他们前面驶过,在寺院为了让孩子听到钟声而去敲钟,等等一系列的幽默都充满了温情与童趣,只是这一次,孩子气不再那么狡黠与强烈,而是淡淡的,带着儿童般的喜悦与微笑,更亲近人心,更容易体味与会意。所以,《花火》中的幽默,戏谑的成分少了很多,转为恬静和淡然。就好像《菊次郎的夏天》中的那些鬼把戏,可以让人笑出声,而《花火》中的那些小幽默,只会让你把笑意挂在眼角眉梢,完全不同的又一种新风格。
由于北野武以暴力美学而著称,所以,他的幽默除了本身意义之外,也许也是为了与那些血腥画面和残酷现实相调和,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在揭露和呈现丑恶一面的同时,又不断给予人们温暖与安慰。因此,北野武的幽默,来得总是那么的富有深意,在笑过之后,也不会觉得浅俗和单薄。
五、剪辑
我不懂电影剪辑,所以单列出这一项让我觉得写起来有些吃力,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我又抑制不住的想要表达。
《花火》的镜头剪辑很有特点,回忆、幻想、现实穿插在一起,初看时显得有些错综复杂,细想起来,却又觉得十分精彩。例如,刚给老婆孩子快乐的打完电话,何度就被嫌疑犯枪杀成下肢瘫痪,而与此同时,山田正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外面灿烂的阳光下微风温柔轻抚着窗外的树叶,安详而梦幻。与之类似的,还有很多是用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残酷血腥的镜头相互交叠出现,暴力特写与唯美远镜头迅速穿插,交替使用,在画面的对比中,丰富的视觉感受已在其次,重要的是静止的画面与突兀的镜头带来的那些张力与冲击。
六、北野武蓝与画作
在北野武的很多电影中,蓝色几乎成了永恒的色彩。对比血腥暴力,这种格调显得优美而温情,《花火》中这种色彩的运用更是充满了细腻的心思,除了天空与大海,洗车工人的衣服、妻子的外套、山田丢在雪地里的手套,也都是蓝色的。北野武通过这些蓝色,将悲伤、忧郁蕴藏其中,不露声色,却又缱绻回绕,同时,蓝色也象征着孤独和纯净,与山田、何度的内心世界达成某种契合,与暴力画面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影片中那些北野武自己的绘画作品,儿童画般的稚拙与可爱,色彩鲜艳明快,却带给人巨大的沉寂与忧伤,特别是那些以花为头的人鱼鸟兽,有一种特别的苍凉与震慑。只是,那些充满想象力与洞察力,并且寓意深刻的画作,我还不能真正的理解。唯一直觉上的感应,就是那些以点为面的画法十分费力,也许,正像影片中何度瘫痪后的人生,很艰难,但是,只要坚持活下去,就是美丽的生命,算是一点牵强附会的寓意吧。
此外,天使形象也反复出现在北野武的画作当中,既代表着美好的希望,又是温情的体现,守护神一样的俯瞰着众生,象征着纯净的童心,尤其是那幅张开双臂的天使,更像是在给予观者温暖的拥抱。我想,北野武大概只在《菊次郎的夏天》中诠释过天使的寓意——爱与希望,但是,在《菊次郎的夏天》之前,他就已经开始用天使作为内心情感的表达了。
七、又是一个精彩的结尾
看了北野武的几部作品,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结尾,总会来上一个点睛之笔,《花火》亦是如此。一是妻子的那句台词“谢谢你,对不起。”,作为全片中妻子的唯一一句对白,显得是那么真挚而又悲伤,朴实平凡的话语,渲染出感动人心的力量,让人体会到爱情之于一对普通夫妻,是那么淡然,又是那么深厚和绵长。二是放风筝的女孩,山田折断了风筝的翅膀,但是女孩却仍然乐此不疲,在这里,风筝象征着主人公山田的命运——渴望自由和没有羁绊,然而现实却是被牢牢的拴住和束缚,同时,风筝被扯破,就好像生命一样的脆弱,轻易就可能被终结,还有,始终飞不起来的风筝,也预示着死亡的到来。三是两声枪响,山田选择了两个人的自杀,从容不迫的面对死亡,此时音乐戛然而止,镜头中是辽阔的大海,静止的画面,就好像从此之后凝滞的生命一样,死亡是一种悲痛,更是一种完美的成全。
结语
起初,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叫做《花火》,山田不过是带着妻子放了一次烟花,以及还有一次把子弹扔进火中发出声响,让妻子误以为是在放烟花的小把戏,但是,看过整部电影,特别是结局,我才明白,原来北野武想要表达的是有关生命的话题——人生如烟花,灿烂之后转瞬即逝,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美丽的绝望。
我想,北野武确实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特别是联想到他曾经发生过严重的车祸濒临死亡,就越发能够感受和体会他想要传达的那种求死心态,但是,也许也是车祸之后带给他的感受,北野武又在他的电影中,暗暗的寄托着或明或暗的希望,比如《花火》中出现的几处与儿童有关的意象——童车、小鞋子、画纸上的孩子、寺庙中的小男孩、放风筝的小姑娘。北野武把死亡演绎得宁静而唯美,没有撕心裂肺的疼痛,也没有肝肠寸断的纠结,就好像能够看到选择走向死亡的人,在临死之前的那一瞬,还会相视微笑。
生命宛如花火,绚丽的绽放之后,永远消失在漆黑的长空,这种结束,意味着永远的消失,不可逆转,也无法轮回,我想,北野武带给我们的,真的是一种绝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