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及其明堂三人图 明堂三人图

药王孙思邈及其明堂三人图

2012-09-21 16:15:24 来源:新浪中医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出生于北周时代,生于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葬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孙塬村。

他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开创的《明堂三人图》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证实,也是研究起医学学术思想、针灸史及经穴标准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明堂三人图1

明堂三人图2

明堂三人图3

《明堂针灸图》與針灸文獻
2007.10.13 10:16 作者:kimberye
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图谱
  唐太宗时,官方主持修订的《明堂针灸图》是针灸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公元630年,《明堂针灸图》完成,送呈御览。太宗尝览《明堂针灸图》,见人之五藏皆近背,针灸失所,则其害致死,叹曰:“夫箠者,五刑之轻;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轻之刑而或致死?”遂诏罪人无得鞭背。[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志第四十六·刑法》、[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志第二十七·经籍下》

《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 皇甫谧撰。
《黄帝八十一难经》一卷秦越人撰。
《赤乌神针经》一卷张子存撰。
《黄帝明堂经》三卷
《黄帝针灸经》十二卷
《明堂图》三卷秦承祖撰。
《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三卷
《黄帝素问》八卷
《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
《黄帝杂注针经》一卷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图》一卷
药王孙思邈及其明堂三人图 明堂三人图
《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
《黄帝针经》十卷
《黄帝明堂》三卷
《黄帝九灵经》十二卷灵宝注。
《玉匮针经》十二卷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注。
《三部四时五脏辨候诊色脉经》一卷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 杨上善撰。
《黄帝明堂经》三卷杨玄孙撰注。
《灸经》一卷
《铃和子》十卷贾和光撰。
《脉经诀》三卷徐氏撰。
《脉经》二卷
《五藏诀》一卷
《五藏论》一卷
右明堂经脉二十六家,凡一百七十三卷。

  《明堂针灸书》的成书全归功于官方主持修订者李袭誉亲身经历的一次针灸“奇迹”。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河南,命李袭誉“出镇潞州”。当时一些医生被朝廷聘为“征士”,临时随军但无官职,类似于今天的“志愿者”。其中一个征士叫甄权。甄权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医生,尤善针灸。 
  当时甄权正好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明堂人形图》,拿给李袭誉看,可惜的是,李袭誉对针灸全无认识。不过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令李袭誉对甄权的态度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 
  深州刺史成君绰突然患病,脖子肿大、喉管闭塞,一粒米都咽不下去。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三天,有人将此事告知了李袭誉。李袭誉立刻命甄权诊视。甄权“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即饮嘬如故。”此后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声名大噪,缙绅们竞相描写,一时流行。而李袭誉从此就将针灸奇效牢记心中。 
  贞观初年,李袭誉官至少府监,有机会向皇帝称述《明堂》之妙。皇帝下令由他牵头,加上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将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加以校订,又将校订后的版本交给甄权过目审定,最终形成了唐太宗手中的《明堂针灸图》。有示意图就是有“名堂。” 
  《明堂人形图》是一本有文有图的针灸书,以图为主;以之为基础的官修《明堂针灸图》也是图文并茂。出现有“插图”的针灸医书,是唐代的一大发明。其实“明堂”一词即包含了“挂图”、“示意图”的意思。敦煌文献中的《明堂五脏论》说:“明堂二字,其义不轻。明者,命也;堂者,躯也。立形躯于世间,着明堂而医疗。”另一医家杨上善也说过:“《太素》陈其宗者,《明堂》表其形也。”也就是说,明堂即专门为针灸而作的人体挂图。 
  中国针灸医籍中,有“明堂”的并不仅仅是《明堂人形图》和《明堂针灸图》始。《素问》中曾引用了《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和《中诰孔穴图经》,从题目上看,很可能是有图画的,但没有流传下来。《黄帝内经》只有文字没有穴位图。现存的一些针灸经典如《针灸甲乙经》、《难经》、《黄帝内经》中也是如此。《明堂针灸图》成书后122年,王焘的《外台秘要方》提及十二人图,但是该图的作者和年代均不详,图也没有流传下来。直到1936年9月,向达赴英国伦敦阅读敦煌卷子,看见裂为数段的《炙法图》,记入《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编号为S·6168铜人针灸图和S·6262铜人针灸图。这幅图的正中、头部正上方,竖写着“明堂”二字。经考证,《炙法图》是唐代抄写的古代医卷,是继长沙马王堆针灸帛书、《内经》之后现存最早的炙法专著,也是最早的有图有文的针灸图谱。  
  难得的是,唐代还出现了彩色的针灸“明堂”。药王孙思邈在甄权所绘制的《明堂》的基础上,绘制了彩色的经络穴位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很可惜的是,孙思邈所绘制的这套彩色图没有流传下来。至于《明堂人形图》和《明堂针灸图》,也都早已亡佚了。如果不是孙思邈在其著作中保留了二者的文字,并回顾了后者的由来,可能我们今天已经不能明确地知道唐太宗观看《明堂》并取消鞭笞背部的详细经过了。

[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七十八·艺术下》

马嗣明,河内野王人也。少博综经方,为人诊脉,一年前知其生死。邢邵唯一子大宝,甚聪慧,年十七八患伤寒。嗣明为其诊脉,退告杨愔云:“邢公子伤寒不疗自差,然脉候不出一年便死。觉之少晚,不可复疗。”数日后,杨、邢并侍宴内殿。文宣云:“邢子才兒大不恶,我欲乞其随近一郡。”杨以年少,未合剖符。宴罢,奏云:“马嗣明称大宝脉恶,一年内恐死,若其出郡,医药难求。”遂寝。大宝未期而卒。杨愔患背肿,嗣明以练石涂之,便差,因此大为杨愔所重。作练石法:以粗黄色石如鹅鸭卵大,猛火烧令赤,内淳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频烧至石尽,取石屑曝乾,捣下簁,和醋以涂肿上,无不愈。
武平中,为通直散骑常侍,针灸孔穴,往往与《明堂》不同。尝有一家,二奴俱患,身体遍青,渐虚嬴不能食。访诸医,无识者。嗣明为灸两足趺上各三七壮,便愈。武平末,从驾往晋阳,至辽阳山中,数处见榜,云有人家女病,若能差之者,购钱十万。又诸名医多寻榜至是人家,问疾状,俱不下手。唯嗣明为之疗。问其病由,云曾以手持一麦穗,即见一赤物长二尺许,似蛇,入其手指中,因惊倒地,即觉手臂疼肿。月余日,渐及半身,肢节俱肿,痛不可忍,呻吟昼夜不绝。嗣明即为处方,令驰马往都市药,示其节度,前后服十剂汤,一剂散。比嗣明明年从驾还,此女平复如故。嗣明艺术精妙,多如是
隋开皇中,卒于太子药藏监。然性自矜大,轻诸医人,自徐之才、崔叔鸾以还,俱为其所轻。

古代明堂圖與針灸文獻
(彭雄2005.05.06) 
  筆者藏有兩種古代《明堂圖》,一為五彩套印,分為《正人明堂圖》《伏人明堂圖》《髒腑明堂圖》3軸;一為手繪加彩《明堂圖》,分《正人明堂圖》《伏人明堂圖》《側人明堂圖》3軸。由於沒有印日期,僅根據圖案和紙質,斷為清代或更早。這幾幅《明堂圖》12經脈、奇經八脈做橘黃色或紅色或深藍色。《髒腑圖》中,心髒和腸作紅色,胃與脾做黃色,肝與膽做綠色,膀胱做藍色,非常醒目。
  「名堂」一詞古漢語中有四種意思: 一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處,二為星宿名,三為風水用語,四為標明經絡穴位的《明堂圖》。古代著名的《明堂圖》大約有《千金方》的作者孫思邈在唐貞觀年間根據甄權的考證所繪五彩《明堂三人圖》,惜久佚。陳會有出版過大幅組織紀律穴位的《明堂圖》,如鎮江府刻印的《銅人明堂圖》、丘浚雕版的《名堂經絡圖》2幅(以上二者亦已佚)。趙文炳雕版的《銅人明堂圖》2幅,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錢鏡湖彩印的《明莊腑正、伏、側人明堂圖》4幅以及中華醫學會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始建於1938年)館藏的《明代銅人明堂圖》等。一般《明堂圖》12經脈皆五色套印,奇經八脈以著綠色,《仰人圖》282穴,《伏人圖》194穴,《側人圖》174穴位。
  據史料記載,最早把針灸用於治療的人是戰國時的名醫扁鵲。扁鵲名秦越人,齊國渤海郡(今河北任丘縣)人,曾經用針灸、砭石等方法治療過虢國太子的休克病。但很遺憾,他的醫學著作《扁鵲內外經》沒有傳下來。我國現在存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是《黃帝內經》,據考證大約成書於戰國晚期,其中《靈樞》篇中有對人體解剖、針灸、經絡等內容。對中醫針灸貢獻最大的要數魏晉間的皇甫謐。魏甘露年間(256-260年)皇甫謐研讀了古代針灸文獻後寫出了《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一書,訂了單穴49、雙穴300個,糾正了過去經穴的混亂現象,統一了各穴位的名稱和部位,奠定了針灸學基礎,以後所有針灸學著作,無不以《甲乙經》為圭臬。公元552年,梁元帝贈送給日本人《針經》一套。公元563年,吳人知聰(南北朝時僧人)攜《明堂圖》和《針灸甲乙經》等醫藥書籍164卷到日本,他是早期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的重要人物。
  鑒於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宋代王惟一於天聖四年(1026年)奉詔重新考訂黃帝明堂,厘正腧(音同術)穴定位,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將內容刻石立碑,由政府頒布全國。次年鑄成「銅人」兩具,外刻經絡腧穴,內置髒腑,是我國最早創立的金屬經絡腧穴模型。後來用「銅人」考試醫生,一直沿襲到明代。明代著名針灸學家楊繼洲撰《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針灸針灸醫籍的精華,是一部繼《甲乙經》以後全面總結有關針灸學經驗和成就的傳世之作。該書對腧穴的主治病征分門別類加以論述,頗為詳盡。及至清代,針灸學術逐漸落入低潮,名醫李學川提出為醫辯證論治,針藥並重,左右逢源方可病無所遁,因撰《針灸逢源》。書中將歷代針灸醫籍中所載的十四經穴數目定為361穴,一直沿用至今。
  我國醫學發展,迄今已4000年,歷代醫學文獻,汗牛充棟。據民國25年出版的《中國醫學成總目提要》考證多達1902種,還不算坊間刻本及醫患抄本。假如你是一位有心人,偶爾在夜市冷攤或廢品收購站有緣看到它們一二殘影,請悉心收拾並珍藏。(覃聰)


汉将邳彤也称药王

2011-08-15 13:26:37 来源:新浪中医

导语: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制药方面也是人才辈出,不乏惊艳绝世之辈获得世人的尊敬和称赞,并尊称药王。你知道药王是谁吗?李振清《药王史话》记载:1958年8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河北安国视察农业,在去县委机关的途中,经过药王庙。毛泽东主席问陪同的县长:“你知道这里的药王爷是谁吗?”见他答不上来,毛主席说:“全国药王有几个,祁州的药王叫邳彤,是汉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八宿将之一。”

地处华北的安国是我国着名的药都(古称祁州),其药材的生产和贸易源远流长。其药材贸易的兴旺与药王庙有着密切关系。

“药王”事迹

据现存最早的成化二十二年“重修皮场祠记”碑铭中有关“皮王”的赞辞载:“系宋之时兮,云有秦王。遘疡疾于身兮,坚隐膏肓。医巫举莫疗兮,心欲狂。神忽感于梦寝兮,挚厥伤。分刀圭于青囊兮,药其疮。厥疾遂愈兮,安且康。”碑铭中所称“神”即皮场神,是祁州的灵神。

万历二十六年的“重修明灵昭惠显佑王祠记”中记载,新任太守张应征询问左右佥事有关皮王庙的来历,得到的回答是:“父老传言,前朝有秦王遘疾,诸医莫疗,适一医后至,供药数丸而愈。问其姓名,对曰:祁州南关人也。遣使即其地访之,始知为神,嗣是以医鸣于宋。”

天启二年的“新建皮王神阁碑记”记载更有意思,说有衲子(和尚)请姜熊兆为新碑撰记,据说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居民马自贵母病,几不起,诣神祈安,母中夜恍忽梦神授之剂,觉而沉疴顿减,厥明乃疗。”于是决定铸神像,供香火。但和尚对于“皮神”一无所知。于是姜熊兆核查《祁州志》中有太守童信之的《皮场王传》,始知原委。而该书已记载了皮神“宋建中靖国元年封灵贶侯,寻改侯为公,咸淳六年又加封为明灵昭惠显佑王”。

药王庙始建时间

成化二十二年“重修皮场祠记”载,据王吉、申端称:“皮场为州之灵神,祀典虽不列,而前朝封制具存。”“前朝封制”指至少明初皮场神已列为官祀。而万历二十五年“勅封重修明灵昭惠显佑王新碑记”明确指出该庙“建自成祖文皇帝”。应是明初朱棣在位时,即1403~1424年间。

清嘉庆九年的“重修皮王阁神碑记”记载“夫庙宇之建,肇于宋,扩于明,而当庙宇未建之先,旧有皮王阁一座,在今庙之右后北偏南向,上下六间,外有围墙、大门,虽与庙连,别为一院,盖皮王之故宫也。”照此说,宋代建庙之前,已有阁。

十三帮成立后,河南彰德府武安县的药材商人又联合成帮,清同治四年新立碑记中也称:“祁州南门处,旧有药王庙一座,奉祀明灵昭惠显佑王。相传神自有宋时以医术鸣世,多所存活。迨后遇有沉疴,医治莫效者,祈祷顿瘳。神之惠济苍生者不胜偻指,土人建庙祀之,自有宋而元而明,迄今国朝,历数数百余年之久,未尝或废。”说明在此时皮王显灵治秦王的故事在安国已流传广泛。

根据安国民间传说,山东帮在十三帮中是一小帮,想借助当时宰相刘镛题匾以提高地位。当其他帮的题匾都已挂满庙宇,刘镛迟迟不题。山东帮前去催促,刘镛不慌不忙地说:我的这个匾肯定压住其他各帮。原来他题了个“药王庙”,只能挂在庙宇最显眼处。根据这个故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把皮王神阁说成是药王庙呢!

药王是谁

综上,可以发现,“皮王”的称谓出现最早在宋末明初已有。而药王的称谓是在清初才出现。

文献所及,最早将邳彤与皮场王,及药王联系在一起,见于乾隆《祁州志·卷三·建置志》:“汉将邳彤之庙,俗呼为皮场王,即药王也,在南关。按王本州土神,自宋迄今,以医显灵,有疾者祷之立愈。相传先朝有秦王有疾,诸医莫疗,一医后至,进药数丸,立愈。问其姓名,对曰祁州南门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为神,诏立庙祀之。宋建中元年封灵贶侯,后改封公,咸淳六年加封明灵昭惠显佑王,建庙临安。”

光绪六年“增修明灵昭惠显佑王庙碑记”对药王是谁作了考察:“祁之崇祀药王也,自宋迄明而独隆于当代,赫声濯灵。考之邑乘,王为光武时二十八将之一,邳姓彤名,邑之南关有王之故墓在,遂祀焉。宋建中初封灵贶侯,寻封公,咸淳六年加封明灵昭惠显佑王。”这是现存碑铭中最早将汉将邳彤指为药王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156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孙思邈辟谷方•酒膏散第四 酒膏

原文地址:孙思邈辟谷方•酒膏散第四作者:紫薇宫阙酒膏散第四方六首论一首仙方凝灵膏︰茯苓(三十六斤) 松脂(二十四斤) 松仁(十二斤) 柏子仁(十二斤)上四味,炼之捣筛,以白蜜两石四斗纳铜器中,微火煎之,一日一夜,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微火之,七日七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盖闻医经经方,性命所系,固己为至巨至急,择於医经经方之书,拨其精且善者,椠版以被之宇内,贻诸後世,其为深仁广泽更何如哉,我烈祖好生之德,根之天性,既图治於圣经,而尤深拳拳乎疾医一职,是以

药王孙思邈的传奇人生 重生的传奇人生

人物生平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不过反正年龄不小。)为唐代著

“药王”孙思邈和龙的奇妙故事 药王孙思邈

   在铜川寻访的前两天,便听当地人几次提到药王孙思邈与传说中神乎其神的龙渊源匪浅。  而更让我惊喜的是,我们常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成语,据说就源自此处,而且很逼真的建筑,来形象地表现这一成语的与药王孙思邈的渊源。神龙见

声明:《药王孙思邈及其明堂三人图 明堂三人图》为网友花开宿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