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纪录片《大秦岭》的解说词转载 大秦岭解说词

大秦岭

第一集  宏基伟业

刘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不去秦岭,你是听说;去了秦岭,你是感受;你经历秦岭,你就是神秘。

成建正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你似乎随时可以投入它的怀抱,随时可以感受到它的气息。

帕斯奎尔·李·普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考察团成员

在考察秦岭地质公园的过程中,我清楚地认识了大陆的碰撞,山脉的形成以及后期的演变,这拓宽了全世界所有地质学家的视野。

James Leape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

秦岭地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长江和黄河的健康情况,因为秦岭是这两大水系重要的水源地。

王子今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秦岭可以说是辉煌的周、秦、汉、唐文明的一个历史见证人,一个文化的守卫者。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秦岭是一种雄健,是一种精神,如果说长江在我心目当中是母亲河的话,那么秦岭在我心目当中就是一座父亲山。

生活在终南山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他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这座山岭曾经养育了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祖先是秦人。但是有一件事他们未必都很清楚,那就是这些被称之为秦人的人后来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连它名字的由来都还是个谜。究竟出自谁口,得于何时,史学界至今还莫衷一是,只有一种观点被普遍认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所以,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

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因此,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后来,又因为秦岭矗立在秦国都城之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秦岭这个名称早期从先秦开始的著作里头,《山海经》、《禹贡》里头,譬如说还有《诗经》里头不叫秦岭,当时都叫南山,或者叫终南山。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

你看《禹贡》一般我们认为都是两千多年前,一般的说法最迟就是战国末期就已经有这个名称,实际上这些名称形成的时间比这个还早,但是我估计到秦国的时候就开始用秦岭的名称了,因为到了汉书《史记》里面已经有了秦岭。

直到公元一世纪,司马迁在他那著名的《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当这座横亘在中国大地之上,绵延1600多公里的山脉告别“万世之宗”的昆仑山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岭又加入到秦岭逶迤东进的阵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最终把中国大陆一分而为南北两半。

一座非凡的山脉,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

截至到上世纪5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中国南方和北方,笼统地归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那么,在中国大陆上真正意义的南北方分界线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呢?

秦其明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教授

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人注意到了。而且在1959年的《中国自然区划》这个草案里面就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说把秦岭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个分界线。

刘胤汉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

59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名专家,搞这个中国的自然区划。

终于,科学家们一致认定,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划出一道东西向的横线,做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

这条不同凡响的横线,就是位于中国大陆南北中轴线上的秦岭和淮河。

曹明明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教授

事实上这种分界线的作用都是自然方面的,可是它对于后来人类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乃至于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深刻的影响。

刘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你到西安,你可能吃的哨子面、馍,以面食为主。但是到秦岭南部,南坡以南,到汉江再往南,都是以米食为主。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比如咱们老话说的什么南稻北麦、南船北马都是指的以秦岭分界的南北差异。

冬天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人们守着热炕、炉火,才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而秦岭以南与关中地区仅一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青山绿水,春意融融。人们忙碌着撒网捕鱼,播种收获,尽情享受阳春三月般的舒适与温暖。

寒流过后,皑皑白雪覆盖了大江南北,霜冻天气可以越过南岭,把逼人的寒意推进到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广东。而远离北回归线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却依然百花吐艳,遍地流芳,成为中国境内除海南岛以外,唯一一个免受霜冻之害的省份,而这一切秦岭山脉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张国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中轴,是我们国家长期这块大陆形成,以及我们中华民族发源和我们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占据突出位置的一道巨大的山系。

一座山脉居然能够改变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显赫足以令人崇拜。而还是这同一座山脉,孕育滋养出一个日后创立千秋伟业,统一全中国的古老族群,面对这时的秦岭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了。这个由秦岭庇护的古老族群,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被称之为秦人的人,从秦岭出发历经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华夏大地上掀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最终改变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帷幕。

焦南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截至目前对于早期秦文化的认识,认为最早的秦人应该是和商人同源,或者是大致是族源比较接近,他们都是崇拜鸟的,以鸟为图腾的上古的先民。大约在商代的时候,秦人就被商人迁徙到西边,迁徙到现在的甘肃。

田人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秦国的历史如果要从姓氏来说,大概可以从非子开始。这个非子当时是秦人的一个首领,那么从我们现在史料上来看,他当时是给周天子养马的。

周孝王时期,秦先祖伯益第十一代孙非子牧马有功,经历二三百年失姓亡国屈辱的秦人,终于恢复了被剥夺的赢姓,跻身西周贵族行列。

公元前763年的华夏大地上,春秋争霸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摧枯拉朽的时代即将到来。

这一年,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做出一个大胆的举措,他要把秦人都城,从西汉水上游的西陲,迁往宝鸡境内凤翔县长青镇,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搬迁,其中背后的意图是迈出了挺进关中,觊觎中原的关键性一步。

秦文公貌似小心翼翼的向东推进,对秦人和中国历史来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朱子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秦国这个时候正式建都,这个国都叫雍,就是雍正皇帝的雍,现在就是陕西省的凤翔,这个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就是说秦人建都雍以后,他把这里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周天游 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在古代来说,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往往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那么在秦汉历史当中,关中这块地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例。

秦岭庞大而绵延的身躯,以略带弧形的走势把富饶的关中平原揽于怀抱,而秦岭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又有效地阻隔了来自东南方向的刀兵威胁。如果说秦岭为秦人在关中的聚集形成了安全之势,那么纵灌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水就成为了秦人立足关中的生存之本。

山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教授

关中平原应该说是我们国家农业的发祥地。在历史上一直到现在,它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从自然状况来说,一个是黄土,一个是气候。

张晓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禹贡》对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评价很高,讲到关中地区雍州土壤的时候,它的评价是上上,也就是说它把土壤分成九等,上上应该是最高的一等,第一等。所以也就是说,秦人所占据的关中平原有发展农业非常良好的条件。

秦文公进入关中之后,秦人就开始从半农半牧时代,一跃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到了秦穆公时期,强大的农业基础,使秦国脱颖而出,跻身春秋五霸行列。

公元前647年,秦国近邻晋国遭遇饥荒,国内粮仓十室九空。晋惠公向秦穆公求救,购买粮食,以度荒年。

据《左传》记载,当时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的船只,从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东进,再转陆路和漕运,抵达晋国。八百里路程,运送粮食的船队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这样的历史事实为后人留下了“秦晋之好”的典故。

焦南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在墓葬中发现了比较多的粮食遗存,你像凤翔的、西安郊区的这些秦墓,在秦墓的发掘中我们都发现有粮食的储存,比如在陶仓里边,在陶罐里边,都有粮食。

王子今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而且秦墓里面普遍出土的仓的模型,体现出民间也非常重视这个粮食储备,粮食有了富余才可以储备。

其实,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文公并不是在关中平原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的第一人,早在他3000多年之前,生活在浐河和灞河冲积而成的浐灞三角洲的半坡人,就已经在这里种植关中平原最早的粟和油菜了。而与半坡人不谋而合的是,生活在西秦岭的大地湾人,也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以黍为辅助食物了。

陈忠实 作家

我就非常感慨我生存的这块土地,应该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一块土地,不然蓝田猿人不会选择公亡岭、灞河边,半坡母系氏族社会也不会选择河边,起码那时的人凭自己的感觉就认为这里最适宜人类生存,他们才在这里生存,你想想,这块土地多好啊!

秦人能够立足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就等于拥有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粮仓。

秦景公是秦人入主关中后,第一位将秦国势力推向中原的国君。他继承发展周人的农业技术传统,按照自然天象和天文历法安排农事,关中地区农业由此进入发展时期。

公元前451年,奴隶制的苍茫暮色悄然落下,一场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三百多年间的诸侯争霸,最终分化并重新组合为齐、楚、燕、赵、卫、韩六国,它们势必要与秦国瓜分天下,利益的冲突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变得更加复杂激烈。

为了强大自己,战胜对手,卫国利用李悝、楚国启用吴起变法图强,其它各国也纷纷废除西周遗留下来的井田制,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化。

当时的秦国,虽然疆域不断拓展,却怎么也改变不了在中原各国君王心目中的弱小地位,所以秦国依然是常常被人忽略,甚至蔑视的国家。

黄留珠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晋国当时是很强大的一个国家,而秦和晋又是邻居,经常发生摩擦,在和晋的战争中它总是失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内部也在酝酿改革、改变现状的这种涌动。

周天游 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秦简公在公元前407年这时候实行了叫做“初租禾”,无论是“初税亩”还是“初租禾”,实际上都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它的合法化。开始对土地征收赋税,以粮食作为实物来进行征收,这个实际上对过去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是一种否定,从这可以看到封建制的萌芽。

“初租禾”政令的颁布,使秦国开始了有限度的土地制度和税赋的变革。不仅于此,在华夏大地风起云涌的变革大趋势下,已经迟走一步的秦国,还在耐心地等待着一个人物的出现,等待着这个人物给秦国带来一场更为彻底的变革。

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商鞅。

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家治国强兵 的理论, 由于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他说:“一个国家要想富裕起来,必须注重农业;一个国家要变得强大,必须奖励将士。”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田人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当时第一就是要在大国兼并的格局下生存下去,第二发展起来,第三然后再兼并其它国家。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了。

奖励耕战国策的基础就建立在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之上。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段清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研究员

核心问题实际上是他实行了耕战结合,奖励军功制,实际上秦国从战国的晚期到秦统一,整个都实行一种军功爵制。

谢维扬 上海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所谓军功爵制,就是对包括贵族在内的所有的人,怎么奖赏他、怎么提升他,完全靠你的军功。

段清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研究员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秦国在后来的发展,整个国家的实力确实是国富民强,兵队强大。也就是我们看到,在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当中看到像兵马俑1、2、3号坑全是军事性质的,像石铠甲坑那么一个军事装备库放到地下,表明整个秦国的实力,军事也罢、国力也罢,包括老百姓的实力也就非常高了,这实际上也就奠定了秦国统一全国的基础。

从《汉书·地理志》“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井田制废除后,土地私有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热情。

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人尽管已经具有了发达的农业优势,但是依然难以支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于是,扩张国土面积就成为秦国决策者们的一致共识。

朱子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时秦国一个大将叫做司马错,他提出,巴蜀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秦国如果能拿下巴蜀,就有了一个巩固的大后方。

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所以有了巴蜀了不得,所以史书上讲,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他把巴蜀打下来以后,秦就完全跟以前不一样了。

朱子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秦国拿下巴蜀,它领土几乎就扩大了一倍还多, 比它原来的本土面积还要大。

公元前316年,秦人从楚国手中夺取汉中的第四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兵,从褒斜道翻越秦岭,攻入四川,吞并了巴国和蜀国。

高大的秦岭造就了四川盆地物阜民丰的自然环境。然而长期以来的岷江水患,却是让秦人怎么也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公元前256年,一项具有为大秦帝国奠基意义的浩大水利工程付诸实施。

担任这项工程修建工作的,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

在都江堰建成一百多年后,汉代司马迁考察了这座集防洪、灌溉、水运为一体的浩大工程,他在《史记》中写道,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王子今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可见秦人对水资源的重视,那么首先也是对农业的重视。我们今天常用的水利这个词,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说。实际上水利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做为一个词汇出现就是在秦人的笔下。

就在秦国由于富足而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之际,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也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登上了秦国国君宝座。

这位13岁即位,21岁登基的国君,就是秦王嬴政。

秦国的强大和雄心,让各诸侯国惶惶不安,其中,秦国近邻韩国朝不保夕的感觉最为强烈。

就在秦王嬴政登基的第二年,韩桓王就派韩国著名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兴修沟通泾水和东洛水之间的水利工程,试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最终拖垮秦国,阻止秦人东进的步伐。

谁能知道,秦王嬴政此时正在考虑如何在关中发展灌溉水利的问题。郑国别有用心的建议,对秦国来说可谓正中“秦以富强,再灭六国”之下怀。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

(郑国渠)按照当时的记载就是灌溉4万顷,折合成现在的亩数的话就是280万亩,280万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灌区了。

成建正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这都是很了不得的,所以应该说在水利方面,秦国所做的这两件事情是空前的,我不敢说是绝后,但起码是空前的。

当这个处心积虑的“疲秦计”败露后,秦王并没有杀死郑国,而是利用他掌握的水利工程技术,完成了这项可以灌溉渭河北岸万亩良田的大型水利工程。从此郑国渠和都江堰一道成为展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的并峙双峰。

此时的秦国,南有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北有郑国渠保障关中平原旱涝丰收。韩王的阴谋不仅没有能阻止秦国东进的步伐,反而让更多的粮食流进了秦国的粮仓。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而煞费苦心的韩国恰恰就是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当然秦国的军队很厉害的,但是很重要的还是它有了富强的后盾,就是充足的粮食供应,所以最后能够打败六国、统一天下。

至此,在秦岭那庞大身躯的两侧,关中平原的小麦、玉米,成都平原的稻谷、果蔬,源源不断充实着秦国仓廪,秦国拥有了一南一北两个巨大粮仓。这两个粮仓就如同雄鹰身上的两只巨大翅膀,它挟带着秦人五百多年奋斗与抗争的雄心与理想,以兵甲利剑为前导,展翅高飞,去实现开拓帝国伟业的理想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在咸阳城举行庄严的出师仪式,秦军面对秦岭,举起了征讨六国的大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军声势浩大的铠甲利兵奋勇向前,所向披靡,运送粮草的车船密密麻麻,紧随其后。一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征伐就此拉开序幕。

肖云儒 文化学者

历史文化纪录片《大秦岭》的解说词(转载) 大秦岭解说词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说,秦统一六国最深刻的历史原因,不在武力,而在农业。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那么在秦统一列国之后,汉又继承了秦的政策,除了对于天下的治理,采取郡国制之外,作为管理国家的“农为本”的这个政策,又被继承下来了。那么到汉武帝时期,可以说变成了一个国家的一个基本政策,“以农为本”它对于中国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应该是影响非常大的。

公元前221年,天下一统,四海归一,秦王嬴政在他登上王位的第26个年头,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秦始皇。

从秦岭大山中走出的秦人,先后用55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游牧部落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艰难融合。

终于成为千古一帝的那一刻,不知道无尚荣光的秦始皇是否会想到: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那连年不断的厮杀和死亡,是多么令人心悸,与此相比,生长在辽阔疆土上金灿灿的麦粒和谷穗,才是供奉生命的神祗。大秦帝国的创建,与其说是与鲜血和杀戮紧紧相联,不如说是春种秋收的大地与绵绵不绝的秦岭成就了他那中华一统的理想与霸业。

第二集  山佑汉脉

位于秦岭南麓洋县境内的一座小镇,名称龙亭。龙亭镇名字的来历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东汉龙亭侯蔡伦。早在1800多年以前,已经厌倦了宫廷内你争我夺,危机四伏的蔡伦,每有闲暇,便经常带养子和亲属,来到洋县这里的封地,徜徉在山光水影中调养身心。由于这位地位显赫的宦官光顾,给这座秦岭深处的小镇带来无尽的荣耀,同时古老的造纸工艺也随之来到了洋县。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材料,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当蔡伦把这种开创人类文明史的纸张呈现给汉和帝时,皇帝龙颜大悦,下诏在全国推广。

吴荣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有了纸和没有纸,这个是不能比的,这个东西又轻巧。像竹简、木简那东西多笨啊。

高蒙河复旦大学文物、博物馆学系教授我们说学富五车,实际上是因为一捆捆的简它不便于携带,也不便于阅读。

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好家伙,我要写几万字的著作,我得拿一个马车拉。

孙铁刚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我想这个对世界上影响这个太大太大了,所以真的是太大了。造纸,在文明史上贡献来讲,我想大概仅次于火的发明吧。

造纸术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也为蔡伦的命运带来了新的转机。公元一世纪,就在东汉皇帝已经开始用“蔡侯纸”下诏行文,颁布政令时,西方的欧洲人还在羊皮上书写文字,而埃及人也在用一种非常原始的纸莎作为书写材料。由于笨重而昂贵,极大限制了文化的交流与文明的传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造纸术向西方的传播竟然和一场战争关系密切。

黄留珠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唐朝的大臣叫高仙芝……在哈萨克境内打了一仗,这一仗高仙芝打败了,打败了以后他部队很多人被俘了,被俘的士兵里头有一部分人就是造纸工人……后来阿拉伯大食帝国知道了这个情况以后,就把这批人专门弄到他们的手头,让这些人去搞造纸,这样子造纸术就西传了。

随后,源自中国的造纸术又随着阿拉伯大军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并在公元10世纪以后,传入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各国。到19世纪初叶,造纸术已遍及世界。造纸术的出现,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就在蔡伦发明造纸术的3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07年,和项羽结盟推翻秦王朝的刘邦,攻克武关,沿秦楚古道,乘势北上,从蓝田翻过秦岭,抢在项羽前面,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将秦二世赶下王位,拉开了建立西汉帝国的序幕。然而,就在刘邦准备和项羽分享推翻秦王朝胜利果实的时候,鸿门宴上的死里逃生,让刘邦不得不再次面对生存与死亡的抉择。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我们今天讲的鸿门宴,当时项羽本来想把刘邦杀掉的,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黄留珠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范增是主张坚决要杀掉刘邦的,认为刘邦是日后和项王争天下的主要对手。

吴荣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项羽,从英雄好汉的眼光来看,我就看不起你,我就不愿意跟你去一比高下,恐怕是有这种思想,所以我杀不杀你无所谓。

周天游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我让你到汉中去,那儿隔着一个秦岭,有一个天险,而且汉中相对比较闭塞,和关中当时的地理、经济条件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把你放到那儿去。

项羽最终不仅没有允许项庄的利剑刺向刘邦,还封刘邦为汉王。西楚霸王的一念之差,留给自己的,是最终将他逼上绝路的强硬对手,而留给历史的,是一个在秦岭深处酝酿崛起的大汉王朝。从关中到汉中,刘邦要翻越的,不仅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秦岭险阻,更有无尽的失落与绝望。再次走在几个月前还意气风发,最终攻占咸阳的子午古道上,被项羽逐出的刘邦此时的心情灰暗无比,前路漫漫,一片凄凉。他一定没有意识到,一个足以让后人引颈仰望的王朝,将会在秦岭的荫庇下从他的手中横空出世。

周天游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刘邦到了汉中以后,他实际上念念不忘还是要收复关中的。所以他一方面是要给项羽制造一个假象,一方面他开始着手做收复关中的准备。

成建正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再一个他也用了一些能人,你比如张良就是很好的一个谋士,萧何,张良,韩信,韩信有一段时间觉得刘邦不用他一气之下走了,然后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说。

在尾随刘邦前行的队伍中,还有一个对日后大汉江山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这个人名叫张良。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协助刘邦制订了许多军事作战方略,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最终建立起西汉王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后人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其实就是张良。

在汉中以北以及东南,是高耸绵延的秦岭,而在它的南面有大巴山环绕。由于高山隔阻,来往交通十分不便,以至于在秦朝以前,盘据在仅仅一山之隔的关中的统治者,对秦岭以南的巴蜀大地几乎一无所知。

正是一条绵延500多华里的穿山古道,把辽阔的汉中平原和富饶的巴蜀大地艰难地建立起有限的联系。这条具有血脉一般重要功能的道路就是褒斜道。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褒斜道就是一条褒水,一条斜水,褒水北面入渭河的,斜水南面入汉水的,中间有一条山廓,山廓上做的道就叫做褒斜道。

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褒斜道其实我们也称为叫“栈道”。因为它是当时秦在南取巴蜀的时候修的一条道路,用栈桥的方式,所以它叫“栈道”。

王子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褒斜道,三国故事里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多次厮杀,很多历史故事、很多战斗发生在这条道路上。

据《史记》记载,刘邦率部到达汉中以后并没有进城,而是听从张良之意绕道褒谷口,这里就是褒斜道的最南端。出人意料的是,张良让刘邦下令,即刻烧掉褒斜道。张良对刘邦说,项羽虽然封你为汉王,但你依然还是项羽最大的心腹之患。烧掉褒斜道,项羽一定以为你失去了交通手段,不可能随时向他发起进攻,同时又可以断绝关中楚军南下进攻汉中的道路。这样的一举两得,你大可安安心心,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了。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烧掉栈道以息攻天下之意,就是说和项羽表示我不会再出来了,我不会和你争天下了,我栈道也烧掉了,这里唯一的通道就是栈道,把栈道烧掉了就不会回来了,麻痹项羽。

田人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另外一个,把栈道烧了以后,行了,你这些跟我打天下的你也甭走了,他还有这个意图在里面。

熏熏燃烧的火焰,映红了秦岭的夜空。顷刻间,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的五百里栈道,化为灰烬。秦岭山谷中燃烧的火焰,让沉醉西楚霸王美梦里的项羽,如释重负。在项羽看来,没有了褒斜道,刘邦就等于失去了千军万马,任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插上翅膀,飞过秦岭险阻。就在那把烧毁褒斜道的大火熄灭短短两年之后,身居汉中的刘邦却又大张旗鼓的对外宣称,要重修褒斜道。

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表面上是要修复栈道,栈道也就是现在的褒斜道,在修复褒斜道。这样就让位于关中的章邯非常紧张,他就把在褒斜道这个关口上等待着、守候着。

朱子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其实是虚晃一枪。实际上佯攻,这就是佯攻。我那个渡陈仓是正攻。

项羽完全被迷惑了,就在他嘲笑刘邦异想天开的时候,刘邦和张良统率的十万大军,已经兵分两路,悄悄地绕过褒水,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刘邦的十万大军从天而降,他们从大散关越过秦岭,进入楚军镇守的陈仓,关中平原顿时门户大开。从此,汉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军事实践,至今还被世界军事史奉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兵法上讲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虚实实,其争相生。刘邦以及他的部下运用得非常好,所以烧栈道、修栈道就是不同阶段,不同战略中心任务转移的时候提出来的一种非常契合当时实际需要的对策。

公元前202年,经历了四年楚汉战争,已经拥有了大半个中国的刘邦,在定陶称帝,确立国号时,想起被贬为汉中王的艰难岁月,他毅然决定,把刚刚建立的江山称之为“汉”。三个月后,他又力排众议,把都城从洛阳,迁至紧靠秦岭的长安。由此,中国历史上,一个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朝代呼之欲出。秦岭南麓城固县博望镇的博望村,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这些人家都为张姓。究其原委也就不足为怪,因为这里就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故里。

博望村村民采访:这村叫博望村,我是张骞后裔64代张兆元,全村都姓张。我们65代现在可能是大概30几个人,66代可能有100多人。

公元前141年,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即位。正是这位年轻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把西汉带进了一个开疆拓土,盛极一时的崭新时代。据《汉书》记载,从汉高祖刘邦立朝建国,经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即位,汉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壮大。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当时汉武帝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北方匈奴入侵,这个连年,从文帝的时候,汉高祖曾经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就今天大同,围起来了,一个国家的皇帝给外国军队给围起来,那个是不得了的大事情。

徐泓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所以他通西域是拉拢西域的国家跟中国合作两面夹攻匈奴,所以他主要是为了联络西边的这些国家。

公元前138年,26岁的张骞,告别博望村,翻过秦岭,来到长安,他肩负汉武帝建立大汉帝国理想的重托,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

张岂之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1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程。汉武帝开通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征讨匈奴,开拓大汉疆域。但战争结束了,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都城长安。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芮传明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丝绸之路这个历史,大致上可以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的中外关系史,因为它的范围不仅仅涵盖了经济和贸易,或者只是某些商品,而是涵盖了中外交流的各种关系的方方面面。

徐泓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比如说宗教,许多这个西方、或者东南亚、南亚的宗教,像佛教传进来,也都是从这一条路进来的。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它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还有跟这些有关系的奢侈品都会跑进来,那就是文化交往。

肖云儒 文化学者所以丝绸之路,现在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象征,具体的丝绸已经可能风化了,但是丝绸的闪光,带给我们的是一条闪光之路,文化闪光、和平闪光、历史闪光、意志和品格闪光的路。

东汉末年,持续不断的军阀混战中,秦岭,又一次成为延续汉室最后一丝气脉的屏障。公元218年,刘备攻取汉中后,文武百官上书汉献帝,推举刘备为汉中王。距先祖刘邦来到汉中424年后,后人刘备又来到秦岭山中,在勉县旧州铺刘备举起了征讨曹操,拯救汉室江山的大旗。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在这三大政治集团之间,其实并没有确定的边境分界,但曹操和刘备分别占据关中和汉中之后,挺立在这两个军事阵营之间的秦岭,自然就成为曹魏和蜀汉的军事分界线。秦岭山高水长,道路崎岖,这样的一道天然屏障,使魏蜀双方在没有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轻易发动军事进攻。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北伐叫作以攻为守,就是说我以攻的一种形式,以这种姿态,让曹魏政权忙于应对我的进攻,而避免他们大规模地南征。

建兴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屯兵汉中的诸葛亮以《出师表》上书,拉开了五次北伐的序幕,那一年他47岁。悲壮的五次北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主动的进攻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防御选择。与其说诸葛亮是在与曹魏交战,不如说是诸葛亮在一座山脉面前的挣扎,而这座大山正是秦岭。从公元227年出兵祁山,到公元234年兵败五丈原,为了逾越秦岭,诸葛亮煞费苦心。几次北伐非但没有取得寸土,反而使得蜀国兵马疲惫不已,秦岭山中道路崎岖,在缺乏有效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险峻的秦岭始终是摆在心存高远的诸葛亮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面对重重险阻的秦岭,这位胸怀大略的军事天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痛苦的面对北伐失败的现实。公元228年,马谡失守街亭,蜀军全线溃退。撤退路上,为了逃命,在距先祖刘邦火烧褒斜道434年后,蜀军不得不再次把留坝江口镇到太白县王家愣的栈道烧毁。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刘邦烧栈道,我刚才说了,他还是一种战略欺骗的行为,那是虚的,虚实是结合的,那属于奇,属于虚。

黄留珠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而诸葛亮主要还是把路烧了,断绝这个路,这个方面占得比重大概更大一些,防御对方的进攻。

公元234年秋天农历八月二十八日深夜,秦岭上空星光黯淡。五丈原军帐内,诸葛亮病榻前无力摇曳的长明灯,骤然熄灭。一代贤臣诸葛亮溘然长逝,犹如支撑蜀汉江山的栋梁轰然倒塌。刘汉江山从此走向它的末路。大汉帝国的背影,已经离我们远去。杀戮声渐渐平息,蜿蜒在秦岭腹地的古道上,只有络绎不绝的商队,昼夜穿行;遍布秦岭的驿站把温暖的家书,传向南方与北方。面对绵延山岭和刚刚飘逝的烟云战事,过往的文人雅士,用手中的笔墨,留下了他们对历史的慨叹。在与大汉历史纠葛最深的褒斜道两旁,镌刻着数量众多的汉代遗迹,正是这些文化遗存,使大汉文明的光芒,穿越千年时空留传后世。十三块历经风雨,今天已经模糊不清的汉代石刻,就是两千多年以来,深刻影响着中国汉字演变和书法艺术走向的《汉魏十三品》。在此之前复杂难辨的篆字,到了汉代这个大变革的时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一种更简洁,更便于书写与辨识的字体——隶书,把中华书法推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文明高度。面对一个个斑驳遒劲,稳健雄厚的方块汉字,令人至今还能感到大汉王朝那囊括天地,气吞八荒的气象精神。

朱恒夫 上海大学教授我们今天中国的版图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当然在后来的唐朝,在后来的清朝,版图要辽阔得多。但是这个辽阔版图的基础是谁定下的,就是汉朝。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儒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在看来,儒学也没有选择错。确实是给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作为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代表,当之无愧。

肖云儒文化学者汉民族、汉人、汉字、汉文化、汉语,就是一个国家文化中间、种族中间最重要的符号,都被冠以汉字,所以汉朝这个朝代就由一个具体的历史朝代化为一种血液,流到了我们每一个汉人的血管里边,而这个是被遗传下来的,这是一种文化基因。

这两个字读“衮雪”,书者正是与诸葛亮对峙秦岭的一代枭雄曹操。公元20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失利,又错杀杨修,懊悔之余,曹操来到褒谷山口,当时正值夏秋之交,褒河水波浪翻滚,激流涌雪,曹操感慨系之,挥笔写下“衮雪”二字。随从提醒曹操,“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深藏不露地说:“一河流水,岂缺水乎?” 公元263年,曹操离开汉中54年后,曹魏大军兵分三路,攻入成都,前后持续465年的大汉王朝,彻底灭亡。刘邦走了、汉武帝刘彻走了,蔡伦、张骞、诸葛亮也走了。巍峨的秦岭却依然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中央,大汉帝国把它那枯萎的根茎和叶脉留给了大地。把一个时代曾经的波澜壮阔,永远留给了秦岭。

第三集  盛世佛音

 在蓝田县秦岭深处,有一条静谧幽深的山谷,名叫辋川。远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辋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诗人王维晚年也就是在这里忘情山水,吟诗作画的。在他那首流传了上千年至今毫无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维是这样描述秦岭山水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虔诚态度的人。就是因为曾经梦见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维摩诘,于是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字号摩诘。

就在长大成人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万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际,这位名震诗坛的大诗人却辞官远去,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之中,每日里悠闲自得的王维谈禅赋诗,礼佛作画,过起了超然尘世的隐居生活。

陈尚君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很有名的一句话叫“终南捷径”,就是和王维差不多同时代的另外一位文人的说法。那么王维从他本人的行为来讲的话,他的隐居或者修佛并不完全是作为这样的一种手段,他更多的还是热爱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之中能够体悟到人生和自然的融合为一。

王维一生曾四次出家隐居,其中就有三次选择了秦岭。做尚书右丞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家里供养着僧侣,为的就是与他们说佛谈禅,探讨佛教真谛。有人记述王维当时生活时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

王雷泉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因为佛教的思想确实在哲学的、在本体上,对本体的探索,对我们人的精神生活彼岸的探求,儒家思想是远远不如佛教的。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你治国、修身,可以用儒家的思想治国,但是你如果要为自己心灵的开放、心灵的超越、哲学上的探求,他必然要到佛教里面去寻找依据,找到他生命的源泉。

这时的王维,以松林明月作伴,与湖光山色为友,终日里赋诗作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陶冶着他的性情,这一阶段,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陈允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但是现在看起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成就最高的作品,还是他隐居辋川以后,特别是写的叫《辋川集》20首。

李浩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哲学作为诗歌表现的方法、技巧、甚至是诗歌追求的一种境界。所以有人说他的诗是“诗中有佛理,诗中有佛法,诗中有佛境”。

公元八世纪中后期的盛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巨星荟萃并且交相辉映的时期。就在王维沉迷于秦岭山水,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超然尘世的诗佛形象的时候,潇洒飘逸的一代诗仙李白正在盛唐大地上四处放歌游走;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也沿着秦岭山路踽踽西行,朝着他诗歌创作的巅峰而去。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家吴道子、阎立本,此时也在用他们千古不朽的笔墨,共同塑造着大唐盛世空前绝后的艺术精神。

业露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所以从文化角度来讲,这一段时间,无论是音乐、戏剧、包括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非常大气的,它能够容纳世界上各种文化在长安的流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非常光辉灿烂的时期,那么从宗教来讲,从佛教来讲,隋唐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佛教是在大唐帝国立国五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来到中国的。

1600多年前就坐落在这里的寺院——草堂寺,寺院虽小,气度不凡,因为这里安葬的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巨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生活在公元4世纪,原籍天竺,生于西域古龟兹国。鸠摩罗什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三十岁开始讲经,渊博的学识与声名很快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

释谛性法师 草堂寺住持

当时皇帝叫苻坚,苻坚听到他(鸠摩罗什),也相信佛法,听说他这么伟大,就派大将吕光带着七万兵去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回来,去了以后当时的龟兹国王不舍,和吕光打了一仗。

这场战争,最后以古老的龟兹国灭亡而告终。

鸠摩罗什来到长安的那年51岁,这时的长安虽已成为后秦都城。

但后秦皇帝姚兴对鸠摩罗什的崇敬与前朝皇帝相比并没有丝毫改变。姚兴专为鸠摩罗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经书翻译场院,并派僧侣三千,协助鸠摩罗什工作。

就这样,费尽心血与智慧的鸠摩罗什在秦岭四季弥漫的山岚雾霭之中,十二年间由一盏青灯相伴,翻译佛经94部,共425卷,总计300多万字。

释谛性法师 草堂寺住持

虽然说历史上参与译经的人多,但是大家常诵的经典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

张弘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鸠摩罗什应该说是对中国佛教贡献最大的一个人,现在对他的评价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佛教,我们说后来的几大宗派的主要思想都是鸠摩罗什翻译过来的。

可以说,是鸠摩罗什的贡献让晦涩深奥的佛教教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语言文字,走向了中国社会,接近了普通民众。

就在鸠摩罗什圆寂200年后的公元618年,大唐帝国的建立使得经历四百年分裂与战乱的中国,再一次迎来了和平统一的曙光。八年后,一位旷世奇才,从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登上了大唐皇帝宝座。

这个人,就是唐代历史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从此,一个纵横四海,令后人无限仰慕的大唐帝国,气宇轩昂地登上了公元七世纪的世界舞台。

唐帝国的强盛崛起,自然震撼与吸引了各国统治者的目光。邻近中国的日本、朝鲜等国,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据记载,当时仅日本官方派出的遣唐使就多达数万人。在这些人当中,对唐朝政治、法律以及经济感兴趣的不在少数,而原本来自西域居然又被高度融合与发展的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赞服。

张岂之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佛教思想的影响,这很吸引人,和儒家比较起来,儒家在这方面就逊色一些。孔子春秋末期就给他的学生就讲,他的学生提问题,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老师你给我回答一下。孔子六个字就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就是生活生命我还在探索中,我了解的还不够,我哪里知道死后的情况呢?

王雷泉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但佛教它恰恰是要去探索,它给你一个解答,它把孔夫子“存而不论”的那个彼岸世界,以及连接彼岸世界跟此岸世界所有的关系,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盛唐之时,中国和日本之间佛教文化的交流达到高峰,而走在这条文明传播之路上的先驱当属和尚鉴真。

为了弘扬佛法,鉴真前后六次越海东渡,无情的海浪一次又一次地使鉴真的雄心壮志遭受挫折,就在第五次东渡过程中,鉴真因染病而导致双目失明,但留存在鉴真心中的弘法信念并没有因此泯灭,终于,在公元753年,历尽艰辛,第六次东渡的鉴真第一次踏上了日本国土,实现了多年的宏愿。这一年,他66岁。

鉴真和尚受到了世界的赞许,他的顽强东渡无疑是大唐第一人,但是从大唐佛教源头的角度来说,鉴真的前面还有先行者,就在他踏上日本国土126年之前,一位唐代僧人已经走上了西行取经的漫漫长路。

长安城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的佛塔名叫大雁塔。与其他佛塔不同,唐高宗李治建造大雁塔的目的,除了供奉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佛教经典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大雁塔庞大而华丽的身躯向前来长安朝拜、进贡的各国使臣展示大唐帝国的国威。

玄奘和尚是在贞观二年,即公元627年,起身前往印度的。

黄心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研究中心教授

他为什么到印度去呢?他因为自己研究佛教觉得有些佛教的理论前后有矛盾说不清楚,所以为了求得真实的解答,就是他到印度去的最主要原因。

业露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当时的西行求法之路是非常艰难的一条路,特别是要越葱岭,又是大沙漠、流沙这个等等,自然条件非常艰苦。

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27岁,这位日后终于名震中外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大师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从长安出发的那一刻,大唐盛世还在孕育之中。但当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将秦岭山中的晨雾一扫而光的时候,玄奘被这座山岭的高迈雄浑所深深震撼。他似乎预感到,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时代即将在这座大山的护佑下诞生。

那一刻,秦岭的深沉博大给玄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以后,当玄奘再一次面对这座山脉时,他敬仰有加地称秦岭为“众山之祖”。

接下来,唐太宗下诏成立国立译经院,由朝廷出资供养,召集全国各地寺庙高僧聚集长安,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并封玄奘为“三藏法师”。唐太宗同时嘱托玄奘把自己在印度学佛十七年的所见所闻记录成书,以供国人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由玄奘率众完成并且千年流传的巨著《大唐西域记》。

芮传明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大唐西域记》除了对佛教的贡献,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外,其实对印度,印度历史跟对印度的佛教、佛教史,贡献相对说来可能更大,为什么这样说,比如说它里面记了一个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就是佛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生辰年份确定下来了,而这对于印度来说实在是一个大功德。

张弘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玄奘之前对印度的称谓叫“身毒”,或者叫天竺,玄奘去了以后,学习梵语以后,他认为翻译成“身毒”或者天竺都不准确,应该翻成印度,所以印度就是玄奘给它定下来的名字。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接受玄奘请求,亲自为玄奘主持翻译的佛教经典《瑜伽师地论》撰写序言,这就是在其后为大唐文明带来无限荣光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李世民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但当时,晋代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事,长安城内弘福寺的高僧怀仁和尚决心收集王羲之的字来对应李世民的文章,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李利安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教授

这个序我们现在在大慈恩寺,就是大雁塔底下还可以看到,褚遂良书写的,叫《大唐三藏圣教序》。在这个圣教序里头,唐太宗就对玄奘有非常高的评价,叫法门之领袖,那对玄奘评价是非常高。

玄奘到了晚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唐高宗为他建造的大慈恩寺内翻译佛经。唐代佛教这时已经在对印度佛教全面梳理、系统诠释的基础之上,同时高度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佛学体系,而这一切,又通过丝绸之路向外广泛传播,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大唐都城长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佛学文化中心。

业露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从整个佛教发展来讲唐代佛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印度的佛教到了13世纪以后,在印度本土基本上就灭绝了,没有了,真正保存下来的中国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是通过中国影响了世界上其它的国家,所以也有人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

“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透过古人的诗句可以想见,在一千多年前,莽莽苍苍的秦岭山中是怎样一派蔚为壮观的学佛盛景。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深夜,秦岭上空星辰低垂,暗淡无光。一代佛学大师玄奘,在翻译完成他从印度带回的600余卷佛教经典之后,溘然长逝。

一生对玄奘充满敬意的唐高宗听到消息后,仰天长叹道:“朕失国宝矣!”满朝文武,悲哽流涕,为大唐上空一颗文化巨星的陨落,悲痛欲绝。

唐高宗罢朝三天,将玄奘灵柩安放大慈恩寺,供百姓吊唁,就在玄奘安葬那天,古人描绘“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余万人”。

玄奘曾经嘱托弟子,去世后把他葬在能看到“万山之祖”的秦岭脚下。唐高宗根据他的遗愿,将玄奘遗骨安葬在秦岭山区的白鹿原,后来又改葬紧依秦岭的少游塬兴教寺。

位于关中平原的历代帝王陵墓,几乎都选择了与秦岭隔水相望的形制。中国古老风水学解释这种现象时说,因为源头联在遥远的昆仑山,所以秦岭山脉就成为建都关中平原历代帝王的龙脉。

安卧在这座巨大陵寝里的人,就是大唐一代女皇武则天和他的丈夫唐高宗。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

有谁知道,为了这一天,武则天苦苦等侯了三十年。

张国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

因为武则天她说她是菩萨转世,是东方女主临朝,《大云经》里有为她,佛经为她即位当皇帝造舆论。

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就说在东方会有女主登政。那中国正好是东方么,女主当政那不就是武则天吗?所以武则天觉得这也是佛教中冥冥之中对自己的一种支持,于是就在全国各地大建大云寺,每个州都设立了大云寺,然后抄写这个《大云经》,颁发全国,让大家都要去读《大云经》。

尽管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不合礼制的窃国者。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位在唐太宗死后削发为尼,又在秦岭山中敬业寺度过三年时光的女皇,却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关键性人物。

武则天出生的时候,佛教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武则天入宫不久,就曾经接触过刚刚从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奘法师,并且从此开始研读佛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对于推进佛学的深入与传播,武则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时的长安城内早已是佛学鼎盛,国人几乎到了无学不佛的地步。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们追根溯源说它是外来的,但是我们讲中国的佛教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印度佛教了,它已经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王雷泉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所以赵朴初曾经说过,他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国文化的血肉之中了,甚至可以渗透到我们的骨髓之中了,如果离开了佛教的话,恐怕今天我们连话都讲不出去了。

张弘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比如说“世界”就是佛教来的,“实际”、“绝对”、“相对”、“唯心”、“唯物”、“真理”、“真谛”,像这些词语,都是从佛教来的。

在武则天去世114年之后的公元819年正月,整个长安城还沉浸在传统节日的喜庆之中。而就在这个时候,被誉为“百代文宗”的文学大家、吏部侍郎韩愈,却情绪低沉,无奈与绝望笼罩心头。

扶风法门寺,是关中地区最古老的皇家佛教寺院。由于寺内佛塔之下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法门寺因此就成为大唐帝王顶礼膜拜的地方。从太宗五年开始,大唐每隔三十年就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迎请佛骨法会,其间,从长安到法门寺的百里长路拥众百万,皇室也为这样的活动大肆耗费钱财。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下诏,将佛骨从法门寺迎请至长安供奉三天。韩愈得知这一消息,挥笔写下《谏迎佛骨表》上奏,竭力反对这样的活动。

韩愈的言论激怒了唐宪宗。他当即下诏,处死韩愈。在众位大臣的苦苦哀求下,韩愈最终免去一死,随即被逐出长安,发配潮州。

这一年,韩愈51岁。在赶赴潮州的路上,距离蓝关不远的地方就是辋川,当年看破红尘的王维,就在那里隐居。沿山谷再向前去,还有王维时常探幽寻访的佛教寺院。同为大唐文人,王维远离喧嚣,换来的却是安然心境和秦岭山水,而此时,自己却不得不以垂老之身,流落千里之外的荒蛮之地。

在漫天风雪之中,韩愈立马驻足,遥望远处被茫茫雪雾遮掩的家园,为自己迷茫黯淡的前途与命运,也为一个爱恨交加的王朝,留下了他那首被后世永远传诵的著名诗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2059.html

更多阅读

无尽的道路——纪录片《红跑道》观后感 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

无尽的道路——纪录片《红跑道》观后感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是因为我们走在一条没有尽头,也无法倒退的跑道上,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质疑。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光辉熠熠的大道,道路的开拓者,是几个单薄的身躯。影片的开头,触

声明:《历史文化纪录片《大秦岭》的解说词转载 大秦岭解说词》为网友青衫的那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