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到农村的时候,我们村子看不到一所砖房,都是草房。在几个老乡家里能看到用砖头垒起来的火墙,那是从外面买来的砖头。第一年,队里就办起了砖场,准备自己制砖烧砖。当时听过有这样的说法;要过好日子,要让我们的房屋砖瓦化。
队里的砖场是设在村子的东头,离开村庄有一点距离,在队里的猪圈边上。那年冬天,汪家琪干的第一份工作,是跟杨文学老头一起喂猪。开春了,开始建砖场了,家琪兄就成了砖场的一员。
手工制砖时,砖场也就三个人,有田玉富、孔兆源还有汪家琪。大师傅是田玉富,这人来闯关东时走过不少地方,还曾经在齐齐哈尔当过工人。他有一套制砖烧砖技术,家琪兄和当地老乡兆源兄就算是跟他学手艺,共同搭伴建立砖场。
制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常说的有秦砖汉瓦,从出土的文物看,在秦朝以前就有砖,长城就是用砖建造的。
手工制砖还有很多讲究,具体工艺步骤大致是这样的;取土和泥、木模成型、脱模晾晒、收坯整型、码坯风干、装窑码坯、烧窑三天、封窑两天、开窑冷却、出窑挑砖,砖就制成了。
取土,是在地表铲去表层土,用下面的黄土,因为表层土里杂质太多,草根树皮之类的容易在砖里造成孔洞。和泥的时候,是先用一定的水把泥土浸泡一段时间,让泥土醒一醒,这样土能湿润均匀,免得泥里有干土块,然后搅拌均匀,堆起来备用。
木模成型,是把和好的泥用力摔到做好的砖模子里,摔的要用力详实。然后用钢丝弓把木模外面的泥土刮去,拿着模子到平整的场地把砖坯扣出来。这也就是脱模,放在场地上晾晒了。
看到家琪兄制砖的时候,还蛮像那么回事。泥巴在手里揉一下,往模子里一摔,钢丝弓来回一刮,还伴有音乐。拿到场地扣出来,一排排齐刷刷的,一人一天能做个三四百块砖坯。
晾晒一段时间后,砖坯有点干了,表面用平板拍拍整型,再立起来拍拍,有了一定的硬度,就把它们收到凉棚里码好。码的时候砖坯之间要留有缝隙,能够通风。
手工做的砖,造个火墙炉子没有问题,要造大房子,怕压强不够,就要用机器制砖,这样土能够挤压结实,就是砖的分量也要重好多。
"
"
队里买了台制砖机,用拖拉机作动力,带动制砖机来做砖坯。我和李建生师傅在砖场,搭建了两个大的砖棚,用来摆放砖坯。机器制砖的时候,两个人不停地往制砖机里铲土,机器不停地转,要不停地往里放土。土经过搅拌,从砖模成型装置挤压出来,就成了一长条大方块。一定长度后,就推到一个有砖厚度间隔的钢丝栅平台,用杠杆方法把一大块用力推过去,切割成十来块砖坯。这十来块砖坯放在一块板上,要抬到砖棚里,由码砖的人把砖坯码起来。
我和家琪兄都是码砖的,砖要码得快,码得整齐,中间还要均匀地留有通风的通道。手上拿着两个齿的叉子,一叉子两块砖,动作飞快,把砖放上码齐。
机器转起来,没有停息的时候,人就跟机器一样,不停地忙活。铲土的不停地往机器里填土,砖坯不停地出来,端砖坯的人,端起砖坯一路小跑,把砖坯端到码砖的跟前。
这个端砖坯的人是最累的,你想想,一天要做上万块砖坯,我们码砖坯的人就有三个,要七八个人端砖坯才能保持正常运转。这砖坯在湿的时候特别沉,十来块砖坯加上木板,有一百来斤。那时连推车也没有,就是有推车也不能推,因为没有像样的路,坑坑洼洼的,也就二三十米的路程。
后来队长一看,这样不行,端砖坯的累人,两个人抬,又太浪费。就去找了一帮村里的老娘们来干活。老娘们平时在家里,也不常在队里干活,让她们来两个人抬十来块砖坯,不算很累也能挣几个公分不是,还能省下几个男劳力。
好家伙,来了十几个老娘们,她们来了砖场可就热闹了,正所谓,男女搭伴干活不累。平时家长里短的,爆料一些新闻,打打闹闹的还挺来劲。夏天干活,衣服穿的单薄,抬起砖坯跑起来,浑身的肉晃动还真是性感。
装窑的时候,砖坯在窑里码排还有讲究,靠火部位要密,离火远的地方要稀疏,砖坯之间要码出过火通道,并且能够均匀地使每块砖坯都能烧到。
烧窑三天,这三天是白天黑夜连续烧不能断火。我们烧窑,尤其是值夜班的时候,还经常去弄一点土豆或苞米棒子之类的,放到火里烤来吃,这也是一大享受。
烧的差不多了,就把整个窑封起来,用泥土把各个出气口堵死,让砖坯在窑里随窑冷却。封它两天,再把几个口打开晾晾,等温度降下来就可以出窑了。
我们烧的都是红砖,如果是烧青砖,还要有喷水一道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