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离别歌曲《驼铃》走红背后的传奇 蓝瘦香菇走红的背后

经典影视歌曲解读——

伤感离别歌曲《驼铃》走红背后的传奇

《戴手铐的旅客》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的一部彩色故事片,片长122分钟。影片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发生在某科研单位的一起凶杀案,保密室工作人员小黄被暗杀,发射导弹的A—1号燃料样品也被盗窃……影片集中描写了老公安侦察员刘杰在被诬陷流亡的过程中与真正的凶手苏哲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主题插曲《驼铃》紧扣剧情,以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渲染了浓浓的战友惜别情,影响甚远,传唱至今仍旧不衰。

不合“潮流”的《驼铃》旋律

讲起这首电影歌曲创作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当时大红大紫的电影明星于洋导演兼主演新片《带手铐的旅客》,王立平受邀为这部影片创作音乐和主题插曲。那时的王立平刚刚调入北京电影乐团(现中国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工作。

王立平接受影片音乐创作任务后,思想负担比较重,因为是第一次为故事片电影创配乐。导演于洋开玩笑似的对他说:“这可是你第一次为故事片作曲,只能成功不能‘成仁’,一定要写好啊!写好了,故事片配曲这扇门也就向你敞开了。”

众所周知,那个时期,影片对插曲创作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几乎每一部电影中的插曲都成了流行一时的经典。而它之所以流行,恰恰是填补了当时文化娱乐中缺失抒情的空白。

其实,在创作《驼铃》之前,王立平创作的歌曲《太阳岛上》就风行一时;他还为纪录片《潜海姑娘》创作的音乐,因为使用了电吉他,引领了轻音乐的潮流,被视为“时尚”作曲家,声名大振。

王立平当然期望敲开电影音乐创作这扇门,关键是如何开启。

详细阅读剧本后,他感到比较棘手,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革命者忠于信仰、信守原则的故事,插曲到底是走“时尚化”不管不顾地写一个“洋味”的、“软性”的流行曲,还是写一个主题、风格、乐器、旋律都很民族化的、饱含感情、真诚面对生活的作品?

剧本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革命老干部,音乐当然不能按当时的“赶潮流”风格写,想来想去,王立平果断地选择了“民族化”思路。他认为这部影片中的歌要用民族风格强一点的曲调,要讲一点“忠诚”、“革命”的词儿,伴奏也不能用电子琴、电吉他,还得用琵琶、二胡、提琴等最常用的民族乐器。节奏也不能太轻松、愉快,应该更深沉一些。这样看来,跟当时比较流行的乐曲相比,它的确很不合“潮流”,似乎没有什么希望能被人喜爱。

为什么今天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这首歌?究其原因不是这首词多么美妙,而是她真挚的感情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是1930年的影片《野草鲜花》中的《寻兄词》,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在3个月后才出现。从那时起,电影插曲便一直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

“耳边响起驼铃声”于颠簸路途中

1980年5月1日,影片在云南中缅边境畹町拍外景时,需要王立平赶到摄制组体现生活,从昆明到畹町坐长途汽车需要5天。

“云南的路不好走,得知我是北京来的,大伙儿就让我坐在司机旁的位置,视野开阔,有时候我进入了创作状态,就手舞足蹈地哼唱着。”除了停车休息,王立平一直坐在司机右边的副驾驶座上,边赶路边细细地琢磨着电影脚本,品味着剧本中公安战线老干部刘杰的痛苦经历和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品格。这时,他的脑海中闪过了父亲——一个学校老教导主任在“文革”中被逼死,母亲被送回农村老家的情景;闪过了自己被送进葛沽农场那风雪摇撼的小屋……当他在赶往畹町途中写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这情真意切的歌词时,泪水顺着眼镜的边缘流了下来。

王立平从昆明坐了5天汽车赶往剧组。在汽车上的5天,《驼铃》在他腹中酝酿,当见到导演于洋时,歌词、曲谱已基本成熟,可以说“耳边响起驼铃声”完成于颠簸路途中。

《带手铐的旅客》主题歌的伴奏,王立平则用了四把二胡、两个琵琶,加上一组弦乐,还用了两只真的驼铃,再配上徐缓、深情的旋律,使人听起来,是真挚的、深沉的,然而又是坚定有力的,充满信心的。

《戴手铐的旅客》最早是在电视里播放的。那时和今日不同,凡新电影都先上电视,然后才进影院。主题曲《驼铃》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目里播放后,迅速在大江南北传播传唱。

伤感离别歌曲《驼铃》走红背后的传奇 蓝瘦香菇走红的背后

不过,这首电影插曲的词曲作者王立平得到的稿费仅仅15元。

《驼铃》是成功的电影插曲之一,李双江、蒋大为等歌唱家都曾演唱过这首歌。《驼铃》的原唱者为北京电影乐团的歌唱家吴增华。他1940年出生,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曾在北京电影乐团工作,后为中国电影乐团的歌唱演员,因病于2001年逝世。

导演于洋回忆说,他当时对电影作曲的要求就是即使日后电影没有人看了,电影的插曲还要有人唱。王立平到拍摄现场给导演组演示歌曲的时候,于洋感觉很好,很不错。但是,在电影制片厂里审查的时候,歌曲《驼铃》还是出了一些问题,有人提意见说:“这首歌曲的节奏过于悲观,似乎不是很适合这部电影。”当时于洋是据理力争,这才能够保留下来这首歌。

至于主题曲为什么取名《驼铃》,没看过《戴手铐的旅客》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不清楚,难道就因为歌词里有“驼铃”?换成别的好像也行啊!看过电影的自然知道,主人公刘杰有个外号叫“骆驼”,有表明他特别坚忍执着的意思。

《驼铃》这首歌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承接作用,同时对全影片气氛的烘托也有着很好的效果。歌曲在两位革命战友分别之时演唱。当然那不是一般的分别,前路凶险无比,甚至此别可能成为诀别,因此送别的场面显得格外凝重、深切。“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那徐缓、深情、委婉的歌声,细腻而准确地表达了两个知心战友在依依惜别时,相互之间细心的叮咛和倾情的诉说,同时又不乏暖人的鼓励和坚定的期待。歌名《驼铃》,其用意不言而喻。

借鉴日本电影打造中国式的“追逃”

 《戴手铐的旅客》拍摄于1980年,毋庸置疑,它借鉴了当时热映的日本电影《追捕》的拍摄模式。说来有趣,这期间的中国电影开始有了强烈的市场和观众意识,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和警匪片《405谋杀案》都在这一年与观众见面,其中都有模仿《追捕》的痕迹,而《戴手铐的旅客》最为明显,里面既有主人公被追逃,又有其主动追逃的情节,连人物设置也非常相像。

1978年春天,于洋着手准备拍摄《大海在呼唤》,偶尔在《电影创作》杂志上看到一个反思“文革”的剧本,作者是记明,曾经是山东的一个“红卫兵小将”。“剧本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这段历史我太熟悉了。我马上找到马林(电影《邻居》的编剧)来帮我改编这个剧本。”这是导演兼主演于洋,在影片公映多年后就该片的创作经历接受媒体访谈时说的一段话。

用于洋的话说,他主要还是想借助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来表达一番,自己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感受和认识。

据于洋回忆,《戴手铐的旅客》在过审时,有人认为打斗太多了,说“你又不是打斗片”,让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这类场面剪掉了不少。即便如此,该片的动作特色在当时来讲仍然算是最为显著的。

于洋介绍,剧本最初将苏哲外逃的目的地设定为苏联,实拍时为了避免麻烦,被他改为南方境外的金三角。去金三角就见不到骆驼了,他说:“这不行!影片中一定要有骆驼,‘骆驼’的场景不能去掉,刘杰被称作‘骆驼’,这个名字十分适合这个人物的性格:骆驼的品格是耐久、有毅力、坚忍不拔。由默默前行的真骆驼引出他这个老革命‘骆驼’,由叮咚作响的驼铃再引出主题歌《驼铃》,以便更好地为主题服务。而且我们想到即便从北边绕过去,也可以拐到云南,问题不太大。”于是,他将刘杰与苏哲间的追逃路线设计为先北后南,路过大沙漠再转向云南边境。有人看过后没明白,还说影片“个别情节不够真实”。 

一如当初于洋所言,“第一首写好了,整个电影界的门都对你打开了”,果然,王立平因了《驼铃》这首成名曲后,又相继为《大海在呼唤》、《少林寺》、《红楼梦》等许多影视剧配乐。

2010年,于洋获得了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邓颖超与“送战友,踏征程”的故事

  《戴手铐的旅客》在全国上映后,渲染着浓浓战友情的插曲《驼铃》很快在全国传唱走红,迄今仍然深受喜爱。

最令导演于洋欣慰的是,邓颖超(周恩来的夫人原政协主席)生前十分喜爱这首歌,她的秘书告诉导演于洋,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颖超是含着眼泪看完《戴手铐的旅客》的,从此每逢日暮,经常能看到她一边散步一边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驼铃》。

“邓大姐将《驼铃》送给了敬爱的周总理。”关于《驼铃》这首歌曲,最让作者王立平激动难忘的是:“我几次听到传闻说邓大姐非常喜欢《驼铃》这首歌,我虽然很高兴,但没敢真信。后来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同志说,在拍《邓颖超》专题片时与邓大姐商量,如何表现她对总理的怀念,邓大姐说你们就拍我听《驼铃》吧。后来的片子真是这样拍的:在邓大姐身旁的一个小桌上,录音机里传出了歌声:“送战友,踏征程……我在电视里看到这部片子时特别激动,心绪难平。”

讲述歌曲《驼铃》背后传奇的同时,顺便给读者介绍一点有关驼铃的知识。驼铃并不是那种挂在骆驼脖子下面的铃铛。驼铃一般体积都很大,生铁铸成,长方形,大概有30-40厘米高,很沉重,敲出的声音非常响亮。这种驼铃只能挂在骆驼驮着的背囊上,而且只有一只。只有在牵着驼队上路的时候,才会把驼铃挂在一串骆驼的最后一峰的背囊上。为的是能够知道骆驼是否有走失,驼队是否散了。因为一般都是一个人走驼队,一人牵12-15峰骆驼,走在前面,只要听到悠长的驼铃声音,就能知道自己的骆驼都平安无事。驼铃之间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熟悉这些的牵驼队的人们,大老远听声音就能知道这是谁的驼队。

另外,在《戴手铐的旅客》拍摄前,还有一首叫《驼铃》的歌曲鲜为人知。那是由任志萍作词,马骏英作曲,中央歌舞团(即现在的国家歌舞团)的女中音刘小丽(著名的作曲家孟卫东的夫人)演唱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创作于1978年,1979年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

 编后:又是一年枫叶红,军营再奏《驼铃》曲。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又一批老兵怀着不舍的心情将离开火热的军营。《驼铃》不是军歌的军歌,每逢老兵退伍离队时,这是必备的曲子。离队的老兵,车上车下,不管是离开的还是送行的,都一齐边哭边唱——“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歌曲将战友离别时刻依依不舍、互道珍重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年之后,每当想起送别老兵的场景,这个画面都像电影镜头一样反复在我眼前闪现,闪得心一阵阵地疼。(赵乐2013年1月3日北京回龙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2887.html

更多阅读

幼儿园感恩歌曲集锦 幼儿园歌曲《感谢》

1.幼儿园毕业歌曲《感谢》感谢亲爱的爸妈给我挡风遮雨的家 为我做香喷喷的菜饭陪伴我长大感谢亲爱的老师教导我无穷尽知识 指引人生迷惘方向陪伴我长大感谢亲爱的朋友分享生活苦辣酸甜 一起探索这浩瀚世界陪伴我长大感谢路边的小花

声明:《伤感离别歌曲《驼铃》走红背后的传奇 蓝瘦香菇走红的背后》为网友漫天蒲公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