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卡口标头A7R兼容性测试——之四:L39口便宜的好货
@姜磊oliverjiang
全文已经发出六篇,请在我博客里自主寻找你想知道的情况
http://blog.sina.com.cn/u/1007375805
今天我们来聊聊 L39卡口
镜头卡口:Leica L39 卡口
原配机身:Leica II型旁轴机身以及其他仿制机身
镜头选择:INDUSTAR-22 NHAYCTAP-50 3.5/50 (俄罗斯 茵度斯塔尔 50mm/3.5 伸脖头)
转接附件:L39 — NEX手动接环
对你没看错,这个L39口,又是Leica建立的标准。其实一个统治135世界这么多年的老英雄旗下有几个卡口标准太正常了,leica的M、R、L39三个卡口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这其实说明了Leica制定和推行标准的能力,在它统治的这些年中可不光是简简单单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它也像现代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一样,不断的订立和推行标准,并以专利威胁和限制对手的发展,话说当年那些日系光学企业不是被Leica逼太紧了,也不会一门心思的去做单反了……好了闲话休提,说说L39
虽然现在Leica的皇权衰微,光学市场群雄分立,但当年可不是这般形势,老大气粗到随便干点什么全世界都跟着。1932年,Leica推出了II型机身(此前的“I型”其实是由一些零散的型号组成的,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机型),后世经常将LeicaII型作为旁轴结构的基础奠定之作,这么说有两个原因,一是LeicaII型具备了联动测距功能,其二就是出现了Leica原创的“L39可换镜头标准螺口”。L39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纯螺口的M39加上了旁轴联动测距功能,此后的20多年间L39成了旁轴世界的标准,但因为这是一个在M39上加装功能的改进接口,所以并没有完整的专利保护,全世界也就大张旗鼓的开始制作L39镜头,顺便也仿制了一大批各种形制款式的旁轴相机,其中Canon和Nikon是最起劲的俩货……也正是因为这种仿制让Leica觉得很不舒服,加之螺口有很多不利之处例如很难传递镜头数据而当时已经有了联动测光的需求,所以在1954年Leica终于搞出来了具有完整专利保护和完善卡口性能的M卡口,从这个时候开始L39被弃用了,也正是此时开始,因为LeicaM 有二十多年的专利保护,日本厂商再无法跟着山寨了,才催生了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单反相机。
L39历经二三十年间的大量仿制,有很多不错的作品,其中日本厂商也有很多L39经典。为了避免本文成为Leica专栏(呵呵……),我们没有选择L39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缩头的鼻祖:Leica著名的LeitzElmar(莱茨 爱尔玛),而是选择了俄罗斯仿制品 INDUSTAR 3.5/50(茵度斯塔尔50mm/3.5)。这里提醒,缩头的意思就是当你拍摄的时候要把镜头拽出来锁定,而当你收藏和移动的时候,镜头是缩回去并锁住的,因此从大小来说,缩头可以说是最薄的饼干头。但因其镜筒部分会缩回机身内部,而NEX和A7R/A7的法兰焦距又太短,所以镜头尾巴有触碰CMOS的危险,很多版本的缩头尤其是爱尔玛不推荐在NEX、A7R/A7上使用,要用就必须事先用卡尺仔细的量加完结环镜筒缩回去之尾部后露出的尺寸,必须小于18mm,以免毁掉你的CMOS。下图就是这就是缩头藏着和伸出来的样子,很骚吧,也很便携。
聊聊这支茵度斯塔尔50mm/3.5吧,二战打赢了之后,前苏联从各个战败国以及德日占领区搜刮了大量的工业设施、工厂设备以及技术资料甚至是技术人员和原材料回苏联,当年中国东北几乎全部工业和铁路设施都被老毛子拆走了,也是其中之一。而在东德,前苏联俘获了东德蔡司全部设备、设计图、玻璃原料,都运回了本国,并专门开设和改建工厂,对德国镜头和机身大面积仿制。这些头有个特点与其他厂商的镜头不同,其他厂商的镜头都是“后期好于前期”,原因是技术进步和BUG的逐步扫除以及精度的提高,而前苏防德镜头则是“越早期的反而质量越好”,据说是因为当年前几批货用的都是俘获的玻璃、原料、甚至零件,而后来全部变成苏联国产质量反而下降了,另外好像专家们起先还受到重视,但后来政委才是最牛逼的,所以……政委给你做的镜头,还是算了吧……这支INDUSTAR3.5/50 设计、结构甚至用料与LeitzElmar如出一辙,当然光学质量和操控手感都无法与Leica相比,差一大截,简简单单的一个“对焦平顺”都做不到,前苏镜头基本都做不到……唉,傻大黑粗惯了……但这支镜头尾部加完结环之后收缩进机身的尺寸仅有11mm(小于18就不会有问题),所以不会碰到CMOS,可以放心使用。加之银色的镜身和及其复古的外观,以及面值仅500-600的二手市价,这支头可真算的上是屌丝亮骚的极品配置了,老远一看,谁知道你这是“爱尔玛”还是苏联货啊,A7配银头,帅死了,对吧……
下图是上图画面中,座机镜头部分和滑轨部分的100%截图,ISO200,F3.5光圈全开,1/125秒手持,是不是很惊讶,呵呵,尤其是滑轨的刻度,这还是在比较暗的地方,令我刮目相看
拍摄上说,分辨率和整体感觉还不错哦!至少远远好于我的想象……当然,紫边就不用期待了,边缘画质下降也是肯定的,逆光死死死完全死也是一定的,不过只要你稍微注意,避开这类问题,这只头还是能带给你绝对超越几个面值的享受。没有杂光的情况下,INDUSTAR3.5/50即使是最大光圈,依然能提供很好的图像质量,尤其是这个色彩,极其的温暖而浓郁,实在是讨人喜欢,没有现代镜头的清冷,也没有德国造的理性感觉,很特殊,很有魅力。镜头整体的暗部细节并不差,收缩光圈到F4则焦内清晰锐利甚至不输于一般的现代民用变焦套头,实在是物超所值。
下图是上图的中间部分第一本书的100%截图,这本书的封面至少欠爆2EV,暗部欠爆还能有这个表现,A7R无低通滤镜也有很大关系,实在是不错了。
多说一句,坊间所担心的“老镜头不能满足A7R3600万像素无低通滤镜的解析度要求”这一问题,在本次的大部分实际拍摄过程中并未明确的出现,至少远比想象中影响要小,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50标头本身光学结构都是非常成熟,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各个厂商都比较重视50标头所以用料都算比较考究免得直接砸了牌子……提醒,老头选择的时候注意万万不能有任何长霉,只要长了,今后一定还会继续长,而至于外观品相和前镜片无关痛痒的划伤,建议忽略,只作为跟二手商贩砍价的砝码好了。再次明确,要求老镜头在抗紫边、边缘画质下降、逆光、场景平顺度、焦外二线性这类参数是完全无厘头的,这些指标都是从有了数码单反才被各种键盘摄影家举着放大镜看24英寸显示器100%原图总结出来的,老镜头不是给你干这些事情的,是拿来玩的,品味的,是用来增加你的阅历的,而不是给你干活儿的,这种比我爸岁数还大的镜头,追求这些事情根本毫无意义。
就这样吧, 终于带给大家一支廉价镜头,我也长出了一口气,呵呵
明天根据网友的要求,推后Ziess的三个卡口,先说大Canon ……敬请期待
有交流请 @oliverjiang姜磊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