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苏轼 临江仙苏轼阅读答案

【作品名称】《临江仙》  【创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苏轼  【文学体裁】词

作品原文

  临江仙① 夜归临皋②   夜饮东坡③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④。 夜阑⑤风静縠纹⑥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⑦。

作品注释

  ①元丰五年作  ②临皋:在湖北黄风,苏轼曾寓居此。  ③东坡:地名,在黄州,这原是一片大约数十亩的荒地,作者开垦躬耕于此,并以这个地名作了自己的别号。同时也是作者对于前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垦地种花的一种仰慕和趋步。作者曾自云“平日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此事可作一例。  ④营营:本义是往来不息,申引之为奔走名利。  ⑤夜阑:夜深。  ⑥縠(音hú)纹:水中细小的波纹。有皱纹的纱。  ⑦末二句是设想之词。但在当时却引起了误会,后来并传为佳话,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当时苏轼出狱未久,被贬黄州,是被看管着的),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起床)也。”[7]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反映他苦闷和愤激的心情。表达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脱的愿望。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的延伸阅读——苏轼的历史评价  黄庭坚说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临江仙苏轼 临江仙苏轼阅读答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427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轻点关门阅读答案 轻点关门阅读短文答案

原文地址:轻点关门(阅读答案)作者:晴宣 轻点关门1、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

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 临江仙暮春阅读答案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

声明:《 临江仙苏轼 临江仙苏轼阅读答案》为网友泡喝說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