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16 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

七、传统山水画技法特点解析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董源(?-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画史上也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宋人称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据画史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种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其传世作品有《龙宿郊民图》《寒林重汀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龙宿郊民图》采取深远构图,视野悠远,远近景色一览无余,山势平峦,山体婉延,远水近湖,连成一片,整个画面无雄奇之险,无突兀之石,典型的南国丘陵风貌。技法上采用较为柔和舒展的线条勾肋山形,披麻细皴增强土山质感,柔和溫润,近树远影皆用水墨点簇而成,造型生动,疏密有致,山上山下或矶石成堆,或几方大石点缀其中,使画面不再单调,整个画面用淡墨淡色渲染,协调统一,气韵生动,不失为一件传世之作。(图76)

图76五代董源 龙宿郊民图

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图》

李成(公元 919年-967年),字咸熙,北宋初年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人,世称李营丘,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他不但开创了齐鲁画派,在宋初画坛独树一帜;而且由其独创的营丘山水画法成为后世山水画家的楷模。《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并称其“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宣和画谱》谓“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李成的山水画 “文气十足,秀润不凡”。一是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首先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其次与他的品格、情感、经历有关。平远的构图正好符合李成孤傲、旷达的性格。再次,李成采用平远法构图还因为在长期观察和写生中,悟透了远近透视之法。二是运笔尖劲,用墨淡润。《图画见闻志》说他“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米芾《画史》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王诜说他“墨润而笔精”;元代黄公望说他“惜墨如金”;明代沈周《论画》中则说,“其妙贵淡不贵浓”。“毫锋颖脱”是说李成用笔爽利尖俏。三是喜欢画寒林、怪石和雪景。现存的李成之作除了《寒林平野图》之外,另有《读碑窠石图》、《群峰霁雪图》等几幅。从这些难得的真迹中可以窥见李成所绘松石、雪景的造诣。

李成画石也是很有特色的,米芾曾说他“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说李成“石如云动”是因为他绘画时是用瘦劲尖俏的中锋线条勾勒,后在周围以淡墨渲染。山石的形状如同云在滚动,且圆润突起,这种奇特的山石画法就是所谓“卷云皴”。因为石头的形式灵动,轻盈,好像夏日天空中的云层,在米芾看来这样的石头不太真实,于是认为“少真意”。实际上在自然界是存在着这样圆浑突兀的火成岩石,与天空中的卷云极为相似,况且石头并不因此而失去质感。后代大家郭熙也沿用此法,王诜、燕文贵、许道宁、李宗成等画家皆出于李成门下。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李成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不似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构图面貌。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爪状,山地则作平野构图,展示家乡山东一带平原地貌,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图77)

图77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生卒年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

  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李成、范宽两位大师在宋初山水画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分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致北宋大半时期均以唯摹李范为尚。

  南宋的李唐、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苏轼虽然非常推崇范宽,却觉得其画“微有俗气”,与古代中国文人淡雅风格略有不符。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溪山行旅图》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此画画巨峰巍然耸立,山涧中瀑布飞泻而下,山峦雄峻浑厚,树木繁茂葱郁,岩石的皴纹也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朦、怪石兀立、老枝虬劲、溪流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经过,人畜虽画得小如蜉蚁,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范宽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此画气韵生动,运墨深厚,运笔雄强,意境悠远,实在是山水画旷古绝作。(图78)

图78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郭熙《早春图》

郭熙,1020年生,1109年逝世,北宋画家,字谆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宋神宗时画院学艺,后升迁待诏,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他工画山水,取法李成,山石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后人把他与李成并称“李郭”,是一位山水画的大师。他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枯古要论》说:“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伴,人物笔尖带点凿,绝佳。”这则评论基本概括了郭熙的技法特色。此外,他还对山水的表现技法作了深入研究,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是对传统绘画经验的总结。有画论《林泉高致集》,传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窠石平远图》、《幽谷》等图。

《早春图》,此图为绢本,水墨。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历代流传有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水气浮腾,薄雾轻笼,新叶初发,春水流畅,将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描绘得欣欣然。图中人物活动、舟船楼阁的布局都服务于主题。其构图幽奇,意境清旷,石状奇特,山光浮动。苏轼写的“玉堂尽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峰非人间”诗句,与此画境界相似。表现手法上高远、深远、平远之法互用,紧凑的山石与长长的河流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给人以时带分明、清新愉悦之感。画左署“早春,壬子年郭熙笔。”画法上采用曲线构图和卷云皴法,使画面呈现几分古意。(图79)

图79北宋郭熙早春图

南宋马远《踏歌图》

马远: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约1190-1224年)的画院待诏,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洁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称“马一角”。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此图采取中、下两段置景的构图,虽不太象他一贯爱用的一角式构图,但却是他的传世名作。(图80)

图80南宋马远踏歌图

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16 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431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目录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序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我之态度      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我之眼光      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关于文化(1)      第一章 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第十讲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下)四、中国传统婚姻类型  婚姻类型,指的是男女双方选择配偶到嫁娶成婚等一系列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了很多制度、地方习俗、伦理准则及审美取向。中国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到底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到底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

声明:《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16 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为网友矫情什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