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夫人本是春秋时代的息侯夫人,因为长得美貌而使两个国家遭到灭亡,她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首先得益于刘向的《列女传》,再者就是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传唱。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
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
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
《列女传·息夫人》说,息国灭亡,息侯沦落为楚王的守门吏,趁楚文王出游,息妫秘密约见息侯说“人生要一死而已,何至自苦!妾无须臾而忘君也,终不以身更贰醮。生离于地上,岂如死归于地下哉!”并给息侯作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随后夫妻双双自杀,楚文王感其忠贞,乃以诸侯之礼合而葬之。这个故事看似生动感人,实则脱离了史实。
息夫人本是春秋时陈国的公主,历史上称息妫,因容貌俊美面似桃花,又被后人称为桃花夫人。那个时候,诸侯间常靠联姻来加强国际交往,息妫就是联姻的产物,她本姓妫,嫁给息侯,所以叫息妫。
息妫出嫁时路过蔡国,因姐姐是蔡侯夫人,所以她顺便看望了姐姐,没想到受到姐夫蔡侯的调戏,一怒之下将蔡侯的无理告诉了丈夫息侯,息侯向楚文王求救,借助楚国把蔡国灭掉。若干年后,蔡侯又设计使楚文王灭掉息国,桃花夫人因此被楚文王纳入宫中,三年来,夫人为文王生育两位公子,却从未跟文王说过一句话。其实三年未说一句话也是误解,试想,三年的夫妻生活怎么可能不说一句话?不过有一句是史料明确记载的,在生育堵敖及成王后,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因此,我认为夫人只是未主动说过话而已。
《烈女传》说,息夫人死后,楚文王以诸侯之礼厚葬,而实际上楚文王死于息夫人之前,而且在楚文王死后息妫还经历了一段传奇佳话。
据《左传》记载,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对这个嫂嫂也是垂涎已久,但迫于文王威力他是有贼心没贼胆。楚文王死后,他便明目张胆地开始了骚扰。他先是在夫人的宫殿旁建造了豪华馆舍,接着是每天隔着墙手摇铃铛疯跳万舞,目的是缩短与息妫的距离,以此来引诱夫人,夫人对他的轻佻行为很是生气,责备他说:文王用这个舞来演习战备,现在令尹不用于仇敌,而用在未亡人的旁边,这不是很奇怪吗?子元曰:“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于是子元决定做出一番事业来争取嫂嫂的心。
公元前666年,子元率领六百辆战车进攻郑国,楚军从郑国的都城大门一直开到大街上、市场上,竟没有遇到丝毫抵抗,子元心中发虚,命令退出城外,看到郑国吊桥不起城门洞开,子元说,郑国有能人,于是撤军而去。其实郑国早已探知楚军动静,自知不是敌手,所以假装不知也未设防,楚军撤退的时候,郑国的官员及军队也正在仓促奔逃,同时向齐国、鲁国求救,探子报告说,楚军的营地有乌鸦,郑国才停止逃跑。
子元回到楚国索性住进文王宫殿,旁若无人地赖着不走,大概住了一年,其间大臣斗廉多次劝谏,子元发怒给斗廉戴上手铐并拘禁起来,至于一年来他在文王宫中都做了什么,有没有对息夫人动手动脚,史料记载极其含糊,“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但是有一点却是极为明确,就是子元的行为引来众怒,最后被申公斗班杀死,而桃花夫人也从此消失。
《列女传》在编撰《息夫人》故事情节时,为使之更具传奇色彩,掺杂了个人意愿,赋予了文学夸张,使得桃花夫人的美貌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传为佳话,也大大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灵感。其中王维的《息夫人》更是广为流传: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其实历代诗人所吟诵的美女,实际上是灭亡了两个国家的祸首,谚语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话不假,可是一旦人长得太美那就不一定是好事了,恐怕还会中了那句老话——“红颜祸水”。当然美貌并不是她的错,蔡国和息国的灭亡也不能归咎于息妫,毕竟《列女传》不是史实,息妫也没有为爱殉情。所以不要相信美女,美女只是传说。
不敢枉言之所以连篇累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桃花夫人的传奇故事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文/不敢枉言)
特别推荐:
曹丕为什么不与皇后嫔妃合葬让众多君臣冲冠一怒的老太婆史上因耻笑残疾人而引发的战争刘禅投降时谁最有骨气史上最牛的一次公务员招录周瑜之子竟是三国官二代的始祖名医华佗是没有医德的医生?汉献帝与曹操父子是怎样乱伦
更多好文章尽在我的历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