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年论文构思记录之一
2003-03-27
与欧阳哲生老师见了面,匆匆谈了【交流】数语。下周二得交一份提纲,本周末准备一下。大体分两个阶段:【以】一九三六年为界,此前为消极折射,见诸书信;此后为积极宣讲,见诸讲录会语答问。教育观为其文化观之折射,要之,在其文化观之下,马【一】浮反对分科(分别),反对务外之学。故而对于经书或六经(即六艺),马【一】浮极为推崇,而不同意废经书。弘扬自己之文化观,推阐孔孟之教,为正面之表现;反对现今教育,为侧面之折射。马【一】浮【之】文化观,人或分之为六艺论、义理名相论,斯二者,一而二、二而一也,一心即理,理即性。六艺论涵义理名相,义理名相发而为六艺论,岂可截开来讲,此断非马【一】浮初衷也。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最后,讲到“今日应再创讲学之风”,于书后又有“著者告白二”,皆讲学观之体现。抗战时,后方有三大书院,马【一浮】、梁【漱溟】、张【君劢】三人主持。此一点可附于文中,以作旁证。至于梁、马诸人之异同,今且不论。已论及马【一】浮教育观者,有几?一九一二年致蔡孑民书,为今人论马【一】浮思想所必举者,惜乎分析不够。至于一九一六年、一九三〇年之诸书,亦常引【及】,却甚少有人来归类,发掘其中体现文化观之异同。马【一】浮【之】思想一以贯之,早在一九一二年已定下大本,此后三十年于教育、教化上并无多大变动。今日往往拘泥于思想之变(书生备注:以为“与时俱进”,就是进步、高明;若不“与时俱进”,就被斥为迂腐、保守、顽固),实则马【一】浮未曾变化,于心性之学历来注重,于一九一二年即已显现,无论是儒是佛,此处毫无差异,且在一九〇七年致舅(书生备注:马一浮舅父何稚逸)书中即可见其后思想之大概矣。马【一】浮归佛在三十年代?其儒学或文化思想成于一九三七年之后?非也!幺峻洲又谓马【一】浮尽弃旧学,醉心西学,六艺论之成亦为西学影响之结果,窃以为此论不妥,非也!宋明儒皆如此,又怎生说?
书生备注:关于马先生之论文(我后来皆称为札记,实在不像论文),最初构思比较庞大,后来接受导师意见,集中于复性书院时期之教学理念、立场、宗旨。在四月一日日记中,另有一条记录:“欧阳哲生毕竟是胡适研究专家,因而对于新儒家种种理念,只会研究,却不会沉湎其中。他对我说,不可陷入太深。我有一种无言之感,但也只好如此而已。我原想作教育观之研究,老师叫我专心于书院。看来还得找点相关资料,如何查找?《中国书院》杂志?且先看看。”不过后来我只根据马先生于复性书院成立、讲学前后之文章来写那篇札记,并未多查其他资料,尤其中国古代书院相关资料,最多蜻蜓点水,浏览一二,并未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