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教育演讲》一书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源创图书编辑出版了一组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包括《如果我当老师》、《叶圣陶教育箴言》、《叶圣陶教育演讲》等。这些书我都进行了阅读,并写了自己的读后感。越是深入地阅读和研究叶圣陶先生的论述,越是感受到他的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王木春选编的《叶圣陶教育演讲》一书,汇集了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来的三十多篇演讲,其中大多数是有关语文教学的,但仔细品味他的话语,你会觉得其中所讲述的道理,对其他学科也是很有启发的。前两本书撰写过的阅读体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再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夯实基础
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语),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文),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就个人来说,语言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工具与思想不同。工具很锋利,做出的作品不一定精致;但一件精美的作品,一定与得心应手的工具密不可分。要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准确地传递和交流,必须夯实语言文字的基础。这其中,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第一,识字写字
中国字太多,太复杂,每个字还有几个意义,要正确识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识字写字包含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既要听得明白,还能正确说出其的特定意义,更要能写的正确、熟练,写出来的字要让别人看得明白。
在键盘时代,汉字正确的听说读写越来越成为一个大问题。电脑的模糊识别技术,提高了人们汉字输入的速度,但同时也让人们对汉字的敏感程度大大降低。很多人拿起笔来写字,经常会想不起来某些字的写法,要通过电脑搜索才能解困。
对汉字的间架结构的认识,更是越来越模糊。间架本来指房子宽窄的格式,借用到字上,指各个字的结构格式。比如说“已”和“己”,分别和什么字进行搭配,很多人在书写的时候是不加区分的;同样是“心”底的字,“态”字的“心”底占二分之一,“愁”则占三分之一;而“呼”字的“口”在左上方,“和”字的“口”在右下方;很多人对此也不甚了解。写字一定要合乎字的本形,做到间架合式。这是最为基本的功夫。
第二,语法修辞
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语法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规律,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已经大体掌握了这些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就是按照规律说话写文章。修辞,就是把话说的很正确,不是修饰的意思。
用词正确、贴切,能区分出相近字词的细微差别,是语法修辞的基本要求之一。语言好像一幢房子,词就像组成这幢房子的砖和木头。将这些砖和木头用在合适的地方,房子才会坚固、美观。
在遣词造句方面,越自然越好,不要总想着装腔作势,用一些平常大家不常用的词汇,来显示自己的“才华”。比如说“司空见惯”这个词,无非是告诉人家,这件事情是大家看惯了的。该成语来自刘禹锡的一首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说的是有一次刘禹锡赴宴,主人招了歌伎到宴会上唱歌,刘禹锡感到不舒服。《唐诗纪事》中说这个请客的主人是大司马,这是太尉的别称。在唐朝,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刘禹锡诗中的意思是说这个主人对请歌妓表演的事情是看惯了的,但我刘禹锡却觉得不大好,看的肠要断了。用现在的话说,这件事情大家看惯了就行了,为什么要把“司空”请出来呢?
叶圣陶强调,写文章要顾到两个方面:要约束自己,要顾到读者。自己要尽可能写的准确、鲜明、生动,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要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着想。文章是给人家看的,要让读者感到我们是一伙人,这就是群众路线。体现着作者的文风。
第三,呈现思想
叶圣陶认为,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词汇。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人在那里思维,同时就是在那里说话。“要是我的语言杂乱无章,人家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有条有理,因为语言杂乱无章正就是思想杂乱无章。要是我的语言含糊朦胧,人家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清楚明确,因为语言含糊朦胧正就是思想含糊朦胧。要是我的语言干巴巴的,人家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好像刚开的花朵,因为语言干巴巴的正就是思想干巴巴的。”
人们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少打折扣,必须在语言方面下功夫。
二、以诚作文
叶圣陶强调“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这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文章就是语言的记录,二者本是同一的东西;其次,说话有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等做辅助,作文虽然没有这些,但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诚”字;再次,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诚”是什么?叶圣陶认为是实事求是。具体到作文,就是要做到说真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假话就是言不由衷,说空话就是言之无物,犯了这两点,不仅是文章的毛病,尤其严重的是思想品德毛病。”鲁迅先生有一篇《作文秘诀》,把怎么写文章概括成四句话,总共十二个字,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其中,有真意是最重要的。
博友“高原石头”举办的美文班非常受学生欢迎,她教学生写作的方式很值得大家借鉴。写作之前,先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参观城市规划馆、全班同学一道吃水果、拉歌比赛、做游戏……。在这些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接下来的作文就把它写出来。这正应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
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常感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是词汇的枯燥、生硬,不会引用确切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这样?一是教师常常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师布置的作文内容不重叠,自然没有意见要发表,没有情感要抒发。二是教师不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习惯。作文同说话一样,写在纸上是一句句的文章,念起来就是一句句的语言,要培养学生在写作时的读者意识,别人念自己的文章,就好像当面听自己亲口说话一般,这就是语言习惯。
作文的批改,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很苦恼的事情,但花费了大量时间之后,成效如何呢?叶圣陶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大概有这样的一个前提和设想,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地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部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但教师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对作文进行修改,其实就是在修订作者所想的东西。教师批改作文时,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的,并没有站在学生的思想立场上去考虑,双方之间缺少了思想交流和取得共识的过程,怎能让学生接受呢?
叶圣陶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也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三、转变观念
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认识和看法。一个观念一旦形成,要想改变是很困难的。教育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就是因为教育工作者的很多观念难以改变。教改的核心,其实就是观念的变革。因为观念决定行为,观念改变了,才会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的新行为呈现出来。
在《叶圣陶教育演讲》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不断地看到一些教育观念,至今依然对教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比如说:
读书和学习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学习就是读书。我们一向把求学叫做“读书”,又以为求学只是学生应该做的事,不当学生了就无须再学,也就用不着再读书了。我们常说,中国人没有阅读的习惯,其实这种普遍不读书的现象就是这个错误的观念造成的。
学习不等于读书。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而阅读,就是终身学习习惯最为直接的体现。
教师讲与学生听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的教育却固守传统。从班级授课制在我国诞生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总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
为什么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这里头就有一个前提或者说观念在,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叶圣陶强调,“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师不能跟着学生一辈子,学生总要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学校教育要实现这样目标,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变革这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一直固守着语文学科的阵地,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也占有着一定的比例。为什么会如此?这或许与人们脑海中的传承文化的观念有关。认为必须这样做,才能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首先要打破一重语言文字上的隔阂,其次要能够在极其简约的文字中揣摩其真意,再次要学着和古代的社会及人生对话。这对当下的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不用文言文交流,为什么还要去学一种不切实用的文言?特别是在考试中,坚持不懈地考文言其实很没有必要。凡是古代书籍对现代人普遍有用的,应当组织力量把它正确地改写成现代语文,让读者直接爽快地接触它的本质,而不是凭不容易认清楚的古代语文的外貌而去揣摩它的实质。
那些完成了基础教育、有志于从事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的学生,在大学中自然会有这样的专修课程,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来学。
《叶圣陶教育演讲》 叶圣陶/著王木春/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