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 |
唐名“慧(会)聚寺”,明更名“万寿寺”,清为“敕赐万寿戒台禅寺”,位于门头沟区马鞍山下。
卍 戒台寺山门 |
唐武德五年(622),智周和尚在马鞍山下创建了戒台寺的前身“慧(会)聚寺”。辽道宗咸雍五年(1069),律宗高僧法均决心重振业已颓废的慧聚寺,广募资财,大兴土木,肇建了一座菩萨戒坛。翌年,新戒坛建成,“开坛演戒”,一时成为万人向往的佛教圣地,辽道宗耶律洪基特意下诏授法均为崇禄大夫守司空(官衔),自此以后,戒台寺的住持都与皇室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元朝末年,戒台寺被火烧毁。明代进行了三次大修,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重建。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如幻和尚又主持重修了戒坛大殿和戒坛,形成了今天的寺院格局。戒坛完工后,如幻被推为明代第一代传戒坛主师,并主持传戒。明正统十三年(1448)慧聚寺正式改名为万寿寺,但由于此寺以戒坛(台)而著名,所以世人皆习惯称之为“戒台寺”。明嘉靖朝,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1550—1556)历时七年对戒台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由皇室组织的全面修缮。清康熙、乾隆两朝也均对戒台寺殿宇进行过扩建,现存建筑基本是清代建造。从清乾隆年间起,北京的一些民间组织,如地藏会、三元大悲会、大悲随心经会、广善米会、五显财神会等在寺内空地上建起了一些小殿,如财神殿、娘娘殿、老爷殿、地藏殿等,使这座千年梵刹出现了一些民间信仰的神殿。清代中期以后戒台寺趋于衰落。
戒台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律宗寺院,寺内的戒台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戒台”之首,另二座分别是福建泉州开元寺和江苏宝华山隆昌寺。戒台寺的戒坛不仅因其体量最大而被尊为“天下第一坛”,而且还有着悠久的戒传历史。
卍 |
戒台寺很特别的是其山门殿处于一座四合院之中,原来从明代开始,北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格局。四合院式建筑以先天八卦而设计,西北为艮卦,艮为山;东南为兑卦,兑为泽;因而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取“山泽通气”之意,并称之为“吉门”或“财门”。东北方向为震卦,是次好方向,必要时也可以开门。对此,戒台寺的山门根据当时的习俗,建起了外院,并在南北两侧外院墙上按照兑卦和震卦的位置分别各开了一座门,即南配门和北配门,并在北配门外又开辟了大钟院,而南配门因有吉位财门,故成为了出入寺院的主要通道,从此形成了山门殿需由左侧南配门进入的格局,戒台寺也就没有了正门。山门殿内供奉的是“哼哈”二将,高约三米,面部表情生动,是泥塑佳作。
卍 |
戒台寺北路为戒坛院建筑群,戒坛院是一长方形的院落,前有山门,两厢为三十六间配殿和五百罗汉堂,中心建筑为戒坛(台)大殿。
卍 |
殿后南道有一座高大的青铜焚炉,高3米,重5000斤,坐落在汉白玉雕的须弥座上。该铜焚炉十分精美,顶部为重檐歇山式殿顶造型,下部有镂空的门窗,炉身下部为双耳四足长方开鼎炉,正面铸有“阿弥陀佛”,两侧铭文“香蒸宝顶供佛天,一切众生成正觉”。整座焚炉“色澄碧如古旃檀”,花纹柔和,古朴凝重。铜焚炉铸造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诚心铸造”并捐给戒台寺的。这座焚炉曾在文革中被卖给了废品公司,后被市文物局收存,1982年戒台寺重新对外开放时,才重归戒台寺。
卍戒台寺戒坛 |
卍 |
卍 |
戒台院东北方有塔院,内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当时的戒台寺住持知幻和尚重建的辽代法均和尚(即普贤大师)的墓塔,该塔初建于辽大康元年(1075),但年久失修有所损坏。塔为七层密檐砖塔,塔刹是一朵莲花,塔身下部也采用了莲花的托座,塔上有塔铭:“大辽故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坛主普贤大师之灵塔,大明正统十三年(1448)中秋日筑坛知幻道孚重建。”在辽塔的南面还有一座建于同一时期用于埋藏法均和尚袈裟、食钵等物件的“衣钵塔”。
抱塔松旁有经幢三座,一座建于元,两座建于辽。山门前方也有三座辽元时期的经幢,尤其是那个元代经幢,有一组八人的乐队浮雕,各个袒胸赤足,手中拿着笛、箫、排笙等乐器,造型皆为西域印度或尼泊尔乐师的形象,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北京有句俗话“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戒台寺的奇松是远近驰名的,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植于辽代的卧龙松,自在松、抱塔松、活动松、九龙松和龙凤松。
卍戒台寺抱塔松 |
抱塔松又称抱浮图,在戒坛院山门前的北侧,长达5米的主干像巨龙一样爬过山门前的矮墙,两条枝杈扭转着盘绕在台基下方法均大师墓塔的两侧,恰似巨龙伸出前爪护卫古塔,人们称之为抱塔松。虽然现在仅存右侧的抱塔主枝,但仍有“抱塔龙松”的风姿。
卍 |
九龙松在戒坛院山门的南侧,植于辽代,是华北地区树龄最老的一株白皮松,树高18米多,直径2米有余。此松一干分九枝,直指蓝天,宛如九条破空而去的银龙,故而得名。
龙凤松在天王殿院内,是两棵古松的合称,在甬道两侧南北分立。南侧的凤松树干略向东倾而高挑的树尖却扭向北面,极似扭头回顾、凤尾下垂的凤凰,有种女性特有的清幽之美;与之南北相对的龙松却另具形态,盘曲虬结,如同翘首南顾的苍龙,具有一种男性的阳刚之气。两松相距数丈,但树顶的主枝几乎相连,如同龙凤交颈,引人遐思。
1997年4月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戒台寺还发现了树龄达200年以上的20棵古丁香,两株年龄达150年的锦带,以及19株古牡丹和17株古太平花,相信这些花木均为清朝盛世皇帝所赐戒台寺的珍品。
卍
历史上戒台寺经常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因而逐渐形成京西重要的民俗活动。据《宛署杂记》载:“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耍戒坛、赶秋坡、观佛蛇。”明代每年四月初八至十五,京西佛诞庆典的大型民俗活动共有五项,在门头沟境内的三项中有两项在戒台寺,分别是四月初八至十五的“赶秋坡”,四月十二的“耍戒坛”。
赶秋坡是指戒台寺每年四月佛诞庆典说法期间全国歌女舞女在戒台寺的大聚会。全国各地的歌女舞女都在这一时期聚集到戒台寺附近的秋坡,载歌载舞,比歌声,赛舞艺,交流切磋,成为戒台寺庙会和京西民俗活动的一大特色。在通往戒台寺的古道上有一座精美的石桥“娼妓桥”,就是当年行经此处的歌女舞女们出资捐修的。耍戒坛是明代京西四月民俗活动的高潮。《宛署杂记》中描述:“十二日耍戒坛,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坳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可惜没有象“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记录下戒台寺的这幅色彩绚丽的场景。
卍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戒台寺的香火才日渐稀少。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和还乡团继续对寺庙进行破坏,大肆砍伐戒台寺周围的林木,秋坡一带遮天蔽日的高乔木被砍伐殆尽,奉福寺周围数百棵古槐被砍光,西峰寺一带的松林也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宛平县县大队在西峰寺松林内埋了许多地雷,才保住了这片松林。
以戒台寺为中心,构成了一个佛教艺术的古迹群,其东南15公里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是北京地区现在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群;东1公里古香道路边有一块巨石刻有“阿佛”两个明代大型摩崖刻字;原慧聚寺的一部分因有泉水胜景而分出一座“玉泉寺”即现“西峰寺”;离寺500米处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精美汉白玉石牌坊,它也是戒台寺的外大门;寺院西面极乐峰的山洞鳞次栉比,其中部分山洞在明代被改建成了石窟寺,也是当年戒台寺高僧静修之地;东南侧的外塔院松柏苍翠,宝塔高耸,是明清两代戒台寺高僧安息的地方。
摄于2010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