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唱不衰 常听不厌 的前苏联歌曲
-----位普通中国人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变化的零星记忆(四)
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六十年代最初的几年,前苏联的许多优秀歌曲在中国得以大力传播,广泛流行,颇受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盛极一时。究其原因,我以为,首先要归功于曲调普遍优美、动听(这是内因);当然也与国家实行的文艺政策大有关系:
一是,一批产生于战争年代的歌曲,歌词具有鲜明的“布尔什维克”特色,充满了革命性,斗争性;唱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富有战斗力、鼓动力、感染力,这十分符合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和官方的宣传基调,属于“鼓励类”的革命歌曲 ,适宜大力推广。
二是,一批抒情歌曲,曲调优美、流畅;节拍自由、舒展;表现风格,有的热情奔放、欢乐明快,有的恬静深情、含蓄亲切,充分展现了苏联各民族,尤其是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思想感情,包括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乡情、游子思乡之情……欣赏这些富于异域情调的音乐作品,能给中国听众带来新鲜感,以及沧桑感、青春感、柔美感、坚定感、深沉感、欢快感、悲伤感、愉悦感……使人明显感到苏联人的思想感情外露,性格上比中国人开放......这些都对中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那时苏联各民族“品味”较低、属于“禁止类”或“限制类”的传统抒情歌曲,经过严格筛选,肯定不会流入中国;能够引进的,起码也属于“允许类”的歌曲;何况从歌词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更属于健康、积极向上、“抒革命之情”的抒情歌曲呢。
那个时候,这些来自“伟大社会主义邻邦”的优秀歌曲,不但给中国人带来了美不胜收的听觉享受,明显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利于他们增添信仰的底气、斗争的勇气,寄托他们的梦想。的确,听着、唱着,无形中你会觉得,能谱写出这么多优秀歌曲的苏联一定是非常发达的,极其文明的;以至于在思想感情上,容易培养、产生一种盲目向往苏联人民幸福生活,轻信苏联物质、文化、政体建设已取得辉煌成就的幻景错觉。
不单是我们这一代人,据信,一直到了七十年代,那些响应伟大领袖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在广阔天地炼红心”的知青们,不少人也挺喜欢哼唱这些“苏修”歌曲,或许可借以鼓舞“奋勇战天斗地”之信心、或许可籍以激励“自觉接受再教育”之决心;唱着、哼着,不但能冲淡生活的单调、缓解劳作的疲惫,还能够排遣心中的愁闷、寄托离乡的思念……
相信,目前中国七、八十岁年龄段的知识老人们,如果有机会到KTV场所重拾旧趣的话,苏联老歌定是他们点唱的必选节目,其中某些歌曲甚或还是他们最为心仪的首选节目呢。
时至今日,前苏联歌曲的部分经典佳作仍贵列为世界声乐的奇葩异卉,同样被喜爱“邓丽君歌曲”等的中国后两、三代音乐爱好者所接受、欣赏、推崇、传唱,香火依旧延续不断---- 足见这些老歌曲有多大的魅力!
……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挺喜欢音乐的。那时经常听到家住同院子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唱苏联歌曲,而且街头宣传喇叭也会不时地播放一些苏联歌曲,不免也学会哼唱几首。到了上中学的时候,苏联歌曲接触得更多,感觉几乎占输入中国的外国优秀歌曲的小半壁江山。据不完全回忆,当年大家比较喜欢的苏联歌曲有:
《三套车》《多瑙河之波》
《山楂树》《瓦夏好瓦夏》
《列宁山》《友谊圆舞曲》
《春之歌》《第聂伯尔河》
《英雄颂》《玛丽诺之歌》
《丰收之歌》《海港之夜》
《纺纱姑娘》《我们举杯》
《茫茫草原》《如果战争在明天》
《伏尔加纤夫曲》 《在遥远的地方》
《同志们,勇敢地前进》《小路》
《在贝加尔湖的草原上》《灯光》
《春天里的花园花儿多美丽》《我走向激流的河畔》
……
还有一些名曲,我们则学会了用俄、汉双语来歌唱,例如: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
《红莓花儿开》《共青团员之歌》
《莫斯科--北京》《祖国进行曲》
《故乡》……
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业余生活中也有过一些乐趣的话,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在一长段的时间里,能够合法地、不受指责地时常欣赏、学唱、高歌、低哼、演奏苏联等国外优美的歌曲,肯定可算是其中一项曾令大伙儿遣兴陶情并终身难忘的人生快事。“文革”前、“文革”中,中国的文艺政策虽然常有“偏左”“极左”的倾向,但对引进的苏联歌曲等,印象中还从未发生过“横挑眉毛竖挑眼”,“鸡蛋里挑骨头”,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揭、批、禁的重大举动;它们在大陆所享受到的文化待遇、政治待遇,不能不说是极其特殊和非常优惠的,可能跟这些歌曲多数诞生于列宁、斯大林统治的时代有关吧。
------忘不了上初中时,曾跟随几位青年教师,到福州东街口八一礼堂参观“夏夜之声”晚会,欣赏到包括我们的音乐课任老师---F.W.女士在内的几个男女声独唱,以及大合唱、男女生小组唱、器乐演奏等节目。那时在晚会上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红莓花儿开》《喀秋莎》《小路》《山楂树》《第聂伯尔河》等苏联歌曲,是最时髦、最受欢迎的。
------忘不了中学同班的那些音乐爱好者们,一旦有人发现哪一首苏联歌曲好听,都会兴致勃勃地把它介绍给同伴们,然后大伙儿便很快地学会它,把它唱熟。记得《海港之夜》这首歌,当时就是Zh.G.Y.同学发现后,向我推荐的。
------忘不了为满足渴求,我们班几位喜爱音乐的同学,干脆找来歌本《外国民歌200首》,将其中的歌曲逐一试唱,很快学会了不少外国歌曲,其中尤以苏联歌曲为最多。
------忘不了那时候,各人身边不可能有后来相当普及的录放机,大伙儿都是对着简谱学唱苏联歌曲等的,一段时间下来,个个识谱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忘不了高一班主任G..L.H.老师,他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常要求班级文娱委员把新歌,用毛笔字抄写在大幅白纸上,一旦下午的课外活动课有机会,便将它钉在教室黑板的边框上,由他亲自来教唱。有一次,他教我们全班同学唱苏联的《共青团员之歌》,大家很快都学会了;这绝对是他的功劳。G老师还用苏联歌名,给班上光脚跑得最快的女同学 K.X.Q.起了一个美妙的外号 ----“喀秋莎”。
------忘不了1962年蒋介石准备起兵“窜犯大陆”,我们班的部分同学自行编排了一些文艺节目,一天晚上到学校附近的高射炮阵地,慰问日间顶着烈日坚守在炮位上的解放军干部、战士。当时我参加男生小组唱表演,演唱节目里就有歌词内容比较对口的苏联歌曲《如果战争在明天》。
------忘不了我们班的几位校军乐队队员,不时地聚在一些队员的家里,小号、中音号、低音号齐鸣,试着演奏《莫斯科---北京》《我们举杯》《英雄颂》《友谊圆舞曲》等乐曲,一旦配合顺利,取得成效,我与大家一样,感到心满意得、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忘不了中学阶段,为不影响他人,有时我会关起房间的门窗,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放开音量,用口琴高奏自己最拿手的中外乐曲;苏联歌曲《春天里的花园花儿多美丽》《小路》算是其中的一两首吧。
------忘不了我们中学有一位年轻俄语教师颇有才华,也很喜欢音乐;他完成了多首中国歌曲的“中译俄”的再创作工作,打算把中国优秀歌曲介绍到苏联。他把那些作品,连同大家很少听过,或从未听过的十多首苏联歌曲,集中起来编印成一本歌集,送给有兴趣的师生们;我当时也拿到一本,并学会用俄语唱两三首中国歌曲;同时又新接触了几首苏联歌曲......可惜那册油印的歌集,后来不知何故,怎么也找不到了。
……
另值一提的是,2001年6月,我有幸参加“赴俄经济考察团”,终于有机会访问这久盼一探的国度。
关于访问的正事,此处且按下不表,单说说游览中的事吧:
一个礼拜天,我们来到莫斯科市的制高点----莫斯科大学主楼对面的麻雀山(列宁山)观景平台,俯瞰京城莫斯科的美景。望着、体会着,我渐渐地沉浸、陶醉在歌曲《列宁山》词、曲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了……那当儿,心里别提有多激动、多兴奋、多满足了。
当天下午,全团成员又共赴“莫斯科河之旅”。在游览船的舱室里,随船的俄罗斯文艺工作者组织我们表演节目,我当即用俄语演唱苏联歌曲《莫斯科---北京》,可惜三段歌词只记得一段了。不过,唱的效果还不错,引来其他旅游团队的几位俄罗斯籍年轻导游,先后把头探进船舱,瞪大眼睛,听我一放;同行的几位团员也向我投以赞许的目光。事后,我想,这也算是对我青少年时期学习俄语多年,始终爱听、爱唱前苏联歌曲所作的一次不错的交代吧。
(写于术后康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