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
<</B>Schindler's List>
一、影片资料
发行时间:1993年
电影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原著: 托马斯·肯奈利
作曲:约翰·威廉姆斯
影片的插曲:世界著名犹太籍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出品公司:美国环球公司
上 映:1993年11月30日 ( 美国 )
地 区:美国 ( 拍摄地 )
对 白:英语 希伯来语 德语 库尔德语门德语 瑞士德语 波兰语
时 长:197 分钟
类 型:剧情 战争
演员:利亚姆·尼森 -- 辛德勒 本·金斯利 -- 史顿 拉尔夫·费因斯 --歌德
辛德勒:利亚姆·尼森,英文名:Liam Neeson,性别:男,生日:1952-06-07.
父母亲都是学者,姊妹都是教师。LiamNeeson原本也想当教师而进入新堡大学,但因迷上演戏而进入剧团,1976年登上舞台。1981年以《神剑》踏上影坛。1993年以《辛德勒的名单》大受欢迎,并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1996年以《豪情本色》成为威尼斯影展影帝.
主要作品: 蝙蝠侠:开战时刻 纽约黑帮 南极坚忍号 星球大战之魅影危机 孤星泪
凶杀后 Before and After (1996)赤胆豪情 仙侣神兵
获奖情况:最佳电影 (Best Picture)吉罗 R.莫林 (Gerald R.Molen)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斯蒂文 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最佳编剧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Based on Material from AnotherMedium)
最佳摄影 (Best Cinematography) 詹奴苏卡曼斯基 (JanuszKaminski)
最佳剪辑 (Best Film Editing) 迈克尔 卡恩 (Michael Kahn)
最佳音乐-原作配乐 (Best Music, Original Score) 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最佳服装设计 (Best Costume Design) Anna B. Sheppard
提名:最佳男演员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利亚姆 尼森 (Liam Neeson)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拉尔夫 法因斯 (RalphFiennes)
剧 情: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纳粹下令波兰全境的犹太人必须集中到指定的城市进行登记,每天有一万多名犹太人从乡村来到克拉科夫。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推举了24名犹太人组成委员会帮助被集中到该城的犹太人解决住宿膳食,分配劳役和排解纷争等问题。刚从家乡来到克拉科夫的德国企业家辛德勒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风流倜傥。他在酒店及各种社交场合慷慨地大量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辛德勒也来到登记处,找一个曾在利勃兹一家搪瓷厂当过会计,名叫伊扎克·斯泰恩的犹太人。辛德勒有意买下那个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他要斯泰恩当他的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辛德勒赚了上千亿马克。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即纳粹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他善于利用与关系来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残酷的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
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们铭记在心。
二、拍摄背景
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现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影片于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在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一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实际上,影片的改编权和制片权早在1982年就已买下。但直到10年后,影片的拍摄计划才真正得以实行。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也拒绝请好莱坞影星主演,而是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的顾问。斯皮尔伯格耗费了230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赢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作为一个犹太人,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也是斯皮尔伯格长期以来的心愿。《辛德勒名单》一片虽然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但其制作规模却不亚于任何一部彩色大制作的影片。影片共有126个角色,动用了3万名临时演员参与演出。影片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极其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影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这一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发生的变化。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它的艺术性达到了经典的地位。当影片进行到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间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这一明显的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起到了极好的效果。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极其形象地尽显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此时此刻,几乎每个观众都会不由得鼓起掌来。这既是对犹太人获得自由后的欣慰,也是对导演斯皮尔伯格秘作的最高赞赏。影片的结尾同样具有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表现空间。《辛德勒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这部影片的配乐也是近年来少见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之一,作者约翰.威廉姆斯在创作中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的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音乐作品和这部影片一样,也必将是音乐殿堂中的永恒经典。
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辛德勒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辛德勒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收到他的制片人寄给他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从不细读小说的斯皮尔伯格一反常态,不仅仔细阅读完这部小说,还当即拍板买下其改编、制片权。他意识到这是他渴望已久的题材,但他自知时机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后,即进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劝他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电影公司最后作了让步,不得不让这位向来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去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犹太人做影片顾问。就这祥,他仅耗资2300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4个月后,影片在波兰封镜,身心疲惫的斯皮尔伯格脸上才终于露出一点笑容。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辛德勒名单》虽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仍是彩色大制作的规模,全片有126个角色,动用3万名临时演员演出。在波兰除有30个外景场地,还搭制了140个布景配合。前幕后动用了百余名犹太人参加工作,让他们重温一次纳粹恐怖血腥的恶梦。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辛德勒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同时由爱尔兰影星阿姆·内森饰演的辛德勒,由曾主演《甘地》而获奥斯卡金奖的本·金斯利饰演犹太人斯特恩所组成的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使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
三、音乐和音响的运用
《辛德勒名单》的成功大大得力于他的音响和音乐的巧妙使用.
1.音乐的运用
1、通过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诠释创作者的不同意图.
影片共有14段音乐.可分为三大主题
第一主题:“对生命的祈祷。它是由小提琴和钢琴共同演奏的,小提琴优美的旋律表现无谓的抗争,钢琴安详,宁静表现风暴过后的平静,第一主题共出现八次,第一次是纳粹德军将犹太人赶到维斯拉河南岸聚居时,此处加入了圆号,圆号干枯的声音表现犹太人只能认命的心理。而提琴的拨玄则象征一种动荡生活的开始,是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预兆。
同样是第一主题,在片末辛与犹太人告别时,小提琴提高了八度演奏,表现了犹太人的感激,不舍的情绪。催人泪下。同时表现他们对新生活,新希望的向往,最后将他们向往寻求希望时,画面渐渐由黑白切换成彩色,音乐也由波兰民歌切入第一主题。预示犹太人终于迈出黑暗,走向光明,
第二主题:对生命的抗争
这一主题只出现了一次,是男声合唱团用德语演唱的民歌。前半部分合唱纯净,甜美,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具有发展的情绪,后半部分再次回到第一主题。仍是无谓的抗争。此主题出现在新上任的司令官歌德对犹太人进行的血腥屠杀后,此时,黑白影片出现了一个红衣少女,少女牵引了辛的视线,在他眼里,少女是纯洁的,她的心灵不该受这样的摧残,此处第二主题的出现正是通过声音的不对位处理,强调了德军纳粹对犹太民族造成的身心摧残。
第三主题:对生命的呐喊
此主题音色低沉,哀怨,是呐喊式的合唱。他出现在德军战败后欲将地下的尸体掘出焚烧灭迹之时,辛又见到了红衣少女,但当时那活泼的少女如今只是死尸一具,这对辛的心灵造成了一个重创。更坚定他保护犹太人的信念。
2、音乐旋律的运用有推波助澜之妙
辛德勒本是一个好色的投资家,他在搪瓷工厂刚接收时招收一批打字小姐,招考镜头是一个妙龄小姐轮流打字。辛正贪婪的盯着他们看,音乐是一段与打字节奏相当的诙谐旋律。突然音乐急转。调子低沉了下来,原来是一个胖妞,而辛也很厌恶的把脸背了过去。
2.音响的运用
1、用声音引出画面,清楚的交代了事情的原由。
影片一开始是犹太人作祈祷时唱赞歌的音响,渐渐才出现了火柴点燃蜡烛的画面。交代了为什么要点蜡烛,同时也暗示了蜡烛是犹太人生命的象征,然后又通过火柴声引进了站台,德军登记员大叫“name”引出了犹太人报道的剧情。
2、声音的转扬,通过音响的轻松将画面连接起来。
在上面的情节中,通过将站台上所放的音乐转化成辛收音机的音乐。轻松的将两个画面连接起来。带出了主人公辛的出场。还有一个场面就是德军上级首领讨论辛吻犹太女孩一事,前一个画面是首领对其部下说:“sitdown”,下一个画面坐下的却是辛。轻松的就将两个不相关的画面联系起来。
3、主客观音响的转化也起到了自由切换画面的作用。
主客观音响在片中是很常见的。所谓客观音响,是指画面中存在实际音源的音响。反之,不存在实际音源的音响就是主观音响。如集中营进行半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时,德军将一张唱片放进留声机喇叭发响,这是客观音响,接着画面切换到操场犹太人绕圈子的混乱场面,这时声音变成了主观音响。虽然音乐没有变,但影片通过客观到主观音响的转变。自然的切换了场面。
4、音响的蒙太奇运用
音响蒙太奇的使用是片中最出色的音效。但他也是最复杂的。因为他常常是以上几种音效处理手法的综合运用。本片中音响蒙太奇的运用较为频繁,但最出采的要算下面这一个了,这个蒙太奇由三个镜头组成,一组是犹太人的婚礼场面,一组是歌德暴打他的犹太女佣歌伦的场面,还有一组是辛举办舞会的场面,先是犹太人在婚礼上唱赞歌(客观音响),接着音响一变,转化成从歌德收音机传出的音乐,“主观音响”。接着声音再变,变成了舞会上歌手的演唱,“客观音响”。通过声场的改变,巧妙的得到了客观——主观——客观转化的效果。有机的将三者镜头连接起来。紧接着镜头在歌德抚摩海轮和歌手抚摩辛之间来回切换。突然歌德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喜欢犹太人,镜头于是变成了犹太人婚礼上踩灯泡,歌德打海轮。辛舞会上的观众鼓掌声之间来回切换。音响更是将灯泡的破裂声,打脸声,鼓掌声一气呵成。给观众以节奏紧密而又条理清晰的感觉。然后再分别通过犹太人与家人接吻,海轮挨打,辛与美女接吻过度到了辛的生日宴会,音响也突出了其一直性。从而带出了另一组镜头,象这样经典的蒙太奇在其他影片中几乎找不到。就连导演也说:“再也不能超过自我了。”在影片中,声音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感染力增强银幕形象的四为空间感,多层次的丰富画面,多侧面的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的成功正是声音与画面的紧密结合的结果。声音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增强银幕形象的四围空间感,多层次的丰富画面,多侧面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特写镜头
我看《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总在揣摩斯皮尔伯格会怎么处理二战这被人拍滥了的历史题材。就是那个拍过《第三类接触》、《太阳帝国》、《印第安纳·琼斯》,并在1993年以《侏罗纪公园》创下有史以来最高卖座记录的斯皮尔伯格?我觉得他的脾气、兴趣、爱好整个像一个大孩子。他去处理这么严肃并且已被多少大家名师深深关注、研究、表现过的题材,他行吗?我和朋友们一起就《名单》所涉及的电影艺术手法、人的心理活动模式和社会学、哲学命题争得面红耳赤。争到细致之处,我们就当场拿出录像带来拉片。其中有几个段落在大家当中讨论得细致些,文字录之以就教大方。
段落一 司令官高特枪杀少年里夫
镜头1内景高特的浴室。犹太少年朝着镜头在弯腰擦浴缸。镜头从略俯角度上摇至小孩身后的镜子,高特出现在镜子中。小孩赶忙直起身子但仍低着头,他胆怯地向高特报告:“司令官,对不起,我擦不干净您的澡盆。”司令官从右入画成侧影,他伸手摸了摸澡盆里的脏之后对小男孩说:“你应该用碱刷。”他看了男孩一会儿说:“走吧,里夫,我赦免你。”他把脸转向墙上的镜子。镜头2外景 里夫沿着阶梯往下走。镜头3 内景 高特用右手指着镜中说:“我赦免你”。镜头4 外景里夫在集中营的场地上走着。摄影机由画右向画左略跟摇。镜头5内景高特从镜子前缩回手,看手指,他摸了摸自己的手指头。这时镜头略拉,从镜子中影像摇向实影的高特。他日中露出一种冷漠而坚定的目光。镜头6外景 小男孩在场地上走。一枪打在他脚边。又一枪,他惊恐地转身。镜头7 小孩膝盖以上的近景,小男向景深处走。镜头8会计斯泰恩抱着几本册子在场地上走,镜头向左跟移。一声枪响。他尽量不做反应,仍低头走。镜头在移动中现出他身后的里夫,他已经趴在地上死了,头部一滩血,帽子掉在头旁边。这一段落与上下文的互文关系非常密切,它是细致深刻的剧作手法与帖切、富于冲击力的电影语言相结合的典范。这一场所探索、剖析的内容在上两场戏就开始了。彻夜狂欢时,辛德勒在地窖里听到犹太女仆海伦描述高特如何以不可捉摸的行为方式打人、杀人。回到阳台上,他用国王与小偷的故事来说服高特,可以用另一种威而不严的方式来体验权力、展示威摄力和尊严。那就是,对自己的奴隶、囚犯和可操其生杀大权的人说:“我赦免你。”不管编剧和导演是否读过福柯的书,是否接受“知识即权力”的命题,我坚决认为这一段是全片最深刻的笔触之—。影片没有探讨希特勒用什么法术把高特的脑子打磨成这样。但这一段却使我们从反面观察他那颗铁石铸就的心脏在一个稍有人性意味的哲理面前是如何跳动的。辛德勒想让他变得可以理喻。高特是一个已被锻炼成特殊材料的人。他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信念。在战争结束后,他登上绞刑架时还要叫嚷“希特勒万岁”。人之将死,其言也真,这说明他是真正相信纳粹的理论、学说。两个苏联红军奋力去踢他脚下的凳子,把那凳子腿都踢断了,高特这才吊在了绞刑架上。导演在这里是对自己塑造的形象表示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对纳粹是否能马上阴魂散尽表示一种担忧。辛德勒尽量有力地使自己的“说法”更有力。他选了酒过三巡,正是两人说话格外知己之时。他用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行为方式和绝对自信的语气、神态去打击高特的思维模式。刹那间,高特想不清这个哲理。他面前的世界有点模糊了,规则也变得不那么清晰、简单了。然而,高特毕竟是高特,戈培尔也不是吃干饭的。已经醉得快站不住的高特并没有掩面大笑,而是两眼直直地盯着辛德勒说:“你喝醉了。”当然,在一个疯狂地倒行逆施的世界里,说出富于理性和人道的话显然是醉鬼、疯汉。对非理性而言,理性当然是疯颠。这种例子我们见得多了。就像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表述的那样,疯子的国度里正常人才被视为疯子。接下来的两场戏并不仅仅是后面我们分析的这一段的前奏,而是一种对比,是表现高特心理变化过程不可少的笔触。在马厩里,他对将马鞍放在地上的少年说:“去吧,我赦免你。”那个马鞍是辛德勒送给他的。他骑上马在营地里走,看见一个警卫在踢打一个工作时抽烟的妇女,他说:“放了她,我赦免她。”在这两场戏中,其实还是表现高特的随心所欲。对辛德勒的话浯,他既不理解也不必去认真想。他跟着辛德勒说“我赦免你”只不过是一种鹦鹉学舌罢了。不马上杀他们又怎么样,反正想杀就杀。可对观众就麻烦了,我第一遍看到这里时就糊涂了。编导们想说什么?因为前面的情节已造成我们的观赏定势,他身边的犹太人可以随时被杀,绝不需要任何理由,绝显露不出任何征候。以前的反法西斯题材影片可没有表现德国纳粹如何“不杀人”。看了这一段才明白,原来,斯皮尔伯格是为了让我们更震惊。镜头一是设计得很好的调度镜头,镜头摇动幅度很小却使画面里的构图和前后景关系产生了很大变化。镜头从小孩摇到镜子,让高特出现在景深处。第一个镜头这么拍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这场戏里要好好地用这面镜子,所以第一个镜头就把关系交代很清楚。其次不用切就可以让高特从侧面进来成为特写,充分利用拉尔夫·法因斯的高超演技来表现高特的心态。从一到六号镜头可以用两个镜头剪开。镜头二让我们以为小男孩已走掉。镜头三是引起我们较多争议的一个镜头。高特用手指着镜子说:“我赦免你。”有人说这是高特觉得自己是上帝可以让自己干任何事而自我赦免。我却是另一种看法。高特还是对辛德勒的话语觉得语焉不详。他看着镜子看着自己说这话是什么样子,咂摸这句话的意思,品味自己这样说话、行事是什么滋味。因为这种思考和行为方式对他实在太陌生了,他拧不过弯来。看到又用一个镜头表现小孩在场地上走,许多观众感到不对劲了。镜头又切回浴室,高特仍在镜子前。从技术上这是一个由镜中影像摇向实景中人的调度镜头,并不复杂。然而,在剧作和思想观念上却非常精妙、富于深意。高特的两个手指仍指向镜中。然后他收回手指,看自己的右手手指,然后又用左手去摸右手的手指,他凝思着什么,就在这时,镜头从他的镜像摇向实像成他的侧面特写,他目光向前看,透出一种坚毅的光芒,但又十分令人捉摸不定。
这一个镜头点出了高特行动的个人动机。在剧作法上将前面海伦告诉辛德勒他随意打人、杀人的戏和后面高特在地下室暴打海伦、高特在修指甲时被海伦吸引的戏联系了起来。看自己的手指,他想起子海伦。这是他那清晰世界中一团迷雾。他的坚定意识形态出现了一点小裂缝。他怎么能把犹太女人当人来喜欢。另外,除了观念上的矛盾以外,他如果真的有行动还会受到实实在在的惩罚,他将犯污染种族的罪。看到手指,他气愤自己居然还把犹太人看作人。他居然对海伦产生了情欲或更复杂地说:爱。在小说中高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更复杂。他在权力争斗中被党卫军下了大狱。在狱中他居然给海伦带了一张纸条请海伦帮他收拾点衣服和爱情小说以及几瓶美酒送到狱中。其口气正常得好像是给一个亲戚的信函。如果这还不荒谬绝伦的话,高特在便条结尾还有一句:“希望在不久之后就可以再看到你。”我们知道,这种情欲对高特有双重危险:首先他自己思想机器的运转不那么顺畅了,有精神分裂的痛苦。再者,如果他有实际行动,就直接犯了破坏种族政策的罪。辛德勒不就因为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吻了犹太姑娘而小尝牢狱之苦吗。海伦是他这几天的一个情结,对这个小男孩,他完全可以把对自己的气愤、甚至懊恼发泄在他身上。小孩仍在场地上走,枪声响了,在他意识到枪是冲自己打的时候,他甚至不敢稍稍加快自己的脚步。这部片子死了很多人,但是,在剧作上和电影语言上怎么让人死去却是表现导演才气和调动观众情绪的大问题。死亡是这部影片的大主题。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种死法了,直接展现照脑袋一枪,机枪扫射集体屠杀、25个人站成几排被一个个打死。当然,最令人撕心裂肺的是那个红衣小女孩的死。我们以为她逃脱了,后来在死后挖出焚烧的尸体堆里,斯皮尔伯格又让我们看见一件红衣服。死亡在这部片子里是重要的手法问题,更是最为严肃、深刻的观念问题之一。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不到人被炸后高高跃起的那种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死法,也看不到身中十几弹还扭动不已转上几个圈子才死的杂耍镜头。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倒地就死。让人想到人的生命可以这样快、这样轻易地被夺去。影片演到这里,我们仍不能把握高特的思路。这就是他作为杀人魔王最成功、对普拉绍夫劳动营的犹太人来说最可怕的地方:跟他打交道无规则可言。他从不订规矩让人去遵守。他打在小孩身边的两枪可能是为了心中的不快解解闷,他可能受到了辛德勒的影响,只不过是由于习惯性行动和心里不肯善罢甘休而玩一下,他爱耍弄的猫捉耗子的游戏。也可能是他咬牙切齿欲置里夫于死地而未能击中目标。下面就是那个从技术上说来很简单的调度镜头:镜头跟着抱着账本在场地上走的斯泰恩向左横移,又一声枪响,斯泰恩只是控制不住地稍稍偏了一下脑袋,步法几乎没有改变。走了几步,我们才看到小男孩。他已经趴倒在地上,帽子摔在离头一两尺的地方,头部一摊血。这是本片最优秀的镜头之一。它的形式在我看来是很强烈的,它以有力的手法结束了这一段对高特的精神探索,让一段颇富吁哲理的思想实验以悲剧告终。小男孩的死,再次震撼了我们。这一段落宣告了戈培尔博士的胜利,他的思想机器锻造出来的高特是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在坚韧有力的纳粹精神体系中,辛德勒居然想打进去一根楔子,他想用自己的某种说法,一种稍微有点智慧和人味的说法(其实,辛德勒的理沦往高说也就是一种“王者之道”而已)对高特行使知识权力。我想起哈贝马斯说过的话:“语言交流方式受到权力的扭曲,便构成了意识形态网络。”这一次,辛德勒失败了,观众也同普拉绍夫劳动营里的犹太人一样更感到司令官高特的喜怒无常和残暴嗜杀。
这一段落电影语言的运用有着丰富的剧作意义,其手法简洁而富于感染力。同时,它还和上下文产生着缜密的联系,让人可以反复品味,值得我们深思。同时,这一段让辛德勒夜宴时与高特的哲理探讨有了结局,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向下,高特看手指时从镜中拉出成特写的镜头又呼应了高特下面几场对海伦的施虐。那个镜头与紧接着的下一场戏在视觉处理和意义上联系都很紧。
紧接着打死少年这场戏的是一个高特手的特写,犹太女佣海伦在用指甲锉为他修指甲,在指甲锉轻微的“沙沙”声中,镜头沿着高特的手上摇成高特脸的特写。他又以那种特有的冷漠而不可测的目光向画左凝视着。他在看海伦。这个镜头的落幅与我们分析的段落中镜头5的落幅在角度、构图、光效上几乎完全一样。甚至高特的眼神都很像,只是这一次十分专注。在跳了一个从屋子另一角拍的远景镜头后,导演以俯角展示高特怎样以翻杂志的动作掩饰自己凑近蹲在自己面前的海伦。他在闻她的体香。在紧接的两场戏相隔不远的镜头使用如此相近的画面来做落幅,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应该避免的。在这里却使剧作的针线更为缜密。这前后相接的两场戏使高特的性格更为凸显,使在纳粹思想和政治机器中行动的高特有了个人的动机。写好高特这个人物是使本片具有反法西斯意义重要方面。如果只写辛德勒如何赎救犹太人,本片完全可以拍成斯皮尔伯格所擅长拍的动作片或《虎口脱险》那样的喜剧。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只有对法西斯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法西斯人格进行了深刻剖析才可称为是反法西斯影片。这种剖析有时会引起我们对当今社会或我们自己的深层人格提出拷问。
段落二 “辛德勒的女人”在奥斯威辛进浴室
镜头1摄影机向左移,一排犹太女人被剪去头发,小提琴奏出本片的主题曲的变奏。我们还听到纳粹女军官的叫声和剪刀的咔嚓声。镜头2镜头向右缓移。一排女人依次走过一木箱,她们放下手中的鞋。镜头3 近景 六七个“辛德勒的女人”在脱去衣服。镜头4中景一纳粹女军官在前景,后面是一犹太女人在脱衣,背景的窗子射进耀眼的光芒。镜头5仰拍两边两排女人在脱衣,一纳粹女军官用德语吆喝她们。镜头6摄影机从上往下移动中拍摄一个母亲紧抱着女儿,后景仍是射进强烈逆光的窗子。镜头7四五个女人光着身子在前景,背景处的两扇大铁门打开,镜头跟着女人进去,镜头前的女人越来越多,切换。镜头8门外,全景,几个女党卫军关上大铁门。镜头9 切至关门动作的中景。门关上后镜头推上门上的小玻璃圆孔,可见里面的妇女。镜头10浴室里的妇女们,灯黑掉。女人们惊恐的叫声镜头11 特写 灯亮或是某处窗子射进来的光照亮一老太太惊恐万状的脸。镜头12 特写一小女孩在哭。镜头13 近景 老太太与一女人相抱,摇至另一妇女。镜头14 仰拍近景背景有一亮光,女人们走来走去,画外仍是贯穿这个镜头的女人的叫声。镜头15 特写 两个女人在哭。镜头16 特写镜头从几个女人头和脸上摇至上方的水管,又摇回惊恐的向上看的女人。这个镜头末尾小提琴音乐起。镜头17镜头从上面拍一群女人,水从远处的喷水头开始喷出。镜头18 特写 母女二人,水从她们头上淋下。镜头19镜头从这群女人的头上拍,镜头前的喷水头出水。镜头20 二三个妇女伸手接水。镜头21 四五个女人肩以上的特写,她们接水喝。镜头22二三个女人的特写,她们松了一口气。镜头23 特写 一女子笑。
镜头24特写一小女孩伸手向上去接水。小提琴拉的主题音乐起,用音乐过渡到下一场她们在营地走的戏。这是本片最引人注目的戏剧场面之一。它造成的总体观赏效果是惊悚、担忧和焦虑。而结尾处出人意料的缓解是对观众情绪的又一次调动。让观众在更大的情绪跌宕中体会妇女们所经受的内心恐惧和危险。它用颇为有效的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身临其境般地认同了危险中的妇女。开头的几个镜头都是用的斯皮尔伯格爱用的逆光、室内放烟的方法。这样把空气拍得较有质感,把很窄小的空间造成了一种如幻像境界的环境让人产生一种非现实荒诞感。镜头7用于斯太狄康稳定器跟着妇女们进入铁门里。这个镜头和下面的镜头10黑灯的镜头都是使观众认同的镜头语言,使观众的心里起伏较大。从镜头17开始出水,水的出现也经过凋度。先是在远景景深处的喷头出来,然后是近处的喷头开始出水,最后切至特写镜头,上面的水龙头喷下水。这样就给了观众心理上消解惊悚的一个合理过程和节奏,让他们有时间为“辛德勒的女人”一起庆幸又一次苦海余生后又可以多活几天。
同时,引起争议最多最激烈的也是这一段落。恪守传统的艺术电影的规范,强调社会观念和主题严肃性的人认为这是斯皮尔伯格向电影商业机构的妥协,是形式过于突出的非写实手法,其实是对观众心理“快感”(情绪被调动)的屈从。他们会认为那镜头10黑灯到镜头11的亮灯根本就没有交待依据。他们会认为这是最暴露出斯皮尔伯格艺术思维惯性的一场戏。他这里不是在改造或反用旧电影形式,而是在改变或出人意料地使用已有内容,是在利用观众的忧虑。让妇女在奥斯维辛洗澡这是在用出色的电影手法讲故事。更上纲上线地说,这一段摆明是为了观众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或者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票房。我更倾向于从另一角度来分析这一段落。它的确用了较为强化的手法,但它生产的是注意、焦虑和怜悯之情,通过引发怜悯,它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这一场下面紧接着的就是辛德勒的救助。有了这一场,辛德勒头上的光环将更为耀眼。
这一段又是一个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杂耍蒙太奇段落。它用了改变现实和略为夸张、强化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观念和情感。我一直认为杂耍蒙太奇的实践和理沦一直是构成好莱坞电影语言和电影观念的重要基石。这一段里的黑灯、开灯也像爱森斯坦将被枪杀的水兵蒙上帆布一样,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被虐杀者的处境和命运。整个这一段落都是一个杂耍蒙太奇的段落。其实,将内容变为形式正是好莱坞电影的长处。我看到不管是在《正午》还是《Z》中,不管是反思越战的《生于七月四日》还是指着历届政府鼻子骂的《暗杀肯尼迪》,好莱坞总是会将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变成美学问题。其实,本片中除了德国和犹太人关系,慷慨施恩者和被救赎的人群这些关系外,还有一个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本片在这方面的关系也以极高的标准符合了某种商业社会的伦理。《漂亮的女人》不是也以爱德华的生意作为副线从而写出了一种更富于理想色彩的商业社会如何运用资本的伦理吗?
在这一段中,斯皮尔伯格不是像其他新好莱坞导演那样将玩弄熟了的形式体系拿来嘲讽、反用或变形。他是将以前对这一境况的知识或预测来作为形式的材料,他当然也利用了本片前面的许多描写来作为这一段的一种先人观赏状态。他将传统的情况和题材拿到这里来作为艺术形式的材料。不过,斯皮尔伯格引起了我们一种可贵的、高尚的怜悯之情,这样,我们绝对不可能将他归入形式主义者的队伍。
五、经典细节及道具
有人想着我吗?家里的那些人们。有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叨念着。辛某的大名,我想他们没有那么容易忘记掉的。我可以这么说。奥斯卡?辛德勒,他们会说:人人都记得他,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做了一件别人都做不到的事;世上的财富他都有了。有朋友看了这部电影,说:这家伙有前途,一夜之间奠定了自己所有的生意基础;似乎仅仅只在这一点上让朋友折服。我就是在那种浮燥的心态下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而我又是一个深沉而安静的深夜里自己一个人又看了一次这部电影。在一个彩色的世界里,一部黑白的电影的确让人惊艳。也许只是因为影片叙述的是一些陈年的旧事,也或者是因为这些陈年的旧事太多的阴暗和晦涩,以至于除了全片前后的两三分钟,全都是黑白色调的镜头。白手起家,在二战的时候。凭着自己的交际能力在一个晚会上,倾尽家财,巴交了当时风头正旺的纳粹军官。之后就凭着这些关系,在犹太人的集中营区附近开厂,用最能干和最廉价的犹太工人。生产军需用品和不合格的军火。正如他自己最后说,我是纳粹党的一员,我是生产军火的商人,我是榨取奴隶血汗的剥削者,我是战犯。倾尽家财,只是为了巴交权贵为以后赚钱铺好了道路。当他也成为权贵的时候,再一次倾尽家财,只是为了救赎另一个民族的人民。影片的最后,是战后生存下来并繁衍生息的犹太人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摆了一圈又一圈的石块和两朵玫瑰花。这时候的玫瑰花已经不再只是苍白无力的爱情而是一个民族对一个拯救最真诚的膜拜了。一个辛德勒救了现存的五分之三的犹太人。片子的最后打出字幕:仅以此片,祭悼二战中被屠杀的六百万的犹太人。我写到这里突然想:仅以此文,祭悼那个破产的资本家。我所有能想像出来的关于战争的东西几乎都在此片中被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几万条从土里被挖出来的半腐的尸体堆积成山,放火焚烧;几千人被迫脱去衣服在操场上裸奔,只是为了检查身体;屠杀,尽情地屠杀,不用任何理由……
因为我们只是想拯救一个民族;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歼灭他们。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已经是上帝错手的作品。他们是豺狼,老鼠,毛虱和黑血病的始作俑者。所以,消灭他们是对他们最大的恩惠。尽情地践踏他们,尽情地蹂躏他们吧。
像这样的经典老片,我也就不再去重复其剧情和所谓的意义了。说几个细节。
其一、屠城。
城里似乎只有一片黑暗。一个远镜头的描绘,那是纳粹兵去屠杀那些躲藏着的没有在大屠杀中被杀死的犹太人。城里的窗户,此起彼伏地随着响起的枪声亮起机枪扫射时特有的光亮。有点像是相机的闪光灯。因为是夜里,因为有枪声,所以显得特别地清淅可见。
只是这光亮不像是那种光明和温暖,更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最无情的扑灭。
所有的人都将死去,躲在地窖的孩子,把自己吊在床底的男人,钢琴里面的女人。所有的有关这个民族的传说,如果可能,今天夜里就让其全部灰飞湮灭吧。
这些镜头有点折磨我的视觉神经,我想。纵然我看到的时候没有生出多大的感触。然而现在回想起来我突然有点热泪盈眶的冲动。生命在那个年代似乎永远只跟任何一种没有灵性的物种一模一样。屠杀,尽情屠杀。
其二、安魂钢琴曲。
隔壁的房间里还在屠杀犹太人,这边的房间里有一架钢琴,旁边躺着一个死人。一个纳粹军官就坐在钢琴前,高弹一曲。我是不懂音乐的,所以我会有影片中那两个从门前走过停下脚步的纳粹士兵一样的疑问。那钢琴曲是莫扎特还是巴赫,弹琴的军官运指如飞,不屑一顾。于是两个纳粹士兵又走过,接着自己屠杀的任务。我接着猜想。
如此高雅的屠杀。惨叫声,哭喊声,士兵们凌乱的脚步声和躲藏不及的犹太人们的哀号声;和着这大师的安灵曲。屠杀的过程如同一场盛大的音乐宴会。一个在倾情演凑的民族和一个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民族一起合凑的音乐宴会;一个民族的长吁短叹花前月下和一个民族的血流成河相映成章。耀眼而奔目。
其三、飞舞的小红裙。
屠杀进行中。街上满街是飞跑的人和被枪击而倒下的还温暖的尸体。这条小红裙也许是整部片子唯一有颜色的地方。黑白,红色很夺目地在一片黑白中穿插走过。从街道的一头走向另一头,钻进一所房子里的床底下。满脸不安和担忧。也许这是站在山顶上看这场屠杀的辛德勒所能看到的唯一的希望。只是摇摇晃晃地走过街道。战争和硝烟似乎跟这个小女孩无关。然而躲藏,不安和担忧告诉我们,其实战争与其相关。小红裙先后出场两次。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已经躺在运尸体的车上了。红裙依旧在那片黑白中如此刺激眼球。只是第一次也许是辛德勒的希望。第二次却彻底地把辛德勒的希望打个希巴烂了。不过我看着的时候感觉似乎依旧还在飞舞。而且这次还比第一次舞得更妖艳而动人。那时候我看到辛德勒眼眶里的泪光。煽情而悲怆。
其四、下雪。
一开始我也以为是下雪。然而镜头从满天洒脱的雪花转到冒着乌烟的堆积成山的尸体那边的时候,我才突然明白那不是雪,是尸体烧成的骨灰在整个城市上空飞扬。
屠杀之后,清理战场。焚尸也许是那六年的屠杀之后最后的一首舞曲了。我又想到了屠城的时候那个纳粹军官的钢琴曲。魂兮归去。何所去。但愿那些亡灵可以得到安息吧。
其五、晨运。
AmonGoth。集中营的司令。起床,光着上身走到阳台上去。看一下还躺在床上裸着的女人,也许是昨天晚上夜犹未尽的纵欲,点一根烟,拿上枪瞄准,某个角落里正在休息的犹太人也许是因为嘴上叼着的烟熏着眼睛了,停下手把烟放在栏杆上,砰地一声响,倒下一个,低下头再吸一根烟,再瞄准,之后吹着口哨上厕所,把积蓄了一夜的膀胱放空。
好一个幽闲的早上,一天的生活又开始了。当猎杀成了一种消闲,当另一个民族的人成了我们枪口下的猎物的时候,我们抽着烟,操着一个女人满脸无可奈何的慵懒,我不禁感叹一声,人性,我们的所谓人性还在哪里呢。
其六、偷鸡摸狗。
把所有的犹太人都集中起来,因为我丢了一只鸡。是谁偷走了这只鸡呢。谁说出来就可以活命。没有人开口。于是我也不管是谁偷的了,开枪,随便找一个人杀鸡儆猴。还是没有人开口,于是我再接着开枪……当几条人命还抵不过一只鸡的被窍,战争,我们最可爱的战争。偷鸡摸狗有时候也可以是死罪的,而且祸及他人。轻叹,永远不讲什么道理的军事法庭。
其七、我宽恕你。
是的,我宽恕你。你走吧。可是你在我照镜子的时候弄脏了我的手指甲。于是我收回我刚刚说的话,两枪,一个青年小伙子就那样子倒在了地上。原来,除了偷鸡摸狗,人命有时候还抵不过另一个民族一个人的一个手指甲。有人说AmonGoth如果不是活在这场战争中的话,也许会是一个好人,赚赚钱,玩玩女人,找找乐子,杀杀人,一个好的坏蛋。
其八、辛德勒的演讲。
全世界只能以哀悼的方式面对受害者;你们当中那些为你们而操劳,时刻挺身赴义的勇士。六年的屠杀,为纪念你们民族中无数的受害者,我要求大家默哀三分钟。于是,有唱诗者唱着犹太民族的安灵歌谣,无人响应。一种低沉的,黯然销魂的气氛在漫延。
这一场演讲让那些准备展开屠杀的纳粹士兵回家去了,让所有在场的犹太人都饱含了泪水。犹太的歌谣还在被传颂,他们的真主也许就在他们眼前,如此善良的纳粹党人。
其九、信件和戒指。
《塔木德》经文,希伯来语,意思是: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给辛德勒写了一封信,说明辛德勒为犹太民族所做的一切,所有的犹太人都在上面签了名。还有一名犹太人把自己的金牙拔了出来铸造了一指戒指送给辛德勒,上面刻着那段《塔木德》经文。当辛德勒哭倒在地的时候,他说自己任意挥霍,如果那时候把汽车也留给AmonGoth就可以多救十个人了,如果把自己的领针也给了Amon Goth那样就可以多救两个人了。
在场的1100人犹太人抱着辛德勒,如同抱着一个无奈的孩子,一个无能为力的男人。所有的人都说他是尽了力的,只是他自己总是觉得自己还有气力。汽车开走的时候,他看着车窗外的那些满是感激的脸,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真切。这些还活着的犹太人以辛德勒的名字为自己命名,于是从此之后犹太人最强大的一个支派就叫辛氏犹太人。一个被日耳曼民族赶尽杀绝的民族最强大的支派居然却是日耳曼民族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才得以延续。
其十、父亲的教诲。
过日子必须有一样宝贝:良医;宽恕无边的牧师和精明的账房先生。结果父亲在世的时候钱赚得最多的那一年有50个工人在为辛德勒家族工作。而现在这一代的辛德勒也许已经超脱了做生意的范畴,所以他有350个工人在为他拼命地工作。说最后他一无所有,可是却在他死后还有1100个犹太人及其后裔在感恩和怀念。也许,辛德勒的父亲是一个出色的生意人,把家族生意做大,而辛德勒本身也是一个出色的生意人,把自己的人生做大。
最后的辛德勒婚姻失败,做生意也从那次之后一劂不振,可是犹太民族永远尊重他。
其十一、Amon Goth的最后遗言。
AmonGoth是一个忠诚而坚强的军人,因为屠杀人类罪被判处绞刑,他上断头台的最后一句话是:希特勒万岁。也许,战争总是会有这样的一些狂妄的忠诚者。希特勒把整整的一代德国青年带向癫狂的顶峰。战败后,永远还有一些冥顽不灵的人们追随他。
写到这里我突然不知道如何停下这些文字了,其实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有很多,只是我放开了那些大的方方面面。
战争,永远的灾难。战争,只剩下一片狼籍。两个民族的大演出。永远动听的那一首舞曲,永远飞舞的那一条小红裙。第一次看到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是《侏罗纪公园》,第一次如此真实的感受到了时空交错和史前巨兽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从此喜欢上了这个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和梦幻般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具个性的电影奇才,我也开始了解他和观看他的其他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不同于他已往奇幻电影风格的一部影片,也是早就盛传已久赢的一片好评的荧幕佳作,因为《辛德勒的名单》不仅震撼了我们的灵魂,更震惊了整个世界。这部影片也让我们看到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这为艺术大师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民族责任感。《辛德勒的名单》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取材于澳大利亚犹太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小说《辛德勒方舟》。它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1993年影片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所在地波兰开始拍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行民族灭亡政策,大批犹太人被送往位于欧洲东部的集中营。《辛德勒的名单》的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个纳粹党徒,同时他也是一个投机商人。在波兰,他利用德国人发起的战争诱使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大发战争横财。获取暴利之后,他骄傲地对妻子说:“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然而犹太人的流血让辛德勒感到了震惊。影片里所描绘的犹太区域的减种惨案是血腥而残酷的--流血的一天开始了,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枪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余下的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出来,从地板下面,从床铺下面,从钢琴中,从墙的夹层里……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枪声,狡猾的纳粹军队从隐蔽处冲出来,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残忍的戈特对辛德勒发着他的谬论:“今天是历史的时刻,今天将会被纪念。600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6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6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受到强烈震撼的辛德勒开始重了新思考,辛德勒开始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战争结束了,德国人失败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却要流亡。在辛德勒的军工厂里,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惟一可触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牧师还送他一封有1100犹太人签名的证明书,来让他免遭迫害,辛德勒后悔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而犹太人却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你已经做得够多。”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纪念馆宣布辛德勒为义人,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的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的名单》在拍摄之初就确定了采用商业影片中极少见到的黑白胶片,斯皮尔伯格说:“这些黑白的画面就像真相的血浆一样触目惊心。”
确实如此,影片中所有的设计情节全部取自历史资料,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讲集中营长官AmonGoeth早晨起来闲暇无事,拿起步枪,庸懒得走到阳台上,冲着正在劳作的犯人们随意射击。犯人们没有抵抗,继续工作,只是加快了脚步,因为他们心里知道,快速移动的目标,比较难以瞄准。对凶手而言,确好像是早上的一种消遣。这样的事情,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根据冯存诚先生的《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犯史鉴》记载,雅诺夫集中营的司令官布鲁姆·维尔豪茨,党卫军上尉。这位长官的日常工作之一便是“打活靶”。他经常带着夫人来到高高的阳台上,观看囚犯们劳动。一旦觉得哪个人不顺眼,马上端起自动步枪对他开火。这种运动常常进行半天,几十名囚犯毙倒在地。
沉重的历史被黑白画面中一个红色的小女孩提升到崭新的高度。可爱的身着红衣的小女孩,她巧妙的离开队伍,藏身于一幢破败房屋的床底,望着小女孩无辜的眼神,观众们也一定跟着深深松了一口气,心里在想:“一定要藏好哦,可不要被发现了呦!”。然而现实无情的打击了我们,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只是万人坑里扒出来的一具尸体,拖在推车上送去烧毁。一车车的把人挖出来。远远的,辛德勒了望着这惨绝人寰,神鬼共怒的一幕,面无表情,一动不动,辛德勒的思想,也是逐渐变化中的。一开始,雇佣犹太工人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但人非草目,孰能无情,本来纳粹意志并不坚毅的辛德勒,亲眼面对一个个自已身边被无辜残杀的活生生的人,怎能没有感触。
在整个战争期间,有900万犹太人被以各种方式杀戮。这是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耻辱。战前波兰有300万犹太人,战后波兰犹太人已所剩无几,只统计到约4000人,其中1100人为辛特勒所救,今天,被救者及其后人称自己为“辛德勒的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价值让世人测度它的财富,“辛德勒的名单”作为记忆让世人缅怀它的历史。就像辛德勒的会计史泰恩念道的那样:“这名单代表至善,这名单,就是生命!名单以外全是深渊!”。部电影拍摄时,没有分镜头台本,没有机动摄影升降台架,也不用变焦摄影镜头,所有花哨的技术都降到最低程度,摄影师的用光和作曲的配乐都为烘托影片的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辛德勒的名单》于1993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在美国上映。影片长达195分钟。这并不是美国人习惯的观影时间,但是这次大部分人用神圣和礼貌的态度对待这部电影。许多电影院都发布了一条“行为法规”,建议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吃爆米花将被视为不适当的。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世界上最精彩的电影之一。这是一部民族罹难的史诗,它内部蕴涵着宗教式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极大悲泯。即使在事隔多年的今天,带给观众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也是难以言语的,它让全人类为之动容。
《辛德勒的名单》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六、经典台词
什么是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辛德勒的名单》
This car, Goethe would have bought this car. Why do I keep the car?Ten people by that, ten people, ten more people. This pin, twopeople. This is gold, two more people. He would have given me twofor it, at least one. He would have given me one, one more, onemore person, person, Stern, for this. I could have got one moreperson, and I didn't, and I didn't ......
这辆车,歌德应该会买.我为什么留这辆车,它能换十条命,十条命,多救十个人.这枚胸针,可以救两条命.这是黄金,可多救两个人,他会让我换两个,至少一个人,他会多个我一个人,多一个人,是一个人,斯滕,这个可以换一人的命.我本可多救一个人,可我没有,可我没有......
史丹(辛德勒的犹太会计):希伯来文,录自塔木德经书:"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也就是在拯救全世界"(指送给辛德勒戒指上的文字).(辛德勒有些激动,戒指都掉在了地上,他马上捡起来,戴在手指上.然后与史丹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辛德勒:我也许可以多带几个人离开波兰.也许可以多带几个,说不定.只要我...(史丹摇头)辛德勒:我也许可以多带几个人出来...史丹:是你救出了1100人.看啦.辛德勒:只要我当时多赚点钱就行了.我太奢侈了,花了太多的钱.你有所不知.只要我...史丹:你所救的人的后代,也受到了你的恩泽.辛德勒:我做的不够史丹:你做了很多.辛德勒:这辆车,葛夫(指集中营军官葛夫)肯定会买的.我留着它干什么?本来可以换10个人的.10个人啊,多10个人.这个领针(纳粹徽章),两个人.这是黄金造的,可以多换两个人.他(葛夫)肯定会拿两个人跟我交换,哪怕是拿一个人.他必定会给我一个的,那也是多一个人啊.多一个人.用这领针我本可以多救一个人,却没有办到.我没有办到.
(辛德勒抱着史丹号啕大哭.一群获救的犹太人上来拥着他,安抚他) 阿曼-葛夫:
今天是历史时刻,今天将会被记忆,许多年后,年轻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及今天的所发生的事.今天是历史时刻,你们是参与者.
600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批准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他们来了,源源不断的来,带着一车车的行李,在这里落地生根,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发展起来.他们来时双手空空,一无所有,之后昌盛繁荣.
6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踞在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从今晚开始,这半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以当它从未发生过.
Today is history
七、评介
历史 Today ishistory,是《辛德勒名单》中的一句台词。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德国军官戈伦,在率领党卫军扫荡克拉克夫犹太人居住的街区前,发表的一段讲演,他用厚重的鼻音重复了几遍。历史,对于每一个人,既熟悉又陌生。但是,惨痛的过去意味着历史吗?应该说既是又不是。当我们用惨痛这个词来强调它的伤害时,过去已经变成一种历史感。《辛德勒名单》尽管给我们呈现了那一段过去,但没有强调历史的惨痛,这惨痛是我们的体会,不是影片本身。这一段历史在影片中超出背景的意义,所以,德国人也好犹太人也好,既不批判他们也没有歌颂他们,这已经无需举例。我们希望它可以更完美一些,希望而已,《辛德勒名单》的目的是救命!
“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这样的话听来,和我们中国人常常听到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着不谋而合的道理,救命的意义不是在于救命的行为,而是带来的心灵净化,他首先是拯救了自己。
辛德勒作为故事主人公,他的一生没有在影片里完全展开,但最为全面而重要的部分在战争这一放大镜下,我们已经看到了。历史背景之下,辛德勒是作为一个商人出现,进而他是一个纳粹党员。当然,他信不信国家社会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片开始的酒会上,他突出地表明了一个投机分子的作风。他对犹太人没有什么感情,在历史机遇到来时,他敏锐的抓住了机遇,发了战争财,他巧妙的榨取了犹太人的血汗。但是,“Todayishistory”的那一天,辛德勒出现在山顶上是一场偶然,表现,德国党卫军不仅仅在对犹太人进行暴行,那象征的是整个人类,包括德国人自己。理由也就是所谓的辩证思维。辛德勒心灵的重创和他妻子的惊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那一刻,辛德勒开始重生,也就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生命象征在那个人群众四处乱窜的红衣小女孩身上,辛德勒看见她时,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在那个年代里,还需要做一个人。战争就是那一根细细的红线,考验着人与非人。宗教为什么信奉原罪的说法,为什么戒杀人?如果现在单单考虑的是600万和1100人之间的数字差距,其实也可以明白辛德勒存在的不平凡,但是他需要这样添加上去的道德砝码吗?影片仅仅是呈现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义吗?辛德勒救命的伟大,这是历史吗。
辛德勒,对战争有着敏锐嗅觉的德国人,他认为以往的失败都不在自身,只因缺少了某元素,那便是WAR。于是沉重来了,那几如敲字般的杀戳,生死介乎于一念一字之差,你无法想像明天,甚至下一秒的状态,对于犹太人来说活着也许只意味着恐惧,想着下一秒随时会到来的死亡。“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生死在这里或许已全然没了意义。粪坑中那单薄的身体,那迷茫的眼神;熊熊燃烧的尸山前,那德国兵惊恐地呐喊;清尸的板车推走了全剧唯独的色彩,这是战争还是人性的罪恶?冲天的枪声,流淌的血液,德国兵在悠闲地弹着巴赫。军官说“六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是一样的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辛德勒在杀戳的游戏中开始了价值的思考,今天如果有战争中的幸存者,他会做何见证?粗陋的打字机敲打的并不是枯燥,那声音比枪声更坚定,两种沉闷给予你千言万语的思绪,辛德勒与老者的背影在昏暗的光束中写满了正义与温暖,这种伟岸打动了心头最坚硬的位置。那一纸名单见证了生命的永恒,那一枚指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灼目的光芒,“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那是多少条生命啊,长眠在耶路撒冷的的辛德勒,用财富买到了永恒,成为永不被遗忘的记忆,这是生命的见证!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他利用德国人发起的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生产适用于战争的军用铝制品,然后他自己以当时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获取暴利之后的他对他的妻子说;"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出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
1943年犹太区域的减种惨案--流血的一天开始了。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枪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从地板下面,从床铺下面,从钢琴中……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枪声……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一位德国指挥官悠闲地弹起了巴赫的乐曲……此时,一位德国军官对辛德勒说:"今天是历史的时刻,今天将会被纪念。600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的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六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