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文化简述之一 百家讲坛清朝历史

清朝

(明冥之中似乎是已有注定,又或许只是个巧合。我以此文来纪念今天,公元2012年12月12日,距大清王朝落幕整整一百年时间。)

中文名称:清朝开国领袖:努尔哈赤,皇太极等

英文名称:QingDynasty统治时间:276年

年代: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人口数量:约四亿(1912年)

简称:清主要民族:汉、满、蒙、回、藏等

所属洲:亚洲主要宗教:喇嘛教,佛教等

首都:北京国土面积:1380万平方公里

主要城市:盛京、北京、广州行政机构:军机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国歌:《巩金瓯》军事制度:八旗制度

官方语言:汉语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货币:乾隆通宝国旗: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亦称:黄龙旗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重要贡献:奠定中国近代疆域版图、文学等领域

简介

清朝(公元1636年~1912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一共有十二位皇帝。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了民主时期。


(清朝时中国版图)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在入关后的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统一了多个民族,使得国家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最初建都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定都北京。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期领土高达138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其中还包括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量也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多的,清末时人口高达四亿。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史称“康乾盛世”。此阶段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期,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清朝也有一些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政策,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的控制;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剃发易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正式下诏退位,从此,中国过渡到中华民国时期。清朝共历经十二位皇帝,统治全国长达276年。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清朝本来并无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清政府宣布“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又称“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清朝国旗—黄底蓝龙戏红珠图)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直到宣统三年八月十三(公元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清政府把《巩金瓯》正式定为国歌。《巩金瓯》是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它是当时宪法内容的一部分。

《巩金瓯》分别由清政府海军部参谋官、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禁卫军军官、皇室成员傅侗作曲(曲谱实际来自康熙时期的皇室音乐)。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的完固。亦用以指国土。歌名的意思就是巩固清王朝的万里江山。

  《巩金瓯》的歌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清朝国歌《巩金瓯》简谱)

历史

后金时期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画像)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年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之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统一全国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

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同清军一起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历史文化简述之一 百家讲坛清朝历史
(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图)

李自成死后,余部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的金声桓和广州的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是由于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抗清政府,给了清军以喘息的机会。1649年~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1652年,李定国率8万军队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降清之后,云贵地区的虚实就被清军了解。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至此,南明灭亡。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出现起抗清的势力。经过清廷强有力的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推行“剃发易服”,造成人口骤减,曾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被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明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统制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尊前明宁靖王朱术桂为监国。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康熙时期

公元1662年康熙皇帝即位,时年8岁,为清朝康熙元年。康熙帝在位期间,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准噶尔叛乱,抵抗沙俄侵略,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圣贤的名君。


(康熙帝画像)

康熙帝巩固和加强了祖国的统一。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一统;对外,康熙二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公元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康熙帝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从康熙九年(公元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根据开垦面积的多少,封予不同官职,这项措施大大促进了人民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均退还给农民。康熙二十三(公元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农民自耕。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康熙皇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府的政权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人民过上了112年的和平安康的生活。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也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到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时期

(雍正帝画像)

公元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时年8岁,为清朝雍正元年。在位13年。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发生叛乱,隔年被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用以管理青藏地区。雍正帝听取了鄂尔泰关于推行改土归流的建议,废除了具自治性质的土司,用地方官员管理少数民族。对外方面,清政府将喀尔喀蒙古收入清朝管辖;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了塞北疆界。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帝听取了张廷玉的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两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当行军到杭爱山时,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清政府同意和谈,划阿尔泰山为界,从此,西北地区大致和平。

另外,雍正帝相当重视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他对许多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在制度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雍正帝在“康雍乾”三代帝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雍正帝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绩。

第一,整顿吏治。康熙晚年,身患中风,标榜宽仁,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在长年皇子的生活中,对皇父晚年弊政,认识得较为清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严诫: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

第二,密折制度。雍正朝在密折制度方面加以完善。规定凡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具折奏事的官员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朝中以及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和地位。

第三,设军机处。雍正时期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和行政的机构。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第四,改土归流。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雍正帝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同时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一样。雍正帝的改土归流制度,有效地削弱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

第五,摊丁入地。实行“摊丁入地”制度之后,社会安居乐业,人口得到非常显著的增长。在道光年间,人口的数量,已经突破四亿。

第六,废除贱籍。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雍正帝废除了贱籍。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上书,请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山西、陕西乐户的祖先在明朝永乐帝登基后,除了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并且世代相传,久习贱业。年羹尧之子年熙在奏书中说,她们是忠义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请求雍正帝开豁她们的贱籍,准许她们改业从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后,非常是赞同,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乾隆时期

乾隆帝24岁时即位登基,执政60年里,乾隆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极大的建树,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确是为一代有为之君。


(乾隆帝守猎时画像)

乾隆帝编纂了《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开始,这部书卷经过十年编成,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乾隆帝酷爱汉文,勤于写诗,留下了约42613首各体诗作。一个少数民族的帝王对汉文化如此酷爱,对汉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清朝的文字狱,诗选的编选者不敢收录、评价当朝皇帝的诗,而原著(《御制诗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诗没有流传开来,大部分是帝王体打油诗。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在北方多地修建了众多皇家园林,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粉碎了准葛尔贵族的反叛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公元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地区。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和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祖国、开发边陲作出了巨大贡献。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了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记得影视剧《东归英雄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不畏艰难险阻,用生命铺垫了回归祖国之路的土尔扈特部的每位英雄而作,印象最深刻的一面就是,他们为了能够回归祖国,将回归的路线图生生刻在了杰出领袖渥巴锡的背上。

清朝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翌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去世后认定转世灵童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乌什酋长献城降图)

在“康乾盛世”时,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到雍正时期已达到九亿多亩,恢复并超过了明朝万历时期。加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中国人口在“康乾盛世”时期突破了三亿大关。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

中国近代时期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贸易的弊端,派林则徐到当时中国的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即虎门销烟。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被迫求和。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的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在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进行北伐。两年后攻陷江宁并以此定都,之后还发动了两次西征;咸丰二年(公元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为保护儒家文化,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部分势力转入捻军。太平天国最后于咸丰十三年(公元1864年)被湘军、淮军以及外国人组成的常胜军、常捷军围攻之下灭亡。


(天平天国玉玺)

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咸丰九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改良中兴

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咸丰帝驾崩,其六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培育出唐绍仪和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其间太平天国灭亡,咸丰四年(公元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被清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同治二十三年(公元1868年)为止完全平息。在同治二年至同治十七年(公元1862年~公元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


(洋务派大臣)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到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之后的一年间,在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

对外方面,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夺取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了中法战争。清朝战败,从此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在此同时清朝政府宣布台湾建省。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所有,清朝拒不同意日本的这一要求,由此中日关系恶化,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终于爆发了甲午战争,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日薄西山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随之失去了藩属国朝鲜和租界。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翌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朝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国势大伤,知识分子纷纷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的策略,其主张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了挽救清朝衰落的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的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大为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中华共和。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黄兴和蔡元培分别在长沙和上海成立了华兴会和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之中。


(慈禧太后画像)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翌年7月颁布了《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在同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用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为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宣统皇帝溥仪继位,称公元1909年为宣统元年,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与革命派进行合作。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至此,清朝统制结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完结。

(以上图文为根据搜集的相关历史材料整理而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6278.html

更多阅读

随感《百家讲坛》之《解码关公》 百家讲坛关公

梅铮铮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码关公》,请关公走下神坛,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传奇故事原来都是罗贯中或者张冠李戴或者纯粹杜撰的方式进行神话般的演绎而已。一、关于“温酒斩华雄”华雄其人并非董卓手下

近聆纪连海的《正说多尔衮》 百家讲坛正说多尔衮

文/安徽省来安中学朱述山2011年11月6日,安徽省来安县白云宾馆打出巨幅广告:央视名嘴纪连海教授亲临我县,送精神大餐《正说多尔衮》,一时间传送大街小巷。本人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当然不能够错过,况且纪连海老师也是本人喜欢的为

百家讲坛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第二部》(全23集)

雨中笠翁欢迎您! 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哲学、职场创业、饮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 百家讲坛梁祝传奇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一)商人出世·2011年5月4日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04/100896.shtml(寡妇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字可考的女企业家。丈夫死后,寡妇清便没有再

百家讲坛蒙曼讲座全集 百家讲坛蒙曼不良人

蒙曼,汉族,河北承德人,北京大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2007年以来,四次登上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并出版相应书籍。她对历

声明:《清朝历史文化简述之一 百家讲坛清朝历史》为网友一醉自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