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艾 之 死
名将之花邓艾是个结巴子。他为什么结巴,是小时候绊坏了,还是被保姆带坏了,或者是两根神经结反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知道的是,魏晋那个时代,在朝的大佬们以雄辩夸饰相标榜,在野的名士们以清淡玄远为能事。结巴子生在哪个朝代都行,唯独在魏晋那个凭嘴皮子混饭吃的年代,染上这个毛病简直就是致命的。
其实,比邓艾早五百多年,在遥远的古雅典城,有一个伟大的智者患上了同一个毛病,此公名叫亚里士多德(古今名人结巴子名单参见维基解密官网)。真不知道他当年带着弟子悠游漫步在柏拉图学园时,是操着怎样一口含混不清、诘屈熬牙的古希腊语探讨着世界与人生的本质。由于职业分工中还没有产生专业的语言治疗师,亚氏没有象大英帝国乔治六世那样最终完成“国王的演讲”。不过,亚氏通过对自身疾病的深入研究,还是得出了“口吃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发生紊乱的结果”这样伟大的结论,为后来从心理学领域着手治疗口吃奠定了医学基础。
亚氏的结巴一点没有影响他撰写400余部著作,但是曹魏西晋时的邓艾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少孤”,“为农民养犊”,既出生寒门,自然没办法通过门阀制度跻身主流社会,而且估计文彩及个人形象都很一般,也没办法通过著文和品评人物彰显自身。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放弃成为偶像派的发展思路,义无返顾的朝实力派方向进取。
青年时代的邓艾,志存高远,“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何处可驻军、何处可埋伏、何处可藏粮。不同于书生纸上谈兵,邓艾积极进行模拟实战演练。这是个精于算计的人,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他明白的告诉我们,人生其实是减法而不是加法,不要幻想着自己既能文又能武,既有江山又揽美人,既做总理又兼总经理。邓艾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出身背景、知识结构和个性爱好后,首先否定了自己做名士、登高第的可能,其次排除了阿谀谗佞、巧言令色的人生选择(话都说不利索怎么去拍马屁尼),一门心思钻研军事科学,韬光养晦,就等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邓艾中年时代的贵人是当时曹魏帝国的实际控制者,太尉司马懿。司马懿也不知看上邓艾哪里了,反正觉得这个掌管乡镇屯田的副科级干部(典农纲纪)是大将之才,“辟之为椽,迁尚书郎”。有了太尉这座靠山,邓艾的仕途从此一帆风顺。在南安太守、城阳太守、汝南太守任上历炼多年,邓艾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真正舞台——战场。
战场上拼的是运筹帷幄的智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精准的判断力,指挥官发布的将令必须简单明了,便于执行,不需要你文彩斐然,长篇大论,这项事业非常适合于一个腹有韬略而又有着严重口吃的人,譬如邓艾。适合作战场统帅的结巴子邓艾,其作战特点是以静制动、以逸待劳、防守反击,尤其是擅长预测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攻击方位,每次预测都准确无误,仿佛对方阵营里潜伏着无数个余则成。和邓艾演对手戏的是蜀汉大将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嫡传弟子,姜维一生以征伐为乐事,以穷兵黩武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目标。他最大的成就,除了不断消耗蜀国国力之外,就是一次次成为邓艾的手下败将,不断衬托邓艾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当然,战场上的结巴子统帅也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鼓舞士气就不能草率几句话了事,总要说几句“蜀匪,任何时候都要剿,不剿不行”,总得让跟着你出来卖命的士兵们想一想,“魏国的百姓,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蜀匪劫了”,这样才能激发起同仇敌忾的士气。看来,邓将军到最后还是逃避不了“国王的演讲”。这可难为我们的结巴子将军了,不过将军自有将军的办法——俺说不了,俺可以做咧。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邓将军确实做到了。
话说邓将军军事生涯最重要的一次战役,那就是攻陷蜀国重镇绵竹,进而兵不血刃和平解放成都,灭掉蜀国。进攻蜀国的兵力分为三路,邓艾方面军居中,另外两个方面军牵制了姜维的精锐部队。作战间隙,年近七十的邓将军突然心血来潮,准备实施一次大突袭。“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开道,造作桥阁”,时值隆冬,邓将军年近古稀,居然带着兵勇们狂奔了七百余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七百里可不是环形跑道上的七百里,再精壮的汉子也吃不消啊。但是首长都在跑,士兵们不跑都没办法。途中,大军还遇到一个壕沟,邓将军二话不说(结结巴巴也说不好),裹起一条被盖,翻身就滚了下去。看到老首长这样不顾死活,跟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白发苍苍的脑袋还在草丛石砾中打滚,将士们都慌了神,敢紧“攀木缘涯,鱼贯而进”。看看吧,这就是行动的力量,邓将军哪里需要开什么誓师大会,作什么战前动员尼。
攻下蜀国,是邓艾一生事业的顶峰,同时,也成了他人生的终点。他的被杀,直接原因是钟会等人妒忌争功、陷害忠良,至于自身原因,据俺综合各家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居功自傲。占领成都后,邓艾对着蜀国的士大夫们说,你们这帮小子幸亏碰到的是我,如果是吴国那帮混蛋,你们脑袋早搬了家了,“诸君赖遭艾,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这几句话说得倒是挺顺溜的)。对被占领国的百姓尤其是士大夫,安抚胜过侮辱,如果邓艾不是这么狂傲,也许在他被陷害的时候,蜀国还可以作为他再次崛起的根据地。
第二,目无君上。蜀国陷落后,邓艾急急忙忙上奏章,什么“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什么“煮盐兴治,为军农要用”,什么“并作舟船,预为顺流之事”,功高震主,本该学学曾国藩低调行事,不自行裁军交出兵权还罢了,真把司马昭当成七岁小孩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果然,司马昭的谴责马上就来了,“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这还算温和的,看在你建立平蜀大功的份上不予追究。但邓艾还就较真了,上书说我不敢紧行动的话将贻误战机,再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可以想见,司马昭看了这份奏折后,肯定是咬牙切齿,“你个邓结巴,看我怎么收拾你”。
第三,性格刚毅。构陷邓艾的大将钟会被乱军杀死后,邓艾居然不趁势收集残军,不作任何反抗,以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以致伏首就戮。
第四,群众基础差。被污陷后,钟会等人帅大军来征讨,作为统帅的邓艾事先居然一点风声都没收到。征讨先锋到了后,要求所有军官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报到,邓艾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既没有在京城安插眼线,自己部队里也没有培养真正的心腹干将,难怪《晋书》说他“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一点也不假啊。
一代名将邓艾就这么冤死了。邓艾之死,怎么看都跟他的口吃没有丝毫关系,细细一想却又无不根源于他天生的结巴,理由如下:
首先,邓艾打小就家境贫寒,加之又是个结巴,小时候肯定受了不少嘲笑甚至欺凌,别看他那么骄傲,心底里其实隐藏着深深的自卑。也正因为自卑,他的骄傲才会表现得那么彻底,得胜之后忘形得连当权派司马昭都不放在眼里。
其次,由于口吃,难以流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自然缺少与上级领导以及同事之间的正常交流,更遑论“协同朋类”。作为一个普通人,这可能不成问题,但对于一个处于权力争斗漩涡中的人来说,这一点无疑是致命的。
司马家族给了邓艾一个可以实现自己职业规划的平台,邓艾不负所托,凭借着这一缕阳光就灿烂的绽放了,绽放之后随即迅速调谢。透过史书那几页简单的记录,我看到在这绽放后面是一代名将不屈的倔强和坚忍,还有那调谢背后人世间的寡情和残酷。
还有,差点忘了,邓艾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期期艾艾”,至今仍然是用来形容表达不流利人士的经典用语。
二0一一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