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桃花源记

《爱莲说》 (宋)周敦颐

“爱’字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篇,

第1段:

第1句:文章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全篇,以下分说人们对花的各种喜爱。“水”“陆”二字,点出了地域的广袤;“草”“木”二字,指出花种的繁多。

第2句:先举出菊花,从正面衬托下面要写的莲花;并举出陶渊明来衬托自己。

第3句举出牡丹,从反面衬托下面要写的莲花;并举出“世人”,一面和上文的“独”字对照,一面来衬托自己。)

第4句:这句话里包括七个短语,细致传神地描绘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实际上是借莲喻己,托莲言志。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2、从体态、香味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馨;

3、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寥寥数笔,既活现了莲的外形,又刻画了她的神态。这样,品格高洁的莲花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正是洁身自好、豁达正直、不攀附权贵、志洁行廉、美名远播、端庄严肃、受人敬重的“君子”的形象写照。作者托莲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进步思想与优美情趣。)

第2段:

前3句:予谓菊……君子者也。这三个排比句直承上文,依次点明菊花、牡丹、莲花的比喻意义,褒贬分明。)

第4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与“陶渊明独爱菊”相应,说明爱菊的人太少,真正的隐逸之士太少。

第5句“莲之爱,同于者何人”与“予独爱莲”相应。感叹爱莲的人更少,洁身自好的人更少。

第6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甚爱牡丹”相应,以嘲讽的口气慨叹爱牡丹的人太多,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太多,表现了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这三句,陈述、疑问、感叹变化使用,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特别是颠倒了原来叙写三种花的顺序,将牡丹放在最后评述,备见作者用心。文章意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鄙弃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一“独”一“甚”,一“褒”一“贬”,对比鲜明强烈。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暗讽世人,却不直说,偏用反语,一个“宜”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

小结:

这篇短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思考: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追求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欢哪种花?并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3分)

示例:我喜欢桂花。在秋季,桂花小小的淡黄色花朵散布在绿叶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陶醉,而它却丝毫不张扬。

我喜欢兰花,兰花无论候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我喜欢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3.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陋室铭刘禹锡

第1句:山……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

第2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

第3句、苔痕……帘青。(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衬托陋室不陋。)

第4句、谈笑……白丁。(写室中交往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第5、6句、可以……劳形。(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前句从正面说,实写,表现室主伯从容雅静。后句从反而写,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第7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第8句:孔子云……(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惟吾德馨”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一、综合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写法上的特点)

3、本文用反问句做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用反问句作结,作者以诸葛亮和扬子云自比(作者以名人自况),含蓄地表现了“惟吾德馨”,自己也具有他们的抱负和志趣。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4、作者的生活态度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谐社会氛围的时候,依然需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操守,依然需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7、“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陋室铭》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和“子云亭(西蜀子云亭)”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9.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

答: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人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每句按照原句翻译只能得1分,加上一定修饰语得2分)

二、填空: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的一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平和、宁静、淡远——渔人见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这一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们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写出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这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伤风败俗的污浊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设下伏笔。)

11、既出……不复得路。
爱莲说 桃花源记
(与开头“忽逢桃花林”相照应,使桃花源进一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1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

一、综合理解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寄托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答: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 未果

3、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4、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答: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5、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

6、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答:(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7、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8、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9.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因为(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0.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答: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650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听王君老师聊课爱莲说 王君 爱莲说 课堂实录

原文地址:听王君老师聊课(爱莲说)作者:荼蘼花开——兼评甄方圆和梁素丽老师对《爱莲说》所作的解读和设计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王君(拟发2013年0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从来没有抽象的语文。从来没有抽象的学生和教师。从来

2010年《爱莲说》中考试题 2010年中考英语试题

2010长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爱莲说》复习题

《爱莲说》复习题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    ,作者    ,  代  家,字   。号    ,2.本文体裁是    ,这是一种                的文体。二、词语蕃    淤泥    染    濯  

《陋室铭》阅读试题及答案 爱莲说陋室铭对比阅读

《陋室铭》阅读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徳),是(唐)朝人。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

声明:《爱莲说 桃花源记》为网友无间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