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共播种。林若野 摄
农户们在翻地。 林若野 摄
记者 林若野 本报讯 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让他们种地有工资拿,有奖金分;保证会员们可以吃上无公害、绿色的放心蔬菜;开办社区公益教育,培养各类农业人才……以上这一连串叫人眼花缭乱的难题,正在荆溪镇一处名为“故乡农园”的生态农场中逐步成为现实。3月25日,记者来到“故乡农园”,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全省最大的CSA模式项目故乡农园位于荆溪镇关中村,距福州市区25公里,共有农田200亩,林地300亩,为全省最大规模的CSA模式(英文“社区互助农业”简称)项目,也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和正荣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爱故乡计划”的一个项目。项目特色有两点,其一是市民在成为故乡农园的CSA成员后,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并在一个季节的种植之初,预先支付一定时期蔬菜份额的全部费用,农民则按照预定计划,使用农家肥等生态种植方式,保证食品的安全,待蔬菜成熟后,农场负责直接将蔬菜从田间配送到会员家中,从而节省了销售的中间环节,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保证了农场的会员们可以得到绿色的有机农产品,这种模式叫做配送份额,目前福州市区已有十来户人家享受到了这种“特供”蔬菜的安全与环保。
故乡农园的项目负责人王永源告诉记者,农园的另一种特色模式被称为劳动份额,即市民在故乡农园承租一块30㎡的农地,农园负责提供工具、种子、水、有机肥等物质投入和必要的技术指导等服务,市民依靠自身劳动或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生态农业耕作,并在蔬菜成熟后亲自前来收获。“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今接连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正视入口食品的安全,这种模式不但可以让人们吃到自己种植的放心菜,同时能让他们体验劳动的快乐。“此外我们还不定期的组织会员们参加农园开展的各项活动,让他们协助共建农园。”王永源说。
开发闲置土地促进农户增收在关中村后山的农田里,记者看到,一群农民正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播种,有的翻土,有的在施肥,好一派热火朝天的田园景象。菜农林祥淦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干劲十足,全因刚刚领取了几十年务农生涯的第一份工资。“我种了几十年的田了,基本都是种来自家吃,偶尔有富余了才会拿到集市上卖,但因为产量少,也赚不了什么钱。现在我被农园雇佣来耕作,每个月保底工资有2200元,干得好还有抽成,而且雇主们要求也简单,只要按照要求的品种种植,并且过程中不喷洒农药,保证作物无公害即可了。”林祥淦开心的说。
据王永源介绍,关中村的农田不是收益单薄就是已闲置多年,经过他们团队的策划,如今这些地一年四季都不会闲了。他们将组织当地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参与进来种植当季蔬菜,并由他们引导生态种植和生态旅游,带动当地农民增收。“CSA模式每周要提供许多种产品,需要具备不同蔬菜的种植经验、统筹安排蔬菜的播种、收获时间和续种时间,这都需要我们团队去安排。我们将当季可以采摘的蔬菜轮换着配送,保证会员们吃的新鲜,吃不腻!”王永源说。
热心公益的创业理念记者还了解到,故乡农园的所有收益采取三分制原则,即在拿出部分利润作为员工工资福利以及农园生产再投入外,剩余三分之一的收益要投入到当地农村的公益建设中去,比如建立社区大学、各种农业培训班、开发关源里地区特色产品、组建文艺队等。
“很多市民到故乡农园走过以后,一般都以为我们仅仅是一个生态农场,是一所出售生态农业产品盈利的商业公司,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理解误区,下一步,我们还要搞立体生态养殖,包括水塘养鱼、湿地养鸭,以及养鸡、养猪等,争取将这片沃土建设成为市民们心目中的“生态桃花源”
现如今,故乡农园项目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7位大学生参加,其中还有不少是本县的大学生,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在这里,他们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用执着的热情同农户们一起开创着一块块试验田……
原文链接:http://www.mhxy.gov.cn/list/view.asp?id=1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