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主犯!
——《帝国的毁灭》影评
《帝国的毁灭》,的确是一部震撼的片子。这部片子的伟大,在于通过向人们展现了希特勒的人性,从而反衬出二战前德国人的“魔性”。这部影片是一条吊诡的公式:因为希特勒=普通德国人,所以普通德国人=希特勒。
是的,每个德国人都有“罪”,而不是被一头“怪兽”劫持了。在纳粹体系内,希特勒的形象是一位最具德国国民性的让人尊敬的长者,里芬斯塔尔就曾形容他是“一个没有缺点的男人”。德国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希特勒一体的,而不是奴隶与恶魔、小孩和骗子的关系。是德国人选择了希特勒,而不仅仅是希特勒劫持了德国人。片中希特勒的人性化表现,正好体现了他与德国人的同质性,这足以让很多德国人受不了。导演说希特勒看起来不像魔鬼,其实在暗示魔鬼站在魔鬼堆里,自然不像魔鬼。
戈培尔夫妇的自杀,在片中更像神圣的高尚的殉道,简直就是道德的典范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反人类罪犯,在当时却是道德的典范,这说明了什么。从当时如此之多的知识分子支持纳粹,可以看出纳粹主义与德国民族性的内在和谐。《通向奴役之路》明确指出,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只不过是沿着德国知识分子几百年的主流思想,一直走到顶点。德国的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反犹主义、超人主义早在希特勒出世前就根深蒂固了。《第三帝国的兴亡》也分析了纳粹主义在德国兴旺的历史原因,与其是希特勒作怪,不如说是德国人一向如此。希特勒只是他们的“杰出代表”罢了,所以在当时德国人的眼中,希特勒当然是一个十分人性化的人(《意志的胜利》里希特勒笑得就十分腼腆,对妇女、小孩非常好),而不是头上长角,满嘴獠牙的恶魔。
比起日本人死不认罪,德国人则更高明一点,他们把主要罪责推给“恶魔”希特勒,把自己放在微不足道的“协从犯”地位上。文豪君特格拉斯,隐瞒了他曾参加过党卫军身份足足60年,其实也是这种心理作怪。《帝国的毁灭》通过一种逆向的方式,向世人道出了皇帝新装的秘密。在影片最后,希特勒的秘书容格夫人就说,她一直以“少不经事”为自己开脱,直到了解到索菲·绍尔的故事,她才明白,年轻只是一个借口。
年轻是一个借口,“希魔”何尝不是一个借口?
赔款、道歉、下跪、建博物馆这些表面工作还不够,导演西斯贝格想让普通德国人从灵魂深处反省:“我们就是主犯!”
(同类电影推介:《我不是一个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