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22个新生,居然有5个都叫‘子轩’。”一位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朋友跟我吐槽。
这让我联想到不久前,网上一份悄悄走红的《2010后孩子起名趋势》。该文作者抽取了201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30万小朋友的姓名做统计。结果让他大吃一惊:2010年以来出生的起了三字名的男童中竟然有5.93%第二个字是“子”。而第三字的选择也照样相当集中——“轩”字竟然占去了6.04%。给儿子取名“子轩”似乎成了当下最为流行的风潮。
对此,我不禁想问:你的儿子也叫“子轩”吗?
你儿子也叫“子轩”吗?
中国人名字里的时代烙印
文/本报记者庞国雄
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中国人对起名一直非常重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代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
中国人的名字是一部微观史,雕刻有时光的烙印,折射历史事件,反映社会发展,蕴含中华文化,彰显人格理想。
文人雅士: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颜氏家训》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有名有字,名主要用来自称,此外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有尊重的意味,专供他人称呼自己时用。在古代,直呼别人的名,显得不尊重该人。
陈寿《三国志》中记载了一个事,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在给刘禅上表说道:“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网络红人、著名历史老师袁腾飞评价此事道:“他杀了你一百多口,你还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证明你这个人没文化。”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古人取名,常着意于名字的道德意蕴和审美意境,取字往往有出处,大多渊源于诸子典籍和文学名篇,甚至有“男必楚辞,女必诗经;文必论语,武必周易”的传统说法。
盛唐大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出自《孟子》中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指纯正博大而又刚强的气质,显示出清雅高洁正气凛然的意境,与其诗歌风格相得益彰。
传说李白7岁能作诗,父亲作一首七绝诗,前两句:“春风送暖等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他母亲接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马上就接上:“李花怒放一树白”。此即李白名字来由。
后世尊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其名则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宋朝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写文章解释如何给儿子起名:“轼”是古代车上的一个横栏杆,若要登高远望,包括作战时要站立起来,就必须扶着它才能保障安全,所以苏轼字子瞻,即瞻望、望远之意;“辙”是车轮碾出来的印。前有车,后有辙,它如同轨道保证车不颠簸、不偏离,因此苏辙字子由,“由”即有规矩,但是又能行动自由之意。
历史走到今天,文人雅士的字号大多只在封存的古书中闪现,但仍有一些名流喜欢给自己取字号。如著名作家李敖,字敖之;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书画巨匠范曾,字十翼,号抱冲斋主;旅行家钟文芳,字夔,号一行居士。不过,这时字的功能与古人已完全不同,它是高档次的文化符号来源,用来提升调性,或者彰显独特的身份认同。
记者有位叫胡运帷的朋友,80后,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英章,他送给记者一幅字画的落款上,赫然可见“会民”字样。记者问及其原因,他笑着说:“鄙人姓胡,名运帷,字会民。”颇有传统士大夫的古风。
红色记忆:喊“建国”多少人回头
进入新中国,一个人的名字开始和时代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
据语言学家们研究,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名中开始频繁使用“华、建、国、伟、贵”等;新中国成立后,“建国、国庆、建华”等名字成了当时父母们的最爱。“有一天和朋友出去办事,我和朋友走散了。在滨河路上我喊了一声‘建国’,结果有四个人回头。”在五泉山公园,一位“老兰州”打趣道。
“援朝”这个名字,中国人一听就知道他是1950年6月25日以后出生的。因为那时正是中国抵抗美国援助朝鲜的“抗美援朝”战争,许多中国父母都给当年出生的孩子起名叫“援朝”。
“跃进、卫星、卫红、卫兵、文革、卫东、继红……”这些人大多出生于1966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许多人为了表示对“文革”的拥护而把自己原来的名字改成上述名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说,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1966-1976这十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
在兰州市的一家农业银行门口,记者碰到了一位前来办银行卡的政府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我们家弟兄四个,老大叫建国、老二叫国庆、老三叫卫红、老四叫光荣。小时候我不懂,现在才知道这些名字都有政治意义。”
直到改革开放,政治气氛不再浓了,起名字才有了较大的变化。有一段时间,不知为何单字的名字非常流行,比如“王伟、李勇、高峰”等,一时间重名的人大量出现,这种情况在80后这代人中尤为严重。“中国同名同姓的人实在太多了,比如说吧,我同事叫‘李丽’的就有3个!而且都是一个部门的,实在是晕啊,后来不得不用‘大’‘中’‘小’来区分!”一位移动公司的行政人员为此头疼不已。
在中国广大乡村,人们认为名字越随便孩子越好养,“狗娃、狗剩、懒娃”这种名字非常常见。还有一些名字则代表了良好的愿景,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如“满囤、来旺、春妮、银翠”等。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乡的王平安告诉记者,他父亲“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接连生了四个女娃的现状让他痛苦不堪。为了生一个儿子,他给前面几个女娃起的名字非常有意思。“我大姐叫折过、二姐叫翻过、三姐叫改过、四姐叫变过,都是希望这种现状能够改观。后来终于生下了我,心算是落到胸膛里了,于是给我起名平安。”
从这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名字中,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年龄,这也是中国人名字中的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现象。
80后起名:文艺范儿扎堆,“子轩”躺着也中枪
80后被看做是典型的“网络原住民”。如今,不少80后已为人父母,他们会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起名?
近日,记者从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了解到,去年全国出生户籍人口重名人数排名前十位的男名分别为“子轩、浩宇、浩然、子涵、宇轩、宇航、博文、雨泽、皓轩、文博”;排名前十位的女名分别为“欣怡、紫涵、子涵、佳怡、雨欣、梦琪、雨涵、梓涵、梦瑶、梓萱”。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发现,“轩、宇、浩、博”等寓意文质彬彬、胸怀博大的字最受男童家长的青睐,而“涵、怡、欣、梦”等象征甜美淑婉的字则为很多女童家长的取名首选。
兰州市民杨先生在解释自己的起名思路时说:“我觉得女孩子的内在气质比外在东西要重要得多,我给两个女儿起名‘杨柳依、杨霏霏’,取自《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某中学当老师的王女士则给自己的女儿起名“王禹希”,因为她喜欢刘禹锡的《陋室铭》。
日前,某网站推出了针对孩子取名的网上“同名同姓”查询系统,只要在搜索栏里输入姓名,即可查到全国有多少人重名。记者打开该网页,输入“王子轩”,结果显示在全国名叫“王子轩”的共有4745人。
在调研的时候,记者收到大量类似的反馈:“一喊‘子轩’,班上立刻齐刷刷站起来好几个,这几个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我们不得已用‘子轩A’‘子轩B’‘子轩C’进行区分。”黄河保育院的一位幼师如是说。在定西市第一医院,一位妇产科的医生也告诉记者:“以前还没觉得,但在近三四年里,子轩、浩宇、子涵、博文、欣怡这几个名字,在病历上一天要写好几回。”
不管是第一名“子轩”还是第二名“浩宇”,台湾把这些“一呼百应”的俗名统称为“菜市场名”,意指你到菜市场去叫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回头。但是,给儿子起了“子轩”这种大俗名也实在不能全怪父母。并非他们太不聪明而不幸选中了俗名,而是流行风潮变化之快,简直让人无所适从。当他们发现“子轩”们批量出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网络时代:追求个性不舍深意
而在网络兴起的最近十年,很多“新兴”父母为了给孩子起一个有个性且别致的名字,花样百出:有的依靠网络软件给孩子取名;有的花钱给孩子“买名”;有的从《诗经》《易经》《康熙字典》中找寻灵感……
小安是兰州市西固区的一名户籍警,不久前,一对80后小夫妻走进派出所,小安看着他们有些眼熟,仔细一看,这不是上个月才给孩子上了户口的小夫妻吗?再一问才知道,小夫妻这次是来给孩子改名字的。“上次取的那个‘矞’字比较复杂,笔画太多不好写,所以想改名字。”孩子爸爸说。
“这次想改成什么字?”小安问。孩子爸爸腼腆地一笑,掏出一张纸,上面写这个大大的“彧”字。
小安费了半天劲才把那个“彧”字敲出来,笑呵呵地问:“这回想好了吧?”小夫妻俩不好意思地回答:“想好了!”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取名字喜欢取生僻字,希望一个特殊的名字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好运,但经常因为名字是生僻字,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即使我们解决了姓名登记问题,但名字太生僻,以后办银行卡、坐飞机、高考报名都挺费事。”小安说。
同时,派出所的另一位警员也告诉记者,自2000年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出现了父母双方的姓再加名字的4字名。诸如“张扬博文、李苏意涵、杨吴依雪”等融合了父母双姓的4字名层出不穷。
关于给孩子取名,明星也有烦恼事。著名央视主持人李咏在回忆起给女儿法图麦·李办户口的情形时说:“我给我女儿办户口,录入姓名的时候,片儿警捣鼓了半天,问我:‘系统里只有下圆点儿,行吗?’我说:‘同志,卡尔·马克思的那个点儿,在下面还是在中间?在下面,那是两个人,一个叫卡尔,一个叫马克思。在中间,才是一个人。没有就给我画一个!’户口本拿到,姓名一栏写着:法图麦·李。”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认为,名字不需要太复杂,不求偏求怪,要有文化内涵,在便于识记的同时也要朗朗上口,便于传播。中国孩子的名字理应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体现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底蕴。网络时代取名不应跟风追捧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