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老校长匡亚明的故事_Bio 吉林大学校长

吉林大学老校长匡亚明的故事对于老一辈吉林大学的师生来说,匡亚明校长在他们的心中也许永远都是一份难舍的情结。成立于1946年的吉林大学没有清华北大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天子脚下”的优势,但是今天的吉林大学无论如何在国内的高校中都是占据着极重要的一席之地,吉大能有今天,...吉大老校长匡亚明的故事(2012年新版整理)2012年05月13日 11:49:26

吉林大学老校长匡亚明的故事


对于老一辈吉林大学的师生来说,匡亚明校长在他们的心中也许永远都是一份难舍的情结。成立于1946年的吉林大学没有清华北大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天子脚下”的优势,但是今天的吉林大学无论如何在国内的高校中都是占据着极重要的一席之地,吉大能有今天,绝对要得益于匡校长,他对吉大的贡献是决定性的。有人说,“匡亚明之于吉林大学无异于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1955年匡亚明来到吉林大学时,这个只有十岁的大学的一切还都处于草创阶段,也就是说,匡老对吉林大学时有开创之功的。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吉大人来说,匡亚明校长似乎更多的是存在于校史馆里那些发黄的纸页上,渐渐的化成了吉大精神的一个符号。对于他老人家的尊敬,则更多的像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空洞的膜拜。也难怪,匡老在吉大带领师生奋发图强,塑造吉大精神的年代,毕竟离我们有些远了。不管我们年轻的一代吉大人怎么努力,恐怕也不能有老一辈吉大人对匡老精神那份真切的理解和感受了。

但是,我们舍不得淡忘匡老在吉大的故事,因为对于吉林大学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产,他需要通过我们每个吉大人的双手向下不停的传递,永远在吉大历史的河流中生生不息。今天,我把在吉林大学牡丹园BBS上广为流传的几则关于匡亚明校长的故事转在这里,希望能让更多朋友能和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匡老在吉大的日子。虽然故事都很短小,但我想也足以让大家明白,匡老是因为什么而成为吉林大学历史上最受师生尊敬和爱戴的校长之一的。无论如何,匡老在吉大八年,他留给吉大的不仅仅是今天吉大的成就,更在于他塑造了本不存在的吉大精神,我们不应该忘却匡老流传在吉大的故事,而且在现阶段,这对我们重塑吉大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匡亚明(1906年3月17日-1996年12月16日),江苏丹阳导墅匡村人。曾先后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学校和上海大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教育论著《匡亚明教育文选》,是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宝贵遗产;他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誉为“孔学泰斗”,著有《孔子评传》。他晚年主持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常务书记兼校长,1963年起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文革”中备受迫害,1978年复出,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82年起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

匡亚明对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重要贡献,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奠基人,并曾两度出任南京大学校长,期间冲破旧束缚,延揽名师,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匡亚明与化学家唐敖庆、蔡馏生,物理学家余瑞璜,数学家王湘浩,经济学家关梦觉,文学家冯文炳、张松如(公木)等知名学者的交往和友谊、器重和使用,在吉林大学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体现了他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思想。

匡亚明始终认为,办大学要依靠教师,特别是学有所长的教师。“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推心置腹,真诚地和专家交朋友,被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许多知名学者、教授引为知音、良师和益友。

下面几个故事,最令人感动的要数圈地运动了,可以想象一个老人一把椅子当街一坐,只不过是想为了学校有一块立足之地,这是何等情怀?可惜这些年,要出卖北区的言论甚嚣尘上(只因北区地处市区,地价较高),“谁卖了北区,谁将是吉大的罪人”,吉大人会将其与匡老一起铭记于心!不为其他,那是吉大的根之所在。不过北区虽然没有被卖,但是依然不成样子了,可惜!1952年是吉大发展的转折点,当年吉大乘着全国院系调整的东风,从一所党员培训学校,而一跃成为综合性大学,虽是国家政策支持,但是匡老实功不可没,不妨读读今天吉大各学科建立过程的历史,三顾茅庐绝非个例。因此有人曾说从1952年后,中国再无大学,这是从全国形势上来评述1952年院系调整对中国大学的影响,但对吉大而言,绝对是一个发展的时机。记得似乎还是匡老的名言“当今综合性大学中,北大第一,复旦第二,谁是第三就不好说了”,可见那时吉大人的自信。今年也是吉大很多院系建立60周年的日子,也该是缅怀这位老校长的日子。

路是这么走的

匡老是接受过传统教育的,非常注意尊师重教。有一次,有两位同学在校园里走动,看到匡老,出于敬畏,绕着匡老刚想走开,被匡老叫住。匡老告诉他们,见到老师要行礼,让他们重新再从面前走一边,许多同学在远远围观着笑,两位同学尴尬的不知道如何才好。于是,匡老向他们认真的示范了一边,两位同学这才胆怯地再从匡老面前重新走了一边。听说,从那以后,吉大的学生见了老师都行礼,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又开始不行礼了,直到今天有些同学见到老师连招呼也不打了,而这些同学以后很可能是礼仪之邦的未来栋梁。

政令怎么能不行

有一次,匡老在讲话时麦克突然没声了,结果很简单,后勤总务马上被降级,电工被开除,从此以后,匡校长的讲话始终保持畅通,当然,吉大的政令也是畅通的了。吉大人从此以后不单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政工作也是如此,这也许也能算吉大现在在中国政界高层的领导的层次和水平排名大大靠前的原因吧,出现郑培民这样做领导的共和国干部也不是偶然吧。

吉大的脸是这么丢的

有一次,外单位的一位职工来吉大教务处办事,教务处没人,匡校长见了对这位同志说,很对不起,让你白跑一趟,你先回去,明天我找人去你那里办这件事。回到办公室以后,匡校长马上把门卫叫来,说你去把教务处的牌子摘下来,门卫只好照办。教务长回来后,看到牌子没有了,四处找,门卫告诉他,你去匡校长哪里找吧,教务长大概也知道脸上无光,低着头去见匡校长,但还是被匡校长狠骂了一顿,说你这块牌子是吉林大学一张脸,你今天就是丢了吉林大学的脸。(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说有一青年教师到校部机关某科室办事,结果去了没找到人,恰巧被匡校长遇到这种情况,老校长当时就告诉那个青年教师:你把他们的牌子摘下来)

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三顾茅庐”

于省吾先生(1896-1984)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他在甲骨文、金文释读、古籍校订、古器物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于先生成名很早,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识而不知其造字本意的甲骨文字300个左右,达到了当代古文字研究的高峰,一直到今天能无人出其右。解放前,于先生曾在京城高校任教,讲授古文字学。解放后,于先生已年逾半百,在北京潜心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学。匡老早知道于先生在学术界的名望,到吉大后,挖空心思要把于先生请到长春,于是便上演了近代教育史上出名的“三顾茅庐”,礼请于省吾先生出山任教。然而做了半辈子教书先生的于省吾此时更愿意与古物打交道,始终不为所动,但匡老却不死心,竟然许下了一个在那个年代看来后果不堪设想的条件——不参加一切党内政治学习。于是,那年冬天,于省吾先生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长春市,一直教书到1984年在长逝世。吉大今天的考古学科之所以在全国排行老二,敢于向北大叫板,并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于省吾功不可没,要知道吉大考古学科的发展比国内其他大学至少要晚几十年。后来,金景芳、公木先生相继到来,吉林大学人文学科才真正发展起来。这一切都归于匡老,那一年是1955年,匡老刚做吉大校长。

吉大的“圈地运动”

在北区圈地运动中,省里说北区那块地有别的用处,匡老才不管那些,连夜带着学生出动,一定要圈黄金地段,由于老校长年事已高,就搬把椅子往大街一坐,指挥别人开车绕一些街道跑了一圈,这就是吉大的地盘了!而当时和吉大几乎同时建校的老工大和东北师大地皮只能被市政府安排在当时的荒郊野外——也就是现在两校校址所在地。然而,匡老圈地时,由于没有地契,就为后来市里收回牡丹园埋下伏笔,当然学校领导级别不够是重要原因,但是吉大和市里可能有协约,即牡丹园地皮只能作公园,不能挪做他用,也算告慰匡老在天之灵了。

那块屏风修好了吗?

由于匡校长从严治校,校内各项工作秩序井然,由于无大事可抓,匡校长每天就去各教学楼转,看哪个教室的玻璃碎了,哪个教室的黑板坏了,他就用本子记下,等到月末的时候,他就再去看,如果那块玻璃还没有换,那后勤负责人肯定是要挨一顿骂的。匡老文革时从南京被押回吉大受批判,当时押着他在解放大路游行,当路过理化楼时,匡老由于岁数已大,再加上一路弯着腰,已经累得够呛了,这时他抬起头,对旁边押着他的同学说,同学,理化楼一楼大厅那块屏风修好了吗?当时这个同学就哭了,他后来说,这件事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没想到在那种情况下,匡校长让记挂着学校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个青年人不简单!

匡老有一个嗜好,就是没事就在教室间穿梭,随时会从教室的后门溜进去听课,有一次,他偷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立即拍案叫好,走出教室,甚是兴奋,心里不断的念叨“这个青年人不简单……”他立即就找到当时该系系主任刘丹岩,问这个年轻人有没有当教授的水平,刘说,也有也没有,说有是因为他的学术水平确实够了,说没有是因为他太年轻了,而且从助教直接评为副教授也不符合规程。匡校长说,能力够就行了,别的你不用说了。因为当时恰逢学校评职称,第二天匡老就让这个年轻人去填表,这件事在该系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他老师议论纷纷,匡老听说后,马上召开该系所有老师大会,他一进门就说,我今天就讲两件事,第一件,这个年轻人评副教授这件事是我特批的,如果大家有意见,可以直接和我谈,不要在私下议论。第二件,我平时工作官僚,不知道谁有他那样的学术水平,在座各位如果有有的,回去马上写,写好了评教授,如果没有,散会。这位被匡老破格提职称的副教授就是今天在吉大拥有“四大高足”的哲学界泰斗人物——高清海先生,当年他才26岁。按中国人的逻辑,一般能够称上家起码要等到70多岁,而高清海70岁之前就成了中国哲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从那时起,吉大才有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传统。

和金老的私约

我校历史系教授金景芳年长匡亚明四岁,这位九九归一的老教授一生道德文章(金老99岁去世),从不依草附木,学术人格的独立在吉大无人不晓,学术圈外的人很难成为他的朋友,但他却把匡老视为“这一辈子最知心、最令我佩服的朋友”。1991年他到南京参加匡老主办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曾与匡亚明“私下有约”:

“我们要活到21世纪,你完成你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我干完我的事情,不把事情做完不走。”当匡老病逝噩耗传至长春时,这位中国史学界“金派”的开山祖师没有表现出学术人格上的铮铮铁骨,年过九旬的金老竟然流泪了,并一直在执拗地想:“这不是真的!他怎么能毁约,不辞而别呢!”哀痛不已,金老拟就一副挽联,请吉大党委书记带赴南京,此联为:“是老革命,早岁与恽代英邓中夏相交,九死一生,恨未睹中国腾飞廿一世纪。亦大学者,终身共马列书孔孟文为伴,朝乾夕惕,已预见丛书耀眼百五十篇。”


吉林大学老校长匡亚明的故事_Bio 吉林大学校长
  匡老的一生是坎坷的,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曾以江苏团省委特派员名义领导宜兴秋收起义。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长、上海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先后四次被捕,受尽酷刑;十年动乱中,他备受迫害,直到1978年才得以复出。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同时被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师生们尊为最受爱戴和尊敬的校长。在最近一次由博客中国网站发布的“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最受推崇的十位校长为:蔡元培、胡适、马寅初、梅贻琦、苏步青、茅以升、蒋梦麟、匡亚明、李达、吴玉章。作为大学校长,匡老能获此评价,足矣。


  2006年是匡亚明校长诞辰100周年,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都举行了不少纪念活动。不过我觉得与那些程式化的仪式相比,让匡老的精神真真切切的流入每个学生的心里似乎更加来的实在和有意义。在几十年前那个艰苦的年代,匡亚明校长等老一辈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付出了他们所能付出的一切。几十年后,年轻的大学生们仍然在校园里享受着这份沉重的恩泽,却很少有人知道或者想知道那些可敬的先行者们都为我们作了些什么。在幸福中慢慢变得麻木是精神传承最大的天敌,很多年轻的吉大人和南大人都知道我们的学校里曾经有过一位叫做匡亚明的老校长,但他都作了些什么,很少有人能说的清楚。不过也许永远都没人能说的清楚,因为匡老留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厚重,难以尽数,也不需要尽数,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我们能记得时常以虔诚的心态回顾一下那些有关匡老那老一辈知识份子的事迹的片段,知道珍惜,学会感恩,就够了。

匡亚明学院(南京大学)

2006年3月,在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南京大学原校长匡亚明诞辰10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决定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Schoolfor Intensive i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Arts)命名为匡亚明学院(Kuang Yaming HonorsSchool)。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是1998年在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Department for IntensiveI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Arts)的基础上成立的,而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则是基于匡亚明先生加强学科交叉和基础学科教育的思想成立的,于1989年创建。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实施“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培养立志献身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

吉林大学匡亚明班(文学与历史学)

匡亚明班又称文史实验班,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学科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培养拔尖人才奠定基础,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也适于到高等院校、语言文学研究部门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党政机关、出版社、档案馆、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工作等单位的编辑、记者和文秘工作,还可以从事对外宣传和中外交流工作。

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新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为他们未来在完成整个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充分利用吉林大学雄厚的文理学科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探索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并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

吉林大学匡亚明楼

2010年吉林大学合校10周年之际,为缅怀匡亚明先生对吉林大学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学校匡亚明塑像暨匡亚明楼揭幕仪式于6月12日在中心校区新建成的匡亚明楼(文科实验楼)前隆重举行。

当年校长展涛在讲话中表达了对匡老的无限敬意,指出匡老作为吉林大学的一位资深老校长,在主政吉大的八年期间为吉大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成绩,那是奠基的八年、辉煌的八年、卓越的八年。匡老的精神和贡献如一面旗帜,激励和鼓舞着吉大继承者和后来人继承老一辈光荣传统,弘扬并树立“四种空气”,即高度政治空气、高度学术空气、高度文明空气和高度体育文娱空气的思想,坚持匡老“标志一所大学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水平”的思路,开拓创新、励志图强,创建新吉林大学美好的明天。

吉林大学原校长、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中树作为匡老任职吉大校长八年期间各项改革建设的亲身体会者和直接受益者,他深情回顾了匡老带领吉大人实事求是、民主创新教育实践的奋斗历程,感叹匡老带领下的吉林大学为新中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颂匡老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的卓识和文理并重、加强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的远见。刘中树言辞诚挚、发自肺腑,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匡亚明班学生代表王忠强在发言中表达了对老校长的缅怀与敬重,并表示作为首届匡亚明班学生,为自己的班级能以老校长的名字命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表示将追随老校长的治学步伐,努力奋斗,让吉大再多一个匡亚明班的时代,让中华民族再多一个匡亚明精神的时代……


  作为吉大的学子,真诚的向匡老致敬!

2010年匡亚明楼揭幕仪式

展涛发言

刘中树发言

匡亚明先生之子匡榕榕先生宣读了匡亚明夫人丁莹如先生专门为揭幕活动写的感谢信

吉林大学校歌(高清视频)(点击进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8125.html

更多阅读

老公不得不爱–马桶的故事 不得不爱歌词

我家老公,因为属小龙,故取中国大名【毕少龙】,家人都叫他【咱家大律师】。大律师脑袋大,很聪明,但是大聪明人要耍小聪明时,经常会做出一些让你笑也不是,哭也不是的滑稽事。我下面说的这个关于马桶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件。我家孩子多,家里东

关于汉字的故事 关于汉字的故事20字

关于汉字的故事  有故事说: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

胡敏讲述自己与英语的故事 老演员胡敏英的故事

记者:如果不学英语,你的人生会怎样?胡敏:英语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4岁多的时候还没学会说话,所以当时大人们对我的评价好像是智商不高,脑子太大,眼睛太小。5岁的时候父亲下放到了乡下,做小学语文老师的母亲没有时间照顾我,决定

老警察与新警察的故事 你是新警察吧

老警察与新警察的故事上班刚一周,刚穿上警服的小五决定犒劳犒劳自己,到剧院看电影。买票的队伍排得长长的,小五舒口气,排到最后。“新警察吧?”旁边一个人问。小五纳闷:“你咋知道?“咳,老警察哪有排队买票的。”“哦。”小五明白了,径直

声明:《吉林大学老校长匡亚明的故事_Bio 吉林大学校长》为网友拽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