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注解】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翻译】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句 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河水绕城东流过。“郭”,指外城。朋友远行,诗人从城内一直送到城外。放眼远望,青山迎面扑来。山郁郁葱葱,大概不会太高,但绵延甚广,所以说“横”。对于即将远行的人来说,有山高路远、崎岖艰难之意。近看,流水潺潺,绕城而去。水本无色,但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所以说“白水”。古人常以流水比喻离情别意,流水绕城,似有留恋之意。
这两句,“青山”无言,“白水”有声,对偶工稳,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呈现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这里一分别,你就孤身一人,踏上万里征程,犹如那随风而飞的蓬蒿,漂泊天涯。诗人见朋友孤身远行,不知道前行的路上,是否顺利平安,因此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深切关怀。“孤蓬”,孤飞的蓬蒿。蓬蒿秋天枯萎时常被风拔起,飘转无定,古诗文常以之比喻身世飘零、远行无依之人。
如果按严格的格律要求,律诗的二、三两联是必须对仗的,可是这一联中的“一为”对“万里”却并不工整,因为“为”是虚字,而“里”是实词,这种词性不尽相同的对仗,在后来,特别是晚唐的律诗中都是尽量避免的,而在这里,诗人不拘泥于对仗,落笔舒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白云飘浮,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要到哪里去,有时停一停,有时随风而散。在外漂泊的游子,和浮云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西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人们在欣赏落日时,也有恋恋不舍之意,生怕它早早地落下。这不正像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吗?“浮云”、“落日”,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在这里,也有可能就是眼前景。
这一联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诗人把汉魏以来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生活实感结合起来,娴熟地掌握了传统文化积淀的意蕴,在妙手偶得之间留下了令人咀嚼的隽永韵味。清人仇兆鳌评论说,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朋友挥一挥手,从这里远去,那马儿似也不忍离别而萧萧长鸣。挥手告别,是人之常情,但诗人要表达的,同时也更有意味的是后一句。友人的马见人挥手道别,似乎也懂得人的心意,忍不住萧萧长鸣。它是像主人那样,向朋友致意道别么?或者说,它是不忍分别,别情难抑?诗人在写分手的最后场面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是以物来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最后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但诗人只加一“班”字,便顿出新意,既符合特定的身份,又烘托出缱绻情谊。“班”,是离别的意思,“班马”,就是离群之马。“萧萧”,马嘶鸣声。
赏 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何国治)
赏 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评 解
在诗歌意象上,李白总是不拘泥于细末,经常揽大景物,用亮色调。他眼望青山,遥想万里,目接长空。他似乎总是在极目远望,将一颗诗人的心与天地融合。青山流水、落日白云、班马长鸣,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带有几分苍凉的色调。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而意致缠绵,语近情遥,有弦外之音,读之令人神往。
自始至终,我们都不知诗人所送的友人是谁,也许正因如此,让人更觉韵味无穷。因为不局限于某人某事,就留下了很大的欣赏与想象空间。
评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