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为家 无处为家纪录片

我本打算把这篇文章直接发布到我的博客上去的,但是,无奈学校的网络真是让人等得肝肠寸断啊!直到现在,将近一个多小时了,网页还是没有打开,偏偏我又不是一个凡事喜欢坐在这里眼巴巴等着的人,所以我只好采取这样的办法了——先把它写在电脑上,等什么时候蒙学校眷顾,能够让我把网页打开了,什么时候再上传吧!

我前两天借了一本小说《无处为家》,是德国的一位叫斯特芬尼·茨威格写的,虽然我对她知之甚少,但是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上是“同名电影荣获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等五项大奖”,我这个就是比较注重一本书的名声,所以觉得应该还不错吧,我就把它接回来看看了。

它首先是我拿在毛概课上去看了,当时我们班的一位男生问我是什么书,我回答是《无处为家》,他又问我为什么不看纯英文的小说,我说这是德国的,描写的是二战的,他一听便没有了兴趣,于是我想向他解释,说看那个时候的小说,最能看出人性的优点与弱点,他不以为然,以一句“离我们太遥远了”为由把我选择看这些书的理由给炮轰了一下。

我立马识趣的止住了话语,尽管我相信以我的口才(我不想骄傲)一定可以给予还击,但是我没有那么做,人家心里是那么想的,我又何必苦苦相逼呢?一定要让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一致,这种事情大概只有傻瓜才愿意做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道不同不相为谋······

无处为家 无处为家纪录片

自己慢慢的看着,文中讲述的是一个德国犹太家庭在二战时期流亡肯尼亚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倒是对这种流亡的经历没有什么兴趣,主要我想看的是他们对德国的态度。

首先,德国曾经是他们的家,祖国在那里。尽管他们被纳粹分子残忍的对待,有的被杀,有的被关入集中营,有的被迫背井离乡······但这始终是他们无法更改的事实!

小说中的主人公瓦尔特和耶特尔夫妻俩的观点完全不一致,一个在得知希特勒帝国已经轰塌的时候,迫切的想返回家园,一个却想在肯尼亚安安稳稳的生活下去······还有他们的女儿蕾吉娜,由于自幼便逃离了德国,于是几乎不会说德语,反而在英语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不得不说是对当年二战的一个反讽。

面对回不回德国的问题上,有些犹太人怀对以前种种美好生活的回忆却连连摇头,竭尽全力的加入英国国籍了,有些人怀着对以后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毅然决然的要回去——毕竟那里是家啊!

尽管我不同意和我在毛概课上说话的那个男生的观点,但是就连我也知道,二战离我们确实是太遥远了,究竟应不应该返回德国,好像不是我们这些局外人能够判断得了的。

那些犹太人,他们在战争中所受到的身体上、心灵上的创伤,又怎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呢?对于他们的任何一个选择,我们都不能皱眉头,只需要在心底默默的想着“希望你们今后一切都好”那就够了。

其实中国人也很安土重迁,尤其是老年人,年轻人可能会觉得哪里都一样,生活环境好就行呗,但老人们可不是这么想的,落叶终究要归根,生活上的安逸算一个,但还是难敌“回家的诱惑”。

无处为家,在外漂泊的人儿是孤单的,纵使她有钱有身份有地位,但心灵却缺少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所以,我们这些有家的人,都在心里小小的高兴一下,并说一句“有家真好”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8605.html

更多阅读

为何不友善——有感于《夏家三千金》之夏友善 夏友善 恶毒

“莎士比亚说,如果我们自比为泥土,就注定被践踏……!所以我绝对要站起来,捍卫我的家。捍卫我的爸妈,我唯一的妹妹,决不让任何人夺走这一切,爸妈,原谅我不和你们联系,我没有忘记你们,我只是要想清楚,该如何夺回这一切,不只是亲情,还有我的爱情。

小杨过何以无处为家? 杨过古墓干小龙女

  《无处为家》又叫《情陷非洲》是一部德国电影,反映了二战期间一个德国小姑娘为了躲避战乱而跟随家人逃难到非洲的故事,最后广袤的非洲大地接纳了她,德国小姑娘也被非洲文化同化了。  这部电影中也有一个裸体境头,就是黑人少年要求

声明:《无处为家 无处为家纪录片》为网友向海旳太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