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风光】街景栈桥公园建筑学校
编辑/瑞雪烹梅
来源: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国战前明信片数据库
网址:http://iccs.aichi-u.ac.jp/postcard/shandong/tsingtao/Z012/
1.青島の風光 NO1
2.靑島山東路北段
3.靑島廣西路
4.靑島棧橋
5.靑島海濱公園
6.靑島太平路海岸
7.靑島カトリック教會聖堂: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
青岛圣弥爱尔大教堂,1983年
青岛天主教堂于1932年动工,1934年建成,占地2470平方米,是由德国建筑师毕娄哈主持完成的。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但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后面设有两个大祭台,四个小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象壁画,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60年代后期,青岛天主教堂因受“文革”冲击而关闭,后经修复于1982年“复活节”重新开放
据记载,在最初方案中,总督官邸是与办公大楼设计在一起的,即建筑的前半部分用于办公,后半部分用于起居。此时总督及其家属还只能栖身在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海岸临时搭建的木房中。方案遭到了总督特鲁佩尔的反对,他认为,如此以来,总督将缺少应有的私人空间。此外,没有足够的土地,很难将办公室、会客室、起居室有效地结合以及一些技术上的难度,似乎也是最初方案被放弃的原因。
1905年10月,经过重新选址的总督官邸在信号山东麓动工。据记载,官邸的设计者是维尔纳·拉扎罗维茨。房建总监为卡尔·施特拉塞尔。施工则由汉堡施密特公司负责。
1907年10月,这幢历时3年的巨大官邸基本完成。目前,我们还无法找到这幢建筑耗费巨资的确切依据,但它的造价超出了预算却是可以肯定的。为此,身为房建总监的施特拉塞尔不得不对皇家总会计署的质询解释说:“由于时间紧迫,无法准确预算具体的建造费用,所以会导致造价提高。以前认为的由于官邸花岗石立面原因造成超支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一费用在青岛只相当于柏林的五分之一……”
官邸外立面由优质崂山花岗石砌筑,钢材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产品,特别烧制的砖瓦则来自捷成洋行的窑厂。官邸建筑高30余米,内部面积为4000多平米。
官邸内部的装修十分奢华,英国作家约翰斯顿在著作中这样写到:“建筑的内部同样引人入胜,总共有15个房间,天花板有3米高,还有100多盏铜制灯,众多的壁炉,房间没有一个重样的,里面是镶嵌着不完全纯的宝石和雕版的墙壁。所有的家具均从德国进口。里面甚至还有室内的网球场……”
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后,官邸被改为日本守备军司令住宅。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接收青岛主权后,官邸又改为胶澳商埠督办的住房。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将官邸改为“市长官舍”,并在公告中称:“提督楼系本市前在德人管理时代遗留之名称,现经本府收回,此项名称不应再行存在,第查本市商民至今犹有沿用之者,殊与名实不符,嗣后应改称为市长官舍。”1934年,时任市长沈鸿烈将其改为“迎宾馆”。1938年1月,迎宾馆改为国际俱乐部,1945年8月,改回迎宾馆。
1949年6月,青岛解放。迎宾馆被用做高级干部疗养的场所,但每年仅开放两次。1957年7月,毛泽东到访青岛,并在馆内居住了一周的时间。1998年,迎宾馆与老市府一同成为了青岛市区内仅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9.靑島日本高等女學校10.靑島元膠濟鐵路管理局
11.裏面_靑島元膠濟鐵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