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书摘 叔本华治疗

第一章

*每一口呼吸,都使我们暂时逃离不断冲击我们的死亡…但最后获胜的,必然是死亡,因为从出生以来,死亡就是我们的命运,它只是在吞噬猎物之前玩弄一番。可是,我们却一直对生命抱持大量的兴趣和妄念,就好像竭尽所能得吹肥皂泡,希望越大越好,越久越好,但肥皂泡却注定要爆裂,化为乌有。

* 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

* 只要我存在,就没有死亡;只要有死亡,我就不存在。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

*为了生命的有限、缺乏更高的目的或设计,因而活在绝望之中,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梦想有一个全知的创造者,因此把一生奉献给永无休止的服从,实在是毫无意义,也浪费了一生。为什么把所有的爱挥霍在幻想之上,却不播洒到人间呢?何不欣然接受史宾诺莎和爱因斯坦的解决方式,单纯的低下头,向优美的法则和大自然的奥秘致敬,投入日常生活的事物?

* 把“过去如何”变成“我将如何”,只有这件事才会被我称为救赎。

* 实现生命 适时而死

* 你真的对病人有帮助吗?也许你只是学会如何挑选正要改善自己的病人罢了!

* 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第二章

* 性行为的狂喜,就是它!它是一切事物的精髓,是所有生命的目标。

第三章

* 生命是一件不幸的事,我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思索生命。

* 为什么是现在?

第四章

* 天才和才能好比两种神射手,才能可以射中别人无法射中的目标,天才却可以射中别人无法看见的目标。

第五章

* 没有快乐的人生;至多只能成就英雄的人生。

* 找个方法把目光转向外界,延伸到自己之外。

第六章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709ae010096zy.html)- 《叔本华的治疗》摘录_灯亮了_新浪博客

* 我们对世界的观点具有坚固的基础,不论或深或浅,都来自童年时代。这种观点在日后会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本质不会改变。

*小孩如果没有母爱的连结,就无法发展爱自己所需要的基本信任感、无法相信别人会爱他,也无法热爱生命。这种人在成年后会与人疏离,退缩到自己的世界,人际关系常常充满敌意。

第九章

* 治疗中真正重要的不是观念、不是洞见、不是工具。而是关系。

* 治疗团体的目的:帮助每一个成员尽可能了解自己如何自己如何在团体中与别人建立关系,对象包括治疗师。

* 针对此时,针对此地。

第十一章

* 学习信赖自己的判断。

* 我能做的是帮你注意自己如何让自己陷入生活的困境。

第十三章

*在人生终点回顾时,大部分人将会发现自己一生匆匆而过,惊讶得看见淡漠无趣、不知不觉经历的事竟然就是他的人生,于是,原本被希望愚弄的人跃入死亡的怀抱。

第十五章

*人虽然有具体的生活,却总是活在抽象的第二种生活之中,这一点实在值得注意…原本全然入迷、非常感动的人,在平静深思的层面却显得冷酷、平淡、疏离。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第十七章

* 巨大的痛苦使人较能承受原本难以承受的痛苦,相反地,如果没有巨大的痛苦,即便是最小的烦恼也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 疾病造成的孤立才是最可怕的。

第十九章

* 聚焦在此时此地,总是比过去事件或当前外在生活的处理更为有效。

* 永远不要让成员在彼此讨论时用第三人称。

* 爱存在于能爱人的人身上,不再被人爱的人身上。

* 如果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

* 不是要取悦你的眼睛,却是要打动你的灵魂!

* “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 四十以前不忆旧,而只将目光关注在当下,砍眼前的柴,汲眼前的水。

* 文学和精神病学可以挑一个完美的双人舞。

*一.思想是具有力量的,然而在心理治疗中,思想的治愈之力是不能凭空产生的。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动力,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在各种心理病理状态中的作用。三.寻找热情所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709ae010096z6.html)- 《叔本华的治疗》摘录_灯亮了_新浪博客

* 埋下头来,做自己爱做的事,并谦逊的为人。

*无聊为什么这么可怕呢?我们为什么会记着排遣无聊?因为这是一种没有琐事可以分心的状态,很快就会显露潜在而令人讨厌的真相:我们的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渐渐走向衰弱和死亡。

* 我的喜悦就在于自己盛开的生命。

* 直面死亡。

* 亚龙曾经写道: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能会拯救我们。

* 透过每一个人的痛苦,我们得以彼此连结。

*在出生和不可避免的死亡之间,我们起初象被邀请参加一场盛宴的生客,或高谈阔论,或谨小慎微,甚至不知所措,但渐渐的,我们在喧闹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参与到人生这出戏剧中,我们不再夸张,不再怯场,而是恰如其分地完成属于自己的部分,然后平静的离去。

第二十章

* 年轻时的喜悦和活泼有一部分是出于这个事实:我们在攀爬生命之山,没有看到死亡躺在另一侧的山脚。

* 要相信你的客观判断不受隐藏的主观判断影响。

第二十二章

* 在晚年结婚就好象是用脚走完四分之三的旅程后,又决定买昂贵的全程车票。

* 不具有理性的天性是无法用理性来控制的。

* 我们由埋藏深处的生物力量所支配,却误以为自己有意识的选择自身的行动。

第二十三章

* 如果我保持沉默,不说出秘密,秘密就是我的囚犯;如果从我口中说出秘密,我就成为秘密的囚犯。沉默之树才有平静的果实。

* 必须接受选择的有限性,才能优雅的长大。

* 死亡是不可能再有任何可能性。

第二十六章

* 让别人有好心情的方法,恐怕就是说出自己最近遇到的困扰,或是泄露自己的缺点。

* 纵向袒露,也就是关于过去的细节。但横向袒露更有效,也就是针对袒露的过程进一步袒露自己。

第二十八章

* 玫瑰都有刺,有刺的不一定是玫瑰。

* 情绪具有遮蔽和歪曲知识的力量:当我们有高兴的理由时,全世界都在微笑;当我们悲伤时,全世界都变得悲观阴郁。

第二十九章

* 不要顾左右而言他,直话直说,会怎么样呢?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709ae0100970f.html)- 《叔本华的治疗》摘录_灯亮了_新浪博客

* 治疗师的自我袒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了自己有收获,第二层是当团体的榜样。

* 在千万年的不存在之后,人惊讶的发现自己突然存在;他活了一会儿,然后再次进入千万年的不存在。

第三十章

*生命可以比拟成一幅织锦,每个人的前半生好像正面,但后半生却是反面。反面没有那么美丽,但更有意义,因为可以让我们看见千丝万缕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

第三十一章

* 知识是有限的,愚蠢才是无限的。

* 医生写处方时潦草难以辨认,兑换支票时则清楚工整。

第三十二章

* 叔本华认为相对的快乐有三个来源:一个人是什么、一个人拥有什么、以及一个人在他人的目光中代表什么。

* 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常常反过来拥有我们。

第三十四章

*从年轻人的立场来看,人生有无止尽的长远未来;从老年人的立场来看,人生只是非常短暂的过去。当我们启程时,岸上的物体会越来越小,越来越难以辨识;往日的事件和活动也是如此。

* 结局逐渐逼近时,我们总是会放慢速度。

* 如果调好焦距,全神贯注,再加上浩瀚的知识,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见永无止境的惊奇。

* 拯救婚姻的唯一方法就是愿意并能够离开婚姻。

第三十八章

* 我们必须宽容的对待人类的每一种愚行、弱点和缺陷,心中牢记自己拥有的也只是自身的愚行、弱点和缺陷。

* 打铁莫趁热。

* 当停止责备,浮现责任时,治疗于焉开始。

第四十一章

* 正如尼采所言,“实现自己的一生”的充实感可以减轻死亡焦虑。

  书摘:
  1.弗洛伊德的观点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2.叔本华理论中的心理治疗:我们应该宽厚地对待每一个人的愚蠢、缺点和恶行,牢牢记住我们所拥有的也只有自己的愚蠢、缺点和恶行。因为它们只是人类必然的缺点,我们自己也是人,所以内心深处也都埋藏了完全相同的缺点。我们不应该只因为别人在此刻与我们不同,就对它们的恶行感到愤怒。
  3.必须接受选择的有限性,才能优雅的长大。
  4.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让人表里一致。
  5.那是人生吗?好,再来一次吧。
  6.请想象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立高墙以防护邻河的洪流,几世纪之后,河水早已干涸,但这座城市仍一直把资源用在高墙的维修。
  7.这个团体的目的是要我们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彼此,要我们把自己的角色、学位、财富和宝马车放在门外。而你刚才的焦点都放在外在事物:专业、财富、优秀的年轻人。这些事都和你是否重要完全无关,我认为你非常重要,你是关键人物,你对每一个人都很用心,你既温暖又愿意付出。你让团体不会偏离焦点,你在这里非常认真。
  8.一篇文张“美丽而空虚的女人”,内容强调非常美丽的女人常常因为外貌而受欢迎和鼓励,以至于忽略了自身其他部分的发展,她的自信和成就都非常肤浅,一旦美貌消逝,就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她没有发展自己的内涵,也不懂得欣赏别人。
  9.完全依靠自己、接纳自己的人,必然有最完满的快乐。
  10.花朵回答:你这个白痴!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时为了自己,因为我喜欢,并不是为了别人。我的喜悦就在于自己盛开的生命。
  11.如果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
  12.亲爱的亚瑟,我现在知道什么是人生,那是堆满工作而疲惫、麻烦的人生,只有当你喜欢工作,人生才有吸引力。工作无法使人富裕……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刻都更需要才华洋溢的脑袋。亚瑟,请仔细想一想,然后再做选择,一旦选择,就要坚持下去;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就必定能达到目标。选择你想要的:不要欺骗自己,认真诚实地对待自己。

摘录里面提到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
  
  37所有团体治疗师都知道团体治疗氛围的奇妙疗愈性质,朱利斯常在带着忧虑进入团体会谈之后,却在离开时觉得心情大为好转,即使团体没有谈到他个人的议题,也有这种效果
  62 重点?我们刚才在谈什么?菲利普,恕我直言,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和别人在做什么,怎么可能当治疗师呢?
  62首先,我的方式是极度人际取向,我假定每一个团体成员都是因为难以建立持久的关系……。治疗团体的目的:帮助每一个成员尽可能了解自己如何在团体中与别人建立关系,对象包括治疗师。
  62我专注在此时此地,这是掌握如何当治疗师的基本概念。换句话说,团体工作不管过去的事:针对此时,不需要深入探讨各个成员的过去历史,而是聚焦在团体当前的时刻
  62 还有针对此地,忘记成员在其他关系的错误。
  62 我假定成员会在团体中表现出社交生活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行为,我还进一步假定他们会把团体关系的学习应用到外界的关系。
  63团体基本规则1,守秘2,努力袒露自己,诚实表达你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和感受;3,每一件事都要发生在团体里面,如果成员之间在团体外有接触,就必须那会团体里面来讨论
  71(第一次进入团体)“菲利普,治疗团体非常负杂,但具有一种全然可以预期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治疗团体的第一次聚集并没有新成员所预期的那么不自在,而且比原先以为的更有趣”
  72刚成立的团体容易误以为治疗师的注意力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所以偶尔会怨恨新人的加入,但成立已久的团体则会欢迎新人,因为他们知道适量的人数不但不会降低疗效,还会增加治疗的效果。
  73 (新人)一般说来,他们在第一次聚会会保持沉默,试图了解规则,等别人邀请他们参与。
  73 团体的治疗师,他的职责是帮助新成员不受攻击、融入团体。
  73 他几乎不曾在团体开始时率先发言,宁可鼓励成员负责团体的进行。
  76(“太棒了!……”之后)朱利斯对团体施加的压力感到不满意(他已看过太多成员因为不好意思让团体失望,而离开团体),于是首度介入说:“吉尔,你得到很强的回馈,你自己对这件事有何感受呢?”
  77(“你的看法呢?你认为我应该怎么做呢?”之后)“吉尔,你不会喜欢我的答案。但我现在愿意回答你,我无法告诉你该怎么办,那是你的责任、你的决定,不是我的。你参加这个团体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学习信赖自己的判断。另一个理由是,我对罗丝和你们婚姻的了解,完全来自你的说法,你给我的资讯必然有你的偏见。我能做的是帮助你注意自己如何让自己陷入生活困境。我们无法了解罗丝,也不能改变她,但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你,你的感受,你的行为,因为这才是你能改变的。”
  87团体不只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团体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持久的个性。虽然原始成员已经全部离开团体,但团体仍然有一种稳定、持续的自我,好像永远不死的核心文化(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一套独特的规范,未明言的规则)。
  87 多年前,朱利斯曾进行一项实验,为团体过程录影,然后在下次聚集时播放一些特别充满问题的互动。
  87团体需要时间来发展稳定性和信任感,新的团体常常容不下动机不强或能力不足而无法投入团体任务的成员(所谓团体任务就是和其他成员互动,并分析这种互动),然后经历数周不愉快的冲突,比如耍手段以夺取势力、焦点和影响力,但产生信任感后,最终会逐渐滋生疗愈的氛围。他的同事史考特曾把治疗团体比喻成在战场搭桥,早期的形成阶段会有许多伤亡,一旦把桥搭好,就可以把许多人送到更好的地方。
  88 真正关键的因素:团体的料愈氛围。他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氛围比喻成严重皮肤病变的治疗,让病人全身浸泡在舒适的药浴中。
  88带领团体最主要的附带好处就是有效地治疗团体不但能治愈病人,同时也常治愈治疗师。朱利斯在团体聚会后,虽然常常得到慰藉,却一直不确定原因何在。
  97 请记住我修改过的波义耳定律:小小的焦虑会扩展到充满整个空间,你的焦虑就和其他有非常悲惨原因的焦虑一样可怕.
  119朱利斯这时运用团体治疗师最常用、最有效的技巧:把焦点从内容转到过程,也就是从谈话内容转到互动双方的关系本质。他说:“今天谈了很多,也许我们可以退后一步,试着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容我先问每一个人这个问题:在波妮和瑞贝卡之间的关系中,你们看见了什么?”
  123(在成员表达了想留在团体,其他成员纷纷附和后)我很感谢你们的信任票,但团体治疗的基本观念就是强调团体压力的强大力量,成员很难公开反对团体的舆论,你们要有超人的决心才会在今天说:“抱歉,朱利斯,我受不了了,我宁可找一个有能力照顾我的健康治疗师。……所以,不要在今天做出承诺。让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在接下来几周评估自己的治疗状况和每一个人的感受。
  143(当成员说“这个回馈真好,我要好好想一想后)朱利斯毫不松口,继续说:“我欣赏你的感谢,波妮,但我忍不住又觉得你现在仍在做同样的事。因为你其实是说‘不要把焦点放在我身上’,我应该放一个专门为你而设的铃,每当你把话题转离自己是,我就敲一下铃。”
  148(当成员用第三人称时)“他就在这里,史都华。”这是朱利斯的另一个基本法则:永远不要让成员在彼此讨论时用第三人称。
  149(尴尬的场景)朱利斯说:“我有点陷入两难……”他停了一会儿继续说:“一方面,我觉得必须继续和菲力浦讨论这件事,但我也担心瑞贝卡。瑞贝卡,你在哪里?你看起来很难受,我知道你刚才想说话。”
  150(当成员说自己不喜欢批评)“我知道这是什么感觉,”朱利斯说,“我对批评也有相同的反射作用。但请容我告诉你,我学到了什么。秘诀在于把回馈当成礼物,但你必须先判断回馈是否正确,我用的方法是核对别人的回馈是否撞击到我的亲身经历,是否有任何部分听起来是正确的?即使只有一点点、百分之五也好。我试着回想以前是否有人给我相同的回馈,我会思考可不可以找人和对。我想知道对方是不是指出了我的盲点,看见我没有看见的部分。你愿意试一试吗?”
  150 (当成员说“我觉得胸口绷得好紧。”时)“让这种紧绷的感觉说话,它说什么呢?”
  165(有冲突和矛盾的成员)“潘蜜,在十八岁遇到这种关系的破裂,实在是很可怕的事。你不曾向我或团体谈到这件事,正说明这个创伤的严重程度。以这种方式丧失一位终生朋友,真是太可怕了。但容我说点别的事,你今天能留下来谈这件事,对你是好事。我知道你会很讨厌我接下来要说的话,菲利浦在这里,对你可能不是坏事。对你们双方也许可以有一些处理、有一些疗愈。”
  177团体在一开始时有一小段沉默,这并不是不寻常的是。成员很快就学会不要贸然说话,因为第一位开口的人常常注定会得到大量的关注和时间。
  178(当成员说“我最好还是坚守自己的方式”时)朱利斯使出另一项绝活,以权威而令人信赖的口吻说:“菲利普,请尝试一个思想实验,哲学家每天都做这种事。我了解你保持平静的渴望,但配合我一下,试着想想别人有今天这种反应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可能出现哪些感受?”
  181 (当转向另外一个话题时)朱利斯转向潘蜜和菲力浦说:“你们两个觉得如何?会不会让你们留下太多强烈的感受?”
  188 (当成员引用名人名言时)“菲利普,这些话很重要,但在今天结束前,请试着说出你的感受,而不是叔本华的感受。”
  199(当成员在一系列人袒露秘密后也袒露自己时)“容我提出一项警告,”朱利斯说,“我认为最好不要把它当成规定的练习。我相信大家愿意全然袒露自己的事时,团体治疗会更有效,但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不要因为任何练习而承受压力,勉强放开自己。
  204(当成员自我袒露而受到攻击时)我了解你们因为吉尔以前不说这件事而感到沮丧,但不要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吉尔今天敞开自己、信任我们。……我想知道是什么因素使你今天愿意说出来?
  205(把团体带回此时此地)你一次又一次来参加团体,却绝口不谈这件事,我试图想像你必然会有的感受。(朱利斯总是教导学生了解纵向和横向自我袒露的不同,我们可以预期团体会急切的想要纵向袒露,也就是关于过去的细节,包括询问酗酒的情形和时间;但横向的袒露却更有成效,也就是针对袒露的过程进一步袒露自己。)
  206(当成员表达“团体会批评我,而不是帮着我”)吉尔,看看四周,告诉我,谁是这里的法官?(“每一个人都是法官。”)大家都一样吗?我怀疑,试着分辨一下。环顾这个团体,哪些人是主要的法官?
  227(团体互动)他不曾放弃扩大团体互动的机会,他就像福音使者一样,坚信越多成员投入互动,团体就越有效果。……最后他找上吉尔,说:“吉尔,你说成为潘蜜批评的对象,试着很难受……上个星期你说潘蜜是审判长,愿意多少一些吗?”
  227(揭示当前互动)朱利斯打断他说:“停!我们凝集此刻的活动,就是这一刻。”他转向潘蜜说:“注意吉尔刚才说的话,你说不想或无法听他说话,是不是和这种情形有关呢?”
  228 (问当前行为的意义)“吉尔,如果你不要顾左右而言他,直话直说,会怎么说呢?”这是很好用的老方法。
  232 (扩大团体互动)朱利斯问:“还有任何人有别的感受吗?”
  265(观察团体互动)他记得多年前自己如何向初学者教导团体治疗,这些学生在观察九十分钟的交谈后会抱怨无聊。稍后,当他们学会如何倾听每一个病人生活的剧情、欣赏成员之间细腻复杂的互动后,就不再觉得无聊,每一个学生都翘首期盼下一次聚会。
  265(团体结束)团体渐渐逼近结束的日子,使得成员越来越热切地提出自己的核心议题。预订结束治疗的时间将来临时,总是有这种结果。所以奥图·兰克和卡尔·罗杰斯之类的先驱者会在治疗一开始就设定结束日期。
  266(重构,当一个成员埋怨儿子“但我看到他的优越生活时,就是会觉得嫉妒和怨恨。”时)汤尼用有效的重构技巧帮史都华破解怒气,他说:“何不花一点时间为你向儿子提供较好的生活而自豪?”
  266 (共同进步)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进步。朱利斯曾见过相同的情形,当团体达到成熟状态,所有成员似乎会同时进步。
  268(目标)菲利浦改变心意、愿意参与团体,这种情形并不少见。进入团体的成员,心里常常会带着既定的目标,比如要睡得更好、不再做噩梦、克服畏惧症,然后在几个月之内又形成更深远的不同目标,比如学会如何爱人、重新获得人生热情、克服寂寞、发展自我价值感。
  279(“核心自我的性质”)治疗团体或自我成长团体的领导者有时会用一种技巧:询问“我是谁”的练习。成员要针对这个问题写出七个答案,每一个答案写在不同的卡片上,按照重要性依序排列,然后要求他们从最不重要的答案开始,依序沉思放下某个部分的自我是什么样的情形(亦即“去除认同”),直到成员体会核心自我的性质。
  302(多次提及的话题)“菲利浦,你又提到那次聚会,那一天似乎是转捩点,”朱利斯说,“也许现在是你描述那天发生什么事的时候了。”
  310(回顾互动)“等一下,”朱利斯插嘴说,“暂停一分钟,大家核对一下。”他扫视整个团体说:“其他人在最后几分钟有什么感受?”
  317 (真正的你)“什么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是什么人呢?”朱利斯坚持问下去。

在美国,他是当代心理治疗领域的大师级人物,著名的团体治疗专家。同时,他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作家。他就是——欧文·亚龙(IrvinD. Yalom)。非常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他。我们专门准备了对他的独家专访,以及作品节选。
《叔本华的治疗》书摘 叔本华治疗
欧文·亚龙,1931年美国华盛顿出生,父母是俄罗斯人。美国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出版过数本心理治疗专业的经典作品和一系列的心理小说,获奖无数。2007年3月,亚龙被推选为美国第四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美丽的初夏下午,倚在洒满阳光的沙发上,我读完了亚龙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叔本华的治疗》。
这是一本让我悲伤着坚强的小说。故事开篇,就是主人公——65岁的心理医生朱利斯——被查出身患绝症。“他要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日子要怎样度过?”这种意外到来的死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感到胸口紧紧,总希望在下一章节就看到朱利斯的命运出现转机,最好是误诊。但是,尽管奇迹始终没有出现,尽管故事中充满面对死亡的压迫感,我却在心生悲凉的同时,感到身体里越来越充满更好生活的力量。
其实亚龙的小说从来就没让人失望过,他总是在讲述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的同时,把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专家对生命的感悟传递给大家。比如这部《叔本华的治疗》,他用一种轻快的笔调讲述——我们必须面对的死亡阴影,以及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当然,亚龙更具特色的是,他总是直接回答一些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死亡?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自由是什么?并在作品中详细阐述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亚龙是谁?
欧文·亚龙是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儿子,1931年在华盛顿出生,在贫穷的犹太区长大。在他还是一个少年时,就已经通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用亚龙自己的话说,他是“吮吸着存在主义文学的乳汁”长大的。之后,他又阅览了萨特和加缪等许多哲学家、文学家的作品,认同尼采和伊壁鸠鲁的理念和观点。
而在心理治疗的道路上,亚龙早年师承新弗洛伊德学派大师沙利文(Harry S.Sullivan),将客体关系心理疗法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另一方面,他还将存在心理治疗融入实践中,成为与罗洛·梅(RolloMay)齐名的存在主义治疗专家。
1980年,亚龙发表了他最具学术性质的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在这篇文章中,他定义了生活的4个终极问题,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还有一点就是,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他认为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基本源自这4个方面的困扰。
2007年3月,亚龙被推选为美国第4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如今,76岁的他仍在加州派洛艾图与旧金山两地执业,同时还在继续写作。在他的多部小说中,他一直传达着他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医患关系是治疗生效的最主要动力,而治疗是一种可靠的方式来使我们接受和体验自己生活的状态。
欧文·亚龙的专访
您钟爱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关注存在的大问题。比如: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接受死亡?为什么?
欧文·亚龙(以下简称“O”):在美国,由于健康保险的限制,很多心理医生只能给患者进行短期治疗。这样仅能对某些症状,比如饮食障碍起作用。但是,还有很多人咨询更深入的问题,特别是身患重病或面临死亡的人。上了年纪、即将退休的人也总问:“我们都会死,我们如何面对这个现实?”当然,这些都是哲学问题,但却真正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许多病人告诉我,他们在敢于思考死亡问题之后,就变得更明智,内心更丰富。在遭到别人拒绝后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安,而更乐于先去做心目中最有价值的事情。为什么心理医生不利用这些认识为病人的生命带来改变?
您的两部小说都以哲学大师为主角,是因为十分认同他们的思想吗?
O:我经常把自己比作一个剽窃哲学家劳动的拿来主义者,把他们的思想提炼成金,再运用到治疗过程中去。几年前,我接待了一位女病人,我们一起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结论——她渴望的,是爱,但并不是特指被谁爱上。换句话说,我们渴求的是堕入爱河的状态,而非与特定的某个人相爱。其实这就是尼采关于爱情的思想!他的那句箴言是——我们爱的不是那个人,而是爱情本身。
学习哲学可以作为治疗方法吗?
O: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造成了人类的痛苦,他的许多作品都在研究减轻这种痛苦的方法。但在治疗中,心理医生仅仅接受某些概念或者思想观念是不够的,还要反复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治疗生效的最重要动力。
这一点是不是也正将您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精神分析法区别开来?
O:在治疗方面,我从不认为精神分析法非常有效,但我坚信精神分析是认识自己的好方法,尤其是对那些正在参加精神治疗培训的医生来说。因为任何治疗方法的形式说到底都是弗洛伊德式的。如果我们关心患者不自觉的动机、梦、患者在人际交往中移情的方式,那就说明我们信奉弗氏学说。事实上,弗洛伊德的学说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正统方法,他传递的是一种精神。
那团体治疗又是怎样的?
O:有些患者很难单独面对面地与医生建立关系,团体治疗非常适合这些人。团体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学习和体验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交流、合作,然后通过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更好地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真的能够减轻人类的痛苦吗?
O: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问题,也或多或少会感受到痛苦。这种痛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有些人会感觉更严重,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经历痛苦的时候年龄还太小,也可能是因为在经历痛苦的时候,却没有父母给他们爱的温暖和安全感,所以他们就会被这种痛苦所吞噬。我相信自己能够帮助他们。
当治疗起作用时,有什么表现?
O:病人对医生的种种抱怨会慢慢变少,甚至会完全消失。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会改变。最终在几个月之后(在我治疗的病人中,最长不过1~2年),他们就会发现治疗已经不是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他们过着自己正常的生活。当初促使他们来找我治疗的那些原因也就慢慢消失不见了。
您工作中的快乐和痛苦是什么?
O:毫无疑问,工作让我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在治疗别人、帮助别人成长和改变的同时,我也享受到一种成就感。但是我也有难题,最主要的就是孤独感。我们每个医生都是独自工作,同事之间很少接触。另外,这种工作压力很大。但不管怎样,工作带给我的快乐远远大于痛苦!

内容简介

当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疗师朱利叶斯,见到多年没联络的老病人菲利普时,心里大吃一惊。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严重的性上瘾症,每天沉溺于猎艳行动,直到呕吐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无人,却取得“哲学咨商师”执照,全心推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叶斯不喜欢菲利普,却答应要督导他,条件是他必须先参与团体治疗。这个团体里,有遇见婚姻难题的小儿科医师、哀叹年华老去的美丽女律师、成天跟人打架的水电工、对前夫和情人满怀愤恨的文学教授、无法表达情绪的经理人、缺乏自信的图书馆员……。当疏离冷漠的菲利普走进团体治疗室,两眼瞪着天花板,不与人目光接触,口中却不断冒出犀利而绝望的哲学经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颗特殊的石子,在团体里激荡出一阵阵的不断扩大的涟漪,伴随着朱利叶斯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叔本华的治疗》是欧文·亚龙最新的小说作品,在虚构的情节之外,巧妙地将存在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一生和标准的团体治疗过程交错编织;一虚一实,相互呼应,一个关于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动人故事,于焉展开。

作者简介



欧文·亚龙(IrVinD.Yalom),美国当代精神医学界大师级人物,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目前是斯坦福大学荣誉退职教授。亚龙不仅在心理治疗领域成就卓著,他写的心理治疗读物也因其既具有专业性又有很强的文学性而蜚声世界上很多国家。曾出版数本心理治疗的经典作品:《爱情刽子手》《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叔本华的治疗》是他的最新小说力作。该作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欧美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

媒体评论

它很特别,……当你打开它之后,在你内心最深处的无以名状的生命之痛之爱便流动起来。                     ——吴和鸣  

每个人都很难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这次精神的旅程。……没有关系,读一读亚龙的这本书。

——李小龙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让读者从一个心理医生的内心挣扎看到生命的坦然与超越的好书。                     ——李子勋

《叔本华的治疗》——我认为这是本年度最值得期盼的心理书籍。                     ——陆晓娅 

这实在是一本杰作。……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起来,因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           

——曾奇峰  

文学与心理学可以跳一个完美的双人舞;文学和心理学联姻,美丽的婴儿必将诞生…… 

——童慧琦(美)

亚龙在《叔本华的治疗》中有关团体治疗的精彩描述(吴和鸣)

我写了《叔本华的治疗》的推荐序,提到了这一部分,因篇幅所限,未能详述。

1.“朱利斯心想,就像治疗团体一样,没有人想坐在带领者身旁。即使是今天的团体聚集也是先把他身边的坐位留给迟到的成员,他曾开玩笑说他旁边的坐位似乎是给迟到者的处罚。朱利斯想到团体治疗圈流传的说法:最依赖的人会坐在带领者身边,而最偏执的人则坐在带领者对面;可是在他的经验中,唯一的规律就是大家都不愿意坐在带领者旁边。”

2.“朱利斯常常记不住笑话,但现在想起多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一天早上,儿子对妈妈说:‘我今天不想去学校。’

妈妈问:‘为什么?’

‘两个理由,我讨厌学校的学生,他们也讨厌我。’

妈妈回答:‘你必须去学校,也有两个理由:第一,你已经四十五岁,第二,你是校长。’没错,他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是团体的治疗师,他的职责是帮助新成员不受攻击、融入团体。他几乎不曾在团体开始时率先发言,宁可鼓励成员负责团体的进行,但今天他别无选择。”

3.“朱利斯认为这种情形可能和他爱上治疗团体有关。二十五年来,他一直热切期待每一次团体聚集。团体不只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团体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持久的个性。虽然原始成员已经全部离开团体(当然不包括他自己),但团体仍然有一种稳定、持续的自我,好像永远不死的核心文化(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一套独特的规范,未明言的规则)。没有一个成员有办法述说团体规范,却对某种行为是否恰当都有共识。

带领团体所消耗的精力比其他活动都多,朱利斯一直努力维持团体于不坠。团体就像一艘可敬、慈悲的船,把一群痛苦的人送到更安全、快乐的港口。有多少人呢?每个人平均参加两、三年,朱利斯算一算,至少有一百个人吧。他对离去成员的记忆不时飘过脑海,包括片片断断的互动,以及某张脸孔或事件的瞬间画面。他哀伤地想著,这些串串回忆代表丰富、活跃的时光,充满如此多的生命、意义和辛酸。

多年前,朱利斯曾进行一项实验,为团体过程录影,然后在下次聚集时播放一些特别充满问题的互动。那些旧录影带已经过时,无法用现代的录影设备播放。他有时会想像自己从地下室的贮藏室拿出录影带,转录到新式的带子,让离开的病人重新现身。但他不曾如此做过,因为他无法忍受自己必须面对人生的虚幻本质,人生竟然可以存入闪亮的磁带,当下片刻和每一刻竟然如此快速地消逝成虚幻的电磁波。

团体需要时间来发展稳定性和信任感,新的团体常常容不下动机不强或能力不足而无法投入团体任务的成员(所谓任务就是和其他成员互动,并分析这种互动),然后经历数周不愉快的冲突,比如耍手段以夺取势力、焦点和影响力,但产生信任感后,最终会逐渐滋生疗愈的氛围。他的同事史考特曾把治疗团体比喻成在战场搭桥,早期的形成阶段会有许多伤亡(即退出的人),一旦把桥盖好,就可以把许多人(包括留下来的初期成员和后来加入团体的人)送到更美好的地方。

朱利斯曾写过许多专业文章,探讨治疗团体各种帮助病人的方式,但他一直找不出适当的文字来描述真正关键的因素:团体的疗愈氛围。他在一篇文章把这种氛围比喻成严重皮肤病变的治疗,让病人全身浸泡在舒适的药浴中。

带领团体最主要的附带好处就是有效的治疗团体不但能治愈病人,同时也常治愈治疗师(专业文献从来不谈这个事实)。朱利斯在团体聚会后,虽然常常得到慰借,却一直不确定原因何在。只是暂时忘记自己的结果吗?或是出于治疗的利他行为,欣赏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自己的能力自豪,享受他人给予的高度尊重呢?或是以上皆是?朱利斯在几年前就已放弃做出精确的解释,接受一般的解释:只是因为沉浸在团体的疗愈之流。”

4.“朱利斯这时运用团体治疗师最常用、最有效的技巧:把焦点从内容转到过程,也就是从谈话内容转到互动双方的关系本质。他说:‘今天谈了很多,也许我们可以退后一步,试著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容我先问每一个人这个问题:在波妮和瑞贝卡之间的关系,你们看见了什么?’”

5. “朱利斯,那就是我的意思。我向来喜爱你的率真,但在现在这种处境,好像有点逃避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次,汤尼被法院判处周末服务,我们当时没有谈这件事,你说如果团体有什么重要的事被忽略,就也不可能讨论其他重要的事。”

6.“史都华是公认的团体历史学家:他的记性很好,朱利斯总是请他报告过去或当前的团体事件。朱利斯试著不要滥用史都华,因为他参加团体是为了学习如何和别人相处,而不是当事件的记录者”

7.“他做出团体治疗师应该做的事:以此时此地的方式说明病人的核心议题,以利于直接探讨。聚焦在此时此地,总是比过去事件或当前外在生活的处理更为有效。”

8. “这个团体的目的是要我们试图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彼此,要我们把自己的角色、学位、财富和宝马跑车放在门外。”

9. 他认为治疗工作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互动,常常带有情绪;第二个阶段是了解刚才的互动。这是治疗必须进行的方式--交替进行情绪的诱发和了解。所以他现在试图把团体转到第二阶段,于是说:“让我们退后一步,冷静看看刚才发生什么事。”

10. “我知道你们都对我感到不耐烦,我猜我还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个团体。”

“波妮,你知道我要说什么吗?看看四周,到底是谁不耐烦呢?”团体完全仰赖朱利斯提出这个问题,每当他提出这种问题就会追根究底,并要求指名道姓。

11. “他就在这里,史都华。”这是朱利斯的另一个基本法则:永远不要让成员在彼此讨论时用第三人称。

12. “我知道这是什么感觉,”朱利斯说:“我对批评也有相同的反射作用。但请容我告诉你,我学到了什么。秘诀在于把回馈当成礼物,但你必须先判断回馈是否正确,我用的方法是核对别人的回馈是否撞击到我的亲身经历,是否有任何部分听起来是正确的?即使只有一点点、百分之五也好。我试著回想以前是否有人给我相同的回馈,我会思考可不可以找人核对。我想知道对方是不是指出了我的盲点,看见我没有看见的部分。你愿意试一试吗?”

13. 成员离开时,朱利斯听到几个人谈到要去喝咖啡。会有用吗?他很怀疑。菲利浦会受到邀请吗?他常告诉成员,除非每一个人都受到邀请,否则团体之外的聚集很容易造成分裂。

14. 朱利斯回过神来,知道该怎么做。他向团体治疗学生教过一个基本原则:成员绝对不能因为自我坦露而受惩罚。正好相反,冒险的人一定要受到支持和强化。

15. 朱利斯总是教导学生了解纵向和横向自我坦露的不同,我们可以预期团体会急切地想要纵向坦露,也就是关于过去的细节,包括询问酗酒的情形和期间;但横向坦露却更有成效,也就是针对坦露的过程进一步坦露自己。

16. 他不曾放弃扩大团体互动的机会;他就像福音使者一样,坚信越多成员投入互动,团体就越有效果。

17. 他总是对治疗团体在下一周会出现的方向感到好奇。随著最后一年健康的时日逐渐缩减,所有感受都被强化:他的好奇心变成对下次聚会天真热切的期待。他记得多年前自己如何向初学者教导团体治疗,这些学生在观察九十分钟的交谈后会抱怨无聊。稍后,当他们学会如何倾听每一个病人生活的剧码、欣赏成员之间细腻复杂的互动后,就不再觉得无聊,每一个学生都翘首期盼下一次聚会。

18.团体外的关系所造成的危险就是会危及治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关系密切的人常常把这份关系看得比治疗更重要……

……

这是一本每个心理治疗师都要看的书。当你打开它之后,在你内心最深处的无以名状的生命之痛之爱便流动起来。

当然,这首先是一本让人焦灼不安的书,无法平静地阅读,心总处在激荡的状态。它让你面对现实,无处可逃,它让我发现自己缺乏存在的勇气。

书中的小组成员没有病人的诊断标签,没有所谓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病人和治疗师的界限也很模糊,所有这些非人性化的成分都淡化了,所有虚幻苍白的泡沫都被抹去,只剩下赤裸裸而又鲜活的存在本身,一切都自然而然,书中呈现的只是我们非常熟识的生命的现实,那些无奈、痛苦和绝望,“每一份病历都是曾在这间办公室演出的辛酸人性剧作”。你我都在其中。

狭路相逢,你感受到团体治疗中的刀光剑影了吗?团体是此时此地的微型社会,团体中的关系反映了当事人的心理现实,一边是剑拔弩张的激烈对峙,一边是峰回路转而至柳暗花明,你可以看到在团体抱持的氛围中各各独立绽放的生命花朵。

我为这些美丽的心灵而感动。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我强忍着泪水。当我看到下面这一节时,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与菲利浦一样流泪了:“‘真正的你是什么人呢?’朱利斯坚持问下去。 菲利浦直直地看著朱利斯的眼睛说:‘怪物,掠食者,孤独的昆虫杀手。’他的眼睛充满泪水:‘内心充满盲目的愤怒,我是一个别人无法接触的人。了解我的,没有一个人会爱我。从来没有,没有人可能爱我。’”

在真正的你的外边,有一个坚硬的壳。我们龟缩在壳中,并不是在逃避外在的危险,我们一直无法去平伏的,是内心的不安。“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魂归何方?无数乏味的床上运动,带给菲利浦片刻的安宁,“只有在性交之后的短暂期间,我才能充分、和谐地活著”;“面对强迫性思想的庞大力量,所有治疗武器就好像用玩具枪对抗迎面而来的犀牛”,潘蜜成为她愤怒情绪的奴仆;还有一直“隐藏、隐藏、隐藏”自己的吉尔……

“无聊为什么这么可怕呢?我们为什么会急著排遣无聊?因为这是一种没有琐事可以分心的状态,很快就会显露潜在而令人讨厌的存在真相:我们的渺小、无意义的存在、注定渐渐走向衰弱和死亡。”

是的,我们一路在逃亡,逃无可逃。人本—存在主义始终关注逃避的主题,逃避选择,逃避自由,逃避死亡……所有这些拚命要逃脱的主题,根植于个体内在,如影相随,如果选择偷安一时,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那将是疲惫不堪死寂一片了无生气的人生,菲利浦说:“我的居处却像北极一样寒冷。”

如果选择不再逃亡,反身而诚,真正当家作主,那么,“我的喜悦就在于自己盛开的生命。”就像癌症患者卡罗斯在过世前几个小时告诉朱利斯的:“谢谢你救了我的命。”

在每一个当事人走向心理治疗室的途中,他与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流,似乎有着全然不同的方向,似乎他与现代社会匆忙的流向背道而驰,他是一个落伍者或失意者吗,心理治疗师修补他的装备,再度把他推入到滚滚红尘,让他成为治疗师幻想的承载工具?抑或,他是一个觉悟者,已然厌倦慌张的逃亡,他从中抽身而出,不再自欺欺人,从而逼迫治疗师也直视存在的疆域?

造物弄人,人的一生中无时不存在逆向运动,伟大的佛陀从王宫出逃,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终结了家族的商业活动,然而,“他不曾想要肉欲,他要的是自由;他想逃离所有欲望的枷锁,”当菲利浦当年惊惶地从潘蜜身边逃开,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吗?

究竟,菩提树下发生了什么,给我们带来彻底解脱的曙光?那时的佛陀是祥和、喜乐的,不再虚妄,不再逃遁,就在此刻,只有在此刻的佛陀,才可能有祥和、喜乐的光芒,不生活于过去的纠缠,不幻想于未来的迷雾,当下才是安住之所。“如果调好焦距、全神贯注,再加上浩瀚的知识,就可以在日常生活看见永无止尽的惊奇。”

如何才使我们回到当下,遗憾的是,“他们直到身体满是癌细胞时,才学会如何生活。”

答案就在于直面死亡,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大师,亚龙曾经写道,“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能会拯救我们。”“治疗师无法忽略许多伟大思想家的结论:学会很好地生活就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地死去。”鲁迅也说过:“一个懂得死尸的沉重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希望正在于死亡。

“透过每一个人共同的痛苦,我们得以彼此连结。”亚龙给我带来的慰藉便是: “我们治疗师所属的传统不但可以追溯到心理治疗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和荣格,追溯到他们的先辈尼采、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还可以追溯到基督、佛陀、柏拉图、苏格拉底、盖伦、希波克拉底,以及所有其他伟大的宗教领袖、哲学家和医生。所有这些人关注和救护着的是人类的绝望。

叔本华的救赎-为《叔本华的眼泪》序 施琪嘉

最近有朋友对我说,你变得越来越孤僻了!

这是恭维还是指责?

在我们这个社会,歌舞升平,每个人陷入到一种灯红酒绿的景象中去,股票一路攀升、房价上涨使得众多炒房者兴奋不已,急需与人分享喜悦,借此,银行的财产和内心的无形资产均成上升趋势。活络、自夸、交际广泛成为时代的标志,造星运动加剧了这种趋势,很多少不更事的靓男美女毫无戒心地就被推到前台,人们在羡慕他们纯净、青春逼人的气质时,何尝又不是将这种理想化、完美的形象推向极致,使得他们以为这光怪陆离的世界就是属于他们的。

内敛、谦虚的美德被撇弃于一旁,或被认为是心理毛病的一种。心理治疗学界最近流传着一个笑话: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中增加了新的一类疾病,称为“谦虚型人格障碍”。

至少,在我看来,孤僻是一种恭维,特别是在我走向中年以后。叔本华在他著名的刺猬寓言中阐明了他对人类关系的冷漠看法: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聚在一起互相取暖,以免冻僵,但它们立刻被对方的刺弄得不舒服,于是分散开来。后来温暖的需求又让它们聚在一起,再度因为刺而退开,于是它们在两难之间来回,直到找出适当的距离,使他们能容忍彼此。同样地,人类因为生活空虚而需要社会,促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却又因为许多令人讨厌、互相排斥的特质而一再分开。

叔本华在这个寓言的结尾说:“自身拥有大量内在温暖的人宁可远离社会,以避免给予和接受困扰与烦恼。”

心理治疗师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自我体验、常年累月的理论学习及案例督导(一般至少6-8年),他们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严重病人的指责、治疗的挫败感,很多极端的体验至少在他们那儿是反复地被叙说:强奸、情感及暴力虐待、丧亲、疾病及死亡,正常人听见或看见悲惨、目不卒睹的事情避之尤不及,受过训练的治疗师则如暴风雨中的雄鹰,迎头顺着风势反而投入其中。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心理治疗的最大疗效来自于治疗师对病人的“抱持”(holding)态度,即病人在他面前感到自己是被接纳的和安全信赖的。问题在于,治疗师也是人,他/她是否也该向病人呈现他/她真实的一面,比如爱或者恨,向他们呈现自己的缺点和不安?

治疗师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更多地靠向内-而非向外去思索、自动地与世隔绝,去体验病人的内在世界,甚于从世俗、现实的角度去考虑来访者陈叙的事件。曾奇峰在《神情内敛》一文中对此有清楚的论述。

我一直在寻找亚龙写《叔本华的眼泪》的真正动机,一贯以来,亚龙以写小说著名,这名声甚至盖过了他的治疗师的身份。他通过有着夸大、虚构功能的小说的方式试图融合看来是互相虽有补充,但又各不相认、分野较广的不同学派。这其实是治疗师面对不同疾病治疗失败时无所不能的表现,或者是与无所不能认同的结果。

在前不久进行的中国注册心理治疗师的案例评审中,我看到这样的报告:第一天,精神分析治疗,第二天,行为认知治疗,第三天,催眠治疗,第四天,格式塔治疗,第五天,意向对话,第六天,森田治疗,一个在短时间采用如此众多治疗方法的治疗师让人顿生“钦佩”,这种“无所不能”的治疗师的背后便是治疗师的自卑和自我贬低,他/她甚至不能忍受一天治疗无效的结果。治疗师最终摆脱不了“无助的助人者”的角色(helplesshelper)。

文言心声,亚龙还通过小说说出了很多治疗师内心的冲突,他在小说中屡屡突破伦理的极限:与美丽的病人发生亲密关系、和病人做交易,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均是作为受过训练的治疗师不能逾越的伦理沟壑。说起来,亚龙也有小说中朱利斯的年纪,也会有前列腺的问题、会有血脂、血压增高、记忆下降等衰老所带来的问题。早在他的小说《在红色的沙发上》中(国内又译作《治疗椅上的谎言》),他描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治疗师特罗坦医生(Dr.Trotter),在治愈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美女的诱惑下,做出极端的尝试,与自己的病人私奔。

国内著名的家庭治疗师陈向一曾经说过他听到的这样的案例,一个绝美的女性病人在她的治疗师那儿接受了一年余的治疗,年龄和她相仿的治疗师自认无法再给予她有效的帮助,实际上,在他的自我体验中,他向分析师说出,他已经无法排解对他的病人的爱慕,因此无法继续对她的治疗,他认为这是他自身的情感所产生的对治疗的羁绊,因此,他推荐他所信赖的好友-如同他一般年级的治疗师,在经过数次评估后,该治疗师对这位美丽的病人说,对不起,我觉得,您到另外一位年长的我的老师那儿去治疗最为合适。病人问他原因,这位治疗师看了看病人,深吸一口气,说,因为您太漂亮了,我无法胜任用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您。这位美女病人最后在所推荐的年长的治疗师那儿完成了治疗,终于走出了生活的困境,多年后,在回忆到这一段治疗经历时,她说最深的印象不是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哪句箴言,而是第二个治疗师对她坦陈,因为她的美丽,自己无法保持对她采用专业态度的坦白态度,这使得她能够放松地、充分信赖治疗师、继而发展社会中这种信任的关系。

在我刚开始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时,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名28岁的美女律师因为个人情感的问题来就诊,她最大的问题在于她在家里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一直以来她暗中与成绩比她优秀的姐姐竞争,自己总摆脱不了自卑的心理。她和一位有妇之夫来往,和未曾谋面的对手竞争,一如她和她的姐姐竞争。在一次治疗中,该病人穿着暴露的服装来到我诊室,我顿时感到一阵眩目,一时无法正视,其实她在潜意识中对我说:看我美吗?看我是否具备足够的诱惑力去吸引别人吗?当时,正值我出国前夕,我用出国的理由提出中止治疗的建议。在她最后一次治疗中,她用她做的梦将我这个治疗师谋杀掉了:一个出色的侦探在一次办案过程中被人杀害,她聪明地表达了她的愤怒,然后从我视野中消失了,而我,这多年来,还记着这个病人和她美丽的呈现。

在伦理学上,病人和心理医生的关系就像飞机乘客和机长的关系一样,一方对另外一方完全依赖和托付,而机长是绝不可因天空美丽的云霁而在飞行时滥用这种信任,放弃飞行的任务、放弃飞行的目的而去滥用权力,去追求浪漫的。

不和病人发生超越伦理的关系,并不等于治疗师不允许自己放开自己的潜意识,去想象,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治疗师,特别是不允许自己作极限想象的治疗师会受到自己固有“盲点”的羁绊,失去可能和来访者作深入探讨的基础。

与历次的冒险相比,这次,亚龙的小说有了新的另一种极端的假设,治疗师朱利斯患上了不治之症,他向病人示弱-首先,他找到一个治疗失败的菲利浦案例,和菲利浦签订一个互利的协定,即菲利浦加入到他的团体小组,他提供对菲利浦-一个在多年后也即将从师咨询行业的人的免费督导,而菲利浦需要将这多年的感悟,即他来自学习叔本华哲学的自愈效果告诉朱利斯。其次,在团体中,他告诉大家自己罹患恶性癌症,只有一年存活期的事实。

从心理学上看,亚龙将治疗师给阉割了,在象征意义上,他是否也进行了自我阉割。孔子说,老而不死为贼。一个治疗师如果失去探索的激情、失去幻想超越禁忌的能力,我怀疑他真正的治疗效果会如何?国内同行曾经作过计划,想请亚龙到中国来,他开始满怀兴趣地答应了,后来又建议通过网上视频露面,我觉得,这就不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阉割了。

一个人在阉割时会作何想?昔司马迁忍辱作《史记》,李莲英弄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亚龙表现为写小说和借小说表达自己。我在纳闷,亚龙为何要作这样的设定?为何要在小说中不顾繁缛地穿插叔本华的生平。亚龙的小说频繁地地显示出他对著名人物,特别是哲学家的兴趣,如在《尼采的哭泣》一书中,亚龙不仅描述了尼采,其中也将弗洛伊德及其早期交往密切的布罗伊尔也写入其中。

病人在症状中寻找自我,有时他们到治疗师那儿去租借“自我”,治疗师到他老师那儿去租借“自我”,最终,大家都到历史名人、哲学家和上帝那儿去租借自我。

这次,亚龙将目光放到了叔本华的身上。作为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按照病人菲利浦的说法,是潜意识的始作俑者。潜意识的概念实际上是由叔本华-而非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事实上弗洛伊德从叔本华那儿获得不少灵感,

叔本华由于18岁父亲自杀,母亲视其为父亲的化身,因而对叔本华加以打击、限制和疏远,除了帮叔本华选择读书、而非经商这一点帮了叔本华外,基本不愿理睬叔本华,他们甚至在长达母亲去世前的30多年间不再见面。叔本华的母亲曾给他写信:你那永无休止的谬论,对愚蠢世界和人类不幸的悲叹,给了我难眠之夜和难受的梦……我的每一个不愉快的时刻都是你造成的。她还写到:我不会向你隐瞒事实:只要你保持原状,我就不愿靠近你,即使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使我厌恶的不是你的内心,而是你的外在表现,你的观念、你的批评、你的习惯;一言以蔽之,我们对外在世界毫无共识。

儿子恨母亲,不愿在有生之年与其相见的典故在我国可见于《史记》:

庄公元年,封弟段於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於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於是庄公迁其母武姜於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居岁馀,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於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柰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於是遂从之,见母。

不被母亲接纳,仇恨母亲和被母亲仇恨可以导致孩子强烈的内疚感、罪恶感,这也导致叔本华对人生悲观的看法,在他眼中,只看到“卑鄙的人,才智平庸的人、坏心肠的人和吝啬的人”。他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蔑视女性,在《论女性》中,他写到:男人的才智只有被性冲动遮蔽时,才会把矮小、窄肩、宽臀、短腿的性别称为妇女。

我怀疑,在经过这多年的心理治疗实践后,亚龙是否认同叔本华,也陷入到一种悲观宿命之中,选择一个病入膏肓的治疗师、一个需要以前性欲至上的病人-一个叔本华爱好和他的治疗团体来治疗自己的治疗师。不少国内治疗师曾经研究过“成为病人”的治疗师状态,最有名的文章为哈尔滨的苏晓波以此题所写,还有荣伟玲所写的《治疗师的三种境界》也提到此现象。在我的临床实践中,对来自早期创伤、资源缺乏、久治不愈的病人也会产生恨其不争、继而产生怨恨和失望的情绪。治疗师成为病人,是指不自觉被病人的思维、情感、行为所卷入的过程,专业上用投射性认同来形容这一过程。但亚龙作为一名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治疗师,决不会不知道这一普遍现象,我的感觉:廉颇老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治疗师在“死”之前,他会说什么呢?他会上升到玄学的高度。心理学本来有玄学的称谓,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它又和哲学相通,很多哲学思想其实贯穿着心理学中的基本现象,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念,在于强调“本体”,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中,此被描述为主体从融合的一元关系向逐渐具备区分能力的二元关系的转化过程,英国的天才精神病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的莱恩(Laing)在分析自体(self)的形成时,对很多精神病人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将基本的焦虑细分为爆聚、融合和僵化性焦虑,对我们理解人的存在现象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而荣格、拉康则分别在宗教、语言学上加以渗透,使得精神分析现象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以延伸。

不过,总的说来,形而上的东西属于内心中高不可攀、永远达不到、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是人类内心恐惧、敬畏和依赖的对象。亚龙在这部小说中加入了潘蜜这个角色,早年,她曾受到菲利浦的伤害,而她第一次出场,是在去印度禅修的火车上。

心理的玄学发展到今天分出循证心理学,行为认知治疗,强调给出的刺激便会产生相应可预测的结果。甚至,一向强调潜意识的精神分析也出现循证之说,如人们通过对长时记忆中内隐记忆蛋白的分离,确定了潜意识的确存在。玄学的另外一条线,则为超个人心理学,与文化、宗教密切相关的个人心理分析。

一切解释,特别有着玄而又玄、高、大、全、虚、假、空的解释是治疗师无力感的表现,是接近失控的表现,正如武器的悖论,既有保护自己的作用,也有杀死别人的功用。中国功夫的最高境界很容易和阴阳不分的葵花宝典混淆,治疗师满口哲学名词、试图用宗教和哲学开展心理治疗,骨子里是行心理治疗之名、花病人的钱,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我看来,向内的心理探索还是更多与来访者的内在现实,而非虚空的圣哲相关。正如客人来点餐,他们需要吃到口里的东西,而非菜谱上花花绿绿的解释。

说到底,病人来找医生,并非是来找解释的,而是来找关系的,形形色色的谈话治疗及其理论套用叔本华的话说:两足动物的日常谈话实在单调乏味,最好完全不要说话。

我决定,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亚龙的小说。Hasta la Vista!

2007.9.5武汉

回到自身——《叔本华的治疗》序 李小龙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心理治疗案例督导,接受治疗的是一位三十岁的男性,有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家庭冲突,治疗开始阶段,他每次都谈论很多哲学问题,却极少涉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情形,治疗师感觉压力很大。讨论中大家认为,病人的这种方式意味着他希望把自己置于强大而优越的位置,避开内心的某些令他痛苦的情感。哲学的目的之一是让人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如果一个人在谈论哲学时内心却充满困扰,那么哲学还有意义吗?亚龙的小说《叔本华的治疗》以现实和历史交错的方式,通过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一个心理治疗家对这个问题的视角。

六十五岁的心理医生朱利斯,在一次例行健康检查中发现背部长了一个斑点,不久就证实他患了黑色素瘤,他的生命只剩下一年的时间。面对死亡带来的震撼,朱利斯在惊恐和茫然中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决定在余下的时间里把正在进行的一个团体治疗做完,既为了治疗别人,也为了帮助自己。于是,朱利斯和他的团体成员带着各自的问题,开始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心理治疗过程迂回曲折,其中有很多情景隐含着极强的张力,但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得到,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些情景可能只是一些琐碎的片断,缺少小说中惯常的戏剧化元素。《叔本华的治疗》以朱利斯被查出身患绝症为开端,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到强烈的冲突情境中:这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将如何面对死亡?他在这种情形下还能继续帮助别人吗?团体将如何运作?一连串的悬念专业而通俗。接下来,作者几乎是逐次地描述了团体治疗中发生的情形:如何在团体中引出话题、成员如何袒露自己的内心、如何表达观察和感受等等,不仅推进过程起伏跌宕,而且穿插了很多团体治疗的工作规范和经验,有些段落完全可以当作学习团体治疗的范本来读。

亚龙既是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又擅长以清晰流畅的语言、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讲述心理治疗的故事,他的作品如技艺高超的走钢丝,险绝中透出从容。但在这本书里,他似乎觉得这样做还不够,于是与现实场景同时交错展开了另一条线:哲学家叔本华一生的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叔本华的哲学理论视角独特,对弗洛伊德、尼采等很多西方思想家都有很大影响,但他的著作却在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深居简出,对人冷漠而尖刻,只有一条狗为伴。另一方面,叔本华却渴望名誉,内心怀着对母亲的依恋和对父亲的内疚,用亚龙的话说:这么有人性的哲学作家却过着如此没有人性的生活,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啊!

心理治疗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含了哲学的理解、艺术的直观和医学的操作。亚龙在书中着力描写了三个有象征性的代表人物:心理医生朱利斯、哲学博士菲利浦、文学教授潘蜜。菲利浦曾经是一名化学家,他研究如何用昆虫自己的荷尔蒙来使它们无法繁殖,这本身就与他的内心状态相表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一度无法控制自己强烈的性冲动,让生命一次又一次地消耗在强迫性的性关系中,以此来摆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在朱利斯那里接受心理治疗失败后,他开始转向哲学寻求解脱,并完全接受了叔本华的学说,以避开人际关系、压制欲望和冥想的方式获取内心的平静。在亚龙的笔下,菲利浦完全就是叔本华在现实中的复制品,他刚参加朱利斯的团体治疗时,总是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反复引用叔本华和其他哲学家的格言名句,把自己和团体互动,也和自己的内心感受隔离开来,他的这种防御被潘蜜一语道破,最后在团体成员的帮助下,他触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潘蜜为了摆脱内心的困扰,曾到印度做内观禅修,但她无法在那种状态中达到宁静,回到团体后,她从成员的回馈中得到感悟,内心开始变得和谐。

人在陷入内心痛苦时会动用各种防御手段来保护自己,哲学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形下,哲学是一种症状,与失眠、强迫洗手是一回事。症状的意义在于,个体通过它来维持内心的暂时的平衡,象征性地诠释自己的生存状态。症状的魅力之一是它暗含着某种因果关联,几乎每个走进治疗室的人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如此?如果症状以哲学的方式出现,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提出,接下来的概念和理论建构,表面上看是关于人和世界的阐释,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内在状态的投射。如果投射的结果返回到自身,那么哲学本身就有治疗的作用,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投射的结果只被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它和建构者或谈论者自身的关联被割断了,源自个体内心的概念和理论与他的内在真实完全分离开来,弥漫其间的必然是强烈的孤独感,这就像一个人拼命挣了很多钱,最初的目的是用这些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结果钱都花在了不相干的地方,窘迫依然。亚龙对叔本华有一段描写:

他避开任何超自然的慰藉,只接受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例如,他认为许多痛苦来自假定人生的危急关头是出于偶然、可以避免的错误观念;真相其实是:痛苦和磨难是必然发生、无法避免的,是人生的本质。他说:“没有一件事是出于偶然,只是外表像偶然罢了,我们现在充满了痛苦……即使没有现在的痛苦,也会被其他痛苦占据。如果这种省思成为活生生的信念,就可以产生相当程度清心寡欲的平静。”(第三十五章)

视痛苦为偶然意味着一种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心理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个体建构正性的人际关系,寻求人生的积极意义,但叔本华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把痛苦看作人生的本质,不过内心深处,他认为无论把人生的痛苦视为必然或偶然,都同样的靠不住,于是转向清心寡欲的生活,以压制欲望和情感求得内心的平静,这与他从幼年开始经历的很多挫折和由此形成的关系模式有关,他把这些内在状态概念化,描绘成一幅关于世界的图景。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治疗室里,那么治疗师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帮助来访者把哲学还原到他自身的情感中,消除隔离,触摸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叔本华的治疗》中,菲利浦在团体的帮助下逐渐发生了改变,最后,当潘蜜重复说出“我本来可能很爱你的,你是最美丽的男人”时,菲利浦冲出治疗室,抑制不住放声哭泣,他从哲学回到了自身,同时以心理治疗诠释了哲学的意义。通过菲利浦这个形象,亚龙完成了他在想象中和叔本华的对话。

与菲利浦相比,从事心理治疗多年的朱利斯面对的是更为直接的对于生命的思考。当他被确诊身患癌症之后,内心陷入阴抑和虚无,他“必须抓住某种意义,否则就会当场溺毙”。朱利斯找到了菲利浦,他想证实自己当年对菲利浦的治疗并没有失败,而是在菲利浦后来的生活中发生了作用,他决定继续带领团体完成余下的治疗,朱利斯希望以这些方式在工作中重新确定自己,找回生活的意义。从这一方面讲,朱利斯不仅是带领团体的心理医生,他和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一样,也需要得到帮助。朱利斯没有回避这一点,他对自己的状态有敏锐的观察,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界线在哪里,这种每个心理治疗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在朱利斯身上几乎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没有专业术语,没有人工斧凿的技术操作,事情以近乎本然的方式进行,整个过程流动着一种舒缓的韵律感。团体本身也帮助朱利斯做到了这一点,当他在团体中分享自己的感受,讲述内心隐藏多年的秘密时,团体及时处理了由此带来的扰动,给他回馈了积极的理解和支持,这在个别治疗中是难以想象的。朱利斯这个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去理想化,亚龙没有把他写成先知或绝对权威,他在治疗中有过失败,在生活中有和常人一样的情感和欲望,在带领团体治疗中不过多引导和介入,而是充分调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回馈的资源,与传统的医生角色相比,朱利斯身上更多体现了现代心理治疗中人性化的倾向。

广义上说,无论对来访者还是治疗师,心理治疗都不只意味着医学意义上的治愈,它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的一次心灵蜕变的历程。在出生和不可避免的死亡之间,我们起初像被邀请参加一场盛宴的生客,或高谈阔论,或谨小慎微,甚至不知所措,但渐渐地,我们在喧闹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参与到人生这出戏剧中,我们不再夸张,不再怯场,而是恰如其分地完成属于自己的部分,然后平静地离去。无法确定的是,每个人都很难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这次精神的旅程。或许你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心存顾虑;或许你正行进在旅途当中,品尝着个中滋味;或许你已经到达某个目的地,回首之下感慨万端;没有关系,读一读亚龙的这本书。

被治疗成一个人 《叔本华的治疗》代序 曾奇峰

大自然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永恒地运转着各种试验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将100多种元素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的数量组合在一起,在地球上制造出了约100万种动物、50万种植物以及无数的微生物。

人是大自然这个实验室制造的最精致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如果仅仅从猿人出现的时间开始算起,制造人的实验最少也已经持续了20万年。有如此久远的岁月在身后衬托,还有相对于其他创造物的优越在眼前展现,作为一个人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但事情远远不止如此。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人这件产品还在制造中,还没有变成“成品”,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变成成品,而且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到看见自己所属的物种变成“成品”的那一天。每个人实际上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自己作为“半成品”的状况,所以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超越进化的自然进程而提前变成“成品”,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变成神。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变成了神,变成了怪物的却无以数计。怪物的产生倒是真有夺造化之功的味道,但这个物种却不仅不是成品,连人这种半成品都不如。

大自然实验室的制造过程,或者说人的进化过程,充满着艰辛和苦难。其惨烈之状尤甚于铁矿在烈焰中被冶炼成铁、再冶炼成钢。这些难受的记忆,会隐藏在我们目前还不清楚的某些基因上,一代一代延绵不绝地传下去。千万年下来,也不知道积累得有多厚了。

背负着进化的伤痛,又怀着成为神的梦想,两面夹击之下,做一个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释迦牟尼大约是知道人类的这一困境的,所以他告诫众生说:人成即佛成。

应对做人的困境,大约有两种线索可寻。一种是,由于遗传的和小环境的影响,应对方式经常呈现家族式传承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家族里,上一辈的应对方式,会被下一辈继承。典型的例子是各种心理障碍的家族聚集倾向。《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中,叔本华显然就传承了她母亲的应对方式。

另外一种应对方式与血缘形成的家族无关,但却与“思想的家族”有关。思想的家族指的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某种共同的、能够相互之间分享的对人生的态度而走到一起,并且采取相似的方式,来应对作为一个人的焦虑。书中的菲利普和叔本华,实际上就同属一个思想家族。我们无法知道,是因为菲利普有着跟叔本华相似的经历,就借用了叔本华现成的功夫来防御,还是因为他先借用了叔本华的功夫,然后就变得越来越“叔本华化”了。我们知道的是,两者相互加强是肯定的。

在每一种思想周围,都聚集着一些用这样的思想武装了的人。这些思想具有魔术般的强势,先入为主地占据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并扮演着整个精神世界的支柱的角色。思想虽然只是智力的副产品,但却能让人生死相许。这些人以为这些思想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活着,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思想让他们已经提前死了----因为人活着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而这些思想,几乎从任何意义来说,都是隔离情感和隔离关系的。

这有这本书为证。菲利普为了摆脱欲望的控制,求助于叔本华,结果变成了只有思想的怪物。在朱利斯的治疗小组中,他一开始扮演的是被叔本华“治好”了的角色,并试图用类似的方式帮助别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喜欢他,他自己也没有真正远离痛苦。后来,在他的作为人的情感,准确地说是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情感被激活之后,叔本华的思想大厦坍塌了,一个真正的人诞生了。

人既然是大自然的创造物,就不可能超越大自然事先设计的方案。一个人能够做的,仅仅就是在大自然预设的方案内,尽可能活得好一些,或者说尽可能活得像个人。不管是由于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还是成为神的愿望,都是需要我们忍受的;忍受的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

是人,却不安于作为人,实在是人的一大特点;鸟就不会不安心作为鸟。心甘情愿做人,真的是谈何容易。好在世界上还有心理治疗这等事。套用康德的话,“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我一直都梦想写几本心理小说。读了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感觉他在我面前树立了一座大山,既冲击了我的自信,又刺激了我的攀登欲。这实在是一本杰作。小说一开始就把一切都设置在死亡威胁的背景中,作为主人公的治疗师只有一年的生命,这就使整个氛围都变得极有张力。然后情节在变化的时空、跌宕的情感、错综的关系和貌似深刻的思想中展开。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起来,因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本书编辑王素琴说得更有深层心理学的味道:舍不得那么快读完。

我们在美国的上海朋友童慧琦因为一个读书小组的活动,曾经与亚龙每周见面一次,读他正在写作中的书,谈阅读的体会和感想。她记录了一些他们的活动内容,十分令人神往。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治疗界的专家们,也能把他们的学问以心理小说的形式,跟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跟普通读者分享。

曾奇峰 2008年2月22日于黄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9079.html

更多阅读

《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实录

《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鳌江十二小 林凤秋今天,我们听课的内容是《鹿和狼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渗透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鹿和狼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

《阿黛尔的生活》影片成功的秘诀 阿黛尔的生活

《阿黛尔的生活》影片成功的秘诀本年度在嘎纳获得金棕榈奖的法国影片《阿黛尔的生活》不仅获得了嘎纳电影节评委的一致好评,也似乎获得了法国观众的一致认可,看来影片获奖以后导演与演员有关拍摄过程中的一些争议丝毫也没有影响观众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邮票齿孔的故事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本课我感到有些吃力,现在科技发达,邮票似乎是多余的。加上低年级学生很少接触与书信往来的信息,农村孩子课外知识面较浅,班上学生见过邮票的只有5个孩子。本课

转载 转摘:《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作者:周洛华

原文地址:转摘:《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作者:周洛华作者:磐石校尉0112 《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作者:周洛华    大约一个月之前,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油价接轨,房价暴跌”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反馈,怀疑者有之,反对

声明:《《叔本华的治疗》书摘 叔本华治疗》为网友稳重熟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