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西涌天文台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街道西涌,占地2.97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文楼、气象楼、综合楼等。
天文台建于七娘山穿鼻岩高峰,坐拥山海,建筑精美,不仅景观无敌,而且整个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从西涌第四收费站进入后沿着七娘山边的天文路蜿蜒而上,可达天文台。
沿途每隔几米就有天文台的太阳能路灯,上附挂的标牌是十二星座的知识。
深圳首个天文台——西涌天文台,预约成功天文爱好者,可攀上大鹏半岛西涌,七娘山腹地的象鼻岩,深入天文台巨大圆顶建筑内部,尝尝用专业天文望远镜观测浩瀚宇宙的“头啖汤”。
西涌天文台规模国内排第六
进入坐落在七娘山腹地的西涌社区,矗立在远处山头上的两个白色圆顶建筑,在青山映衬下分外醒目。那里就是西涌天文台。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天文观测部王栋博士介绍,西涌天文台是华南地区第一个天文台,也是国内首家天文与气象观测相结合、实地观测与网络虚拟观测相结合的天文台。
王栋透露,国内天文台很多,但真正上规模的也就是六七家,主要有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和乌鲁木齐天文台。
从规模上来说,西涌天文台在国内应该排在第六位左右。
每次只接受约50名市民参观
深圳西涌天文台与国家标准站的检测仪器相比,该站具备多个“自选”项目,包括海洋、陆地、雷电等多类别的监测项目。
目前,该天文台已投入天文、气象观测业务运行,同时开始向市民提供天文科普、天文观测服务。市民可通过市气象局公众网站天文网页获取天文信息,了解最新天象动态。
如果从西冲南头门沙滩七娘山脚起步步行,约莫半小时才能抵达西涌天文台。从半山腰望过去,云蒸雾缭中隐约能窥见两个银色的球体,这里是集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海洋观测、学术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基地,虽然还犹抱琵琶半遮面,但面纱正被缓慢掀开。
从山脚下看,西涌天文台最显眼的是两个巨型天文望远镜,不过它远远不止“上知天文”那么简单。在七娘山顶的空地上杵着白色的砖体建筑,竖着若干天线,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气成分监测站。
它和天文馆内的全波段高精度太阳辐射流量监测仪双剑合璧,前者计算出大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包括大气的的温度、湿度等元素,还有“自选”动作,包括海洋、陆地、雷电等多类别的监测项目。而后者主要检测紫外线辐射强度,两者一起能及时预测临近和长远的天气变化。
因为条件所限,气象台每次只能接纳50人观赏
即将到顶的盘山小路
山海风光,远处的海中之山是三门岛
旭日即将升起
三门岛已经在眼下
鉴于场地条件有限、位置偏远,深圳西涌天文台从今年3月19日开始,视天气、天象状况开放,通过预约有组织地开展天文科普活动,每次大约接受50名左右的市民参观。届时,天文爱好者既可在网上看直播,也可以在电视上接收天文台提供的天象视频拍摄信号源,收看多渠道直播。
金星
转弯
水星,这都是沿途的天文知识介绍
这里可以同道海边
太阳
白色台也是气象设备
海王星
山海风光
天王星
土星
木星
海景
火星
通往天文台的栈道
地球
登高望远
水星
将到山顶处多次提示“小心有蛇”,望注意!
太阳
高处
专业名为天文堡的两个大银球
回望来时路
山路弯弯
![深圳西涌天文台,观天象,看风景-西涌览胜必选之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全文](http://img.aihuau.com/images/02111102/02030155t01a77008b0f13fe4ee.jpg)
这个是“光学望远镜”
这是“太阳望远镜” 上至三楼,一台体积庞大的太阳望远镜映入眼帘。“这一拥有3个镜筒的望远镜价值也不菲,耗资100万元,具有几个展示功能,其中最粗的一个用于观察太阳白光像,可以观察到太阳黑子的活动情况。旁边的镜筒,是用于观察太阳彩色光谱带。”
启动按钮,天文堡硕大的穹顶会旋转起来。这一直径达10米的穹顶可以实现360度的旋转。穹顶上另一个长条插销状的装置,可以伸缩自如地打开,将天空裸露出来。
一台设备动辄上百万
在第一个天文堡的一楼,一台光谱仪耗资29万欧元从德国进口,与望远镜相配套,主要用于温室气体监测,分析大气成分等。
转往另一个天文堡,过厅中摆放着6台科普望远镜,口径从10至35厘米不等,几乎全部是从国外进口的。进入另一个天文堡内部3楼,中间装置着一台口径60厘米的天文光学望远镜。大于6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目前全国也仅十几台,主要用于科研。
天文望远镜受追捧
在黑色圆顶的映衬下,那台太阳望远镜显得硕大无比,让市民们啧啧称奇。天气晴朗的时候,用它看太阳,镜头下会投射出一轮银白色的影子,有些跃动的黑色,那是太阳黑子,“今年观测到的黑子比较多,证明太阳活动频繁。这个趋势会延续至明后两年。”
天文台工作人员王栋说,“不过,太阳望远镜是不能直接用肉眼看的,不然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眼睛直接瞎掉”。
而另一台望远镜则是专门用来观测星系的反射式望远镜,通过CCD原件,观测到的恒星或者星云直接在计算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惊鸿一瞥,有如蜗牛壳式的旋转光影,有拉长的厚重光斑,能看到最远的星星,是远在140亿光年外的。
展厅里面折反射式望远镜适合观测延伸(彗星、星系、弥散星云等)天体,最神奇的是这台机器还能连接数码相机,遇到云淡风轻的夜晚,能通过这台望远镜将天上的繁星“拷贝”下来带走。
观测设备主要有60cm反射式光学望远镜、太阳望远镜、傅里叶光谱仪、高性能小型望远镜、大气成分观测站、高精度太阳辐射流量监测仪等,与2010年8月投入天文、气象业务试运行,同年9月正式揭牌,标志着正式启用。
探索宇宙奥秘,服务深圳市民,是西涌天文台的建台宗旨,建台以来通过媒体和网站等发布天象预报及科普活动报道110次,先后组织了日偏食、土星冲日、月全食以及天文摄影展等大型观测科普活动20多次,为594批次市民提供天文科普服务9.3万人次,其中西涌天文台接待2.5万人(日均接待20人)。5.21日环食系列科普活动,更是以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内涵,得到了第八届中国(深圳)文博会组委会的认可,特批为该届文博会专项活动,这在科普领域是一大创新和突破。
西涌天文台是政府投资建设、全体市民共享的民生工程,是国内第一个天文与气象相结合、科普与业务相结合、现场观测与网络观测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
两个大球设备(天文堡)不是最高,上去才是山顶
最高山顶平台
西涌沙滩
下山路
下山沿途的天文知识图像
图像,有天文数据
很好看
人马座
室女座
狮子座
最高顶台
俯瞰
两处不远
西涌村就在眼皮底下
沙滩,情人岛
下到观景台
在这里看西涌,清晰完整
西涌鸟瞰
住宿楼
下山路径
西涌天文台历史:
人大代表倡议 政府投资建设
2004年,肖幼美等11位市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建立深圳天文观测站。2008年4月,市政府下达“深圳市天文观测系统工程”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6246万元。项目于2008年开工,2010年4月基建工程竣工,8月初完成主望远镜安装。
2010年8月17日,市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西涌天文台”。
2012年5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深圳工作站”挂牌仪式在深圳西涌天文台举行。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刘晓群等出席并致辞,仪式由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主持。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依托深圳西涌天文台成立深圳工作站,是经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班子、科研专家组等共同研究决定的,是深圳西涌天文台凭借自身科研条件,逐步融入专业天文研究领域、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力争承担各级天文科研任务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