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包括心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词也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的,活动起来才能有序,并从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两个主要知识内容上,通过学生活动来完成。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只是引导点拨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1.心脏模型——直观解释
首先让学生说说对心脏的认识,接着通过心脏模型,直观的让学生对心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描述,逐步形成心脏像一个桃子,和我们的拳头差不多大。最后让学生在身体部位找一找心脏,让学生感受到心脏的位置。
“认识心脏”这一环节借助了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的进行观察心脏大小、形状,通过学生的眼、口,直观的解释,建立了自己的科学解释。将自己所观察到心脏的大小、形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有学生说心脏是椭圆形的,有的说心脏像个桃子,有的说心脏像个核桃,还有的说心脏上面布满了血管……学生对心脏这些丰富而感性的描述,都是在对心脏模型的观察中发现的。如果没有了这个心脏的模型,学生是不会对心脏有那么多的认识的。
而在让学生握紧拳头,更直观的认识到这“拳头”就是自己的心脏。将学生对心脏的认识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2.模拟心跳——关联解释
在“认识心跳作用”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感受心跳、描述心跳、模拟心跳……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强烈的心脏跳动,认识到生命体的旺盛!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安静状态下细细的体会到自己的心跳,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喜悦去描述自己感觉到的心跳,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模拟心跳实验的兴趣。
在模拟心跳的实验中,让学生在连续而有节奏的握紧、松开拳头,仔细体会手上肌肉的感觉……
学生一直带着“高兴、新奇”这样的心态去模拟,去体会。这样的体会自然是深切的。
在汇报时,有学生说手很酸,很累……
拳头握紧时,手上的肌肉就绷紧了;而拳头松开时,手上的肌肉就放松了……
然后告诉学生心脏也是由肌肉组成的,心脏的收缩、舒张就是我们听到的心跳。这样就借助了这个模拟实验,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心跳。让学生在这个心跳模拟实验中,将这些抽象而又有关联的内在事物,通过自己的模拟,通过想象而进行了科学而有关联的解释。
3.模拟心跳作用——形象解释
通过对“为什么心脏在不停的跳动呢?”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思索心脏跳动的作用。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引起学生足够的“愤”和“悱”时,再去引导,通过模拟心跳作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切身体会到心跳的作用,就是促进血液的循环。
在模拟心跳作用的实验中,让学生反复的挤压空塑料瓶,当学生用力挤压空塑料瓶时,瓶中的红墨水,“哗”就流出去,而手一松开,红墨水就倒流回瓶中。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所以学生在汇报时,也是很精彩的。
“老师,我发现我手用劲挤压‘心脏‘的时候,血液就快速的流出去了;而当我手松开时,血液又回流一些到‘心脏’里。”
“这个不是空塑料瓶了,而是我们的‘心脏’。心脏收缩时,血液就压出去了;心脏舒张时,血液就流回来了……”
“我还发现压出去的血液要比流回来的多。”
……
学生对心脏功能的这些解释是多么的形象呀!这就是建立在对心跳作用的模拟实验基础上而得到的。如果没有这个模拟实验,学生是不会又这么多的认识的。
4.4.模多媒体介质模型——生动解释
这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个介质模型,让这些重难点凸显而分散,给学生一个生动的解释。
这节课中共有4段视频:心跳的声音、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保护心脏。
学生们被这些详实而生动的解释惊呆了,想不到我们体内的血管是这么多,这么长呀!看完后,学生们是惊叹不已。
借助了多媒体,生动的解释了这些复杂知识,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回味无穷……
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借助模型,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进行了解释,让学生感受到模型对于解释是有一定作用的,并且也激励学生投入到模型的制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