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兽医药理学笔记 兽医药理学口诀

原文地址:兽医药理学笔记作者:逍遥龙

绪 论

知识要点:

1.药物、毒物、药物学、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2.兽医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3.兽医药理学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药物的概念

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动物疾病的一类化学物质,也包括用以促进动物生长、繁殖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一些化学物质。

毒物是指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任何药物超过一定剂量或用法不当,对动物也能产生毒害作用,所以毒物也包括中毒量的药物。

药物和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剂量。

关于药物全部知识的科学称为药物学,我国古代,称为“本草”。药物学内容又逐渐分化成若干独立的分支学科,如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毒理学等。

二、兽医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兽医药理学是专门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即研究动物机体对进入体内药物的处置或处理过程,以及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动态规律。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动力学或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即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的变化或效应及其作用原理或机理。

三、兽医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史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本草或药物学阶段

我国最早的本草是公元前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著作。以朝廷名义颁布的本草——唐代《新修本草》(公元659年)载药844种。公元1596年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是饮誉全世界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明万历年间,喻本元与喻本亨兄弟所著《元亨疗马集》一书(1608年)。

国外药物学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公元2世纪罗马医生盖伦(Galen)著有百科全书,载药约400种。他还创造了阿片酊等许多制剂,后人把这些简单制剂仍称为盖伦制剂。

(二)近代药理学阶段

20世纪之初,德国Ehrlich(1909)发明砷凡纳明(606)用以治疗梅毒,创立了化学治疗传染病的新纪元。以后,他把由Langley提出的“接受物质”进一步发展命名为“受体”的概念。后者就被认为是现代药理学的开端。

(三)现代药理学阶段

大约从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CIark(1933年)在他的研究中奠定了“定量药理学”的基础。同时他又推广了由Lngley和Ehrlich倡议的受体(点)学说,两者都代表现代药理学的起点。Domagk(1935)报道偶氮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对小白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保护及治疗作用,从而发现磺胺药。1940年提纯青霉素(Penicillin)(发现于1929年)并用于临床,由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随后大量新药的涌现,刺激了药理学迅猛地发展。

第一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知识要点:

1.生物膜结构、跨膜转运方式、药物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及特点

2.转化的概念、转化步骤、药物转化对药效的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酶的诱导、酶的抑制

3.血药浓度、药时曲线、药物在体内的速率过程、房室模型

4.药动学主要参数及其意义,包括:消除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峰浓度与达峰时、生物利用度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是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的统称,包括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

生物膜结构模式图

(二)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1.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由生物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的对侧转运的过程。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的大小成正比,当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药物转运即停止。一般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

(1)简单扩散

(2)滤过

2. 主动转运是药物逆浓度差的转运,即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它需要膜中的特殊载体,并消耗能量。载体有高度的特异性,但转运能力也有一定限度,即饱和现象;同一载体可以转运两个相似的药物,但两个药物之间可出现竞争性。

3. 易化扩散是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也有饱和性和竞争性的特征。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转运方式包括胞饮、胞吐、离子对转运等。

二、吸收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一)胃肠道外的吸收

l. 静脉注射是直接把药物注入血液循环,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表现药理作用。

2.吸入挥发性药物或气雾剂通过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吸收速度仅次于静脉注射。一般应将药物的颗粒直径控制在3μm左右。

3.皮下或肌内注射透过毛细血管壁吸收,一般在30min内达到峰值。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

4. 皮肤给药一般是药物很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

(二)胃肠道的吸收

内服之后,多数药物以简单扩散透过胃肠道黏膜而吸收,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因为小肠绒毛具有非常广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血液供应。

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溶解度与脂溶性

2. 胃肠内的pH

3. 药物的剂型

4. 其它因素

必须指出,通过胃肠道吸收的药物,透过胃肠黏膜进入毛细血管后,又汇集于肝门静脉随即进入肝脏。许多药物在肠黏膜细胞中及肝内经过转化灭活,因而由肝静脉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大为减少,这一作用称为第一关卡消除(或首过效应)。

三、分布

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转运到全身组织中,称为分布

(一)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比较复杂,影响因素颇多,但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的血流量

流经组织的血流量是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组织之间,单位重量组织的血流量差别很大,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越丰富,血流量越多,则药物分布来得越快,数量也较多。

2.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因此对某组织亲和力越强的药物分布得就越多。如碘在甲状腺中的分布,就比在其他组织的分布高1万倍。进入机体的洋地黄毒甙,吸附于心脏的量(按每单位组织重量计算)比肠中多7倍,比横纹肌中多36倍。有些药物分布的器官组织与其作用的发挥并不完全平行,例如吗啡作用于脑中枢,却大量集中于肝脏。

3. 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屏障是指机体对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种外界因素的防御性结构。

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是指脑中的毛细血管壁及其周围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血液与脑细胞间的屏障,和脉络膜上皮细胞所形成的血液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它们能阻止水溶性或大分子药物或化合物的通过,从而减少许多化合物对脑组织的损害,是防御性结构。正常情况下,青霉素G、链霉素等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很低,而当脑发生炎症时其通透性会增高,脂溶性药物如巴比妥类、氯丙嗪等则易通过。

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是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各种家畜胎盘构造虽有不同,但其通透性相仿,一般简单物质均可通过,但也有些物质不能通过。这种选择性的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在应用麻醉药、士的宁、拟胆碱和抗胆碱等类药物时,必须考虑对胎畜的影响。

4.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药物进入血液后都或多或少地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相结合,结合后分子加大,影响药物的转运与分布。如磺胺嘧啶(SD)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比其他磺胺药都低,由于只有非结合型才能通过血脑屏障,所以SD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比任何磺胺药都高,成为治疗细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

结合型药物都暂时失去活性,只有未结合的、游离的药物才能发挥药效。一般情况下,这种结合是可逆的,还能游离出来发挥作用。因此,这种结合亦可认为是一种药物的暂时贮存,血浆又成为药物的蛋白贮库。

5. 生物膜两侧pH的差别与药物解离度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外液(pH为7.4)比细胞内液(pH为7.0)偏碱,因此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内液不易解离,故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就较高,反之弱碱性药物则在细胞内液的浓度高。提高血液的pH值,可促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转移。

(二)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

当药物对某一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时,该组织就可能成为药物的贮库。此时,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这种药物连续应用时,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临床上有时有计划地利用药物的蓄积作用,使药物在体内逐渐达到有效浓度,再长期维持用药。但药物长时间滞留组织内的蓄积现象并不是所期望的,而只能是导致药物在食品动物组织的残留,以至给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四、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从体内最后排出的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胃肠道(包括胆道)、肺、乳腺、汗腺等也可排泄某些药物。

(一)肾脏排泄

肾脏排泄是极性高(离子化)的代谢产物或原形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肾脏排泄药物的主要机理是肾小球的滤过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泌与再吸收。

1. 肾小球滤过

2. 肾小管分泌

3. 肾小管的重吸收

(二)胆汁排泄

分子量300以上并具有极性基团的药物多是从肝脏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其中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又可从肠道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三)乳汁排泄

大部分药物可从乳汁排泄,乳汁排泄属被动扩散。由于乳汁偏酸性(pH6.5~6.8),血浆偏碱性(pH7.4),因此,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TMP、红霉素等)在乳汁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易从乳汁排出,故必须注意对幼畜和人的中毒问题,尤其抗菌药、毒性作用强的药物应确定奶的废弃期。当然,剂量控制适当,也能起到治疗作用。弱酸性药物(如青霉素、SM2等)在乳汁中的浓度低于血浆,难于从乳汁排出。

(四)其他排泄途径

肺是气体或挥发性药物的排泄器官,在肠道未被吸收的药物亦从粪便中排出体外,唾液和汗液也能排泄一些药物。

第二节 药物的转化

机体对药物的化学处理过程,为药物的代谢变化,称为生物转化转化。药物代谢的器官主要是肝脏,但也可在血浆、肾、肺、肠上皮以及神经组织中进行。

药物在体内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按代谢的顺序及代谢产物的活性变化,一般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骤 多数药物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失去活性。

第二步骤原形药物或第一步骤代谢的中间产物,进一步与体内的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硫酸、甘氨酸等相结合,结合后失去活性而从肾脏排出。

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主要靠酶的催化。在肝细胞内质网上有一些专门催化药物等外源性化学物质代谢的微粒体酶,目前已知约有200多种药物由它催化代谢,故简称药酶

凡能促进或提高肝药酶活性的过程,称为酶的诱导。能使药酶诱导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凡阻碍或降低肝药酶活性的过程,称为酶的抑制。能使药酶抑制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

第三节 血浆药物浓度与药动学参数

一、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

血浆药物浓度常是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亦即药效强度的指标。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动态变化,标志着药效的显现与消失。常以纵坐标代表血药浓度或药效,横坐标代表时间,绘出一条血药浓度(或药效)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称为药-时曲线,或称时-效(量)曲线

药时曲线意义示意图

潜伏期是指从用药后到起效的一段时间,也叫起效期,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与分布过程。静脉注射时一般无潜伏期。药物在血浆内达到最大浓度称峰浓度,达到峰浓度的时间称峰时。最大效应即为峰值,峰值与剂量成正比。

效应持续期是指药物维持最小有效浓度或维持基本疗效的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药物吸收和消除的速度。

残留期指某些药物的血中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但尚未自体内完全消除而残留的一段时间。

二、药物在体内的速率过程

房室模型和速率过程是药物动力学的两大基本要素。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研究中,会遇到种种复杂的速率过程,最基本的是一级和零级速率过程。

1. 一级速率过程也称一级动力学过程,若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量或浓度成正比,则称一级反应。

2. 零级速率过程也称零级动力学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或消除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无关。

3. 米-曼氏速率过程当药物浓度较高而出现受酶活力饱和时的速度过程称之为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也是一级速率与零级速率过程相互转变的一种速率过程。

三、房室模型

房室模型是把整个身体视为一个系统,根据药物在系统内转运和分布的动力学差别分为若干房室(隔室),把具有相同或相似速率过程的部分组合成为一个房室,从而分为一室、二室或三室模型。

1. 一室模型用一室模型模拟体内过程,是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均一”的房室。该模型是假定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均匀地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即药物在血浆与这些组织器官可立即迅速达到动态平衡的分布状态。

2. 二室模型该模型是假定给药后不是立即均匀地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而是在体内有不同的分布速率。药物在一些组织、器官和体液的分布较快,分布时间可忽略不计,则可近似地把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连同血浆一起构成一个隔室,称为中央室;分布较慢的一些组织、器官和体液称为周边室,从而构成二室模型。

四、药动学主要参数及其意义

(一)消除半衰期(T1/2或T1/2(β)

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能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半衰期是固定的数值,不因血浆药物的浓度高低而改变,与剂量无关;当药物从胃肠道或注射部位迅速吸收时也与给药的途径无关。

(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AUC是时间从t0~t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药物总量。大多数药物的AUC与剂量成正比。

(三)表观分布容积(Vd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全部药物总量(A)按血中药物浓度(C)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故Vd是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一个比例常数,即:

Vd(表观分布容积,L)=X(体内药物总量,mg)/C(血浆药物浓度,mg/L)

(四) 峰浓度(Cmax)与达峰时(Tmax

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称为血药峰浓度(简称峰浓度),它与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及达到时间有关。达到峰浓度需要的时间称为达峰时(简称峰时),它取决于吸收速率和消除速率。

(五)生物利用度(BA)

生物利用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物利用速度与生物利用程度。生物利用速度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快慢,它可用吸收速率常数Kа或平均吸收时间MAT表示,但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常用达峰时比较制剂之间的吸收快慢,达峰时小,药物吸收快。峰浓度亦与药物吸收的速度有关,但它还与吸收的量有关。生物利用程度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可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表示,因为它与药物吸收总量成正比。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T/AUCiv×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T/AUCR×100%

T和R分别代表实验制剂与参比(对照)制剂。

三种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比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知识要点:

1.药物效应动力学概念、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抑制)、药物作用的方式、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

2.药物的构效关系、拟似药、拮抗药、药物的量效关系、剂量的概念、量效曲线、药物的效价与效能、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

3.受体概念、受体的特性、受体的类型、受体的功能、受体调节、药物作用的受体机理、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理有哪些类型

教学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动力学或药效学,PD),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第一节 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机体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称为兴奋,如腺体分泌增多、肌肉收缩等。

抑制:机体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称为抑制,如腺体分泌减少或停止、肌肉松弛等。

镇静:使过高的机能降低、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称为镇静。

强壮:使低下的机能相对地提高,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称为强壮或回苏。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局部作用:从药物作用的范围来看,当药物与机体接触,发生在用药部位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

吸收作用:用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进入机体与器官组织接触后首先或直接发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也称原发性作用

间接作用:直接作用之后,药物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联系,继发远隔器官机能的变化,称为间接作用继发性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作用:大多数药物吸收之后,仅仅表现出对某一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另一些器官或组织并不表现作用或作用不明显,这种对某一器官组织表现明显的作用即为该药物的选择性作用。

一些能沉淀原生质或使原生质变性的药物,也能影响一切细胞原浆的最基本的生化过程,从而影响于任一生活组织,称为原浆毒原生质毒。例如许多消毒防腐药即属于这一类选择性较低的药物,一般称此作用为普遍细胞作用

四、药物的防治作用

用药后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防治作用,或分别称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一般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种。

(一)对因治疗

对因治疗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的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又称治本。如应用化疗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性疾病等。

(二)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是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或减轻症状,又称治标。如应用解热镇痛药物对发热动物进行解热,但若病因不除,药物作用过后体温又会升高。

五、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可能出现不利于机体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

(一)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它是药物所固有的药理作用,因此是可以预知的,且一般都较轻微,可以自然恢复。

(二)毒性反应

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出现对机体的毒害,称为毒性反应。各种药物毒性反应不同,但也是可以预知和预防的。一次用量过大而立即发生中毒者,称为急性中毒。因此,为避免急性中毒,应防止盲目地靠增加剂量来增强药物的疗效。长期用药而蓄积后逐渐产生中毒者,称为慢性中毒

(三)过敏反应

是指极少数动物个体在应用某药致敏后,再次用该药时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这就是免疫反应异常的表现,又称为变态反应。一般表现皮疹、支气管哮喘、血清病综合症以至过敏性休克。对此,可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进行抢救。

这种特殊反应事先不易预料,严重的反应(如青霉素的过敏性休克)有时会引起死亡,故用药前必须作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该药。

(四)继发反应

继发反应是指在应用药物治疗之后所引起的一种不良后果,亦称治疗矛盾。例如:二重感染。

(五)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但有些药物产生有利的后遗效应,如抗生素后效应(PAE),抗生素后白细胞促进效应(PALE),可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意义。

此外,有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其致突变致畸致癌等作用,即“三致作用”。

第二节 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一、药物的构效关系

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除少数药物效应与其化学结构无直接关系外,大多数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药物效应都是密切相关的。这样一类构效关系密切的药物称为特异性结构药物;反之,为非特异性结构药物

拟似药:化学结构非常相似的药物常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因而表现相同或相似的作用。例如氨甲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化学结构相似,它就有拟似乙酰胆碱的作用,即为拟似药。

拮抗药:也有化学结构相似而作用相反的药物,即为拮抗药。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取决于药物的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药物剂量和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药物的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量,称为无效量

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随着剂量的增加,治疗作用也逐渐增强,达到最大治疗量(最大安全量)时,称为极量

极量再增加,即可引起中毒,最低的中毒量,称为最小中毒量

剂量再增加,中毒严重以致引起死亡的剂量,称为致死量,其中刚能引起死亡的剂量称为最小致死量

临床用药为了安全而又有效,常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比极量小些的剂量,作为治疗量或常用量。对此,药典上都规定有一定的剂量范围。药典对毒药、剧药还有极量的规定。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一般应用以不超过极量为宜。

(二)量效曲线

量效关系常用曲线表示,即用效应强弱为纵坐标,药物剂量为横坐标作图,则得量效曲线。由于所观察的药理效应指标不同,可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1. 量反应

药理效应强度用可测量的数据或量的分级,如心率、血压、体温、尿量及血细胞数等,这类反应类型称量反应

量反应型量--效曲线

2. 质反应

观察药理效应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如死亡与存活、有效与无效、惊厥与不惊厥)来表示,称为质反应,也称全反应无反应

质反应型量--效曲线

(三)药物的效价与效能

效价(强度)是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药物剂量的大小。剂量愈小,表示效价愈高,即强度愈大。

效能是指该药物在安全范围内能达到的最大效应。

例如利尿药中,以排钠为排尿效应指标,环戊噻嗪效价最强,氢氯噻嗪次之,但也比呋噻米强;但以效能比较,则速尿为最高,而氢氯噻嗪与环戊噻嗪几乎相等。因此,不提效价与效能,只讲某药比他药强若干倍是无实际应用意义的。就临床而言,药物效能高比效价高更有价值。

各种利尿药对非水肿病人的排钠效应比较

(四)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

1. 治疗指数(TI)

是指药物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即TI=LD50/ED50(化学治疗药则称化疗指数)。治疗指数愈大,药物愈安全。

2. 安全范围

是指药物有5%致死量与95%有效量的比值,即LD5与ED95的比值,其范围愈大愈安全。反之,安全性小。

A、B两药质反应量--效曲线比较

第三节 药物作用的机理

药物作用机理是指药物为什么起作用和在哪些部位如何起作用的问题,是药效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阐明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并为深入了解药物对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的调节提供理论根据。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理

(一)受体的概念

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和细胞内,能识别和结合细胞外特异性化学物质,并介导信号转导及引起相应的细胞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

配体(1igand):凡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为配体,也是第一信使物质

目前认为一种特异的受体应具备下列三个特性:

1. 饱和性因每个细胞的受体数量有限,其与配体结合的量大时,不会再随配体的浓度增加而加大;

2. 特异性配体在结构上与受体应是互补的,故一种特定受体只与它的特异性配体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而不被其他生理信号干扰;

3. 可逆性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复合物是可以解离的,从复合物中解离出的配体不是其代谢产物,而是配体原形本身,这与酶-底物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有本质的区别。

(二)受体的类型

根据受体的蛋白结构、位置、信号转导方式和效应性质等特点,受体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1.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2. G蛋白偶联受体

3. 酶活性受体

4. 细胞内受体

(三)受体的功能

1.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

2. 信号转导

(四)受体调节

1. 向下调节受体的数目减少或亲和力减低、效应减弱称为向下调节。向下调节的受体对再次用药反应迟钝,药物效应减弱。此现象又称为受体脱敏

2. 向上调节受体的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效应增强,称为向上调节。向上调节的受体对再次用药非常敏感,药物效应增强。此现象称为受体增敏

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理

由于药物化学结构的多样性和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复杂性,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机理仅是药物作用的机理之一,按照目前的认识水平,药物的作用还存在如下各种非受体机理。

(一)对酶的作用酶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种类繁多,体内分布广泛,除了受体介导某些酶的活动外,许多药物可直接对酶产生作用而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

(二)干扰细胞膜的功能在细胞膜上除了受体操纵的离子通道外,还有一些独立的离子通道,如Na+、K+、Ca2+通道。有些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这些通道而产生药理效应。

(三)对核酸的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影响核酸代谢的某一环节而产生药理效应,如几乎所有的抗癌药都能影响核酸代谢,有些抗菌药物如利福平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

(四)对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生物活性物质可在体内生物合成,有些药物通过影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而产生药理作用,如解热镇痛药物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解热镇痛作用。

(五)参与细胞代谢各种补充疗法,就是给机体补足所缺乏的物质,使之进入细胞,参与细胞的正常物质代谢,缺乏症遂得以纠正,例如对维生素缺乏症或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等。

(六)改变理化条件例如碳酸氢钠的中和胃酸和碱化尿液;硫酸镁、硫酸钠大量内服后因能升高肠内容物的渗透压而产生导泻作用;甘露醇高渗溶液静脉注射后可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从而使脑组织脱水,因而可治疗脑水肿,经肾排出时,还是由于高渗,故又产生利尿作用等。这些药物都是通过改变组织细胞生活的理化环境条件而产生药理作用的。还有些药物通过简单的理化反应而产生药理作用,例如药用炭吸附毒素而产生的解毒作用;依地酸钙钠能与血液和组织中的铅离子结合成络合物并从尿中排出,故可作铅中毒的解毒剂等。

化学结构并不相同的乙醚、氯仿、氟烷等,它们都具有脂溶性高的特点,极易溶于中枢神经细胞膜的脂质中,引起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从而产生麻醉作用。

酚、醇、酸、碱、醛等类的多种消毒防腐药,化学性质各异,均能与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结合,使之变性或沉淀,从而发挥它们的消毒防腐作用。

第三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知识要点:

1.种属差异、生理差异、个体差异、病理状态等动物方面的因素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个体差异、高敏性、耐受性等概念

2.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药物剂量、药物剂型等药物方面的因素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3.内服、注射、直肠、阴道及乳管注入、皮肤黏膜用药、吸入等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给药时间、用药次数与反复用药、联合用药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疗程、联合用药、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等概念

4.饲养管理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对药物作用有何影响

教学内容:

由于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因此药物、机体、用药方法以及环境等因素都可对药物的作用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不仅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而且有时甚至还能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第一节 动物方面的因素

一、种属差异

是动物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二、生理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体重、特殊生理阶段(如妊娠、泌乳等)。

三、个体差异

在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生活条件等相同的情况下,同种动物中不同个体仍可出现对药物反应的量与质的差异。

个别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个体,给予较小剂量就能引起强烈的反应或中毒者,称为高敏性。还有个别个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比一般个体低,必须给予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治疗效果,称为耐受性

四、病理状态

药物的药理效应一般是在健康动物试验中观察到的,当动物在病理状态时应用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在动物健康状态时的药物作用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是在病理情况下对药物较为敏感。

第二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一)药物的化学性

包括药物的稳定性、酸碱度和解离度等,以及某些物理性状—溶解度(脂溶性、水溶性)、挥发性和吸附力等,都能影响药物的作用。

(二)药物的物理性

有些药物是通过其物理性状而发挥作用的,如药用炭吸附力的大小决定于其表面积的大小,而表面积的大小与颗粒的大小成反比,即颗粒越细,表面面积越大,其吸附力越强。灰黄霉素与二硝托胺(球痢灵)的口服吸收量与颗粒大小有关,细微颗粒(0.7μm)的吸收量比大颗粒(10μm)高两倍。

二、剂量

在安全范围内,药物的作用也因剂量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表现为量的差异,即剂量愈大,血药浓度愈高,作用愈强(图3-1、图3-2)。但有的药物随剂量由小到大,其作用会发生质的变化。

同一药物不同剂量的药时曲线

药物不同剂量所得反应曲线

三、剂型

把药物制成便于应用的各种形态,称为剂型。

一般地说,气体剂型吸收最快,如吸入性麻醉药和气雾剂吸入后从肺泡吸收,就比液体剂型来得快;液体剂型次之;固体剂型吸收最慢,因其必须经过崩解和再溶解的过程才能被吸收。酒精属于脂溶性的、不易解离的药物,易在胃中吸收,又是许多药物良好的溶媒,因此由它制成的酊剂,广泛用于临床。

第三节 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

一、给药途径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的给药途径一般主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吸收量以及血中的药物浓度,因而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强弱。个别药物会因给药途径不同,影响药物作用的性质。至于临床应采取哪一种给药途径则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

不同给药途径的血药浓度

(一)内服

药物用灌角或胃管经口灌服后,主要在小肠吸收。药物在胃肠吸收比其他给药途径为慢,起效也慢,而且易受许多条件如胃肠内食糜的充盈度、酸碱度(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幽门的启闭以及胃肠病患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药物吸收缓慢而不规则。

(二)注射法

药物通过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优点较多,临床上常用。

1.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把药液直接输入或滴入静脉内,其优点是作用迅速,剂量准确,效果可靠,可用于急性病例。

2. 肌肉注射常用于一般兽医临床,对药物吸收速度不如静脉注射快。部位多在感觉神经末梢少、血管丰富的臀部。吸收较皮下注射快,疼痛较轻。

3. 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缓缓吸收,其发生作用的速度比肌肉注射稍慢,但药效较持久。

4. 腹腔注射多用于不能内服或静脉注射但又必须补充大量营养性液体的病畜。

(三)直肠、阴道及乳管内注入

主要目的是在用药局部发挥药物的作用,

(四)皮肤、黏膜用药

主要发挥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疗皮肤、黏膜疾病或消灭体表的寄生虫等。

(五)吸入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以及气雾剂可采用吸入法给药。此法给药方便易行,发生作用快而短暂。现行的气雾免疫法,在集约化养鸡场或大规模饲养条件下,是很有前途而且值得重视的一种给药方法。

二、给药时间

许多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应用,可以提高药效。例如,健胃药在动物饲喂前半小时内投予,效果较好;驱虫药应在空腹时给予,才能确保药效。一般内服药物在空腹时给予,吸收较快,也比较完全。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要求在饲喂前1h或饲喂后1h给予为宜。目前认为,给药时间也是决定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

三、用药次数与反复用药

用药的次数完全取决于病情的需要,给药的间隔时间则须参考药物的血浆半衰期。一般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应增加给药次数,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应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

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通常需要反复用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过程称为疗程。反复用药的目的在于维持血中药物的有效浓度,比较彻底地治疗疾病,坚持给药到症状好转或病原体消灭以后,才停止给药。

耐受性:某些药物在连续反复给药后,机体也会产生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或减弱的现象,这种情况称为耐受性。

有些药物反复应用后,除了产生耐受性外,还可产生习惯性成瘾性

四、联合用药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采取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称为联合用药。

一般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不外乎药效学与药动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现分述如下:

(一)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指两种药物在药物效应方面的相互影响。

1. 协同作用 广义的协同作用,包括两种情况:

(1)相加作用两种等效剂量的药物合用后的效应,等于单独应用各药时双倍剂量的效应,称为相加作用。

(2)增强作用如两种药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部位或受体而诱发出相同的效应,使两药合用时引起的效应大于各药单用时效应的总和,称为协同作用(狭义)或增强作用。

2. 拮抗作用药物的拮抗作用经常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毒,或用以抵消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拮抗作用通过受体作用而降低药效的,有两种不同形式:

(1)竞争性拮抗作用两种药物是在同一作用部位或受体上拮抗,亦即两种药物直接竞争受体,阻断受体与另一种药物的结合。如阿托品与乙酰胆碱竞争M-受体,从而阻断后者的效应。

(2)非竞争性拮抗作用两种药物作用于不同受体或与受体的不同部分相结合,因此有任何一个存在,不排除与另一个的结合。例如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拮抗作用。

(二)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指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亦即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从而改变其作用强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在吸收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2.在分布方面的相互作用血流量是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影响血流量的药物可影响药物的分布。

3.在代谢方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一些药物能影响药酶的活性,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影响药物的代谢转化。表现为药酶的诱导和抑制,使得药物转化加快或减慢,从而降低或增强药物的药理或毒性作用。

4.在排泄方面的相互作用许多药物能互相竞争肾脏近曲小管的主动分泌系统,表现出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自肾小管分泌。如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对氨基苯甲酸、磺胺药及消炎痛的的排出,提高后者的血药浓度,增强药物效应,同时也增强这些药物的毒性作用。此外,某些药物能改变尿液的酸碱性,例如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氯化铵酸化尿液,影响药物的解离度,进而影响排泄的快慢,最终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和毒性。

(三)配伍禁忌

由于药物的各种理化性质不同,相互配伍时可能出现沉淀、变色、析出、吸附、潮解、熔化以及产气、燃烧或爆炸等物理、化学变化,使药效减弱或失效,甚至毒性增加,属于物理性配伍禁忌化学性配伍禁忌。(此外,还有药理性配伍禁忌

兽医临床上采取多种注射液联合应用时,应特别注意以上物理性、化学性配伍禁忌。

第四节 饲养管理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动物的健康主要取决于饲养和管理水平。饲养方面要注意饲料营养全面,根据动物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要合理调配日粮的成分,以免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管理方面应考虑动物群体的大小,防止密度过大,房舍的建设要注意通风、采光和动物活动的空间,要为动物的健康生长创造较好的条件,这就是近年来倡导的动物福利问题。

药物的作用又都与动物饲养管理等外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增高,而有些可能降低。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时间和饲养管理条件等。

第四章 兽药基本知识

知识要点:

1.兽药的来源(①天然药物: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微生物药;②合成和半合成药物;③生物技术药物)、兽药的分类(①抗病原体药、②影响组织代谢与促生长药物、③调节生理功能的药物、④饲料药物添加剂、⑤其他类)

2.制剂与剂型的定义,剂型的分类(①液体剂型:注射剂、溶液剂、酊剂、醑剂、合剂、乳剂、擦剂、滴眼剂、煎剂、浸剂、流浸膏剂;②半固体剂型:软膏剂、舔剂、浸膏剂、糊剂;③片剂、可溶性粉、预混剂、胶囊剂、丸剂与大丸剂;④气体剂型:烟雾剂、喷雾剂、气雾剂)

3.兽药处方和兽药给药方法

4.兽药的贮藏与保管

5.兽药的监督与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兽药的来源与分类

一、兽药的来源

兽药多种多样,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或半合成药物及生物技术药物。

(一)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是指那些未经过加工或仅经过简单加工的天然物质,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微生物药等。

1. 植物药又称中草药,是指利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药用部分,经过加工制成的药物。

2. 动物药 动物药是指利用动物或动物组织加工制成的药物。

3. 矿物药矿物药通常包括天然的矿物质和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物质。

4. 微生物药包括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正常微生物类群或其代谢物制成的调节机体微生态平衡的活性微生态制剂。

(二)合成或半合成药物

合成药物是指应用分解、结合、取代、加成等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药物。此外,合成药物还包括应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效果优异的生物合成或生物半合成药物,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盐霉素、多西环素等。

(三)生物技术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新技术生产的药物,如疫苗、酶制剂、生长激素等。

二、兽药的分类

兽药按其药理作用可分为:

(一)抗病原体药包括抗微生物药和抗寄生虫药,抗微生物药包括消毒防腐药、合成抗菌药和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包括抗原虫药、驱虫药、灭虫药、灭鼠药。

(二)影响组织代谢与促生长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矿物质、抗过敏药、抗应激药、抗痛风药、化学促生长药、酶与微生态制剂、其它营养药。

(三)调节生理功能的药物包括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的药物、影响组织代谢的药物、抗应激药和体液补充剂。

(四)饲料药物添加药(剂)包括抗菌药物添加剂、抗寄生虫药物添加剂等。

(五)其它药物包括抗过敏药、解毒药、制剂用药、生物制品与中兽药。

第二节 兽药的制剂与剂型

一、制剂与剂型的定义

制剂:是根据兽药典或其它经批准的处方,将药物按照一定工艺制成符合要求的药品。

剂型:药物原料一般不宜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二、剂型的分类

兽药的剂型按其成品的物理形态可分为:

(一)液体剂型

1. 注射剂又称针剂。是指灌封于特别容器中的灭菌处理水溶液、混悬液、乳浊液或粉末(粉针剂),必须用注射法给药的一种剂型。

2. 溶液剂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溶解于溶媒(水、乙醇或油)制成的澄明溶液。

3. 酊剂 是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浸制生药制成的液体剂型

4. 醑剂是以挥发性药物为原料制成的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

5. 合剂一般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或不溶性药物混合制成的水溶液或混悬液。

6. 乳剂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彼此不相溶的液体,加乳化剂制成的乳状混悬液,供内服用。

7. 搽剂刺激性药物加油或乙醇制成的溶液、混悬液或乳化状液体,专门用于未破损皮肤。

8. 滴眼剂是直接用于眼部的药物水溶液或混悬剂。滴眼剂对pH值、渗透压、澄明度、无菌性等都有严格要求。

9. 煎剂煎剂是将(中草药)加水煎煮一定时间后,滤渣,制得得水溶液。

10. 浸剂浸剂是药材加水浸泡一定时间,滤渣,制得得水溶液。

11. 流浸膏剂是将药材的浸出液,经一定方法浓缩,制成的浓度较高(一般每ml相当于原药材1g)的液体剂型。

(二)半固体剂型

1. 软膏剂是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如凡士林、油脂、羊毛脂等)均匀调和制成黏稠膏状外用剂型。

2. 浸膏剂是将生药的浸出液经浓缩成固体或半固体后,再加入适量稀释剂制成的剂型。除特殊规定外,每1克浸膏相当于原生药2~5克。

3. 糊剂是指含粉末成分超过25%的软膏剂。有油脂性糊剂和水溶性凝胶糊剂之分,油脂性糊剂多用羊毛脂、植物油、凡士林等为基质,与大量水性固体粉末制成,如氧化锌糊剂;水溶性凝胶糊剂多用明胶、甘油、淀粉、甲基纤维素等为基质,加一定量固体粉末制成,用在防护剂。

(三)固体剂型

1.片剂是指由一种或多种药物与赋形药混合成颗粒,经压片压制成的片状剂型。片剂储藏、运输方便,供内服用。

2.可溶性粉剂是指由一种或多种药物与助溶剂、可溶性稀释剂等辅料混合而成的可溶性粉末,投入饮水中使药物溶解,供动物饮用。

3.预混剂是将一种或几种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如碳酸钙、玉米粉、麸皮等)均匀混合制成,达到使微量药物成分均匀分散的目的,供添加于饲料,防治动物疾病。

4.胶囊剂是将药物密封于以明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胶囊中而制成的剂型,可避免药物的刺激性或不良气味。

5.丸剂与大丸剂是由主药、赋形药、黏合剂等组成的球形、椭圆形、圆柱形药丸。中成药丸剂较多。大丸剂硬度稍软,体积较大,主要供大动物内服用。

(四)气体剂型

1.烟雾剂 是通过化学反应或加热而形成的药物过饱和蒸汽,又称凝聚气雾剂

2.喷雾剂是借助机械(喷雾器或雾化器)作用,将药液(粉)喷成雾状的制剂。药物喷出时,成雾状微滴或微粒,直径0.5~5.0微米。供吸入给药,也可供环境或带鸡消毒时应用。

3.气雾剂是将药物和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先按阀门,借抛射剂的压力,将药物抛射成雾的制剂。

此外,还有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将兽药制成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如阿苯达唑瘤胃控释剂)、微球制剂(如伊维菌素等)、脂质体制剂(如吡喹酮)、包合物制剂(如布洛芬)、固体分散体制剂(如氟苯尼考)等。

第三节 兽药处方与兽药给药方法

一、兽药处方

广义地讲,凡是制备任何药剂的书面文件均可称为处方。处方有法定处方、验方、生产处方和兽医师处方等几种。

兽医师处方内容分三部分。

(1)前记:包括日期、编号、畜主、地址、电话、患畜的种属、性别、年龄、特征等。

(2)处方头:均以Rp起头,有“取下列药品”之意。

(3)正文:包括药名、规格、数量。药名用中文或英文书写。每药一行,逐行书写。同一处方各药物成分,一般按主药、佐药、矫味药、赋形药或稀释剂依序书写。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应对齐。单位依国家标准用国际单位制,固体通常用克(g)或毫克(mg)、液体用毫升(mL)表示。

(4)配制法:是兽医师对药剂人员指出的药物调配方法。

(5)服用法:指出给药方法、次数及各次剂量。

(6)兽医师签名。

二、兽药的给药方法

(一)个体动物给药法

1. 口内投药法

(1)口内灌药

(2)口内投放

2. 胃管投药法

3. 注射给药法

(1)肌内注射

(2)皮下注射

(3)静脉注射

(4)腹腔注射

(5)气管注射

(6)乳管注射

(7)嗉囊注射

4. 种蛋与鸡胚给药法

(1)熏蒸法

(2)浸泡法

(3)注射法

5. 灌肠给药法

6. 鼻眼滴药法

7. 局部涂擦法

(二)、群体动物给药法

1. 混水给药

2. 混料给药

3. 气雾给药

4.药浴

第四节 兽药的贮藏与保管

一、影响药品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药品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①空气。空气中的氧,化学性质活泼,可使许多药品氧化变质,甚至产生毒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某些药品碳酸化。许多药品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稀释、水解变质。含结晶水的药物或矿物饲料添加剂易吸湿结块,在干燥环境中,易风化而失去结晶水,使含量不稳定。

②日光。特别是紫外线,可引发或加速许多化学变化(氧化、还原、分解、聚合),使药物变质失效。

③温度。高温可加速氧化、分解过程,使药物变质失效。

④湿度。青霉素可因吸湿而分解,水合氯醛吸湿而液化;含结晶水的药物或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易吸湿结块,在干燥环境中,常因微生物繁殖而发霉、变质。

⑤时间。有些药品的理化性质不太稳定,长期贮存时,会使药效降低或产生毒性,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对这些药物规定了有效期或失效期。

⑥生物。空气中存在大量的霉菌孢子,散落于药物表面后,在适宜条件下,可使中草药制剂、浸膏、脏器制剂等霉变。

二、兽药的库存和保管

(一)药物保管的一般要求

大批量药物应有专用仓库保管,小批量药物也应有专用药柜。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影响药物质量的外界因索,采取适宜的保存方法。一般要求避光、干燥、容器密封、常温或低温等,必要时加抗氧化剂、防腐剂、防霉剂。有特殊要求者,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条件保管。

(二)兽药的效期

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的时间。失效期指药品到此日期即超越安全有效范围。若需延期应用,要经药检部门鉴定认可。我国规定,厂家生产的药品,都直接标明效期。其表示方法有:

1. 标明有效期如某药有效期2007年5月,即可使用到2007年5月底为止。

2. 标明失效期如某药失效期2007年5月,表示可以用到2007年4月30日。

3.标明批号和效期厂家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将同一次投料、同一生产工艺所生产的药品,用一个批号来表示。例如,某药批号为070721-3,表示为2007年7月21日第3次投料生产的药品。如写有效期3年,即可使用到2010年7月20日.在购买和使用药物时,应看清效期,以免误用。

(三)危险药品的保管

1. 剧药、毒药的保管剧药指药理作用强烈,极量与致死量接近,超过极量能引起严重反应的药物,如巴比妥类、盐酸等。毒药的作用更为强烈,超过极量即能引起动物中毒或死亡的药物,如敌百虫、敌敌畏等剧毒药应专柜保管,专人负责,领用记帐,标签清晰,包装完整,慎重使用,称量准确。

2. 易燃易爆类药品的保管氧化剂(如过氧乙酸、高住酸钾)、易燃品(酒精、棒脑等)应密封包装,分类保管,专柜贮藏,注意通风降温,严禁明火,消防安全设施要齐全。

第五节 兽药的监督与管理

一、兽药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

(一)兽药生产企业的申报与审批

(二)兽药生产企业的必备基本条件

二、兽药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

(一)兽药经营企业的审批

(二)兽药经营区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管理制度

三、兽药与兽医新制剂的监督管理

(一)新兽药与兽医新制剂的分类

按管理要求,新兽药分为五类:

1. 第一类我国创制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包括天然药物中提取的及合成的新发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我国研制的国外未批准生产、仅有文献报道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新发现的中药材;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

2. 第二类我国研制的国外已批准生产,但未列入国家药典、兽药典或国家法定药品标准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3. 第三类我国研制的国外已批准生产,并已列入国家药典、兽药典或国家法定药品标准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天然药物中已知有效单体用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取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西兽药复方制剂、中西兽药复方制剂。

4. 第四类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药品。新的中药制剂(包括古方、验方、秘方、改变传统处方组成的);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中成药。

5. 第五类增加适应症的西兽药制剂、中兽药制剂(中成药)。

(二)新兽药与兽药新制剂的研制

(三)新兽药与兽药新制剂的审批

四、进口兽药的监督管理

五、饲料药物添加剂的监督管理

(一)对饲料药物添加剂生产的监督管理

(二)对经营饲料药物添加剂的监督管理

(三)对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的监督管理

六、兽药名称、包装、标签与说明书的管理

兽药名称、包装、标签与说明书的管理是兽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兽药的名称

(二)兽药的包装

(三)兽药的标签与说明书

七、兽药法规

八、药品标准

(一)国家标准

(二)专业标准

第五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知识要点:

1.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传出神经的传递特点,传出神经的化学递质及其分类,传出神经受体的分类、分布与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2.拟胆碱药定义、拟胆碱药分类、常见重点拟胆碱药的作用与应用

3.抗胆碱药定义、抗胆碱药分类、常见重点抗胆碱药的作用与应用

4.拟肾上腺素药定义、拟肾上腺素药分类、常见重点拟肾上腺素药的作用与应用

5.局部麻醉药定义,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常用局麻药的作用、影响作用的因素、应用与局麻方式

教学内容:

外周神经系统可区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大类,故外周神经系统药物包括传出神经药物与传入神经药物两大部分。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传出神经的传递特点

1. 传出神经的结构和功能

传出神经按解剖学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两部分。

(1)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植物神经自中枢发出后,都要经过神经节中的突触更换神经元,然后才能到达所支配的效应器(包括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

(2)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自中枢神经发出后,中途不需要更换神经元,就可以直接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无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

2. 传出神经的传递特点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一个神经元的突起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发生接触而进行信息传递的接触点称为突触。大多数突触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称为化学传递。神经末梢到达效应器官与效应细胞相接触时,其结构与突触极为相似,称为接点(如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神经末梢的超微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化学传递过程主要包括递质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和递质作用的消失等。而此过程最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对神经系统有高度选择性的药物,大多数是影响突触传递的某一过程。

(二)传出神经的化学递质及其分类

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有两类:一类是乙酰胆碱;另一类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少量的肾上腺素

根据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又将传出神经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1. 胆碱能神经

凡是其神经末梢能够借助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使胆碱和乙酰辅酶A合成乙酰胆碱贮存于囊泡内,作为其化学递质的传出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

2.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凡是其神经末梢能以酪氨酸为基本原料,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先后合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少量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贮存于囊泡内,作为其化学递质的传出神经纤维,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三)传出神经受体的分类、分布与效应

1. 传出神经的受体

传出神经受体的分类是根据对递质或类似递质的药物选择性结合而分为胆碱受体与肾上腺素受体两类。

(1)胆碱受体凡能选择性地与递质乙酰胆碱或其类似药物相结合的受体为胆碱受体。胆碱受体主要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植物神经节、骨骼肌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等细胞膜上。

胆碱受体分为:M受体(M-受体又分为M1-受体、M2-受体、M3-受体、M4-受体和M5-受体五种亚型)和N受体(N-受体又分为N1-受体和N2-受体两种亚型)。

(2)肾上腺素受体凡能选择性地与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及其类似药物相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它主要分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β受体又可分为β1-受体和β2-受体两种亚型)。

2. 传出神经受体的分布与效应

传出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上的受体的分布及效应

效应器

胆碱能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

受体

效应

受体

效应

心脏

窦房结

M

心率减慢

β1

心率加快

传导系统

M

传导减慢

β1

传导加速

心肌

M

收缩力

减弱±

β1

收缩力加强

皮肤黏膜

M

扩张±

α

收缩

腹腔内脏

α、β2

收缩、扩张

(除肝血管外,均以收缩为主)

脑、肺

M

扩张

α

收缩

骨骼肌

M

扩张

α、β2

收缩、扩张(以扩张为主)

冠状血管

M

收缩

α、β2

收缩、扩张(以扩张为主)

支气管平滑肌

M

收缩

β2

舒张

胃肠道

胃平滑肌

M

收缩

β2

舒张

肠平滑肌

M

收缩

β2

舒张

括约肌

M

舒张

α

收缩

膀胱

逼尿肌

M

收缩

β2

舒张

括约肌

M

舒张

α

收缩

括约肌

M

收缩(缩瞳)

辐射肌

α

收缩(散瞳)

睫状肌

M

收缩

β2

松弛

腺体

汗腺

M

分泌

α

分泌

唾液腺

M

分泌多量稀液

α

分泌稀液

植物神经节

N2

兴奋

骨骼肌

N1

收缩

肾上腺髓质

分泌

糖原酵解

β2

增加

脂肪分解

β1

增加

(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1.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理

(1)直接作用于受体

(2)影响递质的消除

(3)影响递质的释放

(4)影响递质的回收或贮存

(5)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

2.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常用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类别

药 物

作用的主要环节

拟胆碱药

完全拟胆碱药

氨甲酰胆碱

直接作用于M、N-受体

节后拟胆碱药

毛果芸香碱等

直接作用于M-受体

抗胆碱酯酶药

新斯的明、毒扁豆碱等

抑制胆碱酯酶

抗胆碱药

节后抗胆碱药

阿托品、普鲁本辛等

阻断M-受体

神经节阻断药

美加明、阿方纳特等

阻断N1-受体

骨骼肌松弛药

琥珀胆碱、箭毒等

阻断N2-受体

拟肾上腺素药

直接作用于

肾上腺素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于α-受体

肾上腺素

作用于α-、β-受体

异丙肾上腺素

作用于β-受体

间接作用于

肾上腺素受体

麻黄碱

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部分可直接作用于α-、β-受体

间羟胺(阿拉明)

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部分可直接作用于α-受体

抗肾上腺素药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酚妥拉明、妥拉唑林

阻断α-受体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心得安、心得宁

阻断β-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断药

利血平、胍乙啶

促进去甲肾上腺素

耗竭

溴苄胺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

耗竭

二、 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又称胆碱受体激动药)是作用与递质乙酰胆碱相似或兴奋胆碱能神经产生效应的一类药物。

拟胆碱药按其主要作用部位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

1. 完全拟胆碱药(M、N胆碱受体激动药)如递质乙酰胆碱、氨甲酰胆碱和槟榔碱等。这些药物既作用于节后胆碱能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内的M-胆碱受体,又作用于神经节和骨骼肌的N-胆碱受体。

2. 节后拟胆碱药(M胆碱受体激动药)如毛果芸香碱、毒蕈碱等。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节后胆碱能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内的M-胆碱受体。

(二)抗胆碱酯酶的药物

1. 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加兰他敏等。抑制胆碱酯酶作用经一定时间易于恢复。

2. 不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主要包括许多有机磷酸酯类驱虫药和杀虫药,如敌百虫、敌敌畏、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和马拉硫磷(4049)等。抑制胆碱酯酶作用持久,治疗不及时,酶的活性难以恢复。

典型药物:

毛果芸香碱

【作用与用途】M型拟胆碱药,能直接兴奋M胆碱受体。其特点是对多种腺体、胃肠平滑肌有强烈的选择性兴奋作用,而对心血管系统及其他器官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腺体中以促进唾液腺、泪腺、支气管腺的分泌作用最明显,其次为胃腺、肠腺及胰腺等。注射或局部点眼,可能使瞳孔缩小,眼内压降低。

本品适用于治疗不全阻塞的肠便秘、前胃弛缓、瘤胃不全麻痹、猪食道梗塞等。0.5%~2%溶液可作为缩瞳剂用于虹膜炎或青光眼。

【注意事项】①治疗马肠便秘时,用药前应大量灌水、补液,并注射安钠咖等强心剂,以防用本品后引起脱水和加重心衰;本品易引起呼吸困难与肺水肿,用药后应保持安静,加强护理。②年老、瘦弱、妊娠、心肺疾患等动物禁用。完全阻塞的肠便秘禁用。③本品过量易中毒,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救。

新斯的明

【作用与用途】抗胆碱酯酶药,可产生完全拟胆碱效应。兴奋腺体、虹膜和支气管平滑肌以及抑制心血管作用较弱,兴奋胃肠道、膀胱和子宫平滑肌作用较强。兴奋骨骼肌作用最强,因除抑制胆碱酯酶外,尚能直接激动骨骼肌N2-胆碱受体和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无明显中枢作用。

临床用于马肠道弛缓、便秘;牛前胃弛缓、子宫复旧不全、胎盘滞留、尿潴留;竞争型骨骼肌松弛药或阿托品过量中毒等。

【注意事项】 ①过量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救。②禁用于肠变位病畜、孕畜等。

拟胆碱药常用药物还有:

氨甲酰胆碱

氯化氨甲酰甲胆碱

槟榔碱

毒扁豆碱

加兰他敏

三、 抗胆碱药

抗胆碱药又称胆碱受体阻断药,这是一类能与递质乙酰胆碱竞争胆碱受体,但与胆碱受体结合后并不引起受体发生构型变化,也不产生药理效应,却能阻断胆碱受体再与乙酰胆碱或拟胆碱药结合,因此表现出与胆碱能神经兴奋相反现象的药物。

抗胆碱药分类:

1.M-胆碱受体阻断药

2.N1-胆碱受体阻断药(用于重症高血压症,在兽医临床上不用)

3.N2-胆碱受体阻断药

典型药物:

阿托品

【作用与用途】M受体阻断药,小剂量能抑制唾液腺、支气管腺、汗腺等的分泌,松弛内脏平滑肌(但对子宫平滑肌无效),中剂量可松弛虹膜括约肌从而扩大瞳孔、升高眼内压,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大剂量阿托品能扩张外周及内脏血管,改善微循环,并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兴奋呼吸中枢及大脑皮质运动区和感觉区。

临床上主要用于:①解痉:治疗支气管痉挛和肠痉挛,可与氨茶碱配合使用。②解毒:能有效的解除有机磷制剂中毒、毛果芸香碱中毒等,迅速缓解M样中毒症状。解有机磷中毒可配合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等使用。此外还可用以解除锑剂中毒引起的心动徐缓和传导阻滞。③麻醉前给药:可防止吸入性麻醉剂引起的支气管腺分泌过多。④扩大瞳孔:点眼治疗虹膜炎、周期性眼炎,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或作眼底检查时扩瞳。⑤抢救感染中毒性休克:用于休克血管痉挛期,改善微循环。

【注意事项】 ①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时,胃肠蠕动一般都显著减弱,消化液分泌也剧减或停止,而全部扩约肌却全收缩,故易发生肠臌涨、便秘等,尤其是当胃肠过度充盈或饲料强烈发酵时,可能造成全胃肠过度扩张甚至胃肠破裂。②各种家畜对阿托品的感受性不同,一般是草食兽比肉食兽敏感性低。典型的中毒症状是:口腔干燥,脉搏及呼吸数增加,瞳孔散大,兴奋不安,肌肉震颤,进而体温下降,昏迷,感觉与运动麻痹,呼吸浅表,排尿困难,最后因窒息而死。中毒的解救主要是对症处置,如随时导尿,防止肠臌胀,维护心脏机能等。中枢神经兴奋时可用小剂量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新斯的明、毒扁豆碱或毛果芸香碱可解救阿托品中毒。

抗胆碱药常用药物还有:

东莨菪碱

山莨菪碱

丙胺太林

琥珀胆碱

泮库溴铵

四、拟肾上腺素药与抗肾上腺素药

拟肾上腺素药:又称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是一类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并激动受体,产生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相类似的兴奋效应的药物。

抗肾上腺素药:又称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是一类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阻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化学递质及拟肾上腺素药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效应的一类药物。

(一)拟肾上腺素药

拟肾上腺素药依据对肾上腺素受体选择性不同可分为:

1. 作用于α-受体和β-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

2.主要作用于α-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

3.主要作用于β-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

典型药物:

肾上腺素

【作用与用途】 为强大的α-和β-受体激动剂。

①兴奋心脏: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加速传导,增加心输出量。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但可增加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兴奋性,如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心率失常,甚至心室纤颤。

②收缩或扩张血管:可使皮肤粘膜血管强烈收缩,腹腔内脏尤其肾血管收缩显著,使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扩张。

③升高血压:小剂量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大剂量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④对平滑肌器官的作用: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收缩虹膜辐射肌,使瞳孔扩大。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较复杂,这与动物种类、性周期的不同阶段和妊娠与否等因素有关。

临床上,心脏复苏、抗过敏,加入局部麻醉药中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麻药吸收,从而延长局麻时间并避免吸收中毒。

【注意事项】本品禁与洋地黄、氯化钙配伍。因为肾上腺能增加心肌兴奋性,两药配伍可使心肌极度兴奋而转为抑制,甚至发生心跳停止。

麻黄碱

【作用与用途】从中药麻黄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能兴奋α-和β-受体,并能促进肾上腺素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而产生间接的拟肾上腺素作用,其作用强度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在临床应用上可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以维持和提高血压。另外,还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若反复使用,易产生耐药性。

本品能有效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通道及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但作用比肾上腺素慢。

拟肾上腺素药常用药物还有:

去甲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

(二)抗肾上腺素药

抗肾上腺素药:又称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此类药能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阻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外源性拟肾上腺素药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抗肾上腺素药在人医上广泛用于治疗血管性疾病,兽医临床上极少使用。

(抗肾上腺素药作为学生了解内容)

第二节传入神经系统药物

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作用于传入神经的药物包括三部分:局部麻醉药、保护药、刺激药

一、 局部麻醉药概述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是一类能在用药部位可逆性地阻断神经或神经冲动的传导,并使该神经所支配部位的局部组织感觉暂时消失的药物。

(一)作用与作用机理

1. 局部作用

(1)局麻作用

局部麻醉药在临床应用的浓度下作用于混合神经干,表现出细的神经纤维比粗的神经纤维起效快,对神经、肌肉的抑制有一定顺序:痛觉、温觉纤维>触觉、压觉纤维>中枢抑制性神经元>中枢兴奋性神经元>自主神经>运动神经>心肌(包括传导纤维)>血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骨骼肌。感觉的恢复则以相反顺序进行。

(2)局麻药的作用机理

目前认为是阻断钠离子内流。

普鲁卡因在两分子磷酯(磷脂酰丝氨酸)间联成横桥以阻断钠离子通道

2. 吸收作用

吸收入血的局部麻醉药对中枢、心血管系统均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实际上是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局麻药对中枢的作用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中枢兴奋作用短暂而不易觉察,中枢抑制作用则明显而持久,表现为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昏迷,严重时因延髓呼吸中枢麻痹而死。此外,吸收入血的局麻药对心血管系统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能直接抑制心肌,减弱心肌收缩力,对心脏内传导系统有抑制作用,并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

这些都是在用药不当时出现的,是局部麻醉药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

(二)影响局麻药局部麻醉作用的因素

1. 神经干或神经纤维的特性

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小越易被阻断;无髓鞘的神经较易被阻断;有髓鞘神经中的无髓鞘部分(朗飞氏结)较易被阻断。

2. 药物的浓度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药物的浓度与药效成正相关,但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延长作用时间,反而有增加吸收入血引起毒性作用的可能。

3. 加入血管收缩药

在局部麻醉药中加入微量的肾上腺素(1/100000),能使局部麻醉药的维持时间明显延长。但作四肢环状封闭时则不宜加血管收缩药。

4. 用药环境的pH值

用药环境(包括制剂、体液、用药的局部等)的pH值对局部麻醉药的离子化程度有直接影响,因此应使用药环境的pH值尽量接近药物的解离常数,才能取得更好的局部麻醉效果。

(三)兽医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式

1. 表面麻醉

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液滴于、涂布或喷雾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到达感觉神经末梢产生麻醉。一定要选择穿透力较强的药物,如丁卡因、利多卡因等。

2. 浸润麻醉

将低浓度的局麻药液注入皮内、皮下和肌层组织,使用药部位的感觉神经纤维及末梢麻醉。最常用的局麻药为普鲁卡因。

3. 传导麻醉

将药液注射在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周围,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麻醉。最常用的局麻药为普鲁卡因。

4. 硬膜外麻醉

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阻滞由硬膜外出的脊神经,从而使后躯麻醉。又可分为尾荐硬膜外麻醉和腰荐硬膜外麻醉两种。

5. 封闭疗法

将药液注射于患部周围或神经通路,以阻断病灶部的不良冲动向中枢传递。

局部麻醉药应用方法示意图

(四)兽医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

典型药物:

普鲁卡因

【作用与用途】对粘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作表面麻醉用。适于浸润、传导、硬膜外麻醉。本品无血管收缩作用,易于吸收,局麻时间仅30分钟,若加入少量肾上腺素,局麻能维持1.5小时。静脉注射(或滴注)低浓度的普鲁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抑制、镇痛、解痉和抗过敏作用,可解除肠痉挛、缓解外伤、烧伤引起的剧痛,制止全身性骚痒等。

主要作为局部麻醉药;也可用于解痉与镇痛、马疝痛(静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有:①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如不安、狂躁、脉搏增数、大出汗,甚至惊厥;后期由兴奋转为抑制,以至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症状。②在动物中,马对普鲁卡因较为敏感。如发生惊厥,可静脉注射短效巴比妥类制止。③为了避免发生中毒,大家畜的总剂量不易超过2克。

利多卡因

【作用与用途】有较强的穿透性和扩散性,适于作表面麻醉。麻醉潜伏期短,约5分钟;持续时间长,一般可维持1~1.5小时。对组织无刺激性,可用于多种局麻方法。局部血管扩张作用不显著,应用时适量加入盐酸肾上腺素。

兽医临床上常用于表面麻醉、传导麻醉、浸润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本品静脉注射能抑制心室自律性,缩短不应期,可用作控制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心律失常。

此外,常用重要药物还有:丁卡因等。

二、保护药与刺激药

保护药(亦称皮肤粘膜保护药)是覆盖皮肤、粘膜上,能缓和外界有害因素的刺激,呈现机械性保护作用,减轻炎症和疼痛的一类药物。

保护药分为收敛药、吸附药、粘浆药和润滑药四类。

1. 收敛药

常用的收敛药有:鞣酸、鞣酸蛋白、明矾。

2. 吸附药

如药用炭、白陶土、滑石粉等。

3. 粘浆药

常用的药物有淀粉、明胶、阿拉伯胶、火棉胶等。

4. 润滑药

常用的药物:①植物油类润滑药有豆油、花生油、棉籽油、麻油、橄榄油等。②动物脂类润滑药有豚脂、羊毛脂。③矿脂类润滑药有凡士林、液体石蜡等。④合成的润滑药有聚乙二醇、吐温-80等。

(二)刺激药

刺激药是对皮肤粘膜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具有选择性刺激作用的一类药物。

常用的刺激药有:松节油、氨溶液。

第六章 中枢神经抑制药

知识要点:

1.中枢神经抑制药定义、分类,全身麻醉药定义、分类,全麻分期及特点,复合麻醉方式及特点,水合氯醛、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硫喷妥钠、氯胺酮、乙醚作用与应用

2.镇静药定义、分类,常用镇静药的作用与应用

3.镇痛药定义、分类、作用特点,常见镇痛药的作用与应用

4.常用化学保定药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中枢神经抑制药: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一类药物。

中枢神经抑制药按其作用特点,可分为:

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面性抑制药:如全身麻醉药;

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的选择性抑制药:如镇静药、抗惊厥药和镇痛药。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

一、概述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是一类能可逆性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特别是痛觉)减弱或消失、反射活动停止、骨骼肌松弛等。

全身麻醉药按理化性质与使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吸入性麻醉药非吸入性麻醉药(多作静脉注射,故又称静脉麻醉药)。

(一)全身麻醉的分期

1. 麻醉诱导期 又分为镇痛期与兴奋期。

动物作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兴奋、嘶鸣、呼吸极不规则,易发生意外事故,不宜进行任何手术。

2. 外科麻醉期

随着血药浓度的升高,麻醉进一步加深,大脑、间脑、中脑、桥脑和脊髓依次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但延髓中枢机能仍保持。因而动物表现出意识消失、反射性兴奋减弱、痛觉消失、肌肉松弛等一系列麻醉现象。外科麻醉期又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浅麻醉期动物安静,痛觉反应减弱或消失,骨骼肌松弛,呼吸脉搏转慢,瞳孔逐渐缩小,角膜反射、肛门反射减弱。

(2)深麻醉期呼吸减慢变浅,血压下降,骨骼肌极度松弛,瞳孔轻度扩张,对光反射减弱,角膜反射消失,仍有肛门反射。兽医临床一般不应麻醉至此深度。

3.麻痹期(中毒期)

又称呼吸麻痹期。这一时期延髓的生命中枢已经受到严重抑制,呼吸微弱,脉搏细弱,血压降至危险线,瞳孔突然扩大,呼吸停止,心跳也随即停止,动物死亡。外科麻醉禁止达到此期。

麻醉后的苏醒则按麻醉相反的顺序进行。一般应使苏醒过程尽量缩短,以减少在苏醒过程中动物挣扎所造成的意外损伤。

(二)复合麻醉

兽医常用的复合麻醉有如下几种:

1. 麻醉前给药在使用全麻药前先给一种或几种药物,以减少麻醉药的副作用。

2. 混合麻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混合在一起进行麻醉,使它们互补长短,增强作用,减少毒性。

3. 强化麻醉先使用一种中枢抑制药,再使用全麻药。

4. 配合麻醉常用局麻药与全麻药配合进行麻醉。即先用较少剂量的全麻药使动物轻度麻醉,再在术部配合局麻,这样可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使动物在比较安全又能保证手术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

二、常用的全身麻醉药

典型药物:

水合氯醛

【作用与用途】水合氯醛是兽医临床最常用的非吸入性麻醉药。随着剂量的增加,可产生镇静、催眠和麻醉作用,是良好的的镇静催眠药。作为麻醉药具有吸收快、兴奋期短、麻醉期长(1~3小时)、无蓄积作用和价廉等优点。在抑制中枢的同时可使体温下降,与氯丙嗪合用时体温降低尤为明显。应注意保温。

本品内服及灌肠均易吸收,常用于马、骡的疝痛、脑炎、破伤风、膀胱痉挛、子宫脱出等,但需加入粘浆剂,配成1%~5%的溶液,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性。

【注意事项】水合氯醛静脉注射给药时,注射前1/2药量应较快,以迅速提高血药浓度,迅速通过兴奋期(但刚开始注入药物时不易过快,否则出现呼吸骤停),以后则减慢注射速度,至注入2/3剂量时,再根据机体的情况来决定最后用量,在静脉注射停止后10分钟内麻醉仍会继续加深,这可能与药物通过血脑屏障需要一定时间有关,因此注射后期一定要慢,以防中毒。水合氯醛中毒时可用咖啡因、尼可刹米解救。若出现心跳暂停,可心内注射少量肾上腺素。

常用的全身麻醉药还有:

戊巴比妥

异戊巴比妥

硫喷妥钠

氯胺酮

乙醚

第二节 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一、镇静药

镇静药:对中枢神经有轻度抑制作用,减弱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性反应,减弱机体活动,从而缓和动物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

兽医临床应用的镇静药可分为四类:

1. 吩噻嗪类:常用氯丙嗪、乙酰丙嗪、丙嗪、三氯丙嗪等。

2. 苯二氮卓类:常用地西泮、奥沙西泮、氯氮卓等。

3. 溴化物类:常用溴化钠、溴化钾、溴化铵、溴化钙等。

4. 醛类:常用水合氯醛等。

典型药物:

氯丙嗪

【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①中枢安定作用:氯丙嗪有良好的安定,镇静作用,可使动物安静和嗜眠。作用持续时间长。②对其他中枢抑制药的协同作用:氯丙嗪能加强麻醉药、镇静药、镇痛药的作用,也能加强抗惊厥药的效应。当与上述药物同时使用时,必须注意氯丙嗪对这些药物的增强作用,适当减少这些药物的用量。③镇吐作用:小剂量的氯丙嗪能阻断去水吗啡等中枢性催吐药的作用。但对刺激胃肠道或前庭器官反射地兴奋呕吐中枢所引起的呕吐则无作用。氯丙嗪大剂量时亦能抑制呕吐中枢。④降低体温:氯丙嗪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使体温调节功能下降,氯丙嗪还能使基础代谢降低,使各器官功能减弱。因此,使用氯丙嗪后动物体温下降,尤其在气温较低或与水合氯醛合用时作用更明显。

2. 其他作用大剂量氯丙嗪能阻断促卵泡素和促黄体激素的释放,结果可引起性功能紊乱,排卵受阻和抑制性周期。此外还可以使羊的血浆催乳素水平上升,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等。

【应用】

1. 镇静:用来控制和减弱破伤风毒素、中枢兴奋药等导致的惊厥。

2.在动物麻醉中的应用:①与水合氯醛配伍使用,可加强水合氯醛的全麻效果,减少水合氯醛的用量1/3至1/2。②在电麻醉前,肌肉注射氯丙嗪2~3毫克/千克,对水牛及较凶猛的乳公牛有良好的安定作用。③与赛拉唑配伍使用,可明显的改善赛拉唑的效果。

3.减少应激反应:运输家禽时应用氯丙嗪可减少体重损耗和相互打斗,但不宜用于供上市的肉用家畜。

常用的镇静药还有:

地西泮

溴化钠、溴化钾、溴化铵

水合氯醛

二、抗惊厥药

惊厥是全身骨骼肌发生强烈的非自主性收缩,是中枢神经系统在病理状态下出现的一种过度兴奋状态。常见于脑炎、破伤风和士的宁中毒。

中枢抑制药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惊厥作用,比较常用的抗惊厥药有苯巴比妥钠、硫酸镁注射液等。

典型药物:

苯巴比妥

【作用与用途】是长效巴比类药物,也是毒性较小的一种抗惊厥药。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于脑炎、破伤风等疾病的兴奋症状和中枢兴奋药中毒,但只能减轻症状,不能解除病因。

【注意事项】 用量过大抑制呼吸中枢时,可用安钠咖、尼可刹米等解救。

硫酸镁

【作用与用途】注射给药后呈现抗惊厥效应,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破伤风、士的宁中毒等引起的肌肉僵直,治疗膈肌痉挛、胆道痉挛以及牛、羊低镁血症等。

【注意事项】镁离子对周围血管有舒张作用,可致血压下降。大剂量可使心肌传导阻滞。

静注硫酸镁注射液作用迅速而短暂,安全范围较小,应严格控制剂量和注射速度,一般宜肌肉注射。中毒时可迅速静注5%氯化钙进行解救。

第三节 镇痛药

镇痛药可选择性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消除或缓解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紧张、烦躁不安等,使疼痛易于耐受,但对其他感觉如触觉、味觉、听觉则影响很小,在镇痛时意识清醒。由于反复应用易成瘾,故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一、 麻醉性镇痛药

如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埃托啡、双氢埃托啡等。

麻醉性镇痛药在兽医临床应用较少。

二、 镇痛性化学保定药

典型药物:

赛拉唑

【作用】非麻醉性镇静、镇痛和肌肉松驰药。1%溶液滴眼,可取得良好的表面麻醉效果

【应用】 

1.用做各种动物的化学保定药,用于马、犬、猫、反刍动物的麻醉前给药,常与氯胺酮配合做全身麻醉。

2. 用于马疝痛、狗腹痛的镇痛。

3. 用于马、犬、猫中毒时的催吐。

【注意事项】种属和个体差异大,在家畜中以牛最为敏感,猪的敏感性差,同类动物的个体差异亦很显著,有时加大2~3倍量也不能达到相同的镇静效果。

本品对反刍动物最大的副作用是使瘤胃蠕动明显减弱甚至完全停止,这一作用与其镇静、肌松作用同步。因此若牛倒地时体位不佳,瘤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有可能使牛窒息致死。此外,尚有流延和伸舌尖等副作用。

第七章 中枢神经兴奋药

知识要点:

1.中枢神经兴奋药定义、分类,各类别兴奋药作用部位及作用特点

2.临床常用中枢兴奋药如咖啡因、尼可刹米、士的宁等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中枢兴奋药:是能选择性地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根据药物在治疗剂量时的主要作用部位可以分为:

1.大脑兴奋药: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大脑机能,可引起动物觉醒、精神兴奋与运动亢进。如咖啡因、苯丙胺、茶碱等。临床常用于中枢功能抑制。

2.延髓兴奋药:又称呼吸兴奋药,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增加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改善呼吸功能。如尼可刹米、戊四氮、樟脑等。临床上常用于呼吸中枢抑制。

3.脊髓兴奋药:能选择性的兴奋脊髓,小剂量提高脊髓反射兴奋性,大剂量导致强直性惊厥。如士的宁等。临床上常用于神经不全麻痹。

这样分类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剂量加大,中枢兴奋的部位也随之扩大,剂量过大会引起中枢各部位广泛兴奋,导致惊厥。严重的惊厥可因能量耗竭而转入“超限抑制”,此时不能用中枢兴奋药解救,否则因中枢过度抑制可致死亡。

一、 大脑兴奋药

典型药物:

咖啡因

【药理作用】

1. 兴奋大脑皮层:小剂量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增大可兴奋延髓,超剂量则兴奋脊髓。

咖啡因对大脑皮层有直接兴奋作用,能提高皮层细胞的兴奋性,表现为增强动物对刺激的反应,缩短反射的潜伏期,消除疲劳,并能短暂地增加肌肉的工作能力。

咖啡因主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但并不减弱抑制过程。这一特性与乙醇或麻醉药等减弱抑制过程而引起的兴奋,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咖啡因可作为上述药物的直接对抗剂。在麻醉药中毒或危重病而致中枢抑制、呼吸麻痹时,是一种良好的苏醒药。。

2.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咖啡因能直接兴奋心肌使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较大剂量时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

3.兴奋骨骼肌:咖啡因能直接兴奋骨骼肌,但作用很弱。咖啡因消除疲劳、提高骨骼肌的工作能力,主要是由于它有兴奋中枢的作用。

4.利尿:咖啡因可增加肾小球过滤,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表现明显的利尿作用。但其强度和持续时间比其他专用的利尿药要弱得多。

5.加强代谢:在咖啡因的作用下,可使体温回升0.2~0.5℃,气体代谢加强,并能影响机体水、盐、糖及脂肪等的代谢,使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兴奋剂量的咖啡因能提高动物对各种毒物的抵抗力,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作用机理:主要是对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腺苷(cAMP)-磷酸二酯酶(PDE)系统产生重要影响。cAMP在机体一些组织细胞内参与多种生化过程,cAMP浓度的高低取决于AC和PDE酶的活性大小。AC的活性是受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促进和激活。咖啡因则抑制PDE活性,使cAMP破坏减少,从而协同体内儿茶酚胺增强和延长了cAMP的作用。

【应用】用于麻醉药过量、重病、过度劳役所致的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衰竭,但对巴比妥类效果较差;亦用于日射病、热射病及中毒引起的急性心脏衰竭。

二、延髓兴奋药

典型药物:

尼可刹米

【作用与用途】尼可刹米能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大剂量),并能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兴奋呼吸中枢(小剂量)。提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加深加快。特别是在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时,作用更为明显。

主要用于中枢抑制药中毒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性呼吸抑制,也可用于一氧化碳中毒,溺水及初生仔畜窒息等。

三、脊髓兴奋药

典型药物:士的宁

第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知识要点:

1.解热镇痛抗炎药定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机制

2.前列腺素、热源、调定点学说等概念

[转载]兽医药理学笔记 兽医药理学口诀

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重点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种类很多,但都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目前认为这是它们共同的作用基础。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解热作用解热镇痛药能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在解热镇痛药的作用下,机体的产热过程没有显著改变,主要是增加散热过程。

镇痛作用解热镇痛药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疼痛,肠变位剧烈性疼痛几乎无效。连续使用无成瘾性。

抗炎、抗风湿作用前列腺素也是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在发炎组织中大量存在,与缓激肽等致炎物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

按照化学结构,解热镇痛抗炎药可分为乙酰苯胺类、吡唑酮类、水杨酸类、吲哚(乙酸)类、苯丙酸(丙酸)类和芬那酸类等。

第二节 乙酰苯胺类

典型药物:

扑热息痛

【作用与用途】本品的解热作用与阿斯匹林相似,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差,作用出现快,且缓和、持久,副作用小。但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常用作中、小动物的解热镇痛药。

【注意事项】不宜用于猫,可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如结膜紫绀、贫血、黄疸、脸部水肿等。

第三节 吡唑酮类

典型药物:

氨基比林

【作用与用途】氨基比林的解热作用强而持久,内服后15~30分钟即可出现退热作用,一般可持续3~8小时,可用于感冒退热和其他热性病。

本品与巴比妥类药物合用能增强镇痛作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安痛定注射液用来治疗肌肉痛,神经痛等。氨基比林的抗风湿作用较弱。

【注意事项】长期连续用药,可引起颗粒白细胞减少症。

安乃近

【作用与用途】安乃近的药理作用与氨基比林基本相同,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和一定的抗炎、抗风湿作用。本品的特点是水溶性高,作用快而强,药效可持续3~4小时。

临床上用作解热和镇痛的同时,还能制止腹痛,而不影响肠蠕动。因此,也常用于肠痉挛和肠鼓气等疝痛症状。

【注意事项】长期应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还可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而加重出血倾向,与氯丙嗪合用能使体温剧烈下降。

第四节 水杨酸类

典型药物:

阿司匹林

【作用与用途】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解热作用与扑热息痛相仿,但又不及安乃近;镇痛作用与扑热息痛、安乃近相仿。可作中小动物的解热镇痛药。此外,本品还有促尿酸排泄作用,可用于痛风症。

可用于治疗感冒、神经痛和风湿病。用较大剂量时,能促进尿酸排泄,可用于治疗痛风病。

【注意事项】不宜用于猫。可与碳酸氢钠同用,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出血倾向时忌用。

第五节 吲哚(乙酸)类

典型药物:炎痛静、吲哚美辛

第六节 苯丙酸(丙酸)类

典型药物:布洛芬、萘普生

第七节 芬那酸(灭酸)类

典型药物:甲芬那酸、甲氯芬酸

第八节 其它类

典型药物:氟尼辛葡甲胺

第九章 消化系统药物

知识要点:

1.消化系统药物的类别

2.常用消化系统药物的作用、应用及应用注意

教学内容:

消化系统药物根据其作用及临床应用可分为:

健胃药、助消化药、瘤胃兴奋药、制酵药与消沫药、泻药及止泻药等。

第一节 健胃药和助消化药

一、健胃药

凡能增进胃的分泌和蠕动,提高食欲的药物称为健胃药。根据其作用机理可分为苦味健胃药、芳香健胃药和盐类健胃药三类。

(一)苦味健胃药

苦味健胃药如龙胆、大黄、马钱子等,利用它们强烈的苦味,经口给药时刺激味觉感受器,反射地引起胃液分泌增加,缓和地促进胃蠕动,提高食欲中枢兴奋性,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产生健胃作用。

苦味健胃药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用时最好用散剂、酊剂或舐剂经口内服,使其与味觉感受器充分接触,发挥作用,不可直接投入胃内,以免降低疗效;

2.合理的给药时间,一般认为宜在饲喂前5~30min给药;

3.不得反复多次应用,因产生适应性后影响疗效;

4.不能用量过大,以免抑制胃液分泌,应与其他健胃药交替使用。

典型药物:龙胆、大黄等。

(二)芳香性健胃药

芳香性健胃药是一类含挥发油,具有辛辣性或苦味的中草药。内服后轻度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消化液增加,促进胃肠蠕动,另外,还有轻度抑菌制止发酵作用。

典型药物:陈皮、桂皮、豆蔻、小茴香、八角茴香、姜、辣椒、蒜等。

(三)盐类健胃药

盐类健胃药主要通过盐类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渗透压作用,轻微地刺激消化道黏膜,反射地引起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以恢复正常的消化机能;同时还可以补充离子,调节体内离子平衡。

典型药物:人工盐,碳酸氢钠、氯化钠等。

二、助消化药

临床上常见的是消化机能减弱。助消化药多是消化液中的主要成分(如稀盐酸、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等),能补充消化液中某些成分的不足,充分发挥其代替疗法的作用,从而促进消化过程的迅速恢复。临床上常与健胃药配合应用。

典型药物:稀盐酸、稀醋酸、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干酵母等

三、健胃药和助消化药的选用

第二节 瘤胃兴奋药

瘤胃兴奋药:又称反刍促进药,是能促使瘤胃平滑肌收缩,加强瘤胃运动,促进反刍动作,消除瘤胃积食与气胀的一类药物。

牛、羊等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是在前胃的微生物预消化。反刍是瘤胃消化生理的特点,因而反刍活动的减弱或停止,将导致瘤胃内食物发酵、产气发生臌胀。一般先采用较为安全的浓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无效时使用抗胆碱酯酶药中毒性最小的新斯的明并配合兴奋瘤胃的健胃药应用。

典型药物:

浓氯化钠注射液

为10%氯化钠灭菌水溶液,pH 4.5~7.5。专供静脉注射用。

【作用与用途】静注后可刺激血管壁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增强胃肠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同时能增高血液渗透压,使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液,这样,既有利于组织的新陈代谢,又可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和许多器官的机能活动。常用于前胃弛缓、痛胃积食、瓣胃阻塞、肠阻塞、肠臌气、马胃扩张、马骡便秘等。

第三节 制酵药与消沫药

一、制酵药

动物采食了大量在胃肠内容易发酵的饲料,由于产生大量气体,机体不能及时在肠内吸收或嗳气排出时,就使胃肠平滑肌过度弛张,导致里为臌胀(牛、羊)或肠臌气(马、骡)。制酵药是能抑制细菌或酶的活动,阻止胃肠内容物发酵,使其不能产生过量气体的药物,如鱼石脂、甲醛溶液。

典型药物:甲醛溶液、鱼石脂、大蒜酊等。

二、消沫药

牛、羊等若采食了大量含皂苷的牧草(如紫云英、紫苜蓿等)之后,在瘤胃内经发酵后,产生的皂苷溶于瘤胃液产生大量的泡沫,泡沫使瘤胃液的表面张力降低且不易破裂,混于饲料团块或瘤胃液中,引起泡沫性臌气。这种泡沫用放气的方法不能排除,必须使用消沫药。消沫药是一类表面张力低于“起泡液”(泡沫性臌气瘤胃内的液体),不与起泡液互溶,能迅速破坏起泡液的泡沫,而使泡内气体逸散的药物。

典型药物:二甲硅油、松节油、各种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菜籽油、麻油、棉籽油等)等。

三、瘤胃兴奋药、制酵药及消沫药的选用

第四节 泻药与止泻药

一、泻药

泻药是一类促进粪便顺利排出的药物。

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三类:

①容积性泻药(亦称盐类泻药),如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等;

②滑润性泻药(亦称油类泻药),如液体石蜡、植物油、动物油等;

③刺激性泻药(亦称植物性泻药),如大黄、芦荟、番泻叶、蓖麻油等植物类。

(一)容积性泻药

容积性泻药属渗透作用的盐类,它们在消化道内不吸收,因而保留或引进肠外水分,增加肠腔容积,并机械性刺激肠黏膜,反射性地促进肠管蠕动。为了促进下泻作用,应适当补充饮水。

(二)润滑性泻药

润滑性泻药在肠道内不吸收,润滑肠内容物,阻止肠内水分吸收,加速粪便后移,产生通便作用。

(三)刺激性泻药

常用的刺激性泻药属间接或直接刺激胃肠黏膜、促进局部反射而提高肠道蠕动分泌的植物性或油性泻药。植物性泻药是含刺激肠壁的大黄素的大黄、番泻叶。这些含蒽醌苷的植物本身无泻下作用,经胃肠内水解释出大黄素,特别是在大肠内产生泻下作用。油类泻药有蓖麻油和巴豆油。前者在十二指肠经胰脂肪酶水解为蓖麻油酸,在小肠内形成钠盐,起强大的刺激作用;后者在小肠内经水解释出巴豆油酸对小肠、大肠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峻泻,往往伴发腹痛或肠炎,现已少用。

二、泻药的选用

三、止泻药

止泻药:是指能制止腹泻,包括具有保护肠黏膜、吸附有毒物质和收敛消炎的药物。

止泻药分为以下几类:保护性止泻药、抑制肠蠕动性止泻药、吸附性止泻药等。

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由改变饲料、采食大量青草、寒冷、误食毒物或腐败物质、感染肠道病原等引起。应该看到,腹泻也是机体排除有害物质的一种防御机能。所以,首先应除去病因,并进行对症治疗。

剧泻往往是由于肠道蠕动过速及分泌过多。在对因治疗的同时,可用胃肠平滑肌松弛药阿托品以缓解剧泻,并可减少肠道分泌。如用于反刍动物,易致前胃弛缓、瘤胃臌胀,应加注意。剧泻能引起机体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应进行补液。

临床所见往往是细菌性腹泻,应给予抗菌药及合并胃肠平滑肌松弛药、吸附药及保护性止泻药应用。毒物所致腹泻,可先用盐类泻药促进排出。无论细菌或毒物引起的腹泻应用吸附作用强的止泻药。灌服吸附药后,由于吸附作用是可逆的,吸附后的肠道内毒物或腐败发酵产物必须用盐类泻药促使排出。常用的吸附药有药用炭、白陶土。

除去病因,排出有害物质之外,还应考虑对病畜胃肠上皮细胞的保护,以防止受到有害物质的刺激或腐蚀。保护性止泻药有鞣酸及鞣酸蛋白。

第十章 呼吸系统药物

知识要点:

1.祛痰药、镇咳药、平喘药定义,常用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动物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表现是咳嗽、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对动物来说,更多的是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所以一般首先应该进行对因治疗。在对因治疗的同时,也应及时使用镇咳药、祛痰药和平喘药,以缓解症状,防止病情发展,促进病畜的康复。

第一节 祛痰药

祛痰药是能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变稀并易排出的药物。祛痰药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呼吸道黏液分泌,使痰液变稀,在咳嗽反射活动参与下,使痰液容易咳出。在临床上以达到缓解和减轻症状的目的。

典型药物常用药物:氯化铵、碘化钾、盐酸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等。

第二节 镇咳药

镇咳药是指能抑制咳嗽中枢(称为中枢性镇咳药)或抑制咳嗽反射孤其他环节(称为外周性镇咳药),从而能减轻或制止咳嗽的药物。

咳嗽是呼吸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它能将痰或其他异物咳出,防止异物进入肺内。轻度咳嗽,将痰或异物咳出后,可自行停止,不必用镇咳药。如无痰干咳或频繁剧烈的咳嗽,将会增加体力消耗或使疾病发展,这时就必须应用镇咳药。

典型药物:

喷托维林(咳必清、维静宁)

【作用与用途】中枢性镇咳药,能抑制咳嗽中枢。且有局部麻醉作用和阿托品样作用,能抑制呼吸道感受和扩张支气管,所以兼有外周性镇咳作用。镇咳作用明显。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无痰干咳或痰少咳嗽。痰多时可配合祛痰药应用。

【应用注意】大剂量时有阿托品样作用,但较弱,如有时会出现口干、便秘、腹胀等。

第三节 平喘药

平喘药是指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扩张支气管,达到缓解哮喘的药物,又称支气管扩张药。由于能排出阻塞支气管通路的粘痰或炎症产物,也有缓解喘息的作用。

动物的哮喘或喘息,有传染性的(如猪霉形体肺炎)和非传染性的(如马肺气肿、牛间质性肺气肿、过敏性支气管痉挛)。平喘药仅可缓解症状,不能根治。

平喘药有拟肾上腺素类,如肾上腺素、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有黄嘌呤类如咖啡因、茶碱;有抗胆碱类如阿托品;有皮质类固醇类如可的松、地塞米松;有抗组织胺类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典型药物:

氨茶碱

【作用与用途】在咖啡因类药物中氨茶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最强。本品对支气管平滑肌具有直接舒张作用,当支气管平滑肌处于痉挛状态时,氨茶碱的作用更为明显,因而可用于治疗痉挛性支气管炎。尚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血液供应和心肌收缩力。还可减少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分的重吸收,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而呈利尿作用。

氨茶碱作用持久,临床上用于牛、马肺气肿及犬的心性喘息(心力衰竭引起的肺充血),也作小动物支气管哮喘时皮质激素治疗时的辅助药。

【应用注意】①氨茶碱的局部刺激性较强,应作深部肌肉注射,静注时应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2.5%以下的浓度,缓慢注入。②注射液为碱性溶液,禁与维生素C以及盐酸肾上腺素、四环素类盐酸盐等酸性药物配伍,以免发生沉淀。

第十一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知识要点:

1.利尿药与脱水药的定义、作用原理,重要药物的作用与应用特点。

教学内容:

利尿药: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及水的排出,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脱水药:系指能使组织脱水的药物,可用于消除组织水肿,兼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故又称渗透性利尿药。

第一节 利尿药

一、泌尿生理及利尿药的作用机理

利尿药的作用部位

二、利尿药的分类

由于作用机理的不同,利尿药种类较多,按其作用强度一般可分为下面三类:

(一)高效利尿药,包括呋噻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吡咯他尼等。能使Na+重吸收减少15%~25%。

(二)中效利尿药,包括氢氯噻嗪、氯肽酮、苄氟噻嗪等。能使Na+重吸收减少5%~10%。

(三)低效利尿药,包括螺内酯(安体舒通)、氨苯喋啶、阿米洛利(Amiloride)等。能使Na+重吸收减少1%~3%。

三、常用利尿药

典型药物:

呋噻米(速尿、呋喃苯胺酸、利尿磺胺)

【作用与用途】作用机理是抑制肾脏髓袢升枝对Cl-的主动重吸收,结果使Cl-、Na+、K+和水等排出都增加。适用于各种利尿药无效时的严重水肿,一般不宜作常规药应用。

【应用注意】①长期重复使用可导致低血氯症、低血钾性碱血症及低血钠症、低血容量等水和电解质紊乱。②长期应用,应注意补钾。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

【作用与用途】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枝皮质部(远曲小管开始部位),抑制氯化钠的重吸收。结果大量、排出,增加尿量。本品利尿作用较强,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的全身性水肿或局部组织水肿及某些急性中毒(食盐、溴化物、巴比妥中毒等)。

【应用注意】若长期应用,应配用氯化钾,以防低血钾和低血氯症的出现。本品忌与洋地黄配合使用。

螺内酯(安体舒通)

【作用与用途】螺内酯为醛固酮的竞争性对抗剂。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抑制Na+-K+交换过程,可拮抗醛固酮的保钠排钾作用,使尿中Na+、Cl-增多,达到利尿作用。K+排出减少,属保钾性利尿药,其利尿作用缓慢而较持久。

本药可与氢氯噻嗪合用,加强其利尿作用,纠正其低血钾症。

第二节 脱水药

脱水药是一类在体内不易代谢或代谢较慢而以原形经肾排泄的低分子药物。静注后能迅速提高血液渗透压而引起组织脱水。能很快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因而可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一般不作为利尿剂而利用其脱水作用以降低脑内压、眼内压等。如用于马流行性乙型脑炎,可消退脑水肿,减轻颅内压和神经症状。

常用药物: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药物

知识要点:

1.性激素与促性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掌握子宫收缩药的作用、应用和禁忌症

教学内容:

生殖系统用药,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或抑制繁殖力,调节繁殖进程,增强抗病能力等三方面。

第一节 生殖激素类药物

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统一地调节着生殖生理,将这些激素统称为生殖激素

典型药物:

雌激素

雌激素是由成年母畜卵巢卵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又称动情素。由卵泡液中提取的雌激素为雌二醇。雌激素类药物常用天然激素雌二醇;人工合成品,己烯雌酚和己烷雌酚等已禁用于所有食品动物。

【作用】

①对母畜生殖道的作用。促进输卵管肌肉和黏膜的发育;增强输卵管纤毛运动;能增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能使子宫血流旺盛,黏膜充血,腺体分泌增加等。

②对母畜发情的影响。能引起母畜发情,以牛最敏感。但不引起卵泡发育与排卵。

③对乳腺的作用。未经产或空怀干奶的母牛和母羊连续注射雌二醇,能促使乳房发育和泌乳;但对泌乳过程中的母畜给较大剂量的雌激素,可使泌乳停止。

④对代谢的影响。雌激素有蛋白同化作用,这种作用对反刍动物特别明显,但肉品中的雌激素残留对人有致癌的危险,已禁止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

⑤对抗雄激素的作用。能抑制公畜促性腺素的分泌,使精子生成发生障碍,性兴奋降低。

应用】①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可治疗胎衣不下,子宫蓄脓等。治疗马属动物子宫炎时,注射雌二醇,可能使子宫口松弛,更有利于冲洗液和内容物的排出。②应用缩宫素促进母畜分娩时,预先注射雌二醇,可提高缩宫素的效果。③雌二醇和孕酮并用可诱导泌乳。

孕激素

孕激素名黄体激素,主要由黄体所分泌,胎盘也能分泌孕激素。从黄体中分离出来的天然孕激素为黄体酮,也称孕酮,目前所用的主要为人工合成的代用品,如醋甲孕酮、醋甲地孕酮、氯地孕酮等。

 【作用】

①对子宫的作用。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黄体酮能继续使子宫粘膜充血、增重,腺体增生,为受精卵的植入(着床)作好准备,并保证妊娠正常进行。妊娠早期如果缺乏孕激素,易引起流产;可降低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减少其运动,使胎儿安全生长;能使子宫颈口关闭,并使分泌粘稠的黏液,防止精子通过。

②对卵巢的作用。大剂量黄体酮,通过负反馈作用,可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可对抗发情和排卵。一旦停药,动物又可出现发情。因此,利用本品可促使母畜同期发情。

③对乳腺的作用 能促进乳腺泡发育,为产后哺乳作好准备。

应用】用于预防孕激素不足引起的流产;母畜同期发情,便于人工授精,同期分娩;治疗牛的卵巢囊肿;抑制发情。

二、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

典型药物:

绒促性素(HCG)

【作用与用途】其作用与LH相似,能使成熟的卵泡排卵并形成黄体,延长黄体的持续时间,刺激黄体分泌孕酮。

主要应用于①诱导排卵,提高受胎率。②增强同期发情的排卵效果。③对于患卵巢囊肿并伴有慕雄狂的母牛,疗效显著。④治疗公畜性功能减退。

第二节 子宫收缩药

子宫收缩药:是一类能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由于药物作用的强弱和剂量的大小不同,可使子宫产生节律性收缩或强直性收缩,前者可用于产前催产,后者可用于产后出血或产后子宫复旧。

典型药物:

垂体后叶素

由猪、羊等动物的脑垂体后叶提取,内含两种激素,即缩宫素(催产素)和抗利尿素。

【作用】①对子宫的作用。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子宫收缩。

雌激素能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黄体激素则能抑制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妊娠初期黄体激素含量高,子宫对缩宫素不敏感。

缩宫素作用快,持续时间较短(停药后维持作用约20~30分钟)。对子宫体的兴奋作用较大,对宫颈作用较小。如果用量适当,可出现子宫节律性收缩加强,适于催产。

②对乳房的作用。缩宫素能能促进乳腺周围组织的收缩,松弛乳导管,便于乳汁排出。同时能促进垂体前叶加速分泌生乳素,促进速泌乳。

③抗利尿素的作用。抗利尿素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使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收缩,致血压上升(一般不用于临床);加强肠蠕动,提高膀胱平滑肌的张力。

用途】 ①催产。母畜分娩过程中,如果胎位正常,子宫颈已开放,而产出无力,可用小剂量缩宫素,加快分娩,但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危及胎儿及母畜生命。②产后子宫出血。③加速胎衣或死胎排出,促进子宫复旧。

缩宫素(催产素)

【作用与用途】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同垂体后叶素。主要用于引产、产前子宫收缩无力、产后出血、胎衣不下和子宫复旧不全等。

麦角新碱

【作用与用途】对子宫平滑肌有很强的选择性兴奋作用,持续时间2~4小时。与缩宫素的区别是对子宫体和子宫颈都有兴奋作用,剂量稍大即引起强直性收缩。故不宜用于催产或引产,否则会使胎儿窒息或子宫破裂。

主要用于产后子宫出血、子宫复旧、胎衣不下等。

【应用注意】孕畜忌用,临产前或已产但胎盘滞留尚未完全排出时禁用。本品不能与缩宫素合用。

第三节 前列腺素类

前列腺素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组织(红细胞除外)与体液中,它具有强大而广泛的生物活性,它对哮喘、鼻炎等的治疗,促进家畜发情、排卵及提高受胎率,治疗母牛持久性黄体不育症及终止早、中期妊娠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其中与生殖系统有关的是前列腺素E1、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和15甲基前列腺素F等。

第十三章 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药物

知识要点:

1.强心苷类药物的类别、结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作用机理、毒性和中毒解救、临床应用,常用强心苷类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2.血液凝固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特点,止血药与抗凝血药的分类,常用止血药与抗凝血药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3.贫血概念、种类,常用抗贫血药的作用与应用

4.常用血容量补充药,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和酸碱平衡调节药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血液循环系统药物的主要作用是能改变心血管和血液的功能。

第一节 强心苷

强心苷:是一类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提高心肌兴奋性,加强心肌收缩力,从而改善心肌功能的药物。

来源与分类强心苷的来源很广,主要从植物中提取。我国含有强心苷的植物很多,如洋地黄、毒毛旋花、夹竹桃、羊角拗、铃兰、万年青、福寿草、罗布麻等。

理化性质强心苷由苷元(配基)和糖两部分结合而成,各种强心苷元有着共同的基本结构,都是由甾核和一个不饱和内酯环所构成。强心苷含有1~4个糖分子,除葡萄糖外,都是稀有的糖如洋地黄毒糖等。

药理作用各种强心苷作用性质基本相同,只是在作用强弱、快慢和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

1. 对心脏的作用

(1)加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强心苷能选择性地加强心肌收缩力,这是一种对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

(2)减慢心率和房室传导。强心苷对心功能不全患畜的心率和节律的主要作用是减慢窦性心率(负性心率作用)和减慢房室冲动传导。

(3)对心电图的影响。

(4)对肾脏的作用(利尿作用)。

作用机理

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力的机理与心肌细胞内Ca2+数量的增加有关。

毒性

1. 胃肠道反应: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

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常表现为视觉障碍、精神扰乱、倦怠、肌肉无力等。

3. 心脏反应心脏反应:是强心苷中毒的危险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中毒的解救

首先应停药,并仔细观察动物反应。然后根据心脏反应性质,确立诊断后选用下列药物治疗:

1.钾盐2. 阿托品

3.依地酸二钠 4.苯妥英钠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也用于某些心律失常。

1.缓给法:适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的病畜。将全效量分为8剂,每8h内服一剂。首次投药量为全效量的1/3,第二次为全效量的1/6,第三次及以后各次为全效量的l/12。

2.速给法:适用于病情较重、较急的患畜。首次内服全效量的l/2,6h后内服全效量的1/4,以后每隔6h内服全效量的1/8。维持量必须根据病情作适当调整,一旦发现毒性反应,应立即停药,并作适当处理。

在病情严重或不适于内服的情况下,可用洋地黄毒苷注射液静脉注射。

洋地黄、洋地黄毒苷禁用于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及主动脉闭锁不全等症。

典型药物: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毒毛花苷K。

第二节 止血药与抗凝血药

一、血液凝固系统概述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概述

三、止血药

止血药(促凝血药)是指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止血药主要防治各种出血,如外伤性出血、手术或其他疾病(肝脏疾病、肝素中毒、血液凝固障碍、过敏反应等)所致的出血。动物机体慢性出血可致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可致低血压、缺氧甚至休克等一系列症状,故止血是相当重要的。但由于出血的原因很多,各种止血药的作用机理也各不相同,在临床诊断上应根据出血原因、药物作用、临床症状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制止大血管出血应采取缝合、包扎、压迫等方法;毛细血管和静脉渗血或凝血机制障碍等引起的出血,除对因治疗外,还应适当应用止血药。

根据止血药的作用与应用,可分全身止血药局部止血药

全身止血药的作用机理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直接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加强其收缩功能,维持其完整性;②促进凝血因子的活性,加速血液凝固过程;③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典型药物:维生素K、酚磺乙胺、氨甲环酸、肾上腺素色腙、吸收性明胶海绵。

四、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是通过干扰凝血过程中凝血因子,延缓血液凝固时间或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的药物。

抗凝血药可用于输血或化验室血样检查(体外抗凝),也可用于体内有血栓形成倾向的疾病(体内抗凝血)。常用抗凝血药有枸橼酸钠和肝素。

典型药物:肝素、枸橼酸钠。

第三节 抗贫血药

抗贫血药是指能增进机体造血机能,补充造血的必需物质,改善贫血状态的药物。

单位体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时,就称为贫血。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一个综合征。

贫血的种类很多,病因各异,治疗药物也不同。临床上按病因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等的缺乏也可导致动物的巨幼红细胞贫血,也要注意在预防和治疗时的补充和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抗贫血药。

典型药物: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富马酸亚铁、右旋糖酐铁。

第四节 体液补充药与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药

体液构成了动物机体生存所必需的内环境,约占成年动物体重的60~70%,分为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和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

在很多疾病过程中,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创伤或休克时,体液平衡常被破坏,导致机体脱水、缺盐和酸碱中毒等一系列变化,影响正常机能活动,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一、血容量补充药

典型药物:右旋糖酐。

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

典型药物:氯化钠、氯化钾、葡萄糖。

三、酸碱平衡用药

典型药物:碳酸氢钠、乳酸钠、氯化铵等。

第十四章调节组织代谢与促生长药物

知识要点: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构效关系、生理作用,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范围、不良反应和应用注意事项

2.维生素的种类、对动物机体的作用及应用

3.各种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作用与应用

4.组胺的作用,抗组胺药的类别、体内过程、作用机理及应用

5.常用化学促生长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调节组织代谢与促生长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常量与微量元素类药物、组胺和抗组胺类药物和化学促生长药物。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一、概 述

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其主要生理功能可分为两类:

1.盐皮质激素:这一类在临床上实用价值不大。

2.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以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为代表,主要影响糖和蛋白质代谢,而对水盐代谢影响较小。糖皮质激素在药理上具有很强的抗炎等多方面的功能,临床上应用广泛,通常所称皮质激素即指这类激素。

构效关系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

超生理需要的大剂量有以下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对各种致炎因素(如细菌性、化学性、机械性和免疫性)引起的炎症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属于非特异性抗炎、但不抗菌。

其抗炎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内水解酶的释放,还能阻止磷脂酶A2的激活,从而抑制致炎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以及前列腺素的形成。

(2)提高血管对儿茶酚胺类的敏感性,使血管收缩,小血管张力提高,使局部充血减轻并减少渗出;同时,能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性,减少组织胺的释放,从而减轻血管扩张并降低血管通透性,同样减少渗出,减轻肿痛。

(3)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的募集。糖皮质激素有阻止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抗炎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4)能直接抑制肉芽组织中纤维母细胞DNA的合成,阻碍其分裂和增生,减少胶原沉积,减轻炎症组织的粘连和瘢痕。因抑制肉芽组织的形成,故妨碍伤口愈合。

2.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对免疫过程的许多环节都有抑制作用。

3.抗内毒素与退热作用皮质激素能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减轻各种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4.抗休克作用

(1)大剂量的皮质激素可阻断α-受体,使痉挛收缩的血管扩张和兴奋心脏收缩。

(2)降低血管对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等)的敏感性,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休克状态。

(3)稳定溶酶体膜,防止酸性蛋白水解酶的释放。

5.对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使血糖升高和肝糖元增加。

(2)蛋白质代谢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长期大量应用,可致肌肉萎缩,生长停滞,伤口愈合迟缓。

(3)脂肪代谢

(4)水盐代谢

临床应用

1.各种急性炎症如关节炎、腱鞘炎以及各种非特异性眼炎(结膜炎、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等,一般多局部用药,能迅速消除炎症。

2.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肌肉、关节风湿病,特别是风湿病急性期效果较好。

(2)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蹄叶炎、药物治疗反应和严重输血反应休克等可采用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3.严重毒血症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腹膜炎、产后子宫炎以及各种败血症,可迅速缓解症状,有助于病畜渡过危险期,但必须配合有效的抗菌药物。

4.抗休克如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等均有一定的有利影响。以早期大剂量短时间应用为宜。抗休克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皮质激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代谢性疾病对牛酮血症、羊妊娠毒血症均有显著疗效。

6.引产近年来皮质激素开始用于母畜引产。对于怀孕后期的母畜给予地塞米松,牛、羊、猪一般可在48h内分娩,使母畜产仔同期化,达到同期分娩,利于生产管理。

不良反应

1.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2.诱发或加重感染

3.停药后的不良反应

(1)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反跳现象

注意事项

无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骨软症、骨折、创伤修复期、妊娠期、疫苗接种期以及变态反应诊断期禁用,角膜溃疡亦不用,各种手术后慎用。

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醋酸可的松、氢化可的松、醋酸泼尼松、氢化泼尼松、地塞米松、氟轻松、倍他米松等。

第二节 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需的一类特殊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维生素是构成动物体酶系统的辅酶(或辅基)成分,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但它并不供给能量,也不是构成组织或器官的原料。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每日需要量仅以毫克或微克计算,却在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在营养上是不可缺少的,缺乏时就可引起特定的维生素缺乏症,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动物死亡。

必须指出,维生素摄入过多,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会造成维生素过多症,甚至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

目前已知的维生素约20余种,其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为了使用和研究方便,人们通常按溶解性区分为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一、脂溶性维生素

常用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二、水溶性维生素

常用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泛酸钙、烟酰胺和烟酸。

第三节 常量与微量元素类药物

一、常量元素 如钙、磷、钠和钾等。

二、微量元素 如硒、钴、铜、锌、锰等。

第四节 组胺和抗组胺类药物

一、概述与组胺的作用

组胺即组织胺,广泛存在于机体细胞和组织中,尤以各种组织的肥大细胞中为最多,在胃肠道黏膜层和神经组织中,也有较大量的组胺存在。组胺的效应是通过兴奋靶细胞上的组胺受体而发生的。现在已知组胺受体可分为H1受体、H2受体和H3受体。H1受体兴奋时,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扩张,血浆渗出随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增加,血压下降,支气管、胃肠道和子宫平滑肌收缩,称为H1效应;H2受体兴奋时,胃酸分泌增加,心率加快,称为H2效应。

二、抗组胺药作用机理

抗组胺药是和组胺竞争体内组胺受体,从而阻断组胺作用的。根据它们作用的受体不同,可分为H1受体阻断药和H2受体阻断药两类。

化学结构

体内过程

作用机理

抗组胺药能不同程度地对抗组胺药引起的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也能部分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这种对抗作用是由于抗组胺药在体内与组胺争夺组胺受体产生竞争性抑制所致。

三、抗组胺药的应用

抗组胺药主要适用于药物、血清等引起的皮肤、黏膜的过敏性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等。

组胺受体效应及抗组胺药的效应

组胺受体

器官效应

抗组胺药效应

H1

肠道:收缩

支气管:收缩

血管:扩张

冠状血管:扩张

心房肌:收缩加强

房室交界:传导减慢

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吡胺、曲吡那敏,用于皮肤、黏膜过敏反应疾病的治疗。

作用强度及时问:氯苯吡胺>异丙嗪>曲吡那敏>苯海拉明。

中枢抑制作用:异丙嗪>苯海拉明>曲毗那敏>氯苯毗胺

H2

胃壁细胞:胃液分泌增加

血管:扩张

冠状血管:扩张

心房肌:收缩加强

窦房结:心率加快

常用典型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曲吡那敏等。

第五节 化学促生长药物

常用化学促生长药物:二氢吡啶、盐酸甜菜碱和氯化胆碱。

第十五章 抗病原体药概论

知识要点:

1.抗病原体药概念、分类,危害畜禽的常见病原体及危害,化疗、化疗药、化疗指数概念

2.机体、化疗药与病原体的相互关系(化疗三角)

3.抗菌(虫)活性、抗菌(虫)谱、抗菌效价、抗菌后抑制效应

4.耐药性概念,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耐药性的遗传,化疗药对机体免疫反应和维生素平衡的影响,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

教学内容:

一、概述

抗病原体药:是指能在体内外选择性地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药物。由于常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又称抗感染药

危害畜禽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病毒、衣原体、霉形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

抗病原体药包括化学治疗药、消毒药和杀虫药

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体及癌细胞,以消除或缓解由其引起的疾病,简称化疗。用于化学治疗的药物称为化学治疗药物,简称化疗药。

化疗指数: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和感染动物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LD50/ED50)。化疗指数大,表明化疗药的疗效高,毒性小。

第二节 机体、化疗药与病原体的相互关系

化疗三角”

药物、病原体、机体的相互关系

一、化疗药的抗病原体作用

(一)抗菌(虫)活性化疗药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能力称抗菌(虫)活性。

(二)抗菌(虫)谱化疗药的作用范围称抗菌(虫)谱。

(三)抗菌效价抗菌药的抗菌作用强度称为抗菌效价。效价一般用重量(mg或μg)或单位(IU)表示。

(四)抗菌后抑制效应当病原微生物在接触药物后,即使未被立即杀灭,亦可在其后一定时间内失去增殖能力,使用药间期延长,这种现象称抗菌后抑制效应。

二、病原体对化疗药的耐药性

耐药性:病原体与化疗药长期反复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甚至失效的现象。

交叉耐药性:当某一种病原体对某一种化疗药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结构类似的化疗药也同样具有耐药性,这种现象称为交叉耐药性。

(一)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1.产生灭活酶耐药菌产生的灭活酶分为水解酶和合成酶两类。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能使青霉素β-内酰胺环水解破坏而失效。合成酶,如乙酰化酶、磷酰化酶、核苷酸酰化酶等;影响氨基苷类的转移酶,能将乙酰基转移到庆大霉素结构上,将ATP转移到链霉素上,使药物失去活性。

2.结合部位构型改变如链霉素的作用点是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上的P10蛋白质,耐药菌由于染色体基因的改变,致使P10蛋白质发生构型的改变,不能再与链霉素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3.胞浆膜通透性降低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对四环素类、氨基苷类产生耐药性,是由于膜通透性改变,药物跨膜转运减少,不能在菌体内聚积到有效的抗菌浓度所致。

4.改变代谢途径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耐药菌在代谢中能产生大量PABA,或能自身合成叶酸。

5.产生外排系统对四环素类耐药的细菌在胞浆膜上可产生“四环素泵”,把菌体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对喹诺酮类耐药的细菌细胞膜上也存在外排系统,能将药物从菌体内排出。

(二)耐药性的遗传细菌不与药物接触,也会具有耐药性,这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1.通过染色体内基因

2.通过染色体外基因

三、化疗药对机体免疫反应和维生素平衡的影响

(一)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二)对维生素平衡的影响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

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属于这种作用类型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杆菌肽等。

2.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属于这种作用方式而呈现抗菌作用的抗生素有两类:一是多肽类,如多黏菌素等;二是多烯类,如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

3.抑制细菌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多种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但它们的作用点有所不同。①能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呈可逆性抑制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②能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菌的抗生素如四环素能阻止氨基酰tRNA向30S亚基的A位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③能与30S亚基结合的杀菌药有氨基苷类抗生素(链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4.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核酸具有调控蛋白质合成的功能。新生霉素、灰黄霉素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C、放线菌素)、利福平等可抑制或阻碍细菌细胞DNA或RNA的合成。磺胺类与甲氧苄啶(TMP)可妨碍叶酸代谢,最终影响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第十六章 合成抗菌药

知识要点:

1.喹诺酮类药物的理化性状、构效关系、抗菌作用、作用机理、体内过程、量效关系、相互作用、耐药性与不良反应,常用喹诺同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2.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历史、分类、理化性状、构效关系、抗菌作用、作用机理、耐药性、体内过程、不良反应与用要注意,常用磺胺类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3.二氨嘧啶类抗菌增效剂常用药物TMP、DVD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与应用

4.喹噁啉类、硝基呋喃类、硝基咪唑类、有机胂类等合成抗菌药常用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喹诺酮类

一、概 述

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吡啶酮酸类抗菌药。目前常用的为第三代,即氟喹诺酮类药物。

理化性状

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在水或乙醇中极微溶解,易溶于酸性或碱性溶液。

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抗菌作用与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强效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动物的霉形体和细胞内病原菌如布氏杆菌和衣原体也有杀灭作用,尤其对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喹诺酮类药物可广泛应用于上述病原体所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肠道、胆道及浅表性软组织感染和耳鼻感染。

作用机理

喹诺酮类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发挥其抗菌作用的。主要是药物进入细菌细胞内,与DNA和控制细菌DNA超螺旋结构的DNA回旋酶的亚单位A三者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酶的效应,而DNA回旋酶参与DNA复制的全过程,且与DNA的转录、重组、修复密切相关。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合成(复制)停止,导致细菌死亡。由于细菌细胞的DNA呈裸露状态(原核细胞),而动物细胞的DNA呈包被状态(真核细胞),故本类药物易进入菌体并直接与DNA相接触而呈选择性作用。

体内过程

氟喹诺酮类药物内服后吸收迅速,且生物利用度较高,而食物对其吸收的影响不大。

量效关系

双相效应或矛盾效应,即在1/4MIC~MBC(最小杀菌浓度)范围内,其抑制细菌DNA合成的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而迅速增强,以后渐趋坪值,而在大于MIC时,杀菌作用逐渐减弱,呈双相变化。

药物相互作用

(1)本类药物不能与利福平、氯霉素等DNA、RNA及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联合应用。

(2)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血药在肝中代谢,使上述药物浓度升高引起不良反应。

(3)制酸药(如氢氧化铝、碳酸氢钠)以及抗胆碱药、H2受体阻断药等能降低胃液酸度,使本类药物吸收减少,即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最高血药浓度明显降低,所以应避免与上述药物同时服用。

(4)金属离子如钙、铁等可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生成络合物,妨碍吸收而降低其全身抗感染作用。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内服前后2h内不要使用钙、铁制剂,更不得同时使用。

耐药性与不良反应

细菌对本类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机制有三点:(1)细菌DNA螺旋酶亚基A或拓扑异构酶变异;(2)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下降使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减少;(3)药物主动外排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

3种机制同时并存且此类药物作用机制大都相同,因此可出现交叉耐药性。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小,主要表现在: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反应;可损害幼龄动物的软骨和骨骼发育,引起跛行和疼痛:在酸性尿中溶解度低,易形成结晶而损害肾功能。因而对幼龄动物和肾功能衰竭的动物尽可能不用此类药物,如必须用药则应减量。

典型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沙拉沙星、氟甲喹等。

第二节 磺胺类与二氨嘧啶类

概 述

磺胺药是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磺胺药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较低,但仅能抑菌,且易产生耐药性。1969年发现甲氧苄啶与磺胺药合用时,抗菌作用显著增强,使磺胺药的应用更加广泛。

性状

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水中溶解性差,在稀碱溶液中易溶;其钠盐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构效关系

磺胺药的基本结构是磺胺,其分子中含有苯环、对位氨基和磺酰胺基。一般说来,只有保持了游离对位氨基时才有抗菌活性;氨基端取代的化合物须在体内解离,使氨基游离才有抗菌活性;取代磺酰胺基上的氢原子,可以得到许多抗菌效力更强的磺胺药。

抗菌作用与抗菌谱

与抗生素相比,磺胺类药物抗菌谱广,但抗菌作用一般较弱,主要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一般无杀菌作用。对磺胺药高度敏感的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等;中度敏感的有葡萄球菌、鼻疽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巴氏杆菌、布鲁氏菌、产气荚膜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李氏杆菌等;某些放线菌和猪痢疾密螺旋体磺胺药也敏感;此外,一些磺胺药还可抑制某些原虫,如球虫、弓形虫等。

作用机理

磺胺与PABA的结构极为相似,因而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合成;或者形成以磺胺代替PABA的伪叶酸,最终使核酸合成受阻,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抑菌作用。

临床应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以及某些放线菌、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对某些原虫病(球虫病、弓形虫病)也有效。

耐药性

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都可以产生耐,药性。为了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在应用磺胺药时,必须有针对性地选药,避免滥用,并给予足够的剂量(如首次应用时,剂量加倍)。如发现细菌有耐药性,应立即改用其他抗微生物药物。

体内过程 磺胺药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特点。

不良反应与用药注意

在合理应用本类药物时,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对体弱、幼龄家畜,或长期及大剂量用药时,则有可能出现。其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血液系统反应(贫血、白细胞减少、维生素缺乏及出血性素质)、泌尿系统反应(肾功能损害,表现少尿或无尿、血尿)、体温升高等,一般在停药后即可逐渐消失。磺胺药配合等量碳酸氢钠应用,并增加饮水量,就可以减少或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反应严重时,除停止用药外,还应立即内服或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等,以促进磺胺药的排泄。

磺胺类药物根据内服吸收难易程度及用途,分为三类:

1.肠道易吸收磺胺药

2.肠道难吸收磺胺药

3.外用磺胺药

典型药物: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噁唑、磺胺甲噁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脒、酞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等。

二氨嘧啶类抗菌增效剂

二氨嘧啶类是一类广谱抗菌药,因能显著增强磺胺药和多种抗生素的疗效,又称为抗菌增效剂。常用的有甲氧苄啶(TMP)和二甲氧苄啶(DVD)。

二氨嘧啶类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妨碍细胞核酸的合成。它与磺胺药分别作用于细菌叶酸合成代谢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双重阻断作用),因而能增强磺胺药的抗菌作用。二氨嘧啶类对动物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极弱(仅为敏感菌的五万分之一至六万分之一),故毒性很小。

典型药物:甲氧苄啶(TMP)、二甲氧苄啶(DVD)。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

一、喹噁啉类

典型药物:乙酰甲喹、喹乙醇。

二、硝基呋喃类

抗菌作用具有广谱抗病原体作用,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某些真菌及原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属的抗菌作用较强。连续应用亦不产生耐药性。当病原体对磺胺药和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后,对硝基呋喃类仍敏感,且抗菌作用不受血液、脓汁、组织分解产物及粪便的影响。

临床应用

呋喃唑酮内服吸收很少,仅用于肠道感染。

呋喃妥因吸收快、排泄快,血药浓度低,但尿药浓度高,是有效的泌尿道抗感染药。特别适用于大肠杆菌、粪链球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

呋喃西林在本类药中毒性最大,不适于全身用药。主要作外用消毒剂,用于各种局部炎症和化脓性感染,组织刺激性小。

不良反应

硝基呋喃类的毒性较一般兽用抗生素稍强。家禽(尤其是雏鸡、雏鸭)对呋喃类敏感。中毒时,可呈现呆滞,羽毛蓬乱,厌食,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影响增重,重者惊厥而死。

典型药物:呋喃唑酮(痢特灵)、呋喃妥因、呋喃西林、硝呋烯腙。

三、硝基咪唑类

硝基咪唑类是一类具有抗原虫和抗菌活性的药物,同时还具有抗厌氧菌的作用。

典型药物:甲硝唑、地美硝唑。

四、有机胂类

有机胂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促生长剂,主要用于促进猪、鸡生长;也可用于预防鸡球虫病。

典型药物:洛克沙胂、氨苯胂酸。

五、其他合成抗菌药

常用药物:小檗碱、牛至油、乌洛托品。

第十七章 抗生素

知识要点:

1.抗生素定义、来源、用途、类别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类别、构效关系,重要药物的抗菌机理、药理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耐药特点等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药物的抗菌机理、药理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耐药特点等

4.林可胺类抗生素常用药物的抗菌机理、药理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耐药特点等

5.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抗生素常用药物的抗菌机理、药理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耐药特点等

6.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抗生素常用药物的抗菌机理、药理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耐药特点等

7.主要抗支原体的抗生素常用药物的抗菌机理、药理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耐药特点等

8.抗真菌抗生素常用药物的抗真菌机理、药理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耐药特点等

9.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从某些放线菌、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得到、能选择性的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一类化学物质。

抗生素来源 微生物发酵、半合成和人工全合成。

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除可治疗许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外,部分品种尚具有抗寄生虫、抗病毒和抗肿瘤的作用,甚至有些抗生素能刺激动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与增产。

抗生素类别

(一)、根据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要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2)主要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多黏菌素等。

(3)广谱抗生素 如四环素类和酰胺醇类。

(4)抗真菌的抗生素 如制霉菌素、灰黄霉素、两性霉素等。

(5)抗寄生虫的抗生素如伊维菌素、潮霉素B、越霉素A、莫能菌素、马杜米星等。

(6)抗肿瘤的抗生素 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等。

(7)用做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饲用抗生素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生长性能的作用,如杆菌肽锌、维吉尼霉素等。

(二)、根据化学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⑴β-内酰胺环类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⑵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小诺霉素、安普霉素等。

⑶四环素类 包括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⑷ 酰胺醇类 包括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⑸大环内酯类 包括红霉素、吉他霉素、泰乐菌素等,

⑹林可胺类 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⑺多肽类 包括杆菌肽、多黏菌素等。

⑻多烯类 包括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

⑼ 聚醚类 包括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米星、拉沙洛西等。

⑽含磷多糖类 黄霉素、大碳霉素等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

第二节 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生素

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生素包括: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林可胺类、磷酸化多糖类等。

1. 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又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前者的优点是杀菌力强、毒性低、价廉,但存在抗菌谱较窄、易被胃酸和β-内酰胺酶水解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等缺点。在兽医临床上最常用的是青霉素G;后者具有耐酸、耐酶和广谱等特点。

(1)天然青霉素:由青霉菌的培养液中取得,主要含青霉素F、G、X、K和双氢F五种,其中以青霉素G性质最稳定、作用最强、产量最高,是应用最多的一种青霉素。

青霉素G

又称苄青霉素。属弱有机酸,性质稳定,难溶于水,其钠、钾盐则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不稳定、不耐热,室温中24小时大部分即被分解,并可产生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等致敏物质,故常制成粉针剂,临用时用注射用水溶解。遇酸、碱、醇、氧化剂、重金属离子及青霉素酶等均可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破坏而失效。

【抗菌机理】 青霉素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基本成分粘肽的合成。粘肽是含有五肽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萄糖胺在转肽酶催化下交叉连接所形成的多聚体。因青霉素类结构中含有与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最后二肽——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相似的β-内酰胺环。它能与合成粘肽所需的转肽酶结合而使酶失活,从而阻止粘肽的交叉连接,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渗透屏障作用,于是水份向细菌的高渗细胞浆中不断内渗,导致菌体膨胀、变形,最后破裂、溶解死亡。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提示以下几点:①对生长繁殖期的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弱。因为前者需要不断地合成新的细胞壁,而后者已经合成的细胞壁不受影响。②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因其细胞壁厚(150~200Å),含粘肽多(占细胞壁的65~95%),且细胞浆渗透压也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2.5MPa)。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差,除了因其细胞壁薄(75~120Å)、含粘肽少(占细胞壁的1~10%)、细胞浆渗透压低(如大肠杆菌为0.3~0.5MPa)外,还能产生青霉素酶破坏青霉素。③应用于疾病的早、中期。因此时细菌正处于生长繁殖的旺盛时期。④对人和畜禽毒性小,因人和畜禽细胞无细胞壁。

作用与用途】青霉素G对“三菌一体”,即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高度敏感,常作为首选药。

临床上主要用于对青霉素G敏感的病原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如马腺疫、坏死杆菌病、炭疽病、破伤风、恶性水肿、气肿疽、猪丹毒、牛肾盂肾炎、各种呼吸道感染、乳腺炎、子宫炎、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用于家禽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螺旋体病、禽霍乱、霉形体病。

耐药性】多数细菌对青霉素G不易产生耐药性,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与青霉素长期反复接触后,能产生并释放大量的青霉素酶(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而失效。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可采用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等进行治疗。

不良反应】青霉素G的毒性极小,其不良反应除局部刺激性外,主要是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进行对症治疗。反应严重的,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抢救。

(2)半合成青霉素:是以青霉素G结构中的母核为原料,连接不同的侧链而合成的一系列衍生物,它们具有耐酸、耐酶、广谱等特点。

A.耐酸青霉素如青霉素V(苯氧青霉素)、苯氧乙青霉素等,可供内服,耐酸但不耐酶。兽医临床应用的主要是青霉素V

B.耐酶青霉素是一类青霉素酶不能破坏的品种。包括异噁唑类青霉素和乙氧萘青霉素。异噁唑类青霉素包括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以及氟氯青霉素等。本类青霉素有以下特点:①不易被青霉素酶水解,对耐药金葡菌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可作为首选药),也可用于治疗乳牛葡萄球菌性和化脓棒状杆菌性乳腺炎等;②抗菌谱较窄,与青霉素G相似,对青霉素G敏感菌的抗菌效力不及青霉素G;③多数品种耐酸,可内服。

C.广谱青霉素除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杀菌作用外,本类药物还可穿透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磷脂外膜和脂蛋白,影响阴性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故对阴性菌也有杀菌作用。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及羧苄西林等。

氨苄西林

又称氨苄青霉素、安比西林。

作用与用途】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毒性极低。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力与青霉素G相似或稍弱,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主要用于对其敏感的细菌所引起的肺部、肠道和尿道感染,如幼驹肺炎、犊牛白痢、仔猪白痢、鸡白痢、禽伤寒、猪胸膜肺炎、猫传染性腹膜炎等。

阿莫西林

又称羟氨苄青霉素。

作用与用途】抗菌谱、临床应用与氨苄西林相似,但抗菌作用较氨苄西林快而强。本品不耐青霉素酶,对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但可与耐青霉素酶的新青霉素Ⅱ(苯唑西林)合用,以治疗耐药金葡菌感染。细菌对本品与氨苄西林之间有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本品内服时,血浓度较氨苄西林为高,且受食物的影响很小,吸收后体内分布广,在胆汁和尿液中浓度较高,临床上应用于呼吸道、尿路、皮肤软组织和肝胆系统感染,如与强的松等合用,对治疗牛、猪的乳腺炎-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症效果极佳

2.头孢菌素类:又称先锋霉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也属于具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少等优点。可分为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由于价格昂贵,国内外兽医主要应用的是第一代头孢菌素。

抗菌作用】抗菌谱与广谱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螺旋体有效。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耐药金葡菌)作用强于第二、三代,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稍差。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头孢呋肟)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相似或稍差,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强于第一代,但弱于第三代;对部分厌氧菌有效。第一、二代均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但比第一、二代弱;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尤其对绿脓杆菌、肠杆菌属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目前仅用于贵重动物,宠物为主。主要对耐药金葡菌几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牛乳腺炎和预防术后败血症等。

不良反应】 与青霉素G偶尔有交叉过敏反应。

3.大环内酯类:是一类弱碱性化合物,主要有红霉素、泰乐菌素、泰牧菌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及北里霉素等,兽医临床常用的是红霉素和泰乐菌素。

红霉素

作用与用途】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炭疽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本品易产生耐药性),对革兰氏阴性菌如流感杆菌、巴氏杆菌、布氏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也有效,对某些分枝杆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某些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子宫内膜炎等)和鸡的慢性呼吸道感染等。

耐药性】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不持久,停药数月后可恢复敏感性。

应用注意】本品对新生仔畜毒性大,内服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依托红霉素与琥乙红霉素有一定的肝毒性。

泰乐菌素

作用与用途】本品是一种畜禽专用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有抑制作用,对霉形体有特效。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较红霉素稍弱,与本类抗生素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鸡的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气囊炎、滑液性关节炎、猪霉形体肺炎,对其他感染如山羊胸膜肺炎、母羊流产、猪的弧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子宫炎和螺旋体病等,也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用作牛、猪、禽的饲料药物添加剂,能促进增重和提高饲料效益。

应用注意】本品有较强的局部刺激性。注意本品不能与聚醚类抗生素合用,否则导致后者的毒性增强。

4.林可胺类:主要有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本类抗生素的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而较窄,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G株)、链球菌、炭疽杆菌等对本类敏感,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以及霉形体属均耐药,此点有别于红霉素。对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红霉素存在部分交叉耐药性。

第三节 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生素

作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生素主要有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

1.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化学结构中均有氨基糖分子与甙元结合而成的苷。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和在兽医上应用较多的大观霉素、安普霉素、新霉素等。其共同特点是:

①化学结构中含有多个氨基或胍基碱性基因,是较强的有机碱,能与酸成盐,常用其硫酸盐。

②内服难吸收,仅用于肠道感染;注射给药吸收良好,可用于全身感染。

③抗菌谱极相似,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

④有相似的不良反应,如对前庭神经、听神经和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⑤相互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链霉素

抗菌作用】抗菌谱较青霉素广,主要是对结核杆菌和多种革兰氏阴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鸡痢疾杆菌、鸡副伤寒杆菌、嗜血杆菌、亚利桑那菌均敏感。对鸡败血霉形体也有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对钩端螺旋体、放线菌等也有效。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对本品敏感的细菌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如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白痢、乳腺炎、子宫炎、败血症和鹅卵黄性腹膜炎等;巴氏杆菌引起的牛出败、犊肺炎、猪肺疫和禽霍乱等;钩端螺旋体病、放线菌病、伤寒、副伤寒、禽传染性鼻炎、幼禽溃疡性肠炎等。此外,也可用于控制乳牛结核病的急性发作等。

卡那霉素

抗菌作用】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包括结核杆菌在内)都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革兰氏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较敏感,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敏感性较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约与庆大霉素相等。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大肠杆菌最敏感,肺炎杆菌、沙门氏杆菌、巴氏杆菌、变形杆菌等近似,对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低于庆大霉素。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禽霍乱、雏白痢、鹅卵黄性腹膜炎、坏死性肠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乳腺炎等。对猪喘气病、猪萎缩性鼻炎也有一定疗效。

庆大霉素

抗菌作用】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都具有较强的抑菌或杀菌作用,特别是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有显著疗效。对结核杆菌和霉形体等也有效。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所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败血症、乳腺炎等。对禽慢性呼吸道病、坏死性皮炎和肉垂水肿等均有效。治疗犊败血症型、毒血症型和肠炎型大肠杆菌病有高效,对大肠杆菌性、金葡菌性或链球菌性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乳腺炎也有效。

阿米卡星

抗菌作用】半合成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与庆大霉素相似,对大肠杆菌、变形球菌、克雷伯氏杆菌、枸橼酸杆菌、肠杆菌的部分菌株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于结核杆菌、金葡菌(包括耐药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本品的耐酶性能较强,当微生物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后,对本品还常敏感。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对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消化道、尿道、呼吸道、腹腔、软组织、骨和关节、生殖系统等部位的感染以及败血症等。

新霉素

抗菌作用】抗菌谱广,抗菌作用与卡那霉素相似,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及部分阳性菌、放线菌、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都有抑制作用。内服后难以吸收,在肠道发挥抗菌作用;肌内注射后吸收良好,但因本品毒性大,一般不作注射给药。

临床应用】可内服用于治疗各种幼畜的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杆菌病(幼畜白痢);子宫或乳腺内注入,治疗子宫炎或乳腺炎;外用0.5%水溶液或软膏,治疗皮肤、创伤、眼、耳等各种感染。此外,也可气雾吸入,用于防治呼吸道感染。

大观霉素

抗菌作用】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都有效,主要适用于对青霉素、四环素耐药的病例,对霉形体也有效。内服后不吸收,在肠道发挥抗菌作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良好,全部从尿排泄。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犊牛爆发性都布林沙门氏菌感染,猪、犊、禽的大肠杆菌感染,禽类各种霉形体感染和猪、禽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

2. 多肽类:本类抗生素包括多黏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多黏菌素类抗生素有A、B、C、D、E五种成分。兽医临床应用的有多黏菌素A、多黏菌素E(抗敌素)、多黏菌素M三种,前两种供全身应用,后一种主要外用。

抗菌作用】窄谱杀菌药,抗菌作用强,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敏感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布氏杆菌、弧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尤其对绿脓杆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临床应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控制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主要治疗大肠杆菌性肠炎及对其他药物耐药的菌痢。同时可促进畜禽的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

第四节 广谱抗生素

本类药物抗菌谱极广,除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效外,对其他病原菌如立克次体、衣原体、霉形体、螺旋体以及某些原虫等都有抑制作用,故称广谱抗生素。

常用药物有四环素类和酰胺醇类药物。

1.四环素类:分天然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去甲金霉素)和人工半合成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美他环素、米诺环素等)。兽医临床常用的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多西环素。其抗菌活性大小顺序为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多西环素(脱氧土霉素)>美他环素(甲烯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

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多西环素

常用其盐酸盐,性质较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性质不稳定,宜现用现配。

抗菌作用】抑菌性抗生素,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均有效,对立克次氏体、衣原体、霉形体、螺旋体及某些原虫等都有抑制作用。其抗菌作用的特点是: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较显著,作用强度仅次于青霉素,而且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抑制作用较链霉素弱,对伤寒、副伤寒杆菌的作用不及氯霉素;但对立克次氏体的作用较氯霉素强。本类药物的抗菌谱基本相同,但对敏感微生物的作用强度各有差异;四环素对大肠杆菌作用较强;土霉素对原虫、立克次氏体作用较好;多西环素对多数细菌的作用强于四环素。

耐药性】细菌对四环素类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但与半合成四环素类之间的交叉耐药性尚不明显。

临床应用】①全身感染:如霉形体引起的牛肺炎、猪喘气病、鸡慢性呼吸道病,巴氏杆菌引起的牛出败、猪肺疫、鸡霍乱,大肠杆菌或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下痢等;②局部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子宫感染;③原虫病:如牛焦虫病、边虫病、猪附红体病等。

不良反应】 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和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

2.酰胺醇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是一类广谱、高效抗生素。目前兽医临床常用的是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

作用与用途】畜禽专用抗生素。其抗菌活性是氯霉素的5~10倍;对氯霉素、甲砜霉素、阿莫西林、金霉素、土霉素等耐药的菌株仍有效。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和水产动物的各类细菌性疾病,尤其对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疗效显著,如用于牛的呼吸道感染、乳腺炎,猪的胸膜肺炎、黄痢、白痢,鸡的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传染性鼻炎,鱼、虾、蟹鲍、贝等的烂鳃病、红腿病、甲壳溃疡等

应用注意】本品不良反应少,不引起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有胚胎毒性,故妊娠动物禁用。

第五节 主要抗霉形体的抗生素

畜禽霉形体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我国畜禽的霉形体感染也同样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国内外常以抗生素作为防治畜禽霉形体感染的主要措施。

典型药物:泰乐菌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泰妙菌素等。

泰乐菌素

来源与性状】系从弗氏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获得,微溶于水,其盐类易溶于水,水溶液在25℃、pH值5.5~7.5时稳定。兽医临床常用其酒石酸盐和磷酸盐。

体内过程】内服可被吸收,但皮下注射的血药浓度一般比内服大2~3倍,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也长,故临床用药以注射为宜。排泄途径主要为肾脏和胆汁。

药理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阴性菌、螺旋体、霉形体等有抗菌作用,对霉形体特别有效。敏感菌对本品可产生耐药性,并和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交叉耐药现象。铁、铜、铝可与本品形成络合物使本品失效。

临床应用】泰乐菌素用于预防和治疗鸡霉形体病,对其他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肠炎、肺炎、乳腺炎、子宫炎和螺旋体病等,也有治疗作用。还可用作猪的饲料添加剂。

毒性小,鸡用药后有暂时性颜面肿胀;肌内注射有局部刺激作用;猪用药后有时出现直肠水肿、部分脱肛和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停药后逐渐消失。

应注意与聚醚离子载体类抗生素抗球虫药有配伍禁忌。

第六节 抗真菌抗生素

兽医临床常用的抗真菌抗生素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克霉唑等。

两性霉素B

国内产品称庐山霉素。抗菌谱广,对隐球菌、球孢子菌、白色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等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主要用于犬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也可预防白色念珠菌感染及各种真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如甲或爪的浅表真菌感染、雏鸡嗉囊真菌感染等。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肾损害,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制霉菌素

制霉菌素的抗真菌作用与庐山霉素基本相同,但其毒性更大,不宜用于全身感染的治疗。内服用于治疗胃肠道真菌感染,如犊牛真菌性胃炎、禽曲霉菌病、禽念珠菌病;局部应用治疗皮肤、黏膜的真菌感染,如曲霉菌引起的乳腺炎、子宫炎等。

克霉唑

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对体表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效,临床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如耳真菌感染和毛癣,以及深部真菌病,如肺部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败血症。但对严重的深部真菌感染,宜与二性霉素B合用。各种真菌对本品不易产生耐药性。

第七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为充分发挥抗菌药的应用价值,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药物的治疗水平,必须权衡利弊,切实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一、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

二、掌握药物动力学特征,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四、抗菌药的正确联合应用

五、合理使用药物添加剂

第十八章 消毒防腐药

知识要点:

1.消毒防腐药的概念,消毒防腐药作用机理和分类,影响消毒防腐作用的因素

2.常用消毒防腐药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消毒药:指能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主要用于环境、厩舍、动物排泄物、用具和器械等非生物表面的消毒。

防腐药:指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主要用于局部皮肤、黏膜和创伤等生物体表的微生物感染,也用于食品及生物制品等的防腐。

防腐药和消毒药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其作用与药物使用的浓度有关。

消毒防腐药作用机理

(1)使菌体蛋白变性、沉淀大部分的消毒防腐药是通过这一机理起作用的,如酚类、醛类、醇类、重金属盐类等。

(2)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 如表面活性剂新洁而灭。

(3)干扰或损害细菌等病原体内重要的酶系统如氧化剂、卤化物等。

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

(1)病原微生物类型

(2)消毒药溶液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3)温度

(4)pH值

(5)药物的相互作用

(6)其他消毒药液表面张力的大小;酸碱度的变化;消毒药液的解离度和剂型;空气的相对湿度等。

第二节 常用的防腐消毒药

防腐消毒药的种类繁多,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酚类、醇类、酸类、碱类、卤素类、氧化剂、染料剂、重金属盐、表面活性剂和醛类等;按其作用和用途分为环境消毒药、皮肤、黏膜消毒药、创伤用消毒药等。

常用药物:

一、酚类

苯酚、复合酚、甲酚皂溶液

二、醛类

甲醛溶液、戊二醛液体

三、醇类

乙醇

四、卤素类

含氯石灰、复合亚氯酸钠、溴氯海因、氯胺T、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脲酸粉、碘、聚维酮碘

五、季胺盐类

苯扎溴铵、醋酸氯己定、度米芬、癸甲溴铵溶液、辛氨乙甘酸溶液

六、氧化剂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

七、酸类

醋酸、硼酸

八、碱类

氢氧化钠、氧化钙

九、染料类

乳酸依沙吖啶、甲紫

第十九章抗寄生虫药

知识要点:

1.抗寄生虫药的概念、分类和应用注意事项

2.抗蠕虫药与抗球虫药的作用原理、作用及应用特点、不良反应,杀虫药的应用与毒性

教学内容:

抗寄生虫药:是指用来驱除或杀灭动物体内外寄生虫的物质。

抗寄生虫药可分为:抗蠕虫药抗原虫药杀虫药

第一节 抗蠕虫药

一、概述

抗蠕虫药:是指对动物寄生蠕虫具有驱除、杀灭或抑制其活性的药物,又称驱虫药

危害动物的蠕虫主要有:线虫、绦虫、吸虫。

常用的驱虫药分为驱线虫药驱绦虫药驱吸虫药

作用机理

1.作用于蠕虫的神经肌肉系统。

2.抑制虫体内的某些酶。

3.其他机制如吩噻嗪,能抑制虫体内的蛋白质合成,苯并咪唑类药物能与蠕虫的微管蛋白结合,从而影响了虫体的有丝分裂、蛋白装配及能量代谢等,氯硝柳胺能干扰虫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影响ATP的合成,使绦虫缺乏能量,头节脱离肠壁而被排出体外。

合理应用

使用抗蠕虫药驱虫时,根据应用目的分为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治疗性驱虫是一种紧急措施,只有发生寄生虫病时才需进行,以免动物因蠕虫危害而死亡;预防性驱虫是根据蠕虫的生物学规律和蠕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每年在一定时间内进行1~2次驱虫,以免除蠕虫对动物群的侵袭。在驱虫过程中,对有中间宿主的蠕虫还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切断终末宿主与中间宿主的联系,避免疾病的流行和发展,保证驱虫效果。

要想做到合理应用抗蠕虫药,更好地控制蠕虫病,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蠕虫药

2.注意避免药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3.防止耐药虫株的产生

4.注意动物源性食品中抗蠕虫药的残留

(一)抗线虫药

1.有机磷化合物用于驱线虫药低毒有机磷化合物主要有敌百虫、哈罗松、敌敌畏、蝇毒磷、灭蠕灵、萘磷等,其中以敌百虫应用最广。

作用与用途】广谱驱虫药,对多数消化道线虫和部分吸虫有效,也可杀灭外寄生虫。主要用于驱除家畜的胃肠道线虫,也可用于体表寄生虫。

注意事项】禁与碱性药物并用;孕畜及心脏病、胃肠炎的患畜禁用,家禽敏感,慎用。中毒时,可用阿托品和/或胆碱酯酶复活剂解毒。

2.咪唑并噻唑类

左旋咪唑

作用】广谱驱虫药,对多种线虫有效。此外,能使受抑制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调节机体抗体的产生,提高抗病能力。

应用】主要用于畜禽的消化道线虫病,对猪肾虫病、犬猫心丝虫和肺线虫病有效。对鸡蛔虫、异刺线虫和鹅裂口线虫有极好的驱虫作用。也可用于治疗牛乳腺炎和类风湿性疾病。

不良反应】本品毒性较低,但马和骆驼敏感,马慎用,骆驼禁用,泌乳期禁用。左旋咪唑中毒的表现为M-样症状,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毒。本品可引起肝功能变化,严重肝病患畜禁用。

3.四氢嘧啶类:主要有噻嘧啶和甲噻嘧啶两种。作用相似,后者作用较强,毒性较小。

噻嘧啶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线虫药,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具有明显的烟碱样作用,对各种消化道线虫均有驱除效果。

主要用于畜禽的各种消化道线虫病,对未成熟幼虫也有效。

4.苯并咪唑类: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线虫药,种类较多。

甲苯咪唑

作用与用途】最常用于马肠道寄生虫和猪鞭虫,也可用于家禽的消化道线虫,对犬钩虫、鞭虫、蛔虫、线虫和带属绦虫也有效。

阿苯达唑

作用与用途】对常见的畜禽胃肠道线虫、肺线虫、肝片吸虫和绦虫均有效,但对线虫、吸虫要使用大剂量。此外,本品杀灭囊尾蚴的作用强,虫体吸收较快,毒副作用小,为治疗囊尾蚴的良好药物。

不良反应】治疗量无任何不良反应。但动物的长期毒性观察发现有胚胎毒和畸胎形成,无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芬苯达唑

作用与用途】主要用于防治家禽胃肠道线虫、绦虫感染,对牛的瘤胃吸虫、绵羊的双吸虫、大片吸虫也有效。

5.哌嗪类:哌嗪及其衍生物是窄谱的驱线虫药,其作用范围比较固定,安全可靠。

作用与用途】哌嗪具有抗胆碱作用,能阻断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胆碱受体,阻断冲动的传递,导致虫体肌肉呈松弛性麻痹,不能附着于肠道而排出体外。对马的蛔虫、毛细线虫、蛲虫;猪的蛔虫、食道口线虫;犬和猫的弓首蛔虫;禽蛔虫均有良好的驱除作用。对宿主组织内正在蜕变的幼虫几乎无作用,因此,家禽应于4周后,犬、猫于2周后重复给药。

6.阿维菌素类:具有广谱抗寄生虫活性的抗生素,主要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爱比菌素和多拉菌素。

阿维菌素、伊维菌素

作用与用途】高效广谱肠道驱线虫药,对家畜蛔虫、蛲虫、旋毛虫、钩虫、肾虫、心脏丝虫、肺线虫等均有良好驱虫效果;对马胃蝇、牛皮蝇、疥螨、痒螨、蝇蚴等外寄生虫也有良好效果。

本品制成内服制剂、片剂、注射剂及浇注剂,用于牛、羊的多种线虫和外寄生虫,对成虫、幼虫均有高效;毒、副作用小。

(二)抗绦虫药

典型药物:氯硝柳胺、碘醚柳胺、吡喹酮、氯舒隆、硝碘酚腈、硝氯酚、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槟榔碱等。

(三)抗吸虫药

典型药物:硝氯酚、碘醚柳胺、氯氰碘柳胺、硝碘酚睛、溴酚磷、双酰胺氧醚、硫双二氯酚、三氯苯达唑、阿苯达唑等。

硫双二氯酚

作用与用途】具有广谱驱吸虫和驱绦虫作用。对牛和羊的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莫尼茨绦虫、猪姜片吸虫、绦虫、羊食道口线虫和禽绦虫等有效。此外,对马绦虫和鹿肝片吸虫也有效。一般对成虫效果好而对幼虫效果差。本品有拟胆碱作用,可致腹泻。

应用注意】①不同种属、不同品种的禽类对本品的敏感性也不同。如鸡对本品敏感性差(耐受性强),而鸭则敏感性强,尤其是北京鸭最为敏感,使用时应加以注意。②本品毒性小,但对牛不良反应严重,有腹泻、减食、沉郁等副作用,可降低产奶量和禽产蛋量。

硝氯酚

作用与用途】本品对牛、羊肝片吸虫及其未成熟虫体有很好的驱杀作用。具有高效、低毒、用量少等特点,是理想的驱肝片吸虫药,但对肝片吸虫的幼虫需用较高剂量,且不安全。

应用注意】中毒量为治疗量的3~4倍。中毒时呈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增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症状,解救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保肝、强心(禁用钙剂)。体内排泄慢,9天后乳、尿中始无残留物。

(四)抗血吸虫药

典型药物:吡喹酮、硝硫氰胺(7505)、硝硫氰醚等

吡喹酮

作用与用途】 为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

1.血吸虫病杀血吸虫成虫作用强而迅速,对其童虫作用弱。能迅速使虫体失去活性,发生“肝移”,并消灭在肝组织内。主要用于耕牛血吸虫病,既可内服,亦可肌注和静注,高剂量的杀虫率均在90%以上。

2.绦虫病高效抗绦虫药,对绦虫的童虫和成虫都有作用,用药后虫体挛缩、麻痹,最后随粪便排出。对畜禽的多种绦虫,都有显著的驱杀作用,还可杀灭猪囊虫。

3.其他吸虫病对猪姜片吸虫病、犬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亦有效。

不良反应】毒性很小。但肌注时对局部刺激性较强,有疼痛不安表现。

硝硫氰醚

作用与用途】具有高效、低毒、低剂量、低残留等特点。对多种寄生虫均有高度的活性,尤其对血吸虫和肝片吸虫有强烈的驱杀作用。对畜禽蛔虫、绦虫、钩虫、鞭虫等,亦有较好的驱虫作用。

第二节 抗原虫药

动物原虫病是由单细胞原生动物——原虫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多呈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亦可散在发生。原虫病的防治需采取综合措施,应用抗原虫药是其重要一环。

抗原虫药主要有抗球虫药抗锥虫药抗梨形虫药抗其它原虫药

一、抗球虫药

(一)概述

应用抗球虫药是控制球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抗球虫药作用于球虫发育的不同阶段。目前所知,几乎所有抗球虫药物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作用峰期)都在球虫发育的第一或第二无性繁殖周期,此时,其抗球虫作用最强,极少有药物是主要抑制有性周期的。

抗球虫药的作用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干扰虫体的糖代谢

2.干扰虫体的能量代谢

3.影响虫体的核酸代谢

4.干扰球虫子孢子细胞膜的离子转运

(二)常用的抗球虫药

抗球虫药根据其来源主要有两大类:

1.聚醚离子载体类抗生素

2.化学合成的抗球虫药

典型药物:

盐霉素

作用与用途】广谱抗球虫药,对鸡的堆型、布氏、巨型、变位、毒害、脆弱艾美耳球虫等均有强大的作用。作用峰期在感染后1~2天,即对无性生殖的早期裂殖体有较强的作用。兼具抗菌活性,对于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包括与鸡球虫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梭菌Clostridum等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有杀灭作用,对某些霉菌也有作用,且有提高饲料报酬、促进生长发育、缓解热应激等作用。

应用注意】本品安全范围较窄,应严格限制用药浓度。使用本品时间过长或混饲浓度超过100ppm时,可明显抑制免疫机能,并会出现毒性作用,表现为共济失调,两腿无力,采食量下降和体重减轻,蛋壳质量和产蛋量下降,故蛋鸡产蛋期禁用,并禁止与泰乐菌素、泰牧菌素、竹桃霉素及其他抗球虫药伍用。本品对火鸡、鸟类及雏鸭毒性较大,应慎用。肉鸡休药期5天。

马杜霉素

作用与用途】对鸡的脆弱、巨型、毒害、堆型、布氏、早熟艾美耳球虫均有很强的作用,且可促进生长、提高饲料效益。其作用峰期在感染后1~2天。

应用注意】本品毒性较强,6ppm以上混饲,对鸡的生长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能与泰牧菌素同时应用,蛋鸡产蛋期禁用,休药期5天。

海南霉素

其抗球虫活性与马杜霉素相当,对主要五个种的鸡球虫(脆弱、毒害、巨型、堆型、变位艾美耳球虫)都有明显的抗球虫效果。蛋鸡产蛋期禁用,休药期7天。

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还有:莫能菌素、罗奴霉素、腐霉素、拉沙洛西等。

氨丙啉

作用与用途】本品抗球虫范围不广,与其他抗球虫药合用效果较好。多与乙氧酰胺苯甲酯、磺胺喹噁啉(SQ)等并用,以增强疗效。其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3天,即主要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阻止其形成裂殖子,且对有性周期和子孢子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球虫病,是蛋鸡的主要抗球虫药。

应用注意】毒性较小。但由于氨丙啉与硫胺素(维生素B1)结构相似,因而能抑制球虫的硫胺代谢而发挥抗球虫作用,若用药浓度过高亦能引起雏鸡维生素B1缺乏症而表现多发性神经炎,增喂维生素B1虽可使鸡群康复,但亦影响氨丙啉的抗球虫活性。实际应用中,每1kg饲料含维生素B1超过10mg时,氨丙啉的抗球虫活性即开始减弱,用时应注意。

氯苯胍

作用与用途】具有疗效高、毒性小、适口性好等特点,对急性或慢性球虫病均有良好效果。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2~3天,即主要对第一期裂殖体有抑制作用,对第二期裂殖体、子孢子亦有作用,并可抑制卵囊发育。但个别球虫在氯苯胍存在情况下仍能继续生长达14天之久,因而过早停药易致球虫病复发。

应用注意】本品毒性较小,安全范围大。长期使用本品,可使部分鸡肉和蛋含有异味,故蛋鸡产蛋期禁用。

二硝托胺(球痢灵)

作用与用途】对鸡和火鸡的多种艾美耳球虫,如毒害、脆弱、布氏、堆形、巨型艾美耳球虫均有良好效果,特别是对小肠最有致病性的毒害艾美耳球虫效果最好。其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3天,主要是抑制球虫第二个无性周期裂殖芽孢的增殖。主要用于鸡和火鸡的球虫病。

本品的优点主要是不影响机体对球虫产生免疫力。代谢迅速、残留极少、无需休药期。

氯羟吡啶

作用与用途】对鸡的9种艾美耳球虫均有良效,特别是对脆弱、毒害艾美耳球虫作用最强。其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一天,即主要作用于球虫无性繁殖初期,抑制子孢子及第一代裂殖体的发育。因此,可在感染前或感染同时用药作为预防或早期治疗,才能充分发挥其抗球虫作用。本品亦可用于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应用注意】本品仅作为预防用药;能抑制鸡对球虫的免疫力,对雏鸡呈典型的免疫抑制效应,因此在整个育雏期间应连续饲喂,而不能中止用药,产蛋鸡最好不用。

尼卡巴嗪

作用与用途】尼卡巴嗪是肉鸡、火鸡球虫病的良好预防药,但不适用于产蛋鸡。对鸡的脆弱、堆型、巨型、毒害、布氏艾美耳球虫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可广泛用于鸡、火鸡球虫病的预防。其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4天,即对第二代裂殖体作用最强,其杀球虫作用比抑制球虫的作用更强。此外,对氨丙啉表现耐药性的球虫用尼卡巴嗪仍然有效。

应用注意】①气温高达40℃时,应用尼卡巴嗪能增加雏鸡死亡率。由于尼卡巴嗪能使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下降和蛋壳色泽变浅,故蛋鸡产蛋期禁用;休药期4天。②连续饲喂尼卡巴嗪,对鸡球虫病虽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但在用药过程中鸡群若大量接触感染性卵囊,仍能爆发球虫病,此时应迅速改用更有效的抗球虫药(如磺胺药)治疗。

常山酮

作用与用途】广谱、高效抗球虫药,对鸡、火鸡的多种球虫均有效,对脆弱、毒害艾美耳球虫作用最强。本品对球虫的子孢子、第一代裂殖体、第二代裂殖体均有明显的抑杀作用。本品与其他抗球虫药无交叉耐药性。

应用注意】①应用本品9ppm以上会影响肉鸡的生长,大部分鸡拒食,6ppm即影响适口性,使部分鸡采食减少,其最低有效浓度为2ppm,因此,应用时药料应充分拌匀,要求药料浓度差异在2.1~3.9ppm之间,否则影响疗效。②本品治疗浓度(3ppm),对鹅、鸭能抑制生长,应慎用;对珍珠鸡敏感,应禁用。③本品禁用于产蛋鸡群,肉鸡休药期4天。

地克珠利

作用与用途】 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球虫药。对鸡的脆弱、堆型艾美耳球虫和鸭球虫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抗球虫药。本品药效期较短,停药一天,抗球虫作用明显减弱、两天后作用基本消失,因此必须连续用药以防球虫病再度爆发。其作用峰期可能在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早期阶段。兼具促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

应用注意】本品对鸡、火鸡、鸭、珍珠鸡、鹌鹑都很安全,治疗浓度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妥曲珠利

作用与用途】 能有效地杀灭家禽的大多数球虫,如鸡的堆型、布氏、和缓、毒害、脆弱艾美耳球虫,火鸡的腺状、和缓、孔雀、分散艾美耳球虫,鹅的鹅、截型艾美耳球虫。并可激发禽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球虫的免疫力。对球虫的三个发育阶段均有作用,防治效果较好。本品在饮水中48小时保持稳定,可与所有饲料添加剂及药物合用。

磺胺喹噁啉

作用与用途】 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和抗虫的双重作用,对鸡的各种球虫均有抑制作用,而以对鸡的巨型、布氏、堆型艾美耳球虫作用最强,对火鸡、鸭的球虫亦有效,若与氨丙啉或二氨嘧啶类合用则抗球虫作用更强。其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4天,即主要抑制第二代裂殖体的发育,而对第一代裂殖体亦有作用。

应用注意】 来航鸡对本品较敏感,连续用药可引起产蛋率下降,甚至死亡;其他品种的鸡如用药量再增大,时间过长,也会发生慢性中毒,除了影响产蛋外,还会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和全身出血性变化。连续应用不得超过5天;蛋鸡产蛋期和16周龄以上种鸡禁用;休药期10天,火鸡休药期9天。

磺胺氯吡嗪

作用与用途】 又名三字球虫粉。其作用特点与磺胺喹噁啉相同,但具有更强的抗菌作用、且其毒性较磺胺喹噁啉小。主要用于防治鸡和火鸡的球虫病,多在爆发时应用,亦可用于控制鸡霍乱及伤寒。本品禁用于16周龄以上鸡群和产蛋鸡群,肉鸡休药期1天、火鸡休药期4天。

(三)抗球虫药的合理应用

1.要正确诊断,确定主要致病虫种

2.充分重视抗球虫药物的预防作用

3.掌握药物的抗球虫谱与作用峰期

4.要尽力避免或减少球虫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5.结合实际,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法、剂量与疗程

6.注意配伍禁忌

7.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保障动物性食品消费者的健康

二、抗锥虫药

针对家畜锥虫病,一是及时应用抗锥虫药进行治疗,用药量要充足;二是预防,要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地消灭虻、厩蝇等传播媒介,选用合适药物(如喹嘧胺)预防,这样才能杜绝本病发生。

典型药物:三氮脒、那加宁、新胂凡纳明、甲硫喹嘧胺、喹嘧氯胺、氯化氮氨菲啶等。

喹嘧胺

作用与用途】对马伊氏锥虫、马媾疫锥虫、刚果锥虫和活泼锥虫均有效,对牛、骆驼的伊氏锥虫也有效。预防马媾疫时,母马应在配种前18天注射一次,公马应每3个月注射一次,可获良好效果。用其甲基硫酸盐3份和氯化物2份制成混合盐使用可产生良好的预防效果。

应用注意】马属动物对本品较敏感,一般可在5~6小时消失。反应严重者可肌内注射硫酸阿托品解救。

三、抗梨形虫药

梨形虫病:旧称焦虫病、血孢子虫病,是由梨形虫纲巴贝斯科或泰勒科原虫引起的血液原虫病的总称。由蜱或其他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引起流行和传染。扑灭蜱和虻、蝇等吸血昆虫,是防止本类疾病的主要环节。

典型药物:喹啉脲、青蒿琥酯、吖啶黄、台盼蓝等。

三氮眯(贝尼尔)

作用与用途】对家畜的焦虫和锥虫均有治疗作用,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马焦虫,牛巴贝斯焦虫、双芽焦虫、柯契卡巴贝斯焦虫,羊焦虫等效果好。对马媾疫锥虫病、牛环形泰勒锥虫病和边缘边虫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除有治疗作用外,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如剂量不足,焦虫和锥虫都可产生耐药性。

应用注意】肌内注射局部有刺激性,引起肿胀或疙瘩。治疗剂量,马有时可出现流延、腹痛及出汗。水牛比黄牛稍敏感,少数水牛注射后10分钟可出现肌颤和排尿,经2~3小时可消失,个别如反应严重,可肌内注射阿托品。

四、抗其他原虫药

其他原虫主要包括侵害禽类的各种住白细胞原虫、禽毛滴虫、火鸡组织滴虫、疟原虫、六鞭毛虫和血变形虫等。这些原虫引起的原虫病,除了可用磺胺类药及一些抗球虫药治疗外,尚可选用下列药物:

(一)抗住白细胞原虫药

典型药物:乙胺嘧啶、磺胺甲氧哒嗪、阿的平等。

(二)抗滴虫药

典型药物:甲硝唑、地美硝唑等。

第三节 杀虫药和灭鼠药

一、杀虫药

杀虫药:凡能杀灭动物体外寄生虫的药物称杀虫药。

(一)有机磷类:敌敌畏、二嗪农、巴胺磷、蝇毒磷、倍硫磷、精制马拉硫磷、辛硫磷、甲基吡啶磷

(二)有机氯化合物:氯芬新

(三)拟除虫菊酯类:氰戊菊酯、溴氰菊酯

(四)其它杀虫药:环丙氨嗪、非波罗尼、双甲脒、升华硫、硫软膏等药物及其制剂

二、灭鼠药

灭鼠药:指用于防治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化学毒物。

(一)慢性灭鼠药:敌鼠钠盐、氯敌鼠、杀鼠灵、杀鼠迷、大隆、杀它仗、溴敌隆

(二)急性灭鼠药:磷化锌、毒鼠磷、灭鼠宁、灭鼠丹

(三)生物毒素灭鼠药:C型肉毒梭菌毒素

第二十章 特效解毒药

知识要点:

1.化学农药中毒和饲料中毒的原理

2.常用专一性解毒药的解毒机理和作用特点

教学内容:

解毒药:能解除毒物对动物体毒性作用的药物称为解毒药。

兽医临床常用的解毒药根据作用特点及疗效,可分为两类:

(一)非特异性解毒药

(二)特异性解毒药

一、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毒药

(一)中毒机理

有机磷可通过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脂酶,使胆碱酯酶丧失水解乙酰胆碱(Ach)的活性,使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而中毒。

中毒症状为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呈现M-样症状、N-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动物兴奋不安、流诞、腹泻、出汗、瞳孔缩小、呼吸困难,肌肉震颤、松弛无力,严重的可出现昏迷而死亡。

(二)解毒药及其解毒机理

对症解毒剂主要是阿托品,阻断M-受体,但不能消除Ach对骨骼肌的作用,也不能恢复酶活性;对轻度中毒的动物可单独应用,对中度和重度中毒应加用胆碱酯酶复活剂。

胆碱酯酶复活剂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迅速恢复正常。

典型药物:碘磷定、氯磷定、双解磷、双复磷等。

碘解磷定

特点:①静注后数分钟即产生效果,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很快被肝脏分解,半衰期短,需反复应用;②大剂量静注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注射过速会产生呕吐、心动过速、运动失调等;组织刺激性强;③主要用于有机磷急性中毒。

二、有机氟中毒的解毒药

(一)中毒机理

有机氟化合物(氟乙酰胺、氟乙酸钠等)主要经消化道,有时也可经损伤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人畜中毒。能在体内形成氟柠檬酸而抑制顺乌头酸酶的活性,最终破坏体内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进行。

(二)解毒药及其解毒机理

乙酰胺(即解氟灵)的结构与氟乙酰胺结构相似,能竞争性地争夺酰胺酶,阻止氟乙酸的形成。

三、亚硝酸盐中毒的解毒药

(一)毒 理

亚硝酸盐与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MHB),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而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发生呼吸中枢麻痹,造成窒息死亡。

(二)解毒药及其解毒机理

用适当的还原剂(如亚甲蓝、维生素C等)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亚铁血红蛋白,以恢复其运送氧的功能。

典型药物:

亚甲蓝

小剂量(1~2mg/Kg)起还原作用,用于亚硝酸盐中毒。

四、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

(一)中毒机理

氰化物中的氰离子可与动物体内的多种酶结合,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细胞线粒体内的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呼吸酶)中的Fe3+结合,形成氰化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去活性,不能利用血中的氧,造成组织细胞缺氧而中毒。

(二)解毒药及其解毒机理

应用氧化剂(如亚硝酸钠)使部分亚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后者的Fe3+与氰化物有高度的亲和力,结合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这样一方面阻止CN-与组织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另一方面还可夺取已经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的CN-,恢复酶的活性,从而产生解毒作用。但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仍可部分解离出CN-而产生毒性,故用氧化剂后还需要进一步用硫代硫酸钠解毒。

五、金属与类金属中毒的解毒药

(一)中毒机理

多数重金属(如铅、汞、铜、铬、锌、银等)和类金属(如砷、锑、磷等)能与体内的氧化还原酶系统的巯基相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组织细胞的功能。

(二)解毒药及其解毒机理

含有巯基的解毒剂,如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青霉胺等,能与金属或类金属离子结合成环状络合物(低毒或无毒),由尿排出。它们与金属或类金属离子的亲和力大于酶与金属或类金属离子的亲和力,因此不仅可防止金属或类金属离子与含巯基的酶结合,还可夺取已经与酶结合的金属或类金属离子,使酶恢复活性而起解毒作用。

金属络合剂,如依地酸钙钠、依地酸二钠等,是一种强力络合剂,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无毒、稳定、可溶性的络合物从体内排出。但一般不用,因它们可与血中钙离子络合,引起血钙急剧下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961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务虚笔记》读后感 史铁生 务虚笔记

原文地址:《务虚笔记》读后感作者:朝暮之熹《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给生命轮回的定论,是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每一个人物命运的截点都像是剥下层层的洋葱皮,更残忍的是史铁生要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洋葱的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但是你

什么是临床药学?临床药学是什么意思?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学是以病人为对象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与病体相互作用和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旨在用客观科学指标来研究具体病人的合理用药。其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确保病人的用药安全与合理。以病人为对象,是指为适应复杂多

转载 读钱笔记——“色衰爱弛” 色衰爱弛

原文地址:读钱笔记——“色衰爱弛”作者:渔隐《诗经·卫风·氓》小序云:“华落色衰,复相弃背。”盖“色衰爱弛”之意始见于文字者。钱先生拈出《史记会注考证·吕不韦传》故实:“因使其姊说华阳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

中医内科笔记 药理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一)实证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

小问题2:转载 matrix67数学笔记

第一部分生活中的数学社会学是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是应用生物学,生物学是应用化学,化学是应用物理,物理是应用数学。虽然生活的变量太多,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数学玩家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生

声明:《转载 兽医药理学笔记 兽医药理学口诀》为网友英国酒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