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有多少镜头对准过它,有多少笔墨描述过它。
才疏学浅的我,拍它,写它,似乎有点多余。但不愿浪费上天恩赐的蓝天,不想抹去生活道路的足迹,于是晒上了本篇及下一篇《故宫·内廷》。
六百年前,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了这座紫禁城。
清袭明制,这座伟大的宫殿得以保存,成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其他为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明清两朝,24位皇帝在此运筹帷幄,统治华夏,又有多少后妃在此勾心斗角,争权夺宠。
故宫,展现过歌舞升平的盛景,也演绎过刀光剑影的故事。
烟消云散之后,我看到的是,外朝的雄伟和堂皇、内廷的幽深和繁华。
所谓“外朝”,指的是故宫的南半部,“乾清门”以南的地方,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庆典的场所,它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西辅以其他建筑。
随着我的镜头去看看吧。
(端门,皇宫南面的五门之一。由南往北为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中华门1954年为扩天安门广场被拆,原址现建主席纪念堂,正阳门和天安门照片前篇博文已有,不再放了)
(午门。在端门北面,故宫坐北朝南,午门是故宫最南面的门)
(进入午门,就进宫了,面前是宽敞的太和门广场,金水河东西向弯曲流过)
与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金水桥一样,这里也有五座金水桥,为区分,此五座命为“内金水桥”。金水桥很漂亮,单孔拱券式,特意选了几个角度。
(广场北端是“太和门”,故宫外朝的正门,是皇宫最雄伟最高大的宫门,是皇帝早朝“衙门听政”处。进入此门,就到皇权的中心了)
(太和门楼往北看)
太和门内,从南往北依次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建在8.13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并准确定位于中轴线上,它们均竣工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火灾等原因,重建年份不一。
三大殿功能不同,建筑风格也有差异,但规制是一统的,木结构,北、东、西砌墙,黄色琉璃瓦覆顶,脊有琉璃吻兽,赤色立柱青白色底座,斗拱檐桁额枋青蓝绿黄刻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系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场所。该殿重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35.05米,面积2377平米,殿顶为最高形制的重檐庑殿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象征着封建皇权。)
(中国古代建筑形制高低,看垂脊上吻兽数就知一二,太和殿连同前面的“骑凤仙人”共11个,是最多的,也是全国唯一的)
(殿前月台上拍太和殿近景)
(太和殿内景。正面无法挤入,只能侧面拍了。上有“建极绥猷”匾,系乾隆帝御笔,现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摘下,已佚)
(画面中间圆形物为古代计时器“日晷”)
(殿前月台上的古代标准量具“嘉量”和台基上防火盛水的铜缸)
(太和殿檐桁彩画)
(太和殿北面的中和殿与保和殿。中和殿系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的休息之处,在此接受官员的跪拜礼。中和殿重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高27米,四方形,单檐攒尖顶,安铜胎鎏金宝顶)
(中和殿内景。“允执阙中”匾由乾隆帝题)
(为排除台基上的雨水,栏杆望柱下均设有流水孔,并由龙头小孔流出)
(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系皇帝除夕、正月十五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场所。清初,后面寝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在此居住,顺治帝大婚在此举行。保和殿重建于清雍正年间,高29米,重檐歇山顶)
(保和殿内景。“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帝御笔)
(三大殿玉石台基栏杆的龙凤望柱)
(保和殿北侧的“大石雕”,系由整石雕刻而成,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两百多吨,雕有九条蟠龙及海水江牙流云)
(外朝除在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宫门外,东西两侧还辅有不少建筑,没一一拍摄,放一张,作为代表吧)
气势恢弘,庄严雄伟,这是故宫外朝给我的视觉感受。内心中有骄傲的情分,但只能给予那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民族风格,余下的是感叹,中国的皇权倒得太晚了!
明天,继续看故宫,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