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语与德语——《世界语言简史》摘记 英语 德语 日耳曼语

第七章日耳曼语与德语

至今仍然活跃着的日耳曼语已经分化成为数种,形成了西部和北部两个语群。前者(西部)包括英语和德语这两种传播最广的语言;另外还包括荷兰语.....。后者(东部)则包括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和法罗语。

毫无疑问,日耳曼诸语属于一个整体,因为他们之间是如此相似,而且从时间上曰往前推,其相似度就越大。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来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日耳曼语。虽然这种原始语言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证据,但是基于各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这种推断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之前曾推测存在一种原始印度日耳曼语,而日耳曼语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从中分立出来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文献所能证明的时间。学者们认为,这个过程可能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在这里,我们第一次遇到“辅音变化”一词,它指的是某种语言的音素(通常是辅音)所发生的连贯的、相似的变化;也就是说,这种变化不是个别情况、不是偶尔发生的、有时令人费解的突然现象,而是很规则的,当然这里所谓“规则”要加上引号。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变化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开始于一个或多个中心,逐渐地扩展到整个语言区。日耳曼语辅音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一点在于原始印欧语中的三个辅音[p][t][k]被其他辅音取代,从塞音变成了擦音。具体说来,如果这三个辅音是开头音那么就被[f][θ][x]取代;如果是中间音则被相应的浊音[v][ð][γ]取代。其他的变化涉及到原始印度日耳曼语中存在的送气辅音[bh]和[gh]。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种变化,下面举几个例子:

拉丁语

pater

frater

cornu

德语

vater

bruder

horn

英语

father

brother

最先发现第一次辅音变化,即日耳曼辅音变化重要规律的是雅各布。格林,丹麦人卡尔。维尔纳对此作了补充。

日耳曼语族中的各语言之间还存在其他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把它们和一般印度日耳曼语系以及该语系其他语支区别开来。....

日耳曼语与德语——《世界语言简史》摘记 英语 德语 日耳曼语

北日耳曼诸语的相似性,特别是词形上的相似性,在书写形式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因为所有这些语言的标准书写都具有历史性特点,即在书写形式中保留了早期的语音发展状况。...与口语相比,书写形式更能使一个以德语或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本语言与北日耳曼语之间的亲属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对“同源词”的辨认也存在困难,因为北日耳曼人取消了开头音中的一些特定辅音。举例如下:

德语

英语

瑞典语

丹麦语

Jahr

year

ar

ar

Joch

yoke

ok

ag

在这个例子中省略的是开头音j,而在其他的单词中,o和u之前的w也被取消掉了。如下例:

德语

英语

瑞典语

丹麦语

单词

wort

word

ord

ord

羊毛

wolle

wood

ull

uid

除了共同的来源于希腊语或拉丁语的借词之外,德国人或者英国人在瑞典语、丹麦语或者挪威语的书面文章中仍能发现许多熟悉的元素,正确地猜测出它们的意思。但是如果换做是去听这些文章,那么就只能偶尔听懂几个单词了。声调、语调和重音的位置使得这些语言听上去非常陌生。

德语的发展过程

我认为,或多或少地“会”某种语言,“掌握”它的口语和书面用语是一回事;而了解这门语言的历史、结构和特点,尤其是与其他和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语言的比较中了解,则是另一回事。普通的说话者并不需要这种知识(至少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这么认为),他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自己的母语。不过,从那些想要学或者必须学这种语言的外国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语言这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对外国人来说,这种语言有时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问题重重。甚至自相矛盾;而对于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德国儿童来说,他们不会把这些当做问题,从而也根本注意不到。

语言针对不以它为母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外语特征”是在最近的语言学研究中刚刚才被发现的,如今它已成为理论和研究的对象。

在本书之前的几章里,有一种现象一再出现,即某种原本统一的语言分裂为差别明显的几个分支,从这些分支中又发展出各种独立的语言。而在德国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现象则正好相反:德语是由不同部落的方言融合而成的。....德语并不是从法兰克方言演化而来。在德语的发展过程中,所有的部落都发挥了作用,有时是这个部落占主导,有时则是另一个。

在德语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从公元750年到公元1050年间的三百年被划定为最早阶段。这个时期的语言被称作古高地德语。而在这之前,真正意义上的德语还并不存在。

.....发生在古高地德语形成不久之前的第二次辅音变化,也被称之为“高地德语辅音变化”。它大约开始与公元550年,不仅没有使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之间的各种日耳曼部落方言更加接近,还加剧了他们的分化。它区别于第一次辅音变化,后者的作用在于使日耳曼诸语作为一个语群从其他印度日耳曼语言中分离出来。

它的核心在于,日耳曼语中的三个塞音p、t、k发生了特定的变化。他们在某些位置变成了长读的擦音,即ff、ss和hh[x]。长读以双写字母表示,在尾音中通常被省略。.....

....我想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这次辅音变化的出发点很明显是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在今天的南德地区,即巴伐利亚方言、施瓦本方言和阿雷曼方言地区,第二次辅音变化更加彻底;在法兰克方言中这些变化的发生范围大约只局限于今天的巴伐利亚州;而在下萨克森方言以及如今从德语中独立出去的弗里西亚语和荷兰语中,这些变化没有或是完全没有发生;在中部地区,这些变化只是部分进行,其范围大约包括今天的茵法兰克、默塞法兰克、图林根、上萨克森和西里西亚地区。

从这时起,德国就形成了低地德语和南德德语两个区域,它们被中部一条贯穿东西的地带切分开来。与低地德语相比,这个地带的发音在许多方面与南德德语更加相近。早在遥远的时代,所谓的“本拉特线”就已基本上形成了。它以西部的起点城市本拉特命名经卡塞尔和马格德堡以南,到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为止。在这条线以北,人们使用低地德语。在日常用语中他们说ik或ek而不是ich(我),说water而不是asser(水)。

作为现代人我们再也听不到古高地德语的发音了,充其量还只能费力地把它读出来。尽管如此,我们仍能清楚地认识的,祖先的语言比之现在要圆润生动的多,这主要得益于它的非重读音节和清晰响亮的元音,而这些元音后来逐渐弱化为[ə]。

语言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今天亦如此,

早在路德之前,语言统一的趋势就已经相当明显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42075.html

更多阅读

16.3.CCTV-12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

CCTV-12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栏目介绍《普法栏目剧》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剧形态,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手法,在和全国普法办等部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广泛搜集素材,进行二度创作,生动普法,弘扬正气,震慑犯罪。路一鸣2000

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现代教育出版社

前天在学院办公室收到一个快递的邮包,打开一看,是新版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正式在2012年12月份出版。这一版比十多年前第一版修改了超过一半的内容,大幅度修改了好几个章节,补充了几个新的章节,全书144万字,一千多张图片基本全部新

声明:《日耳曼语与德语——《世界语言简史》摘记 英语 德语 日耳曼语》为网友沉梦听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