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外贸企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要]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中小外贸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也是推动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升值、新型贸易壁垒的出现、出口规模与效益的不对称性、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等,又使中小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小外贸企业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同时努力改善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充分利用政府的协调作用,促进企业发展。正确分析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对促进中小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小外贸企业 问题对策 研究
前 言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迅速发展,但尚缺乏国家产业规划指导、相应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体制的支持,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生产经营灵活,产品社会适应性强,即使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小企业个数在企业总数中仍占较大的比重。我国的中小企业个数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有较强的经济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中小企业到境外去投资,已渐成气候,国家也制订了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有关计划和指导方针,但目前尚缺少相关配套的政策和支撑系统,有碍于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政府对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作用要给予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制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战略规划、统一主管部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及利用外交渠道进行保护等措施,以促进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在外贸队伍中,中小型企业是占绝对多数的,如何激发他们的活力,使之在困境中挣脱出来,获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是极为有益的。
一、 中小型外贸企业概述
(一)世界各国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界定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标准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概念既非统一也非一成不变。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各自的发展阶段、水平、状况的不同,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同一国家和地区也随其经济发展进程而不断调整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国际劳工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在50多个国家中就有75种中小企业的定义,但有一些指标是比较通用的。国际上划分企业规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按固定资产
划分,如印度、马来西亚等;二是按生产和销售能力划分,例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采用年销售收入指标来划分,美国规定,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一般年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下;三是按从业人数划分,日本商业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标准是50人以下。
(二)我国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界定
我国1962年规定,3000人以上的企业为大企业,500--3000人的企业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在1978年、1988年和1992年又先后发布过划分大中小型工业企业标准,还在1984年颁布的《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中,对非工业企业的规模的界定标准做了规定。在2002年下半年,国家对现行的1992年版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进行了修改。《标准》不再沿用旧标准中各行各业分别使用的行业指标,而是统一按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的多少归类,主要的考察指标是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划分的依据是1998年的统计数据。该《标准》将于2003年1月1日起实行。
参照一些国家的标准及各类企业占总数的比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大型企业标准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其余均为小型企业。按照上述标准,中小型企业的范围是销售收入和资产均在5亿元以下的企业。需要说明的是,外贸企业的资产主要表现流动资金,固定资产的规模与工业企业相比,比重偏低,而且,从实际情况看,固定资产在外贸企业中的作用也远远低于工业企业。在确定研究对象时,除考察其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以及销售收入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对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要素。在我国,政策要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国家政策涵盖范围的不同,对中型企业应区别对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抓大放小”,其中的“大”包含着“中”,而“小”也包含着“中”,因此,对中型企业,应区分其属于强势群体还是属于弱势群体,显然后者与小型企业一样是着重研究的对象。
基于上述的情况,研究中小型外贸企业时,确定的标准是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下的专业外贸企业。按照这一标准,属于本文研究范围的企业将是大部分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和几乎所有的县、市级地方和行业外贸企业,其主体是地市、县长期从事资源供应的各类外贸企业。
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主要特点:多为地方性外贸企业,少数为行业外贸企业,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经营方式为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且重视出口,轻视进口;经营以一般贸易为主;出口商品多为采购制,或买断制,没有或缺乏自己的实业;企业历史不长,成立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三)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意义
1、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得益于中小外贸企业强有力的支撑
今日的中小外贸企业,远非当年小打小闹的家族式手工作坊可比;整齐划一的厂房、高效优质的流水线、星罗棋布的中小外贸企业工业园区等现象。蓬勃发展的中小外贸企业在不断书写着经济发展史上新的篇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壮大中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2、引进技术,资全、设备、管理,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外开放的初期乃至中期,各地政府都把当地的外贸企业作为推行开放政策的参谋部,通过外贸企业引进技术、资金、设备、管理,搞活了地方经济。
3、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以农副土特产品、原料性商品为主。改革开放后,中小型外贸企业在我国城乡组织和实施产品的升级换代、新产品的开发,使我国逐步实现了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特别是出口比重较大的轻工、纺织、手工艺品、小五金制品,绝大多数都是由当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完成的。
4、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小型外贸企业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信息、管理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事例比比皆是,尤其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正是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参与当地的经济,才出现了红红火火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出现了千村万户搞生产出口的局面。
5、对市场机制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小型外贸企业作为联系国际市场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桥梁,国际市场的信息和管理外,更重要是带来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使得当地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和管理当地经济。我们可以看到:凡外贸业务活跃的地方,其经济就繁荣,充满生机。这一点在江浙一带尤为明显。
6、能够满足国际市场对商品多样化要求
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出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点多面广,了解国际市场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具有国际市场最新的商品信息来源,同时,中小型外贸企业联系着千家万户的生产企业,了解和熟悉生产企业的技术、工艺、原料和管理清况,因此,会给产品升级换代提供有力的推动。
7、进一步推进市场机制的建立
中小型外贸企业已经处于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深刻体会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有利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改革成果,能够为国有企业,尤其外贸企业的改革提供经验。
8、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
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因此,其发展主要靠人力资源,而大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运用有很大的限制。中小型外贸企业易于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一是灵活,二是其激励机制可以和个人利益
结合的更紧密,所以说,中小型外贸企业是磨练和造就新型外贸企业家的摇篮,可以为我国培养大批的外贸人才。
9、发展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减轻就业对政府的压力
目前,发展中小型外贸企业,扩大商品出口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一般不会太多,技术要求在开始阶段也不会太高,符合我国目前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的实际。
中国加入W T O后,国内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随着各类竞争主体的涌现,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体制僵化、人才流失、融资能力差、缺少品牌等问题而缺乏竞争力,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战略,焕发企业活力,是十分紧迫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 当前中小型外贸企业问题的分析
(一) W T O 与中小型外贸企业遇到的问题
1、中小型外贸企业外部威胁分析
加入W T O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现实生存环境相当严峻,即市场环境恶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小型外贸企业因缺乏竞争力而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中小外贸企业规模较小,综合实力弱,国际竞争力较低,导致多数企业长期维持低利润的局面。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强,使得其贸易地位不高,在对外谈判中缺乏足够的控制权和谈判权,而国内同业竞争过于激烈也造成企业定价主动权的缺乏,议价能力低[1]。外贸行业在我国已经由垄断性行业过渡到一般性竞争行业,中小型外贸企业要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
(1)价格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缺乏竞争手段,普遍采用价格竞争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外商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运营成本低,且没有历史包袱,在经营同类商品时,在价格上就具有很大优势。价格竞争将迫使中小型外贸企业陷入困境。
(2)政策性出口补贴的取消将降低企业盈利水平。我国曾多次对产品出口实施政策性补贴,以扩大出口规模。对大部分经营困难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其利润很大部分来自于政策性补贴。入世后,为规范出口体制,适应WT O 规则,我国将取消出口补贴,使企业丧失可观的利润。
(3)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后继发展乏力。资金匮乏一直以来都是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瓶颈。金融机构多热衷于对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对中小企业则设置种种限制和行为约束,提高融资门槛,从而形成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歧视。即使能够获得融资,中小企业支付的资金成本也高于大企业。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短期贷款缺口很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能部分或不能满足需要。贷款无门和融资难的严峻困境使一些外贸信誉极佳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交货违约现象,有的企业因此丧失了维持多年的“金牌”客户,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出口积极性[2]。
(4)人才的竞争更加严重。入世后,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各类从事进出口经营的企业的大量涌现,他们的“高薪”和“高福利”等优越条件和待遇将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人才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得中小型外贸企业很难留住人才。
(5)反倾销、反补贴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各种变相的贺易保护措施大行其道。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贸易保存率仅为9.5%。到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了30倍,外贸保存率为50%。在经济大国中,这是一个不曾看到的数字。日本是一个贸易强国,对外贸易保存率为17%;美国是一个贸易强国,对外贸易保存率为22%[3]。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达17606.9亿美元,2007年将超过了23亿美元,我国外贸发展增速已连续5年保持20%以上[4]。无疑中国经济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巨大贡献背后也有着巨大隐患。小而多的中国外贸企业一旦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和关税壁垒,就将遭到灭顶之灾,这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带来负面影响。目前,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数量居世界首位,涉及到4000多个品种,影响出口贸易高达数百亿美元。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名目繁多,也日益成为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障碍。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产品多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居多,很难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这道坎。
(6)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集团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很大,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难度增加。另外,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小型外贸企业从事的一般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其经营的资源和劳动密集性产品的比重也在下降,尤其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往往还要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2、中小型外贸企业内部劣势分析
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生存状态相当艰难。
(1)经营机制僵化,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的影响根深蒂固,企业还未完全从政府给予特权和外部政策支持中摆脱出来,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人才等经营要素未能实现市场配置;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监管机制等都很不健全。
(2)债务沉重,缺乏融资能力。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债务形成有很多原因,如政策行为、市场变化、自身经营失误等,沉重的债务压在企业身上,使其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由于经济效益差,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给予资金支持。随着进出口业务的滑坡,许多企业已经濒临破产。
(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人才流失严重。懂得外语、懂业务和懂技术的“三合一”人才在中小型外贸企业奇缺,靠个别骨干支撑业务的局面,在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由于外贸企业机制缺乏活力,管理松懈,当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高薪聘请时,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大量流失,还往往带走客户和市场,使得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4)没有品牌商品,缺乏竞争力。由于长期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知名的“品牌”几乎没有,大部分出口产品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立足,更难以适应个性化、品牌化、流行化和多样化的国际市场需要。
(5)风险防范意识差,缺乏行业规避机制。实际上国际贸易是风险很高的行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损失,致使国家遭受大量的外汇损失。中小型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还没有建立行业的规避机制,更没有将出口风险与业务人员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6)经营模式陈旧、单一。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普遍没有货源基地,已经实行多年的“买断制”和“收购制”,会随着其他所有制外贸企业和工贸联营企业的不断涌现而上崩瓦解,货源出现严重危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厂商见面机会增多,国有外贸企业传统垄断优势将荡然无存。
(二) 全球经济衰退与中小型外贸企业遇到的问题
1、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 0 6 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并蔓延到金融领域。2007 年8月进一步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并最终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延续到实体经济,其影响正在持续[5]。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欧洲、日本以及亚洲其它国家经济下行的趋势已很明显,经济的全球性衰退导致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度下滑,引起全球总消费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会下降更多。国际上,欧美国家金融和银行体系濒临崩溃的现状,造成了资金紧张、生产萎缩、投资下降、市场恐慌;绝大多数国外客商对当地经济复苏和市场销售的预期比较消极,对从国外进口持等待观望乃至投机心理,因此暂缓和减少了订货。
2、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带来的影响
2 0 0 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外贸进出口产生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外贸行业相继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国内,外贸企业受
到了汇率、利率、出口退税率经常变动和能源、运输、环保、劳动力成本增加的严重影响;同时,还受到了原材料价格由上半年巨幅增长到9月份之后大幅度回落的猛烈冲击。危机带给中国外贸的负面影响将是长久而深远的。当前,各国普遍出现了金融系统濒临崩溃的现象,企业破产急剧增加,支付能力和信誉等级明显降低。危机导致了出口市场萎缩和外贸企业出口额和出口量双双下降的后果。同时,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将导致贸易保护力度增大,贸易环境有恶化的趋势。我国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将成为更加敏感的话题,“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贸易摩擦加剧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虽然我国出口的大多为中低档产品,价格较低,在经济下滑、购买力下降时,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会更多考虑物美价廉,部分高端需求会转向中低端产品,但是美国经济衰退带来的美元加速贬值和欧元贬值,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优势被削弱。另外,国内经济环境和政策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是外贸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如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外贸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上升。在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贸企业不仅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且在行业选择和货源供应等问题上也举步维艰。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出口退税和银行降息政策等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只能暂时缓解外贸企业出口的困境。在市场作用驱动下,我国外贸行业必然面临重新“洗牌”。在这个“洗牌”的过程中,外贸企业只有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加快战略转型,才能经受住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
(1)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欧洲、日本等中国主要出口国经济衰退、人们收入减少,中国出口的需求降低。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从9月份的2 1 . 3 % 和21.5%、10 月份的15.6% 和19.2%,转为11 月份分别下降17.9% 和2 . 2 %。在沿海省份,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比较困难。广东省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回落是最大的。1 到10月份,广东省出口贸易增长同比增长13%,这个数字就等于是零增长。深圳市只增长10%左右,这意味着是负增长[6]。
(2)金融危机导致美元继续疲软,人民币如果继续升值,也不利于出口增加。人民币升值使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再创出新高,据2007年9月13日数据显示,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7.9%[7]。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这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而且,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本价格刚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企业利润下降,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增长,故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短期冲击将难以避免。
(3)金融危机导致国外政府扶持国内生产商意图,会加强反倾销或者其他贸易壁垒。随着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走向衰退,低成本的中国商品引发了国外的失业危害,
这种趋势引发了对中国进口品采取保护主义的呼声,根据W T O最近发布的一项调查,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今年针对中国倾销商品的指控共发起了37 项调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6%。
(4)金融危机使中小外贸企业出口面临收付风险,也使得融资更加困难。绝大部分国外客商出现了资金紧张、支付延缓的情况,很多国外公司临时停产、减产甚至倒闭。以放账形式经营的外贸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危机四伏,资金回笼的风险大大增加。很多国外客户出现了取消订单、延迟付款甚至拒绝付款的现象。种种情况导致外贸企业资金紧张,死账坏账增加。美国银行业在危机中损失巨大,收缩了贷款规模导致国外企业流动性资金减少,现金链断裂影响支付,这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坏账增加。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信保全国范围内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报案936宗,金额2.34亿美元,同比增加108%。由于银行纷纷收紧银根,企业常规融资途径难以发挥作用。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冲击仍将继续。
(5)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的出口成本降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出口量增长减缓的局面,反而进一步刺激国外客户“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除非缺货,基本不会买货囤积。多数货源工厂出现了缺少订单开工不足的情况。也就是说,此番原材料降价并未给货源工厂和外贸公司带来实际正面影响。甚至在外贸公司接单后,都不敢贸然下单给工厂,以防原材料的进一步下跌而导致国外客户取消订单。
三、 中小外贸企业应对挑战的对策分析
(一) 中小外贸企业应对后W T O 时代的对策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的形势下,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外贸企业因为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渐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将受到严峻考验。竞争规律要求我国外贸企业必须迎难而上,直面市场,迎接挑战,在差距中去学习,从先进中求借鉴,从机遇与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1、我国外贸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规避风险机制
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国内外贸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难免遇到多种风险。一是品牌形象风险,由于外国品牌已先过期占据了国际市场,我国产品的打入,其发展空间将受到进一步制约。二是策略风险。我国绝大多数外贸企业都是在没有足够的国
际化经验的前提下来进行对外贸易,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那么其抉择将承受一定的风险。三是海外经营风险。诸如政治、经济风险等。风险的防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往往我们事先工作仔细点,考虑周详一点,调查了解深入一点,那么就可以避免经营的失败。经营性风险的就是要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市场调研,做好环境的分析与预测。至于其策略选择风险,主要是考虑风险源及其结果,并就这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拟定风险防范方案,制订风险防范措施,进而达到风险规避的效果。
2、我国外贸企业要注重环保意识,讲诚信,增加创新能力
在一次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一位德国商人拿着棉布袋样品问哪家参展商可以供货。德商出价高,参展商纷纷来洽谈。德商对棉布袋要求是:材料为本色棉布,双面,图案用六色印刷,从提手的针脚到袋子的尺寸都有严格规定。一家工厂手上正缺订单,厂长答应试试。当时双方并没有签约,德商承诺如果能做出相同样品,就考虑下一步的合作。厂长回厂后,在三天内做出了样品,德商收到样品后回复说:不合格,尺寸误差比规定多了2毫米,另外接头处少缝了两道交叉斜线,请重做再寄。第二次寄样品,样品又被退回,德商询问为什么改用漂白棉布做材料,厂长说:漂白棉布看上去更美观洁净,成本要高些,我们也认了。德商却说:NO!为什么?漂白棉布意味着多了一道加工程序,等于给环境增加了污染,有悖于使用本色棉布初衷,样品再次打回。来回打了5次样,最后双方都作了相应规定,成交第一批货后,德商表示满意,厂长也很高兴。因为德商所需棉布袋的利润是同类产品中最高的,没想到第二批发货却被德商退了一半,理由是:两面图案虽正确,但对着光照,图案不能完全重合,有5毫米错位[8]。一桩生意,诸多磨难,这差不多是大多外贸企业的缩影,在全球环保呼声高涨的情况,人们讲究环保;在人们讲究生活品位的情况下,人门讲究质量;在人们讲究安全的情况下,人们讲究诚信。以上事例,就给我们外贸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3、我国外贸企业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更具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以及能源危机的加深,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节约能源为目标,向高级的技术集约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他们致力于高精尖型产品的开发,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输入呈增长趋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但也要在技术上下工夫。因为国际上商品越来越趋向优质化、多样化。过去我国的产品,长期以来给人“低质低价”的形象,不利于国际市场的竞争。要加强我国外贸企业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增加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增大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外贸产品的质是这样才能使我国外贸企业在新一轮机遇面前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做大做强。
4、我国外贸企业要争创名牌,加强外资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
我国外贸企业要实施名牌战略,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未来国际
市场的竞争,是提高中国外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电企业在实施名牌策略和组建集团上取得了成效。如海尔,TCL等,他们除创立了国际品牌外,还兼并收购了一批国内外同行企业,成为世界级的跨国企业。从家电业来看我国产品已打入世界各国地区。亚洲、北美洲、欧洲成为中国家电产品的主要市场,其竞争优势也在加强。即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我国家电业也具有一定竞争力。2005年《才富》杂志批露,在中外名牌家电企业销售收入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海尔、TCL、美的、海信与西门子、日立、松下、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竞争中,差距正在缩小。组建集团,创立知名品牌,这是我国外资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抵抗风险走向世界的最好选择。
5、我国外贸企业要认真分析国外市场,熟悉国外市场的特点
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加强和改善我国外贸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尽可能地避免经营上的风险,必须对国际市场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国际市场环境指政治环境,(包括国家政治情况、国家法律情况、政治和社会动乱情况、关税政策、进口控制、外汇管制、价格控制、国有化政策等),经济环境(包括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通货膨胀情况,对外贸易情况,市场购买力及购买力指向等),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因素等)[9]。由于世界市场环境的复杂性,所以我们对国际市场的特点也要进行详细的了解。一般来讲,国际市场有结构复杂,竞争激烈,商品价格多变,商品结构变化大等特点。而相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言呢,则又有一些独特性。诸如商品愈趋优质化,多样化;政策方面愈趋向保护化、限制化;经营方面愈趋垄断化、集中化;贸易上则愈趋条约化、文约化。我们只有了解、熟悉、掌握了这些特点。我国的外贸企业才能对症下药,不至陷入被动。
6、我国外贸企业要认真研究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策略和方法
我国外贸企业在选择进入国际市场前,首先要研究分析一下自身企业条件有无经营国际市场的财力、物力,有无经营国际市场的人才、经验,这些都是应予以考虑[10]。在此基础上,一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就应研究产品策略,要考虑产品适应国外市场环境和国外顾客需要,美国国际市场学教授W.J.Keegan曾提出过五种策略,并将其分为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11]。物质产品包括产品实体及其品质、特色、式样、品牌、商标、包装;非物质产品形态包括服务保证、产品形象、销售声誉等,了解这些这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渠道策略。根据各个国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经验,选择一个好的经销商比选择一个好的市场更为重要(当然这并非绝对的)。第三是促销策略。一个国家的产品进入另一个国家,人们是陌生的,必要的促销活动,诸如广告、展览等形式是行之有效的。美国是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随着中国汽车业的崛起,中国汽车制造商整体在美国底特律车展亮相。[12]这个车展促销效果就产生了,美国媒体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广告作用。第四是定价策略。这个问题要考虑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后的竞争条件、产品的普及过程、法律限制、产品特性等,因为国际营销市场有统一定价和管制定价,国际转移定价之分。价格过高,曲高和寡;过低,损失自己利润,这都不可取,只有认真研究,适当定价,才为上策。
7、各级政府和组织要加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宏观管理与规划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变化多端。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许多企业有自主经营与进出口权,各级政府对外贸企业缺乏和放松了必要而有效的宏观管理与宏观规划,使我国一些外贸企业蒙受了很大损失。如2003年广受关注的中国彩电遭遇美国反倾销案就是典例,中国出口彩电厂商品种多,价格不一、条件不一、应对案件时,众厂商反应不一、对策不一,缺乏政府组织的必要规划与管理。虽然经过有关部门一年奋斗,该案2004年5月14日结案,但结果不一,厦华与康佳在初裁关税基础上大幅下降,且保住了美国市场,而海尔、海信、创维、TCL、长虹其关税比初裁时有所下降,而那些没有应诉的彩电企业最终被裁的关税是78.45%。这是惨重的教训。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经营的要求,为了使更多的外贸企业顺利开展经营贸易,政府和有关组织应有一个整体规划,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提供对外经营贸易的法律保障和国际政策的协调机制。这样才能与我国整个的外贸政策不相悖离,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身份相符。从而避免占于分散经营贸易,多头对外,自相竞争,削价销誉,变优势为劣势的局面。
(二)中小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1、从发达国家市场转向国际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
外贸企业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关键是要把握市场变化,开发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抢占新兴市场将成为未来几年外贸企业很好的选择。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国家和美国深陷经济危机,市场需求出现较大萎缩,导致我国向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大幅度下降,而且经济危机也使得合作企业出现破产倒闭的风险增大。同时,发达国家的门槛普遍偏高,标准也高,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很容易成为被打击的对象。而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较快、需求旺盛,这是除美欧之外我国企业的新兴市场。在这些市场上,价格和质量优势明显的中国产品必将获得新的增长点。但是,新兴市场的成熟度不高、法制不健全、信用风险较大,这是我国外贸企业在寻求新兴市场时应警惕的。由于每个企业的资源有限,而国际市场环境又非常复杂,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有别,单个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解除企业担心出口有风险、货款难收回的后顾之忧。如江苏维勒鼓励外贸企业扩大对新兴市场出口,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带动一般贸易出口,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发展新客户。另外,相对于外贸出口市场的不景气,国内市场需求已趋于成熟,外贸企业要抓住国家刺激国内需求的机会,把产品出口转为内销,带动销量增长,通过拉动内需来弥补外贸的损失,并且逐步引导出口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转变。
2、从同质化的价格竞争战略转向提高产品附加值
低成本、低价格是我国企业的现实竞争优势所在。价格优势的产生根植于我国特有的低成本制造模式,即利用跨国公司向价值链末端大规模产业转移的过程,为其提供贴牌服务和零配件服务。但是这种优势的基础很脆弱,劳动力成本与其它国家相比非常低,资源价格也非常便宜,而且我国的制造企业未担负起诸如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外部成本,因此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企业保持相当低的产品价格水平,导致了较大的出口量和所谓“成本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价格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14]。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环境治理成本的攀高,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展的“十字路口”。外贸企业想要实现转型,必须重新思考竞争的着力点,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
来提高竞争力。一是通过向前延伸供应链管理来提升竞争力。要从原来的制造环节逐步走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前端环节,并将生产链延伸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如生产企业可通过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材料单耗、增加边角料的利用和控制管理费用等以节约成本,流通企业可通过降低产品进价和控制管理费用等以节约成本;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二是通过向后延伸价值链来提升竞争力。从向后延伸价值链的几个环节看,市场调研虽是外贸企业的薄弱环节,但它是提升能力所必需的环节,对寻找客户、寻找供应商有重大作用,并且资金需求相对较少;设计、打样是外贸企业获得不可替代地位的关键,要在这些环节获得真正的竞争力需将生产链延伸到市外或境外,还需较大的资金投入;原辅料采购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资金需求相对较少。
3、从贴牌外销转向自主差异化品牌运作
代加工生产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的,永远无法打造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只能为别人“做嫁衣”。这种低端、依赖性的竞争越来越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产品的同质化、技术的成熟化使消费者很难区分哪个产品好。但是由于品牌建设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营销等环节,是产品性能、质量、效用、文化、服务等要素的综合体现,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加以孕育,即使商品有品牌和无品牌价格相差悬殊,不少已在国内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出口时却宁愿选择贴牌。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品牌可感知的价值因为受到冲击而变得异常脆弱,而一些兼具品质和价值的成熟品牌反而可能受益于经济衰退。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国际环境下,传统出口产品利润率越来越低,贴牌生产外销越来越没有前途。品牌化运作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道路。企业应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加速发展以品牌经营为核心的加盟经销商网,努力注册境外商标。国家应支持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那些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民族品牌制造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国际品牌。银行应帮助外贸企业提高产品的自主定价能力,通过参与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交易来影响国际市场的商品定价。
4、从传统实体的商业模式转向电子商务的虚拟化模式
传统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而电子商务可使企业运作虚拟化,不需要修建商场建筑,没有店铺租金成本,也没有商品库存压力,但可以凭借已建立的供应链系统完成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分销、仓储和售后服务等与上下游企业紧密衔接的全球市场,使企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在经济紧缩时期,外贸企业只有把成本降到最低、不断开拓新市场才能稳中求进,而电子商务则是企业拓展业务范围的最佳途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打开海外新兴市场的成本。
外贸企业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应以发达的信息网络为基础,将自身难以胜任或没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其它企业,与分包企业共同组成一个集研发、销售、原材料供应、生产等各环节为一体的虚拟企业,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区域性电子商务是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结合上下线专业的综合商务模式,可更安全地帮助中小出口企业顺利完成交易[15]。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对市场的定位精准、业务专精,因此可帮助中小企业根据贸易需求的不同来“定制”对应的“商务”服务,而不是像综合性网站一样提供一张千篇一律的收费单。
5、从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向全力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
标准化战略是突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将更加严重,我国的对外贸易必然面临着更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和挑战。近年来,我国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因此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领域,要大胆采用国际标准,适时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另外,目前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只是一个特定过渡时期的战略思想,并不是我国的最终目标。在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标准已成为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会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因此,在发达同家经济衰退时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良机,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对于目前还未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域,要争取机会介入,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创新,把国内成熟的国家标准推向国际。同时,还要更多地提出新工作项目,并担当新工作项目的召集人,实质性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主动权。对于已有国际标准的领域,应积极承担国际标准秘书处的工作,主导国际标准的修订权,占领国际标准的制高点。
结论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国际市场被看作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舞台,对外直接投资也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忽视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更应该获得长足的发展,加快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升值、新型贸易壁垒的出现、出口规模与效益的不对称性、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等,又使中小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小外贸企业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同时努力改善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充分利用政府的协调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外贸企业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充分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挖掘潜力,谋求快速发展,尽快从中小外贸企业成长为能抵御风浪的大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刘增科.我国中国小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4
[2] 张小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问题.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3] 吴国新.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务.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4] 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 鲁 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 赵玉焕.世界贸易组织(WTO)教程.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7] 江小涓,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8] 张莉.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分析.现代经济讨论,2005(8)12-16
[9] 李建华.中小企业走出去亟需外部推进.国际贸易问题,2004(4)6-10
[10] 范爱军.王建.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国际贸易问题,2004(1)
[11] 刘兵权.彭亚菲.国际游资与资产泡沫[J].宁波经济,2007
[12] 黎支换.论境外热钱流入我国的三大热点问题[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
[13] 方炜.谭志豪.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14] 魏礼军.孙淑霞.次贷危机予中国经济的启示[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
[15] 林兰天.周静.金融危机频发带给我们的启示[J].东华大学学报,2004
[16] 谭介辉.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上海综合经济,2008
[17] 周汉民.中国外贸救济与外贸调查制度.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18] 张纪康. 《国际直接投资》.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9] UNCTAD 《world Investing Report》,1999
[20]《China’s investment》 The Economist,HongKong.Dec.2006
[21] Jack C. Francis and Roger Ibbotson.《Investment: A GlobalPerspective》 USA prentice
Hall,Aug.21,2001
[22]W.Gamble:《Investing in China》,USA.QUORU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