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点兵”与“中国剩余定理”
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
四(7)班郝春睿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他少年时就父母双亡,生活困难,曾靠乞讨为生,还经常受到某些泼皮的欺凌,胯下之辱讲的就是韩信少年时被泼皮强迫从胯下钻过的事。
后来他投奔刘邦,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为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立下汗马功劳,开创了刘汉皇朝四百年的基业。
江苏淮安民间流传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还有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说法。
“韩信点兵”的故事
相传有一次,韩信将军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双方大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而汉军也有伤亡,只知道大约死伤了四百多人,但一时还不知伤亡多少。
于是,韩信让剩余兵士3人站一排,结果多出2人;5人站一排,又多出4人;7人站一排,多出6人。韩信不假思索说出人数为1049人,众兵士皆拜服。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3人站一排,结果少1人;5人站一排,结果少1人;7人站一排,结果少1人。
3×5×7=105(人)由于死伤四百多人,所以人数应为1000多。
105×10=1050(人)1050-1=1049(人)
韩信是如何凭借交换队列的方式及三个余数,快速算出士兵的总数的呢?
韩信的算法:2×70+4×21+6×15=314(人)314+105×7=1049(人)
明代的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用诗歌概括了韩信的算法,他写道: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数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数乘上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数乘上15,结果按要求加上或减去105或105的倍数,这样就知道所求的数了。
当然,答案不是唯一的,每差105,都是另一个解答,但如果结合实际问题,答案往往就是唯一的了。例如这一一队士兵的大约人数,韩信应是知道的。
后来,“韩信点兵”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物不知数”的题目: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2×70+3×21+2×15=233233÷105=2……23
中国剩余定理
1247年南宋的数学家秦九韶把《孙子算经》中“物不知其数”一题的方法推广到一般的情况,得到称之为“大衍求一术”的方法,在《数书九章》中发表。这个结论在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由数学家高斯和欧拉发现。所以世界公认这个定理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特别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remaindertheorem)。
“中国剩余定理”不仅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1970年,年轻的苏联数学家尤里.马季亚谢维奇(Матиясевич)(28岁)解决了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轰动了世界数学界。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到的知识十分广泛,而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就用到了我们的祖先一千多年前发现的这个“中国剩余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