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的钢琴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前言:学琴,是一种修行,一种养生修身养性!教琴,懂得因材施教,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音乐细胞.不能对琴细胞乱杀无辜.激励学生,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一点就通!浅谈儿童的钢琴教育--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
国家的发达与富强,重要的资本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提高与开发则要依靠教育。钢琴教育,做为一种高雅艺术教育,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引进的时间不太长,但建国以来的几十年已为祖国培养造就了大批音乐家、钢琴大师。如李云迪,朗朗。不仅如此,钢琴教育开始在普通中学、幼儿教育中出现。已经成为少儿、幼儿塑造美好心灵、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许多家庭肯花钱购买钢琴,作为文化智力投资,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并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社会。最近的研究表明,1—5岁的幼儿是人生智能发展的最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尽管逻辑思维能力还很微弱,但形象思维能力却十分发达,对事物的好奇,感知十分锐敏,特别是非理性的模仿能力,已可以超过一个成年人,也可能它并不确切了解所要模仿的对象。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阶段,幼儿的大脑正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协调小脑的发育,在这一阶段学琴具有明显的、重要的意义,进而促使自主神经和手脚运动肌肉的相互配合,对于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热爱生活,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材,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钢琴演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一贯以严谨高雅、技术精深而著称。但是许多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严谨枯燥的学琴之后,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有些孩子会因此半途而废,干脆终止了学习。对此问题,引起了社会上许多家长和教师们的关注。我经过八年音乐专业的学习,又从事多年的音乐教育,结合几年来的钢琴教学实践,针对习琴少儿对学琴的这种厌倦心理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最熟悉不过的口头禅。然而不争的事实是,为数不少的音乐名流,当他们刚刚步入音乐领域时,并非对音乐有特别的兴趣。这说明大量的学习,不是在很自觉的水平上发生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外界的微妙强化,后天的有效诱导,最后才形成稳定的兴趣并使之获得成功。由此,又回复到开头的命题,得出近似的结论:“兴趣是成功的秘诀”。然而对于这个“秘诀”,并不是每位钢琴教师和家长都有所领悟的。因而就有了家长强制孩子学琴,为了考级而学琴,教师硬性灌输,孩子砸琴厌学,童稚灵性被扼杀的种种传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兴趣的力量更是无穷的。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如果硬要他们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肯定是难以持久的。学琴也是这样,一旦不感兴趣,那么大脑中枢的抑制机制将不可避免的使其产生一种厌倦情绪,以致不愿再坚持学习,即使再强制学习,也很难再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这种厌倦心理,首先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与教学节奏上加以调整。唤起心灵激发兴趣!孩子来到人世,气象万千,眼花缭乱,任何一种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亲切的。一个好的音乐作品,例如柴可夫斯基、布格谬勒、汤普森等初级钢琴作品,尽管在技巧、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优美的节奏、铿锵的声音以及丰富的想象引导,却可以震憾幼儿的心灵,唤起幼儿对钢琴艺术的好奇,激发幼儿对钢琴艺术的兴趣。事实上也是这样,有的孩子开始接受钢琴教育,后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步很大,其实并不是由于技巧的需要使他们坚持钢琴练习,而是优美的音乐产生了练习的需要,进而提高了技巧本身。牛顿说,兴趣是一切科学发现的入门;爱因斯坦更深刻:没有兴趣,没有好奇,则一切无从谈起。激发幼儿钢琴教育的兴趣,既有幼儿本身的天性,又有钢琴教师的后天培养。特别是对于那些多少接受了不正确钢琴教育的孩子,帮助他们纠正错误,重新唤起他们对钢琴艺术的美感,激发他们对接受钢琴教育的兴趣,则需要更多地做好工作。这里钢琴教师的循序善诱的教导、耐心细致的示范,重点在于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重新调整手脑之间的配合。特别是第一次视谱时,最重要的就是精确,好的视谱习惯必须建立起来,这些包括正确的调号(大调、小调)、节奏、音符、指法、变化音、美曲术语标记、听力的发展及良好的反应等等。好的视谱习惯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每个新曲子开始弹的第一个星期所犯下的错误,是非常难完全改正的,一种错误的初步印象如需要改正,必须经过头脑将整个事件重新组成才能将错误改正过来。
首先,授课和练习的内容要灵活多变。根据人的心理特点,人老是注意同一件事情是不大容易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一成不变的内容、一遍遍的练习很容易使孩子感到枯燥,注意力分散,失去兴趣。依据这个特点,教师应授课及练习的内容上妥善安排。在进行某个目的的练习后,可换成新的内容,把孩子的注意力调整到最佳水平,让练习有一个接一个的新内容,避免单一内容的重复。同时,在教美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汤普森的《现代钢琴教程》《简易钢琴教程》《成人钢琴教程》等优秀系列教材,打破了以往学习钢琴只要按照乐谱使手指弹奏起来的习惯,而是着重让学生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同时,教程中选择的曲目范围宽广,有民歌、世界名曲改编曲、不同时代的严肃音乐等曲目。弹奏这些曲目不需要太高深的演奏技巧,可以大大提高钢琴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材的选用上,也要尽量给孩子安排一些他们喜欢弹的东西,比如:儿歌改编的乐曲、练习曲,节奏明快的变奏曲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持孩子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枯燥无味的练习对孩子学习钢琴兴趣的损害。其次,要妥善安排学琴及练琴的时间与节奏。据心理学家研究,5-7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的时间限度平均为15分钟左右,而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所以,教师应合理安排对学琴少儿的教学与练琴时间。少儿学琴和练琴的时间不能像成人一样以小时计算。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时以十五分钟或二十分钟为一个单元分成几份,练习每达到一个单元的时间后,或者休息,或者变换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使学琴少儿避免产生生理或心理的疲劳。这种变换学习方式或改变练习内容的方法,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法,它可使学习者的大脑中枢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不易产生疲倦感。

二、循序渐进,打扎实基本功
练琴实质上是一种手脑并用的练习过程,首先应当练脑,再由脑来练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从容不迫,积之既久,水到渠成,而不应当急于求成。如果幻想练习几次就能成功,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学琴的效果、目的及利害关系上,这势必会给学琴少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钢琴演奏的基础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手指的基本练习,手臂的放松训练,音阶、琶音、和弦(各大小调)的弹奏,小到演奏姿势,大到音色力度,是钢琴艺术学习的基石。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懂得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如果轻视日常的基础训练,无异于没有牢固基础的空中楼阁,将无法完成高级阶段的学习。
尤其现在钢琴考级几乎是每一位能够坚持学下去的琴童所必有的经历,许多琴童的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的对待钢琴考级,视钢琴考级为学琴目的。在这种错误思想的驱使下,出现了为了考级而考级,不科学的对琴童的演奏程度任意拔高等做法。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也给琴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当是自由的、坦然的,而不应当是紧张的、急躁的。笔者认为,“看看、玩玩、听听、试试”是对少儿钢琴教育最有效的方法。要让学琴的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学习钢琴。
三、制定教学目标
钢琴教育,恰恰在于发挥儿童的模仿能力、开发儿童形象思维,训练和发育小脑,促进自主神经和手脚运动的协调的最佳教育途径和方式。当然,从钢琴教育的实际出发,由于1—5岁的幼儿自治能力较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这一时期可以通过钢琴的声音进行听力训练,逐渐培养孩子的乐感、节奏感,待3—5岁时再进行音符、乐谱和指法的教育,开始常规的幼儿钢琴教学。学习目标越明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就越强烈,所以对每一位习琴少儿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进度是非常重要的。学琴是一种获取音乐知识的进取过程,是学习掌握一门科学,一种学问,不可盲目制订不切实际的进度和目标。所以,这个目标和进度应该符合习琴少儿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目标过高或者过低都会起反作用。目标过高,力不能及,学生难于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犹豫、胆怯的心理,使孩子对琴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于是丧失了上进的信心,极大地降低了学琴的效率。如果教学目标过低,则不需要经过刻苦努力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达到,这样也会使孩子感到乏味、厌倦。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应适当的给予失败和挫折,使之能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平上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目标一旦实现,当学生通过刻苦练习后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时,便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向新的目标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四,以激励为主,培养孩子更加自信

一个有自信心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可以反映出自身积极向上、百折不回的人格模式。做为教师,他无需表白或夸张自己的自信,学生们就可以心领神会、在潜移默化中以教师为榜样。
耐心在钢琴教育中,无论是在学校、幼儿园还是单独的孩子,对待年幼无知、活泼好动的孩子,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情。然而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教师,他可以应付任何可能产生的冲突和麻烦,在任何情况下都以满腔的热忱,入情入理的教导说服孩子,使孩子们从教师的言行中领悟人格的完美和对事业、对音乐艺术追求的执着。
激励在适当的时候给人以鼓励,可以得到比斥责、讽刺更突出的效用。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不恰当的批评往往会造成一种逆反心理,明明是正确的批评也不会收到正面的效果。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以激励为把握儿童心理状态的最好手段。激励可以使孩子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激励可以使孩子自觉地改掉坏毛病;激励可以亲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孩子由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转移到对钢琴艺术的钟爱和信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不可造就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教师。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支持并经常鼓励他的学生。每当学生有了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赞扬、引导、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向新目标奋斗的动力。
另外,“榜样激励法”也是克服习琴儿童厌倦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儿童的向师性,老师做的到的,学生好模仿。练琴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特点,选取适当内容,多作示范演奏。儿童时期对抽象的东西尤其不易接受,相反对具体,形象的东西却很容易接受。只要教师对学生从易到难,分层次要求,用和蔼的态度,灵活的方法循循善诱,使其以老师为榜样把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帮助其克服畏惧及厌倦心理,鼓起上进信心,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对孩子的影响
教师人格是成功教学之关键因素,对于一个琴童来说,他的绝大部分钢琴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他的钢琴老师。一个性情粗暴又毫无耐心的老师会让孩子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与惧怕之中,这样久而久之,再有天分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厌恶上钢琴课,厌恶弹琴。因此教师人格因素对孩子学琴积极性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首先要有令人愉快的个性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一位仁慈而且会关怀学生的老师,甚至对于懒惰而有叛逆性的孩子都可以使他驯服而有良好的学习过程。
六、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
在习琴少儿学琴的过程中,大部分练琴时间都是在家里,所以家长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辅导琴童练琴的过程中,最令家长头痛的事情就是孩子不想练琴。孩子的年龄越小,他的自控能力也就越差,极容易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学好钢琴一定要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家里总是人来人往,孩子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很难让他静下心来练琴。所以,家庭中一定要有一种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安下心来练琴。作为家长,除了给他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以外,还要注意环境对习琴儿童的影响与熏陶。如果习琴少儿对学琴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切忌以强制手段逼迫孩子继续学琴,这样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时可以试试用环境熏陶的方法。比如经常在家里播放一些美妙的钢琴音乐,创造一种温馨的音乐文化环境与氛围;或者带孩子去听一些好的音乐会以增加他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美好,使他真正的被音乐所打动。渐渐的,孩子就会有了继续学钢琴的要求。

七、让孩子有表演的机会

孩子都有其表演的欲望,更何况是辛辛苦苦地练,因此让孩子有表演的机会。当有亲朋戚友来的时候,安排孩子弹一首大家听,父母一定要在大家面前高声赞扬自己的孩子。孩子听到了父母的赞扬就会更加努力地练琴。假如有机会,还可以让他们去参加一些演奏晚会,这样,在大家的肯定声中,孩子会发自内心的爱弹琴,虽然辛苦练琴,但有那么多人欣赏,是值得的。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孩子表演。有的孩子会在琴上弹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在琴上乱弹一气,作为家长不要对这些行为横加指责。因为这些都是孩子性格感情的自然流露,应加以保护和引导。如果其他学琴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更应该让孩子“表演”一番。孩子经常当“演员”或者“观众”对学习很有帮助。有条件的还可以搞重奏,联奏等。孩子都喜欢表现自己,更愿意听表扬,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八、结论:目前习琴儿童对于学琴的厌倦心理,确实不容忽视。对于以上几种解决方法,我认为应该相互结合,穿插去用。当然具体的方法还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其真正起到疏导儿童学习钢琴心理的作用,让学琴儿童以一种坚定的信心、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兴趣来投入学习,提高自己,磨练意志力。陶冶高尚情操!相信艺术教育的增强,对钢琴教育的普及和重视,会让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素养大大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会更加富裕,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好。为了让我们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安康!作为传播音乐的灵魂工程师,我们要深感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对激发学琴兴趣对钢琴教育探索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0416.html

更多阅读

专业的钢琴搬运 钢琴搬运价格

专业的钢琴搬运——工具/原料钢琴不比普通家具,搬家时容易让人担心。这不仅是因为其价值较高,更因钢琴往往是心爱之物,搬家时被磕、被碰,怎能不叫人心疼! 要想钢琴完好无损,搬家公司是关键。最好对搬家公司进行一番考察:搬运钢琴好的搬家公

实用的小学生教育方法 小学生管理方法与技巧

实用的小学生教育方法——简介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一样,但是大方向应该是一致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下面就小学生教育提出的比较实用的小学生教育方法。实用的小学生教育方法——方法/步骤实用的小学生教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叙事与案例撰写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包括三个要点:1、是故事,有完整的过程;2、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包含问题或者也包括解决方法;3、是典型事件,具有启发、诠释作用,是真实的,已发生的,而非

随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

随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写在前面:当下中国,由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关于留守儿

声明:《浅谈儿童的钢琴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论文》为网友爆破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