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指的是事物的相互资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其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中每一“行”都有“生我”、“我生”的关系。五行在传统文化中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体。在中医理论中,很早就把“五脏”类比于“五行”,故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着五脏的肝、心、脾、肺、肾,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如把它联成一个“相生线”,五脏(五行)通过“相生”把人身联成一个整体,使脏腑都具有相关的资生、助长、促进或兴奋的关系。
隋萧吉《五行大义·论相生》解释: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1、血液的生成方面:
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依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曰:“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虚则凝滞而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所以说:“脾气人心而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血液运行方面:
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又靠脾气的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所以有“诸血皆运于脾”之说。
3、神志活动:
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人身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冲和,阴平阳秘,脾气健旺,化源充足,气充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能主运化,而生血统血。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
如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肌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当每日供给的营养成分不够时,肌肉会自然分解。这里谈的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的脾不是西医所说的脾脏,中医理论把人体主管食物消化、养分疏布的整体功能称作脾。心肌是运动最频繁的肌肉,脾的好坏就直接影响着心脏的正常运动。
当脾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出现问题,顽谷不化;或养分不足、毒素过多,再加上一些潜在的因素:压力、遗传、劳累、年老,很容易让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慌、心悸、气促等心脏病症状。因此脾是心脏活力的来源,它为心脏提供了跳动的能量和养分,脾不好,心脏也得不到好的滋养,在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发作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