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杂志在线阅读
散文月刊2011年
卷首语
原先读俄罗斯文学时,总是缺乏必要的耐心,甚至闪过汉语批评中常用的一个词“简练”,想以此来批判。也许我们太习惯于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了:我们被点明怎样去读;或者,某种观念被点明,然后,我们通过阅读去印证它。
我们太习惯于一种轻巧的阅读了。
当然,我们的文论家也提到了“细节”。寒风中冻红的脸、农妇忙碌在弥漫热汽的灶台、南国的水鸟北国的枣红马、老栓摸口袋“那硬硬的还在”——我们并不缺乏这样的“细节”,甚至这样的细节偶尔也能让作品中的生活像“真的”似的。但踞的是,这些经典的细节竟成了我们的边界,我们不敢也不习惯于向其他的细处、更细处再作探寻,我们总是担心,我们的主旨由此会变得不明确。
明确的主旨诉求,在我们的头脑中构成了一台“自动智能细节筛选”程序。只有那些对风潮式的认识生活的意识形态有着“烘托”作用的细节才被保留下来——大量作品中的细节变得如此类似,因而笔下的生活也是如此的类似。与其说这样的细节表现了生活,不如说,这样的细节扭曲了生活。在一盏隐形的聚光灯之外,大量的生活湮没在黑暗之中。
诚然,个体的思维之光是不能照彻生活的。但“思想自由”赋予了写作者在生活里在黑暗里漫游的潜能。不要让这一潜能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否则,我们的写作者、阅读者乃至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就会滑稽得像侯宝林的一段相声:顺着手电筒的光柱往上爬呀爬,而别人一关电门,我们就摔下来。
2011年目录 | 2010年目录 | ||
第1期 | 第7期 | 第1期 | 第7期 |
第2期 | 第8期 | 第2期 | 第8期 |
第3期 | 第9期 | 第3期 | 第9期 |
第4期 | 第10期 | 第4期 | 第10期 |
第5期 | 第11期 | 第5期 | 第11期 |
第6期 | 第12期 | 第6期 | 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