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基本解读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正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当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科学地借鉴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剩余价值,认清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规范和激活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当前发展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选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剩余价值的必然性
剩余价值是揭示资本的剥削秘密,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钥匙。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是市场经济共同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存在剩余价值。因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者不仅创造满足个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存在剩余价值。当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本质区别,它抽象掉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这个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属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价值增殖的目的既是满足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支付国家公用经费和建设现代化国防事业的需要,也是应付偶然事故和自然灾害、为社会弱势群体设立社会保证基金,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三、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部门、各产业,全社会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产品社会化,因此,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也应该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产品,表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创业劳动收入、租金收入、风险收入等,以各种形式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利益机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和培育私营企业,引进外资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原有的国营企业;我们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我们进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发挥剩余价值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
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但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就是凭借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占有和支配。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来自全社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国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用于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公共需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主体,不论是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还是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受我国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受社会主义经济的制约,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其资金和生产资料归企业主占有,劳动者的部分剩余劳动通过“按资分配”为企业主所得,因而它们又具备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不同的特性,具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资关系的部分属性。邓小平在做出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决策时,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发展,我国还引进外资企业,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引进外资,把社会资金和闲散货币直接或间接用于投资和生产经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就业,扩大税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来国际市场,同时让他们获取适当的利润,是符合我国的国情。
四、科学规范和激活剩余价值的生产
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就了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就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利润最大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增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使社会主义经济更大发展。所以,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去向,基本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三个“有利于”要求。我们要发挥剩余价值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由于经济、体制、社会、历史的综合因素,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和剥削现象在我国依然存在,有时还相当严重。因此不排除有一部分剩余价值被流失、被剥削、被侵占,流向腐败官员、垄断行业人员和非法经营者,成了他们的剥削收入。如一些违法违规三资企业和“黑砖窑”、“黑煤窑”等,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些国有企业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无效投资,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严重亏损,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这些严重的浪费现象、腐败现象,导致大量剩余价值和国有资本的流失,导致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效益不高。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我国当前的“同工不同酬”、“同职不同酬”、“同城不同酬”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较为普遍,垄断行业、垄断部门收入过高,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不够健全,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也相当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制约了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的关键是利益公平分配问题,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申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借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即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医疗保健、教育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投入;打破经营垄断,对国有垄断部门和行业的收入分配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强化税收调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重视初始分配的公平,正视弱势群体经济诉求,对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加强宏观调控,将不同地区的工资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完善并有效落实职工工作时间、劳动卫生安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依法制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法律、制度、政策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我们要践行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劳动者权益,让社会剩余价值生产与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