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游园不值》审美赏析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叶绍翁《游园不值》审美赏析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游园不值》是南宋大诗人叶绍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蕴含理趣的诗歌。“游园不值”即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即遇到。“不值”即不凑巧、没有遇见,这里指没有见到园子的主人,没能进入园中。全诗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叙写诗人访友不成。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应”表示猜测,即可能,大概的意思。“怜”即怜惜、爱惜,惋惜。“应怜”即大概就是惋惜。“屐”是木鞋。“屐齿”即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印苍苔”即在苍苔上印下屐齿印。“苍苔”即青苔。这也暗示了园林所在的地方比较幽静,树木浓密,空气湿润,门前的土地上,经春雨滋润,就长满了青苔。起句就写出了“不值”,但诗人不是直接来写,而是运用了“怜”字,暗示了“不值”的惋惜之情。诗人前来游园,但是“不值”,敲门不开,却又舍不得离去,于是在门前徘徊,脚步来回地在苍苔上践踏,留下一串串脚印。次句“小扣柴扉久不开”,紧接上句而来。“小叩”即轻轻敲门。“柴扉”即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唐宋时代,许多官僚地主和名人雅士都是有园林的,其中修建池台,栽种花木,供私人享乐。从“柴扉”两字推测,这首诗中所写的,是一个小小的花园。诗中一个“久”字,不但照应了“应怜”,而且表现出诗人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描写“一枝红杏”铺垫。

接着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叙写诗人没有进到园中,心里却又舍不得离开。这时,诗人抬头一看,,一枝红杏冲破樊篱伸出来。是啊,“小扣柴扉久不开”,那春色到底是关不住的,纵使园门紧闭,居然还有,伸过墙来。这里,诗人用“一枝红杏”出墙而联想到“满园春色”。这里,诗人运用倒装手法,首先是强调春色满园,虽是想象,但给读者以悬念。接着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顺应而出,由“一枝”推出“满园”。诗人把“一枝”和“满园”相对比,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貌,表现出诗人没有进到园中,却也感受到“满园春色”——繁花似锦、蝶舞莺啼的美景。同时,我们要注意,这里诗人选择“红杏”,是很有其用意,因为春暖花开时节,桃花、杏花、梨花等都在“争春”,这样,就有宜于表现“满园春色关不住其中”,也给读者以想象余地。“关不住”、“出墙来”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园中美丽的春色,表达出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的春的境界。可以说,这最后两句,诗人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境,而且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蓬蓬勃勃的生机,感悟大自然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从中也流露出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

总之,诗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在虚实结合的描写中,给读者以极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特别是“一枝红杏”这一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表现出诗人对面对大自然之美,从中透露出对大自然及其生活的认识,表现出一种哲理思想——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着顽强什么力,美是无法掩饰,也是掩饰不住的。

叶绍翁《游园不值》审美赏析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0otbr.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1258.html

更多阅读

杜牧《题乌江亭》审美赏析 杜牧秋夕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审美赏析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

韦庄《菩萨蛮其二》审美赏析 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韦庄《菩萨蛮其二》审美赏析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韦应物之四世孙。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应举。后黄巢攻占长安,韦庄在中和二年(882)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

声明:《叶绍翁《游园不值》审美赏析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为网友春天华尔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