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有个七岁的女儿,她很烦恼的是,她的女儿总不能让她满意,她说自己从来看不到女儿身上有什么优点,好象全都是缺点。女儿好象永远在忤逆自己,叫她往东,她偏往西。母女之间时常发生激烈的斗争,她觉得女儿一无是处,女儿也并不喜欢她这个妈妈。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看到小巫写的〈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里面结合M.斯各特·派克的著作〈无路之旅〉,谈到什么是父母的真爱。节选一部分写在这里,送给每一个渴望当好父母的人。
对自我价值的感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是自律的奠基石。这种信念必须在童年时期建立起来,成年之后则极难获得。换言之,当儿童通过父母的爱得知自己的价值时,成年后的世事变迁几乎无法摧毁他的意志。(M.斯各特·派克:〈无路之旅〉)。
真爱是付出——我们爱孩子,就需要延伸自己以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时也抚育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懒惰心理、驱除内心的恐惧、摈弃固有的思维惯性、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勤奋努力地劳作,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陪伴、照料孩子。
真爱是关注——关注是一种源于意愿的行动,是一种抵抗我们思维惯性的工作。只有通过关注,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捕捉到孩子隐蔽的细微的需求,及时满足和训育孩子。
真爱是倾听——付出关注最重要的手段是倾听。真正的倾听,无论时间多短,都需要巨大的努力。真正的倾听需要全神贯注,而不是一边处理自己的事情,一边捎带着听。你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是告诉孩子你珍惜他的最好最确凿的证明。
真爱是勇气——当我们延伸自我训育孩子的心灵成长时,我们踏进了一块陌生的领域。我们需要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害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反抗我们、让我们生气或失望;最终他们成熟之后,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我们则会感到失落和痛心。真爱的代价是痛苦,收获的却是无以伦比的快乐。
真爱是鼓励独立——成长意味着从童年走向成年,是一次充满惊险的跳跃,多少人一辈子都不曾跳跃这一步。尽管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成年人,甚至功成名就,心理上却到死都一直是小孩子,从来没有和父母真正地分离,没有摆脱父母对他们的控制,总是被动地等待父母(上司、旁人,潮流)替自己做出选择。只有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勇气直面生活,不受他人、社会或传统势力的左右,敢于改变自己。这种自爱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你是一个美丽可爱的人,做你自己非常好,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爱你,只要你对自己以诚相见。”真爱的核心是让对方进行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
真爱是接受分离——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养育误区之一就是“亲子一体性”,即父母不将儿女当作独立的、与自己分离的个体,而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生命的延伸,通过孩子来生活、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养育出身心健康、幸福成功的孩子,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认可并接受孩子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一事实,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真爱是履行诺言——父母对孩子做出爱的承诺、并且保证履行这个承诺:无论如何,我们永远无条件地爱你、认可你、接纳你、支持你。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贯穿如一、始终一致,而不是“你合我的意我就爱你,你不合我的意我就不爱你、不要你”。儿童字变幻莫测、经常遭受抛弃威胁的气氛中无法达到心理成熟。
真爱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以回应儿童健康的需求。既然儿童不断地在成长、他们的需求在改变,我们也必须跟着他们一起成长和改变。
真爱是律己的面质——对于孩子,父母拥有强大的权势。面质孩子,告诉他:“你做错了,我是对的,你应该改变,听我的。”这个举动在多数父母来说,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往往还夹带着不加掩饰和毫无节制的怒气。不过这样做的结果,是给世界增添了更多的混乱,而不是启迪。居高临下的呵斥、命令孩子,不是真爱行为。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采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爱孩子,就要根据孩子的特性来调整我们沟通的手段,以达到最佳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甚至伤害孩子。
真爱是一种自律——真爱孩子的父母会严格把握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为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付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