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杂譬喻经》二十六 鹦鹉灭火喻 鹦鹉灭火

鹦鹉灭火喻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

  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①。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

  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②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

  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注释]

  ①然:通“燃”。

  ②由:通“犹”,尚且。

  [今译]
《旧杂譬喻经》(二十六)鹦鹉灭火喻 鹦鹉灭火

  从前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中。山中的百鸟畜兽,相亲相爱,不相残杀。鹦鹉思忖:虽然这里好,也不可久留,还是要回家的。便飞走了。

  数月之后,大山失火,四面都烧起来。鹦鹉远远看见,便钻入水中,弄湿翅膀;飞向空中再把羽毛上的水洒下去,想扑灭大火。就这样,它一次又一次地往来救火。

  天神看到这一情景,说:“喂,鹦鹉!你怎么这样傻!千里之火,难道能被你两个翅膀所带的水扑灭的吗?”鹦鹉说:“我知道扑不灭。可我曾坐客此山,山中百鸟畜兽都很仁慈善良,如同兄弟。我不忍心看着它们被大火烧死!”

  天神被其真诚所感动,就降雨将火扑灭。

  [点评]

  这个故事最早载于《僧伽罗刹经》:“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林。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在印度人看来,鹦鹉属于善鸟、孝鸟、聪明鸟,传说它能宣说佛法,化导众生。用滴水灭大火,隐喻,无论正义多么微弱都敢于与强大的困难或恶势力斗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152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第十讲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下)四、中国传统婚姻类型  婚姻类型,指的是男女双方选择配偶到嫁娶成婚等一系列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了很多制度、地方习俗、伦理准则及审美取向。中国历史悠久,

《策划第一观——世界观》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由于被同行问到了世界观具体是什么,才发现很多动画编剧对于这个概念很模糊,今天就着这个名词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从字面的意思来讲,最重点的是后面的这个“观”字。“观”实际上是一种观念的意思。世界观,就是世界的观念。一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张仲景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

《黄帝阴符经》讲解全文版 作者:任法融

《阴符经》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是道学中一部重要典范。此书作者不详,伪托为轩辕黄帝所作,故名《黄帝阴符经》,历代名家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宋朝大儒朱熹对此均颇有深研集注。有将此书列入兵家类,也有列入道家

声明:《《旧杂譬喻经》二十六 鹦鹉灭火喻 鹦鹉灭火》为网友森离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