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王维鸟鸣涧赏析

王维 《过香积寺》 赏析

【原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王维鸟鸣涧赏析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赏析】

本诗是王维的又一佳作。王维精于音律,擅长书画,又醉心佛理,虽为仕于朝,却又乐于归隐生活,这些在本诗中均得以表现。

“不知香积寺”似与题目矛盾,“过”为“访问”“探望”之意,此句却言“不知”,结合下文看来,诗人并非不知,反是已深知其寺之名,只是未曾去过,便不知具体位置,只是听人描述,才有“数里入云峰”之句,意为:那古刹在数里之外高入云峰之处。

首联之妙不仅在于叙述,更在于“数里入云峰”之句如画般的描摹。山以寺名,寺以山名,香积寺位于高山云峰之中,烟雾缭绕之处,虽未入其中,便已感知其妙。

颔联与颈联全是写诗人去寺途中的所见所闻。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山路曲折,古木参天,少有人迹,漫步其中,隐隐听到古寺钟声飘荡于深山谷地,给人以静、空、灵的禅意。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非乐山好佛者无能有此心境。

“何处”说明诗人确不知寺的具体位置,也说明了钟声之远。这悠悠钟声与山林的静谧相得益彰,“曲径通幽处”更让人对香积寺充满了期待。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是本诗中最出彩、最为人称道的句子。诗人对音乐、书画的精通,使其对自然界的声音、色彩极其敏感,而深厚的文学修养,又使得他能得心应手地驾驭文字来表达。“咽”“冷”二字分别从听觉、视觉、触觉入手,以拟人的手法写泉声、日色,泉水被岩石激荡,如人声呜咽,日色为高大繁密的青松遮蔽,更显清冷。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珮;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也只有如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诗人才会如此识自然之趣,并幻化成如此美妙的文字。

尾联中的“曲”应指的是潭岸曲折,“安禅”指安于禅意,“毒龙”喻指欲望邪念。此处用的是佛家的一个典故:传说一个深潭中曾藏有一毒龙为害百姓,后一高僧以法力将之制服。薄暮时分,诗人到达香积寺,面对空阔幽静的潭水,浮想联翩,似乎悟到了禅理,反映了诗人欲脱离俗境的心理。

全诗由远及近,先写远景,后写途中,最后写入寺所见。由实及虚,先从听闻入手,后又抒发了到寺后的感想及体悟。诗人对音、形、色的出色把握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1580.html

更多阅读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译文] 泉水流过高山响声软绵无力,黄昏的余晖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冷峻。[出典] 王维 《过香积寺》注:1、《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金陵望汉江 李白赏析

崔颢赋诗 李白续笔 《黄鹤楼》《凤凰台》交相辉映——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黄鹤楼】在武昌城外,长江岸边,相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此楼不知建于何时,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已经是座名楼。文人雅士登楼题诗者甚多。一日,李白路

声明:《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王维鸟鸣涧赏析》为网友操蛋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