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军衔是怎样评定的
邓建龙
我是一位党史、军史爱好者与研究者,长期从事党史、军历史研究。近年
来,常见一些军史爱好者写的开国将帅军衔评定的文章,许多与史实不符。目前国内研究这方面的权威当数当年参与评衔工作的刘岩,他在这方面已写了许多文章。参考刘岩的文章,及我多年收集的人民日报等有关资料综合,也曾写过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现将我90年代所写的这篇文章发于网上,以与各位军史爱好者共同商榷。
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评定军衔时,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元帅与大将军衔的评定由中共中央书记处确定,报中央政治局批准;少将至上将军衔由总干部部确定。
一、元帅军衔的评定
1952年开始评衔时,中央曾酝酿当时的军委主席、副主席、军委委员及总部领导,及6大军区司令员与政委评元帅军衔。
当时的中央军委成立于1949年10月19日,全称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通常称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共28人,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任副主席,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高岗、粟裕、张云逸、邓小平、李先念、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罗瑞卿、萨镇冰、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龙云、刘斐为委员。其中,程潜等7名国民党起义将领是不能评为元帅的,粟裕、张云逸、李先念、罗瑞卿等大军区副职则确定评为大将军衔。
剩下的17人中,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外,朱德是解放军总司令;彭德怀是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是西南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是原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时任军事学院院长,陈毅是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司令员,林彪是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员,徐向前是军委总参谋长,叶剑英是中南军区代司令员,聂荣臻是副总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是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小平是第二野战军兼西南军区政治委员,饶漱石是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政治委员,邓子恢是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习仲勋是西北军区政治委员。加上时任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长的罗荣桓,总后勤部长杨立三,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谭政,华北军区政治委员薄一波,符合这一标准的有21人,显然太多。
但元帅评衔还是有条件的,他们必须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领导战略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具体标准必须符合以下五个条件:
一是参加过北伐战争,参加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并在当时担任连以上职务;
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过工农红军军以上领导职务;
三是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八路军初期师以上职务,新四军军以上领导职务,及后期各大战略区领导职务;
四是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军委总部和五大野战军及战略区正职领导职务;
五是建国后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及军委总部和6大军区正职领导职务。
根据这些条件衡量,高岗、铙漱石、薄一波、邓子恢、习仲勋、谭政都不符合元帅军衔。除谭政外,其他五人当时都分别担任东北、华东、华北、中南、西北大区的第一书记、第二书记,有的还兼任各大区行政委员会主席,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党政事务上。但高岗于1951年11月5日,被增补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也就在元帅军衔的评定之列。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增补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7人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此之前,1951年11月5日,林彪、高岗已被增补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这样,中央军委的副主席便增加到14人。刘少奇此时已是新上任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是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高岗因与铙漱石组织反党集团,于1954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被开除出党;程潜时任湖南省人民政主席,国民党起义将领;这4人已不可能再评元帅军衔。剩下的10位军委副主席,也就是以后中央确定的10位元帅的人选。
195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的决议”,成立新的军事委员会,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领导,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通常称为中共中央军委,取代原来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另外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成立国防委员会。新的中共中央军委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彭德怀为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原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8位副主席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委员,邓小平此时已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又是国务院副总理,参加军委领导班子,任军委委员。这样,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军委连毛泽东在内共计12人。
1955年,由中共七大选举的中央书记处四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另一位书记任弼时已于1950年10月病故)最后研究决定,现任的12名军委委员全部授予元帅军衔。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者,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是真正的国家元首与总司令,应像苏联的斯大林一样,授予大元帅军衔,但毛泽东不同意接受。当彭德怀、罗荣桓向他汇报评衔工作时,他说:“你们搞评衔工作,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人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依我看,现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此后,毛泽东又在多种场合与其他领导同志及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都说过不受大元帅军衔。
1955年9月3日,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与3位副部长奉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之命,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正式递交的评衔报告中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问题,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一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特呈请国务院转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理授予元帅军衔的法律手续。
由于毛泽东已表示不受大元帅军衔,并要求已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要参加评衔,已调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也提出不评元帅军衔。因此,9月16日,周恩来在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建议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帅军衔,名单中便没有了邓小平的名字。
9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22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建议,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同时审议并通过了周恩来提请授予共和国勋章的第一批将帅名单。当天,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身份签发了授予元帅军衔和有功人员勋章的两项命令。
在这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还提议并一致通过授予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并颁发了证书。随后,国务院与中央军委根据全国人大的决议,命令总后勤部天津某军需工厂专门为毛泽东制作了一套大元帅军服。但由于毛泽东坚持不受大元帅军衔,大元帅证书与军服便一直由有关部门保存。
二、大将军衔的评定
1952年评级评衔时,中央曾考虑未被评为元帅军衔的军委委员基本应评为大将,如粟裕、李先念、张云逸、罗瑞卿等人。某些在四总部工作的副职,及6大军区的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中资历较老、战功较大的同志也可评为大将,有些大军区的正职领导,如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也是军委委员)、第三政治委员谭政,未能评上元帅,也应评为大将。同时,对大将的评定也规定了几个条件:
1、必须是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黄麻起义时担任排长以上职务;
2、红军时期必须担任过军以上领导职务;
3、抗日战争时期必须担任过八路军旅以上职务,新四军师以上职务;
4、解放战争时期必须担任过总部或大军区副职以上职务;
5、建国后现任职务必须是总部或大军区副职职务。
按照以上条件,当时有一批同志可以评为大将军衔。1954年后,有些同志因工作需要,调离军队到政府部门工作,如邓子恢、李先念、习仲勋等都调国务院工作,因此他们已不再适宜评定军衔了。
1955年,中央书记处在经过反复权衡后,最后确定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等10人授予大将军衔。
这位十位大将都是大革命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们资历老,功劳大,是人民军队卓越的高级指挥员。
确定他们为大将人选,又兼顾平衡了我军各个历史时期各战略区的人选。
如红军时期代表红一方面军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是: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代表红二方面军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是许光达,代表红四方面军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是徐海东、王树声。
抗日战争时期代表八路军的是陈赓、肖劲光、谭政、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代表新四军的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张云逸。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代表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的是许光达,代表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的是陈赓、王树声,代表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的是粟裕、张云逸、徐海东,代表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区军的是黄克诚、肖劲光、谭政,代表华北军区的是罗瑞卿。其中,王树声建国后任中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徐海东虽长期养病,但他以新四军代表仍应属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
授衔时,粟裕任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徐海东是1954年6月19日增补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虽长期养病,但毛泽东没齿不忘这位当年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红军猛将;黄克诚是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陈赓是副总参谋长;谭政是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肖劲光是海军司令员;张云逸是前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罗瑞卿是公安部长兼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许光达是装甲兵司令员。
十位大将除王树声外都参加过北代战争;红军时期都担任过军以上领导职务,其中,粟裕、陈赓、许光达参加过南昌起义,谭政参加过秋收起义,王树声、徐海东参加过黄麻起义,黄克诚参加过湘南起义。
解放战争时期与建国后,除许光达任第二兵团司令员,徐海东因病休养未担任职务外,其余8人都担任过6大军区副司令或副政治委员;王树声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省军区司令员,陈赓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张云逸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肖劲光任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2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罗瑞卿任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19兵团政治委员,黄克诚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谭政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
所以,十位大将的评定,既具有资历、代表性、战功、级别,又与授衔时所任职务有关。如许光达其它条件都符合,但建国前后未担任过大军区副职,只是一个兵团司令员。由于授衔时,他所任职务是装甲兵司令员。按当时学习苏联红军经验,苏军装甲兵司令员是兵种元帅,即四星大将衔。所以,在评衔时参照苏联经验及苏军顾问意见,毛泽东在权衡再三的情况下,决定评许光达为大将军衔。
又如海军司令员与空军司令员,为什么海军司令员是大将,空军司令员只是上将呢?按条件来说,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是1922年入党,参加过北伐战争的老同志,在十大将中资历最老,由于当时的苏联红军海军司令员是军种元帅,也是四星海军大将衔。所以,根据苏军顾问建议,中国海军司令员当然也应是大将军衔。而苏联红军的空军司令员虽说也是军种元帅,但苏军空军司令员历来都是三星上将军衔,况且世界各国空军除希特勒德国外,没有空军元帅之说,其空军司令一般都是上将。因此,按苏军军衔制度,中国空军司令司也就只能是上将军衔。况且刘亚楼1929年才参加红军,其各方面资历及条件都不够评为大将军衔,所以中国的空军司令员也就只能评为上将军衔。
3、其他将官军衔的评定工作
根据中央规定,少将至上将级军衔的评定工作,由总干部部负责确定。首先由总干部部提出授衔人员名单,再报中央军委批准。在1955年首批授衔的将官名单中,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798人,共1038人。其中,红军时期入伍的943人,占90.8%;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79人,占7.5%;国民党起义将领10人,新疆民族军5人,西藏地方军队3人。
由于人民解放军在历史上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红军时期分为一、二、四等3个方面军,陕甘红军和南方各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则分为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等几个系统,华中新四军、华南东江、珠江、琼崖抗日游击纵队,坚持东北的抗日联军等几个部分;解放战争时期又分为五大野战军,及两广纵队、琼崖纵队、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新疆民族军等。这些不同的部分,也是不同的“山头”。虽然我们党历来反对“山头”主义,但这些山头主义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忽视。因此,在评定军衔时,既要考虑每个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资历、贡献、级别及评衔时的实际职务,又要考虑各个不同时期部队的平衡,以增进党内军内及同志之间的团结。同时也切实考虑每个同志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些将官的评衔工作比起元帅、大将的评衔工作难度更大、更复杂。
为做到公平公正合理,1952年开始评级评衔时,先由6大军区及各军兵种提名,然后再交总干部部统一审查。以后,随着部队精简整编,及大批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名单又有一定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总干部部又多次制定新的方案,新的名单。并将名单反复征询原各大战略区负责人,即各位军委副主席的意见。但由于人数多,职务不同,级别跨度大,各人的德才资历、功劳又各不相同,要想做到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宋任穷在其回忆录中谈到此事时说:“工作量最大,难度最大的就在于搞好平衡排队工作。”“好在中央和军委领导都很关心重视这项工作。”及时听取汇报,及时指示,还亲自做一些高级干部的思想工作。加上毛主席与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同志主动提出自己不要军衔,这样就“解决了平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原来一些自认为评低了的同志,也从思想上通了。”从而推动了授衔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