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新安吏》审美赏析 新安吏原文及翻译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杜甫《新安吏》审美赏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接着,郭子仪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可喜。但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加上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的援军到达,唐军于是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举征夫。杜甫这时正从洛阳回到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于是,诗人杜甫作组诗“三吏”、“三别”。其中《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全诗如下: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诗歌首先写道:“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写了自己在“客”(杜甫自称)在他乡,也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就是“点兵”。其中,诗人用了“喧呼”一词,表明了吏卒凶狠,也暗示了前线急于补充兵力的情况。可以说,诗人以“喧呼闻点兵”来引领下文的内容,以下就写了诗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接着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更”即愈加,再。这是杜甫向“新安吏”的问话,就是说,新安这个县小,没有可以参军的人了。根据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年(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有许多人中男被当作壮丁抓走。吏卒却说:“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意思是说,州府昨夜下的军贴,要依次抽中男出征。杜甫说:“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也就是说,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此时,吏卒就没有回答。这里,通过对话,就表明了抓“中男”的原因,暗示了“丁”已经没有了。
这时候,杜甫写道:“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伶俜”即孤独;孤单。这里,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说明了父亲早已被征调。而“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身体消瘦。其中,一个“独”字,不但表明了被征者孤苦伶仃,而且也暗示了被征者已经没有亲人了,也许早就被征兵了。这里,诗人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现实处境。

面对现实处境,诗人接着写道:“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意思是说,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也仿佛还在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以显示恍惚,也暗示了哭声不绝,久久回响在诗人的脑际。征人走了,送行的回家了,而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给予青山以人的情感,强调了那悲惨的送别场景。

诗人面对这样的场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奔赴战场。诗人写道:“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是杜甫劝慰征人的话。其中,诗人在“使眼枯”、“泪纵横”前加上了“莫”和“收”,意思就是“不要哭得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告诉征人和家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天地”是无情,哭有怎么样?诗人在此不但暗示了对人民妻离子散的同情,对表明了对战争无情的痛斥。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新安吏》审美赏析 新安吏原文及翻译
本来“天地终无情”,这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作为“忠君爱国”的诗人还是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诗人写道:“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一方面诗人忠君之心犹存,不愿直接责备皇帝;一方面也不免有讽刺的意味。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这也写得很委婉,主要就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接着诗人又说:“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这里说,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更何况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很顺利,又能爱护士卒、抚养分明,而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一样等等。杜甫说出这些安慰之词,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揭露唐统治的昏庸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维护。杜甫之所以这样说,实际上,不但表现了对人民的惨痛的同情,而且也表现出面对国家的灾难,心中充满着多层的痛苦。可以说,也是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济苍生,安社稷”所产生的矛盾心理的表现。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通过场面描写营造凄惨的氛围。

诗人在写道:“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诗人描写出了送人与征人分别的凄惨景象。

其次,通过叙述揭示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我们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心中的矛盾。也就是说,诗人不但支持朝廷尽快结束这场平定安史叛军的战争,减少人民的困难,而且也对唐朝统治者昏庸无能,使人民遭受如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再次,通过语言(对话)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在这首描写与叙述结合的诗歌中,诗人注重人物的语言描写,特别是通过对话,揭示了征兵的根源,也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2096.html

更多阅读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的登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译文] 亲戚朋友连一个字的书信都没有,毫无消息;我现在年老多病,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这条孤零零的小船了。[出典] 杜甫 《登岳阳楼》注:1、 《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杜甫《新安吏》 新安吏翻译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译文] 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也不能改变目前这一痛苦的事实,现实是无情的![出典]杜甫 《新安吏》注:1、 《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

声明:《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新安吏》审美赏析 新安吏原文及翻译》为网友我叫没朋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