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望夫石
残暴的勐遮王,要起兵侵占景真王的国土,勐遮王子不同意他父亲的行为。因此,把消息告诉他妻子南慕罕公主,公主在紧急的情况下,借口到江边洗头发,用葫芦传信。景真王接到女儿的亲笔信后,立即召集士兵,把敌人打败。后来,残暴的勐遮王,知道是他儿子及儿媳妇把消息传给景真王的,便把王子及公主活活埋死。
孟姜女庙外的望夫石
孟姜女庙也称"贞女祠"。座落在山海关城东6.5公里望夫石村北小丘陵上。该祠始建于宋以前,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主事张栋、崇祯年间副使范志完、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作霖三次重修。1956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拔专款维修,并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姜女庙是一座灰砖青瓦,砖木结构的小庙。庙前有108级台阶直通山门。庙四周随山就势筑有一道红色围墙,庙宇包括山门、钟楼、前殿、后殿、振衣亭等。整个看去,有些灰暗,如同孟姜女和范喜良那被埋在长城底下的爱情。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望夫石在人们眼中成了忠贞的象征,许多诗人墨客曾在此挥毫遗墨,就连风流天子乾隆也在这望夫石上留下了亲笔御题。
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
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无妨.
这个地方是不推荐有情人去的。不是因为无情,乃是因为此情太苦。
半屏山和望夫石的传说
在台湾岛西南海边左营附近,有一座山叫半屏山。这座山面向台湾海峡,而对面的大陆上也有一座状似半屏山的山和它遥遥相对,这就是福州的南屏山。它们似一座被劈成两半的山隔海相望。在海峡两岸都流传着关于这两座山被迫分开的传说,仅台湾的传说就有好几个版本。
水根和石花
这是一个悲壮感人的传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台湾岛和祖国是连在一起的,台湾是祖国东南面的一个半岛。台湾岛上的半屏山,和大陆上的半屏山原本是一座山,名叫南屏山。
南屏山的北坡住着一个叫水根的小伙子,他平日以打猎为生;山的南坡住着一个名叫石花的养蚕姑娘。他们经常对唱山歌,渐渐地产生感情,日久天长,感情越来越深。这年他们约定在八月十五成亲。
然而这件喜事却让南海一个邪恶的龟神知道了。它逼石花,强迫她到南海和自己成亲,石花死也不从,她牢牢站在南屏山的山顶上,不肯挪动半步。龟神举起巨斧猛地向山峰砍去。顿时,山摇地动,南屏山被砍成了两半。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大地裂开了一个口子,滚滚涌来的海水很快把大口子填满了。半岛慢慢地漂离了大陆,中间的大沟变成了难以逾越的海峡。一座完整的高山就这样被分成了两岸。
龟神拖着精疲力尽的石花随着漂流的半岛离开了大陆。它逼着石花与他成亲,石花死也不从。龟神一气之下,把她押到半屏山下做苦工。一天晚上,石花作了一个梦,梦见分开的大地又连成了一片,分开的半屏山又合起来了,她又和水根团圆了,石花高兴得笑出声来。可当梦醒之后,又看到了前来逼婚的龟神。石花愤怒了,她抬起一块大石头猛地向龟神头上砸去。龟神没有防备,疼得嗷嗷大叫,恼羞成怒地命令火龙吐火烧石花,命令雷神用雷电劈石花。石花根本不屈服。龟神连气带病口吐鲜血倒在地上死去了,变成了一座龟状岩石,也就是现在半屏山旁边的龟峰岩。
石花姑娘也死了。她变成了一座洁白如玉的人状大石,名叫望夫石。直到现在,这座望夫石还耸立在半屏山下的海滩上,像是在遥望大陆的亲人。
望夫石的传说
在台湾南面的一座山尖上,有一块大石头,名叫望夫石。
从前,台湾岛中央山脉南面并不是陆地,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边的一座山坳里,住着一对名叫阿龙和阿凤的年轻夫妇。白天,阿龙出海打鱼,阿凤在家纺线织布。晚上,阿龙坐在椰子树下的石凳上吹笛子,阿凤则随着笛声唱山歌。小两口的日子过得非常舒心。
有一天,突然满天乌云滚滚而来,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铺天盖地地下了起未。与此同时,不知从哪儿蹿出一条龙来。原来这一切都是它弄出来的。它上下翻滚着,搅得大海像开了锅似的。
这一天,阿龙没有出海,他正在家里修补渔网。而出海的渔民们则船翻人亡,连尸首都被恶龙吃掉了。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恶龙一直在兴风作浪。渔民们再也不能出海打鱼了,渔民们没有了食物来源,会活活饿死呀!这天晚上,阿龙作了一个梦,梦见玛祖婆来对他说:“那条恶龙虽然厉害,可是只要有个勇敢的人能同他斗上七天七夜,就能使它元气大伤而死掉。”第二天,阿龙把梦见玛祖婆和玛祖婆说的话对阿凤说了,并拿定主意要出海斗恶龙,为民除害。阿凤见他主意已定,也不再阻拦,为阿龙做了七张大饼当干粮。阿龙却偷偷留下一张大饼给阿凤充饥。
阿龙来到海边,驾着小船向大海深处驶去。此时的恶龙好多天没吃到人了,正饿着肚子伏在海底。它见有人摇船过来了,急忙向上面吐恶气。刹那间,大海又像开了锅似的翻腾起来,巨浪滔天。阿龙的小船像一片树叶,时而越过浪峰,时而跌进浪谷。阿龙劲头十足,沉着迎敌,每天斗饿了就吃一张大饼,立刻力气倍增。斗到第七天,阿龙没有大饼吃了,力气也弱下来了。恶龙也精疲力尽了。最后木船的船底被恶龙用角顶了一个窟窿,船渐渐地沉入了海底,阿龙与恶龙扭打在一起,也慢慢地沉入海底。船体把阿龙和恶龙都牢牢地压在了海底。
阿龙和恶龙同归于尽后,风消了,雨停了,天晴了,大海也平静下来了。渔民们又能出海打鱼了。阿凤不见阿龙归来,她站在山尖上向大海望去.她望着远方,不知哭了多少天多少夜,把大海都哭退了一百多里,也不见阿龙回来。而阿龙的那只小船却露出了海面.变成了船帆形的小岛。阿凤也变成了石头人,站在山尖上一直朝着大海望着。
据说以前海水是甜的,是阿凤的眼泪把海水变得又苦又咸。
涂山望夫石
涂山之阳,启母涧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妇人端坐于山崖之上。此即传说中启母所化之石。又名望夫石,俗称石婆婆。明代邑贤袁赋诗云,“涂山之国临淮海,山中石母几千载。若历冰霜不事妆,任教风雨颜无改。独坐岩头望百川,怀襄疏睿为桑田。平成底绩非无日,不恤三过实母贤……”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关于她的化石之说颇多。
相传,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涂山氏女每日引领南眺,盼望丈夫归来。但是,望穿秋水,也不见禹归。由于朝思暮想,精诚所至,终于化而为石,端坐于昔日与禹幽会之所。
每逢阳春三月,涂山庙会之期,红男绿女,摩肩接踵而至,于瞻仰启母仪容之时,往往向端坐的启母怀抱中投以石子。据说投中者便可早生贵子。启母于此时又被视为送子观音的化身了。据鉴定,启母石为唐代石割。县人民政府1987年已将这一胜迹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望夫石是涂山著名风景点,游人在登山凭吊大禹的同时,也必定要对这位有夏开国之初的第一位母后礼赞、凭吊一番。明代御史张士隆曾赋诗《题望夫石》:
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
云鬃挽成千载髻,娥眉淡扫四时春。
沙田望夫山
望夫石耸立在沙田望夫山上,其高三丈许,巍然壮观。从远方望去,望夫石一面像妇人怀抱着孩子,另一面更像妇人背负着孩子。如同许多望夫石都有动人的传说一样,这块石也有着一段令人伤感的故事。
传说,这块石头是由附近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人及其儿女化成的。妇人的父亲是一位贫农,母亲在生下她不久便患病去世了,她父亲只好将她托给邻居一妇女哺乳养育。一年之后,女儿已断奶,父亲便接她回来自己养育。及至女儿六七岁,已颇懂人情,既对父亲非常孝敬,也对奶妈非常敬重。而那时奶妈的儿子也有六七岁了,一对男女孩童常常在一块玩耍,颇有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味道。村人也常常对这对小宝宝开玩笑,说他俩是一对天生的“小夫妻”。不料双方长到十岁时,那女孩的父亲过世了,奶妈便把她接到家中,当作亲生骨肉相待。后来两个孩子长大了,他们结为了夫妻。婚后三年,生丁一男一女,因添了人丁,家境也越来越贫困了。
当时,海禁渐开,内地人开始远渡重洋,到远方去谋生。那做丈夫的也想飘洋过海去闯一闯,经老母亲意允,贤妻赞成,于是卜吉成行。
不料,丈夫走了一年,竟音讯全无。老母和妻子托人查访其下落,有的说他已往别埠;有的说他“早已回家”;有的说他去向不明,生死未卜……噩耗传来,老母痛心,妻儿号哭。可怜老妇人,因思念儿子得了急病,竟撒手西去!这对那位做了母亲的娘子,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她强捺住心头的悲伤,决意强渡苦海,把一对小生命哺养成人,而且,她还怀着一线希望——企望着丈夫能早日回家。于是,她挣扎着,任凭岁月凄凉,仍以巨大的母爱悉心哺育着一儿一女。但是,事与愿违,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丈夫的消息竟如石牛入海!悲痛欲绝,思念不已的她只好天天怀抱着一个孩子,背负着一个孩子,走上山头,望断天涯。每见船只泊岸,她必跑下山去,看看是否是外处客船,欲前往打听丈夫的消息。谁知日望一日,月望一月,一年又一年,儿女都渐渐长大了,她依然抱着背着他们,呆立于山头眺望,风吹雨打也不回避……一日,妇人依旧抱负儿女,登山远眺汪洋,忽然雷雨交加,飞沙走石,山崩地裂……第二天雨过天晴,艳阳普照,山顶上居然出现这般奇迹——山上遥望夫归的这位贞烈妇人,连同抱负着的亲生儿女,已天成了一尊耸立天际的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