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赏转载 青花瓷器鉴赏

入门的初步知识,觉得不错,收在自己的博客里。想着没事的时候能往里面添加些相对应的图片。

瓷器鉴赏

一、商周至西汉时期的原始青瓷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他事物一样,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商周至西汉时期的青瓷器,胎色灰白,火候高,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表面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高温玻璃釉,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和物理性能具备了瓷器的标准。但原料的处理和坯胎的炼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地过滤、淘洗、捏炼和陈腐等,造型比较单调,胎体含杂质多,釉料呈色也不稳定,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带有明显的原始性。

商代是原始青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类和造型多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和陶器相一致,也有少数原始青瓷器是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造型,计有尊、罍、钵、罐、瓮、高柄豆、盆、壶等。器物上部内外均施釉,釉汁厚薄不均,多见青绿色和青黄色。瓷胎上的纹饰多是拍压而成,主要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网纹和附加堆纹等。

西周、春秋是原始青瓷大发展的时期,器物种类除仍烧制商代常见的尊、罍等外,增加了带盖罐、碗、盘、盂、盉等饮食用具。瓷胎较为细腻,釉色还是以青绿色为主,并有少量的豆绿色和黄绿色。器型多数较为规整,胎体厚薄适中。拍印纹饰以方格纹、弦纹为主,其次为云雷纹、人字纹和席纹等。

战国至西汉是原始青瓷的鼎盛时期,也是原始青瓷向成熟瓷器过渡的时期。仍主要烧制饮食器具,有碗、碟、壶、罐、盒等,其中盘的式样最丰富,碗、钵也大小成套。仿青铜礼器的鼎、钟、敦、盉等也很常见。制作规整,釉层增厚,釉面也十分光润。

二、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目前国内研究瓷器的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东汉时期已经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比铜、漆、木等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广泛,一经烧制成熟,就迅速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用具。这时期的瓷器多数胎体纯细,常见罐、碗、壶、盆等,釉汁均匀,釉面富有光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地区,由于战乱较少,社会相对长期稳定,制瓷手工业窑场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而黄河流域,大约在北魏迁洛之后,在南方的影响下,制瓷手工业才发展起来。

南方地区的制瓷手工业以越窑为代表。东吴时期的越窑青窑窑址在上虞县已发现30多处,烧窑窑炉均是利用山的自然坡度建造的窄长形龙窑。瓷器胎体坚硬细腻,多呈淡灰色,以淡青釉为主,其次为青黄釉。常见的生活用具有碗、罐、盘口壶、多子盒、薰炉、唾壶、虎子、狮形烛台、羊形水注、水盂、砚以及专门供随葬用的灶、鸡笼、狗圈、谷仓罐、碓、磨等模型明器。装饰纹饰主要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和贴塑的人物、飞鸟、走兽等。

西晋虽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是越窑制瓷成就十分突出的时期。器物胎体比以前增厚,釉汁厚而均匀,釉色多见青绿和青黄色。瓷器造型和装饰方面也比东吴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器物造型,如鸡首壶、鹰首壶、鸡头或虎头双耳罐、扁壶、猛兽尊、狮形烛台、熊形尊、镂孔香薰、熊头或蛙头形水盂等。随葬的明器中还常见犀牛形镇墓兽、男俑和女俑。器物造型矮浑端庄,多配以铺首、弦纹、方格纹、联珠纹或飞禽走兽组成的纹饰带,以及贴塑的龙首、羊头、熊足等装饰,使器物显得美观大方,稳重而有气魄。

东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基本上承袭了西晋青瓷的风格,缺乏独创精神,器物种类减少,东吴、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明器基本上停烧,生活用具中的碗、盘数量大增。造型趋向简洁统一,并由低矮逐渐向瘦长演变。少见刻划贴塑纹饰,点染酱褐釉斑很盛行,在同一件器物上可以看到几十点之多,丰富了釉面的装饰效果。

南朝时期越窑比较典型的器类主要有钵、碗、罐、壶、尊等,器物变得修长而秀美。装饰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模印贴塑人物、动物图案几乎绝迹,点染酱褐釉斑之风也告衰竭,代之而起的是贴塑莲瓣和刻划莲花纹。莲花纹的广泛使用,可能是受当时佛教盛行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制瓷手工业首先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的北朝晚期墓葬中,出土许多具有北朝风格的瓷器。经科学调查和发掘的瓷窑遗址仅有山东淄博市寨里窑,枣庄市中陈郝窑和河北内丘县邢窑三处。寨里窑瓷器胎体一般较厚重,火候较高,早期的釉汁斑驳不均,多呈青褐色,晚期改进较大,青釉光亮度增强。器类以碗、盘、高足盘、罐、瓶为最常见。北朝窑烧制的莲花尊,代表了北朝制瓷的高水平。中陈郝窑是北方唯一经过考古发掘的北朝晚期的瓷窑遗址,制瓷工艺与寨里窑颇为近似。邢窑是唐代邢窑的前身,主要烧制碗、杯、钵、盘、罐、瓶等,以青釉为主,并烧制少量的白釉。白釉瓷器与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一样,都具有釉层薄,普遍泛青的特点。北朝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为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三、唐、五代时期的瓷器

唐代的制瓷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后人常用“南青北白”来形容唐代瓷器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南方的越窑、长沙窑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北方的邢窑又是当时白瓷的代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越窑:唐、五代越窑,主不透明,隐露精光要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越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晚唐、五代越窑还为宫廷烧制秘色瓷,是越窑的精品,所以越窑青瓷也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釉层均匀,色如千峰翠,呈青黄或青绿色,滋润而。许多新的瓷器造型应时而兴,如茶具、餐具、酒具、文具以及盛食器皿,几乎无所不备。

碗、盘、碟是越窑的主要产品,中唐时期流行敞口碗,腹壁向外斜出,璧形底,造型工整稳重。到了晚唐、五代,碗的样式极为丰富,有的边缘起伏,碗口坦张,似出水涵露的荷叶;有的曲折多姿,形如盛开的海棠花;有的碗口圆而多曲,可与葵花媲美。它们与轻巧多姿的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壁形底盘和敞口平底碟造型风格类同,组成了一套新颖别致的饮食具。

瓯是当时流行的茶具,就是茶托中的茶碗,亦称为盏。器身小而轻巧。敞口浅腹,容量少,底有圈足。执壶是唐代中期新出现的一种盛酒器,亦称注子。壶腹呈椭圆形或瓜形,喇叭口,短嘴,嘴外壁削成六棱形,弯曲的宽扁形把手,下有保持重心稳定的饼状实足。

越窑瓷品的装饰题材多取自唐代铜镜、织绣和金银钿工上的花纹,运用刻划和印花等技法,表现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花鸟、人物和龙水等纹饰。一部分高级秘色瓷用金银作装饰,是越窑突出的特点之一。法门寺出土的两件银扣碗,外涂黑漆,并有金银团花等装饰,是目前仅见的保存完好的漆平脱秘色瓷。

邢窑:邢窑是我国陶瓷史上驰名中外的一处制瓷窑场。邢窑白瓷始烧于北朝晚期,入隋以后,邢窑白瓷逐渐增多,器类以碗、杯最典型,其次为盘、盆、壶、罐、瓶。瓷器造型多为深腹高足,显得优美秀致,给人一种清新挺拔的美感。1959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隋代张盛墓中,出土了一批白瓷器,应是邢窑制品。隋代白瓷和北朝晚期的白瓷一样,多数有白中微泛青的特点,猛然看它是粉白色,仔细端详就会发现,犹如在白雪之上冻了一层薄冰,粉白之下罩盖着淡雅的青绿,引人入胜。

瓷器鉴赏(转载) 青花瓷器鉴赏

唐代邢窑以生产粗白瓷和细白瓷为主,同时兼烧青瓷、黑瓷、黄瓷和三彩陶器。器类虽仍以碗、杯为大宗,但种类明显增多,新出现的造型有执壶、葫芦口瓶、圆形多足砚、花式盘、高足杯、带柄杯、花口杯、三足罐和瓷塑人物、动物形玩具。以常见的圆唇、敞口、璧形底碗,喇叭口、丰肩、小短流、圆腹执壶,圆唇、短颈、丰肩、鼓腹的平底罐最有特点。制作工艺一丝不苟,且仿金银器的造型较多,如高足杯、带柄杯、花口杯、菱形盘、圈足盘等,都具有金银器小巧玲珑、轻盈俏丽的气韵。

长沙窑:长沙窑瓷器的造型和装饰都灵活多样,日常生活用具种类非常多,造型善于幻化巧变,创烧出了许多实用、美观的形式。以壶而论,口有盘口、喇叭口、直口、洗形口;腹有筒状腹、圆球腹、椭圆形腹、瓜棱形腹、扁圆腹、袋状腹、蒜头式腹和葫芦形腹等,而同一种腹又有高低、肥瘦、深浅和弧度大小的差异;壶流有六棱形、直管状、兽首形等,有的作得细长弯曲、轻巧灵秀;壶柄的安排则随壶身的变化而变化,壶腹圆鼓的柄几乎成半圆形,壶腹修长的柄则细长垂直,壶腹为动物形者,壶柄多捏塑成高翘的尾巴,耐人寻味。

长沙窑烧制的瓷塑玩具非常惹人喜爱。可分为人物、兽和禽三类:人物有骑马像、持物男像、童子像、妇女像、胡人像;兽类有猛兽和家畜;禽类有鸡、鸭、鸳鸯、鸽等。体身多镂一圆孔,可以吹响。长沙窑这种小瓷塑玩具产量相当大,用途也十分广泛。有的是陈设欣赏的艺术品,有的是文房的用具。

长沙窑瓷器在装饰方面有特殊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釉下彩画和贴花。釉下彩画的艺术技法比较复杂,先在胎体上点彩或画彩,再通体罩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焙烧。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一件釉下点彩云纹双系罐,是长沙窑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罐的腹部中间是一串绿色,两侧各是一串褐色的联珠细点,绘成对称式的卷云纹和莲花纹,工艺细致,与罩盖在上面的青黄釉争姘斗颜,色调尤为明朗谐和。丰富多彩的釉下彩画多绘于执壶的流下,盂、罐的腹部和碗、盘的内底中心。其题材内容可分为人物、动物、花草和云气山水四类。人物类主要有莲花婴戏图和卷发仕女图。动物类主要是鸟雀,其次是鱼、龙、蜂、蝶、鹿、羊等。每一个形象构成一个画面,无一雷同。花草类是釉下彩画中最多的一种,其中绝大多数为褐绿彩绘莲花图,画面生气勃勃,淡雅飘逸。山水云气类构思甚巧,在极其有限的画面里,表现出风旋浪卷,行云落雨的动态。对时间关系的处理也极为巧妙。

模印贴花也是长沙窑非常有特点的装饰,多见于壶嘴、壶系下以及洗和盆的腹部。首先利用印模压制出贴花,粘贴于器物胎体上,再在贴花上涂褐色彩斑,最后通体罩青釉。经焙烧后,褐斑绚丽,贴花形象明显,融绘画与浮雕于一体,具有多层次的美感。内容有葵花朝阳,莲花盛开,双鱼对游,婴童戏莲,飞鱼凌空,立狮咆哮,葡萄蝴蝶以及双鸟、人物等。这些模塑贴花小品绝大多数高不过10厘米,与捏塑的立体玩具一样,形象之美,想象之奇,同时代其他任何瓷窑都不能比拟。

长沙窑瓷器中有题诗、题字或款识的也颇为可观,亦均用褐彩随笔写于瓷器的明处。多数题诗的瓷器没有其他装饰,少数题诗的瓷器有彩画。题诗、题字内容大多数是五言民歌,其次是谚语、俗语,少数是题记和款识。文字通俗易懂,民间气息浓厚,多反映了庶民阶层的生活习尚和处世哲学。

四、宋、金、元时期的瓷器

宋代是我国制瓷发展史的一个繁荣昌盛时期。陶瓷史家们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面貌。主要有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哥窑、官窑、汝窑及黑瓷和青花瓷等。

定窑:定窑烧制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时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绿瓷等。

瓷器种类以生产日常生活用具为多,特别是碗、盘、盆、壶、瓶等,式样非常多。许多瓷器随着时代的演进,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以碗为例略作说明,唐代早期碗多是大实足,圆唇,胎体厚重;晚期腹壁多呈45度斜出,宽圈足,腹较浅,胎体轻薄,内外均施釉;五代北宋时期,口唇卷凸,圈足较高,腹壁由45度的直线形逐渐变为略呈弧状的曲线形。

北宋中期之后印花装饰极为流行,纹饰多在盘、碗的内底和?壁。布局工整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以繁缛雅素取胜,形成了定窑独特的装饰风格,对我国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次为动物和水波纹,再次为婴戏图。花卉图案多采用缠枝和折枝法,纹饰讲究对称统一。常见碗、盘腹内印三或四朵花卉,内底印一朵团花或四瓣、五瓣海棠花、梅花等。动物多见鹿、孔雀、凤凰、鸳鸯、雁、鸭等,常与牡丹、莲花等配合印制。整个纹饰俨如一幅工整的织绵图案;有的碗、盘内壁印制凤戏牡丹和犀牛望月等图案,构图之严密,线条之工整,能给人一种恬静而充实的美感。

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之多,大都与宫廷有关,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字题款,大多题在碗、盘、瓶、壶和罐的底部,有“官”和“新官”两种。其他与官府有关的题款有“会稽”、“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等。以上题款多是刻铭后焙烧的,也有一些是烧后刻。另外还有模印字款,如“定州公用”、“使司帅府公用”等。是研究定窑生产性质的珍贵资料。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时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为鼎盛时期,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唐、五代时期,耀州窑以烧黑瓷、白瓷为主,兼烧青瓷。主要为碗、盘、罐、盒、注子等日常生活用具,造型多种多样,以碗、盒最典型。碗有五花瓣口圈足碗和敞口平底碗等造型;盒子有扁形和盒盖隆起如馒头状等造型。晚唐时期由于受越窑装饰技术的影响,新颖活泼的划花纹样开始兴起。划花装饰技法是采用金属签或竹、木签,在瓷器坯胎上划出线条纹饰,然后施釉焙烧。其题材主要有菊花、牡丹和水波等。划花装饰技术的出现开创了耀州窑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局面,为宋代青瓷刻花工艺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期主要烧制青瓷,釉面翠绿而泽润。器皿以碗、盘最多,每种器物都有多种造型。其中瓶有10多种,有的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瓶体瘦长,匀称优美;有的是小口宽平肩,瓶身垂直,造型丰满稳重;有的则是喇叭口、长颈,瓶身椭圆似图一宋定窑瓷盘印花图案瓜,高圈足,造型灵巧雅丽。壶、罐等器皿不但式样繁多,而且瓜棱、葵瓣、多折等造型难度较大的器物,也能做的规整周正,瓜瓣折棱距离与弧度相造应。

北宋时期耀州窑的装饰技法主要以刻花为主,其次还有印花、剔花和镂孔。刻花是耀州窑具有代表性的装饰艺术,尤以刻花的犀利刀锋和线条流畅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越窑和定窑是以竹类在坯胎未干时刻出花纹,磁州窑的刻花则是用平刀把整个花纹的地子削平。而耀州窑的刻花是用金属工具,在胎体上刻出花纹轮廓,用斜刀将纹样外缘坯土削掉,形成一个坡面,纹饰微凸,层次分明,施釉入窑焙烧,刻花被罩于釉下,透过碧绿的玻璃质釉层,显现出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风格浑厚沉着,令人赏心悦目。所以,人们鉴赏耀州窑瓷器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刀法别致、图案精细的刻花装饰艺术。

耀州窑刻花多见于碗、瓶、罐、壶、钵、盒等器物的外壁,也有一些的内壁亦施用刻花。宋代晚期往往将刻花和划花巧妙地结合运用在一件器物上。如采用划花手法勾勒出单线条的叶筋或花瓣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在刻鱼纹周围,勾画出动荡的波涛或水波纹等,使耀州窑的刻花艺术更臻完美。

耀州窑瓷器装饰纹样可归纳为人物、动物、花卉草木和几何图案四大类。人物类有婴孩、飞天、仙人、佛、仕女等。动物类有写实的狮、虎、鹿、犀牛、鸭、鸳鸯、鱼和传说中的龙、凤等。花卉草木类以莲花、牡丹为多,其次为菊花,还有松、竹、梅三寒友和缠枝、水草等。几何纹样主要有回纹、扇纹、八卦纹、三角纹、连弧纹和水波纹。纹饰布局严整统一,讲求对称而又富于变化。

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以河北邯郸彭城镇为中心,窑场遍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磁州窑为了适应当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和不同用途的需要,烧造的瓷器种类十分丰富。其中以生产的瓷枕最为著名。从发现带有“张家造”、“赵家造”、“张家枕”、“王家造”、“王氏寿明”、“李家枕”、“滏阳陈家造”、“刘家造”等标记的瓷枕分析,一个制瓷窑场可能同时有几个一定规模的瓷枕作坊。它们各有所长,互相学习,促进了磁州窑瓷枕业的迅速发展。瓷枕的造型有长方形、半圆形、云头形、葵花形、菱花形、鸡心形、八方形、椭圆形和银锭形等多种样式,并随着时代的演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基本上是由小而大,由短而长。以长方形枕为例,北宋时期多在20-30厘米之间,而元代枕的长度多在30厘米之上,有的长达40多厘米。

磁州窑的装饰技法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红绿斑,珍珠地划花,低温三彩和白釉黑彩等。白釉划花可能受定窑的影响,多划在碗、盘内壁,纹样以牡丹、莲花、卷叶与水波纹为多,在纹样间隙部位还用篦状工具划复线,线条流利舒畅,不拘泥于统一的规格。白釉剔花即是施釉划花纹之后,将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纹饰凸起,具有浮雕感,在花叶上再划以花蕊叶筋,剔去釉露出黄褐色的胎,达到烘托白色纹饰的目的。白釉剔花多见于壶、碗、罐等器皿的腹外壁,题材多缠枝花卉和飞鸟。白瓷器上点以红、绿彩斑的做法在北方地区晚唐窑址中就已经出现,磁州窑继承了这一传统,主要见于碗、盘、壶、罐等的口部或肩部。珍珠地划花始创于河南晚唐曲河窑,北宋时,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白瓷窑也相继效仿。珍珠地是指在主题纹饰间隙的化妆土上用铁管状工具打戳的小圆圈,这是模仿金银器打制痕迹的装饰方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登封窑瓷瓶,所饰珍珠地纹就较有代表性。

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它的特点是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线描画的技巧运用在瓷器装饰上。彩画内容可分为图案类和写实类。图案类主要有以点线组成的几何纹样,用花卉组成的边饰和主题花纹之间的云纹、花朵、卷叶、散点、钱纹等陪衬纹样。写实类有动物,如狮、虎、熊、马、鹿、羊、狗和鱼、龟、仙鹤、大雁、鸳鸯、鸭、鹅等,祥瑞动物有龙、凤、麒麟等,人物有儿童、老翁、仕女、杂耍人物和故事人物等。花木植物类如牡丹、莲花、月季、山茶花、梅花、石榴花、水草和松树、椰树、青竹等。

磁州窑还继承和发展了长沙窑在瓷器上题诗作词的传统,图文并茂。有的以诗为主,配合一些边饰图案;有的以画为主,题诗抒情。内容有著名诗人、词人的佳作,有歌颂自然风光的赞美诗,还有民间的俗语和对联等。

钧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瓷窑之一,以河南禹县城关附近的钧台窑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目前还在山西、河北、内蒙等地发现了烧钧瓷的窑址。钧窑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

钧窑瓷器的造型有强烈的艺术倾向,除常见的生活用具碗、罐、盘、瓶等外,还有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单柄洗和菱花式、葵花式、海棠式花盆及葵花式、六方形盆奁、鸡心碗、高足碗、胆式瓶、八方式盘、三足炉等。

钧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各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瓷稳定的铜红釉和神奇的窑变,在青瓷中突破了单色釉的格调,像花玛瑙似的斑斓,绚丽多彩,改变了以前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釉的质感,把釉色特有的自然美和造型的艺术美融为一体,开创了凝厚自然的美学风格。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为蓝、青、紫、红几大类。又可细分为月白、天青、天蓝、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皮紫、朱砂红、丁香紫、火焰红等。钧釉釉层丰厚,釉质乳浊莹润,釉色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

钧瓷釉面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好像蚯蚓在泥中游走,被称为“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的另一个特点。它是釉汁流动时形成的立体画,色彩纹路之美,以至于后仿烧蚯蚓走泥纹的作品,都在宋代钧瓷面前黯然失色。

汝窑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宝丰、临汝等地。宋代人即以“汝窑为魁”,传世的汝窑器多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瓷,以盘、碟、瓶、碗为多。胎体呈香灰色、透过釉层略显粉青色。釉色呈鸭蛋青色,近似于柴窑所谓“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泽。可细分为天青、印青、天蓝和粉青色等。釉中的细小沙眼如芝麻花,开片为鱼鳞状。碗、盘、洗多为裹足满釉支烧。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以玛瑙为釉,古朴雅致,形成了汝窑的特殊釉色,成为宋代名窑之魁。

景德镇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故称青白瓷。青白瓷胎薄,釉汁明澈,纹饰深处积釉呈色较深,对光可以映见青色纹影。所以一般又习称为“影(映)青”。青白瓷釉色莹缜如玉,质地冰清素雅,胎体碧透致密,多仿轻巧优美的金银器造型,挺拔俏丽,玲珑剔透。既有日常用具碗、盘、盏、钵、碟、枕、注子、注碗、香薰、盒、罐、瓶、壶,还有专供陈设雅玩的瓷塑人物和动物等。

注子、注碗是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北宋墓出土较多。安徽宿松出土的一套,注碗作盛开的莲花状,足部亦浮雕一周莲瓣纹,注子为瓜棱腹,细长流,扁曲柄,盖顶蹲一小狮。注子、注碗内含外拥,相配成套。使用时注碗内盛热水,注子置于碗中,既可保温,又可随注随饮。瓷枕为却暑的寝具,釉洁胎坚,消凉爽神。李清照《醉花阴》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两句词,把瓷枕的妙用描述得十分精到。景德镇青白瓷枕,其题材有卧女、童子荷叶、戏曲故事、建筑雕塑等,造形有长方形、方形等。童子荷叶枕,设计巧妙,一童子侧卧于榻上,双手持一荷叶,荷叶边缘翻卷作枕面,童子仰视,扭动屁股,弯曲双腿,神态自然,惟妙惟肖。江西丰城《白蛇传》戏曲人物瓷枕,枕体雕塑成舞台,舞台四面分别演出四段折子戏,组成装饰的主要内容,构画穷奇,堆塑雕镂巧夺天工。

香薰的作用是焚香薰衣,益香去邪。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陶质、铜质香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瓷香薰,宋代青白瓷香薰式样较多,江西万年县出土的一件青白瓷香薰,薰体呈圆球状,上下两半,可以启合,上盖刻有编织纹镂孔,似张开的网眼,层层环列,整齐美观。下为喇叭形高足,足下部饰菊瓣纹一周,造型清新高雅。

瓷盒大量出现在晚唐五代,其用途主要是为了盛装药品、化妆品和香料。宋代瓷窑都大量生产瓷盒,特别是景德镇青白瓷窑,有专门从事生产盒子的作坊。已发现印有标记的瓷盒多达十几种,有“许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蔡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张家合子记”、“陈家合子记”等。

景德镇窑青白瓷器的装饰主要采用堆塑、镂孔、刻划和印花等技法。青白瓷堆塑盖瓶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随葬品,形体修长,盖与瓶身大约相等。通体堆塑繁缛装饰,内容主要有日月星辰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十二属神和道士等偶像,盖顶蹲立小鸟。瓶内往往储有稻谷,是一种宗教色彩浓重的粮仓模型,亦称“魂瓶”、“皈依瓶”或“立鸟盖瓶”。青白瓷的刻划、印花,素以轻快活泼和流畅优美见称。常见的图案有牡丹、石榴、芙蓉、莲花、梅花、百合香、缠枝、菊花和云气、水波、行龙、鸳鸯、凤、游鱼、人物等。

龙泉窑集中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是我国青瓷工艺的代表,改传统的石灰釉为石灰碱釉,特点是高温时粘度比较大,不易流动,因而釉层可施得厚一些。在还原烧制过程中,釉中所放的大量氢元素,无法从粘稠深厚的釉中逸出,冷却后,被包围在釉层中,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藏在釉层中如针尖大小的气泡和未完全熔融的石英微粒,光线照射到釉层上会发生强烈散射,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温润丰厚,柔和淡雅,光滑而不明亮的艺术效果。釉的呈色类似青绿地上巧施淡粉,这就是著名的龙泉窑粉青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梅子青则是在高温条件下经多次上釉,烧制而成。玻璃化程度更高,釉层滋厚,色调较深,是巧夺天工的人造青玉,但成品率较低。

龙泉青瓷器的造型浑重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十分稳重。北宋至南宋中期主要生产炉、瓶、盒、笔筒、水盂和塑像等。南宋晚期又出现了仿铜器的鬲、觚、投壶和仿玉器的琮。到了元代,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日常用的碗、盘、盆、瓶向高大发展,胎体厚重、造型更深沉粗犷。

龙泉青瓷在胎料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紫金土含铁量很高,经高温烧成后,土中的铁向表面浮升,在足底露胎处呈现出一层紫铁色,在口沿釉薄处则微显紫光。这就是所谓的“紫口铁足”龙泉青瓷,即传世的弟窑型青窑。

哥窑窑场地址仍是一大悬案,据记载,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俩同在龙泉县主窑烧器,章生一窑称为哥窑,章生二窑称为弟窑。传世的哥窑器在已知窑址中均无发现。哥窑瓷器很多,有各式各样的瓶、洗、碗和罐等,胎体有厚薄之分,有黑灰、深灰、浅灰和土黄等多种色调。釉色主要有米黄、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哥窑器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紫口铁足,在这方面与弟窑(即龙泉窑)类同:二是开片纹,哥窑瓷器釉层较厚,有黑色冰裂状的开片或细密的黄色的小开片。粗疏的黑纹与细密金黄色纹相互交织在一起,被誉为“金丝铁线”,为哥窑瓷器特有的装饰。

官窑宋代有三个专门为宫廷垄断的官窑,即浙江余姚越窑、河南开封北宋窑和杭州南宋官窑。越窑在五代时是贡瓷的主要产地,北宋初年,在越州设窑务监烧,从开宝元年(968年)至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越窑贡瓷达17万件之多。后因各地名窑兴起,而迅速衰落。开封官窑即汴京官窑,见于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宣政间(宋徽宗政和到宣和七年),京师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汴京深埋在今开封市地下6米处,窑址尚未发现。传世品中的汴京官窑瓷器胎细,釉层薄如纸,釉色有月白、粉青、粉红和油灰等。其中月白、粉青为佳品。多有开片,梅花片质量稍逊,冰裂纹倍受称誉。

杭州南宋官窑亦称杭州修内司官窑,是汴京官窑的继续。遗址在今天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一带。瓷器胎体薄,呈黑灰或黑褐色,施釉较厚。釉色有粉青、炒米黄等多种色调。器物造型除习见的碗、盘、洗外,仿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甚多。其釉色和开片与传世哥窑有些类似,粉青釉为上,淡白釉和油灰色釉次之。开片以梅花纹和细碎片为差,冰裂鳝血纹深得宝爱。

黑瓷已发现的宋代窑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烧黑瓷,甚至有些窑场因生产黑瓷而名冠一时。山东淄博磁村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江西吉州窑和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等都烧制风格独特、深黑如漆的瓷器。

宋代烧制黑瓷的新工艺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因不同的烧成条件而产生的呈色变化,如油滴釉、兔毫纹、鹧鸪斑等;第二类是因不同的装饰方法而形成的各种纹饰,如玳瑁斑、铁锈花、剪纸漏花、树叶纹、玲珑剔花和印花等。

油滴釉的特点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兔毫纹是在黑釉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流纹,细长的程度很像兔毛一样。黑釉中的铁斑流成羽毛状的则叫鹧鸪斑釉。

玳瑁斑是黑釉地上滴上含铁量极少的釉汁,经高温烧成后,釉面色泽变化万千,黄、褐、白等色交融在一起,有如海龟的色调,深沉滋润,是吉州窑主要装饰品种之一。铁锈花则相反,用含铁量很高的釉汁画在釉地上,经高温烧成后就会出现紫褐色或深褐色的花纹,多见于磁州窑的瓶、壶、罐等瓷器上。黑釉剪纸漏花和树叶纹也是吉州窑特有的装饰。剪纸漏花题材主要有凤鸟梅花和用以祝福的吉祥语,如“福寿康宁”、“金玉满堂”和“长命富贵”等。黑釉树叶纹则是通过特殊的工艺在黑釉地上涂出树叶纹,烧成后的树叶图案,有的连叶脉都能清楚地显示出来。黑釉剔花是在胎体上施好黑釉之后,再用刀剔刻出流畅的各种纹样,然后入窑高温烧成。黑釉印花是受到定窑白釉印花的影响,其制作技法和艺术效果与白釉印花大体近似。

在我国陶瓷史上,宋瓷是赫赫有名的。宋瓷有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等“五大名窑”(以陶瓷制烧制地分),除五大名窑的瓷器外,宋代耀州窑、磁州窑和北宋黑釉制品也是宋瓷收藏品中的重要部分。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独好收藏宋瓷,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青花瓷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罩上透明釉,在高温下用还原或半还原焰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一种釉下彩瓷。青花瓷器创烧于唐代,经过缓慢的发展,到了元代,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的瓷器品种。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国内所产钴料色泽略显淡雅,没有黑色斑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往往在同一件器皿上使用两种青料,在绘纹饰轮廓线时用国产料,而敷染青彩时使用进口料。元代青花瓷器图案布局工整富有层次,满壁是画,空白较少,其纹饰可分为主纹与辅纹两类。主纹多绘于瓶、罐的腹壁和碗、盘的内底,绘在其他部位的则为辅纹。常见的主纹有植物纹、动物纹、历史故事等纹饰。植物纹以松树、竹子、各种花卉和芭蕉、灵芝、山茶、海棠、葡萄为常见。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鹤、鹿、鸳鸯、鸭、麒麟、狮子、鱼、海马等。历史故事画以周亚夫细柳营、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和三顾茅庐等最精彩。其他内容主要有竹石图和杂宝图等。辅纹主要有锦地回纹、钱纹、水波纹、蕉叶纹、莲瓣纹、云头纹和缠枝纹等。

元代青花瓷器和同时代的其他瓷器造型一样,具有形体大、胎厚、体重和质硬的特征。器类主要有罐、瓶、壶、碗、盘和高足碗等。以罐最为常见,多数有盖,可细分为平顶式盖、宝珠钮式盖、荷叶式盖、塔式钮盖和狮钮盖等。罐的造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口、溜肩,最大径在上腹部,平底,口径大于底径,上部浑肥,下部挺拔,整个器形显得上大下小;另一类罐亦是直口、短颈、圆腹,最大径在中腹部,整个器形较前者瘦长,制作得极其精致。

青花瓷瓶的种类也非常多,计有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兽耳瓶、洗口瓶、蒜头瓶和戟身瓶等,其中以梅瓶和玉壶春瓶最流行。

五、明、清时期的瓷器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正式开设“御器厂”和“厂官窑”大量烧制御用器外,民窑瓷器也发展很快,“官民竞市”,互相促进,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发展。

明代洪武、建文时期(1368-1402年)主要烧制青花瓷器。瓷器造型古朴浑厚,有元代的遗风。底足较大而露胎,胎体多淘洗不精,底足有凸起的中心乳钉,是很明显的时代标志。图案装饰一改元代风格趋于稀疏清新,空白地较多。所绘缠枝或折枝莲花叶大多呈螺旋状,与元代葫芦形的缠枝叶有明显的区别。民窑的瓷器绘画多仿元代的莲瓣图案,而元代的莲瓣内常画八宝图,明初则是以团花为主。民窑器心多草书“福”字,也有画松、竹、梅、兰、人物和动物等图案。

永乐、洪熙时期(1403-1425年)青花瓷、红釉和甜白釉(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表面,施一层温润如玉的白釉)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大。青花器的纹饰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因为用的是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凹凸不平状。永乐大件器皿较少,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态万方为其突出特点。圈足较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凹或外凸。装饰技法开始繁多起来,不仅有刻划、印、镂,而且还有绘画,加金彩和雕塑等。其画面大多疏朗清秀,笔意自然。由于“苏尼勃青”料呈色不稳定,易于晕散,纹饰中较少画人物。永乐时期的印花瓷器,在清代康熙、雍正时期仿得较多。但前者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后者则用白粉状的线条凸出釉面,容易辨出。瓷器年号款识始于永乐,均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笔落笔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宣德时期(1426-1435年)是明代瓷器的黄金时期,瓷器造型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得均甚精致。胎体淘练更加精细,烧结后缜密坚硬。永乐瓷器胎体虽也很细润,但不甚坚硬,所以同样大的瓷器,宣德较永乐的质重。宣德瓷器多为无釉的砂底,较为光滑,无旋痕,常有火烧红斑。后仿的宣德瓷器,胎体轮廓处理生硬,显得矫揉造作,砂底处可看到清晰的旋痕。青花料用进口的“苏尼勃青”料和国产料两种,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深入胎骨。在大量烧制青花器的同时,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白釉、红釉、创仿汝窑釉、仿哥窑釉、紫金釉、白釉青绿花和黄釉青花等品种。装饰图案一改永乐年间的纤细风格,笔法流畅,画意豪放,尤以龙纹呈狰狞凶猛之状,为明、清两代之最。题材非常广泛,可分为龙纹、凤纹、缠枝纹、折枝花、人物和其他六类。宣德瓷器署年款的较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篆书,部位不固定,器体全身皆可书写。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年)正值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处于低落时期,迄今还未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有人称这时期为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或空白时期。考古发现的这时期的瓷器都系民窑产品,胎体较厚重,底足削修略显粗糙,多为浅宽平砂底或微上凸的平砂底,有的带有火石红痕和星点窑渣,纹饰内容与前朝类同,多用一笔勾勒法。

成化时期(1465-1487年)景德镇御器厂又恢复烧造,所烧瓷器一改永乐、宣德雄健豪放的风格,造型规整圆润,玲珑俊秀。常见露胎无釉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色斑点,俗称“糊米底”,为成化瓷器的特有现象。釉面以细润见著,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评语。由于进口钴料断绝,主要用国产的平等青料,含铁量较少,呈色趋于稳定,烧后不再出现宣德青花的那种黑斑,发色蓝中泛灰青,在洁白湿润的胎釉衬托下,显得深沉雅致,十分脱俗。斗彩是成化时期创新的品种,是由青花加彩繁演出来的一种彩瓷。工艺复杂,须先在胎体上用青料画好图案的轮廓,罩上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图案的轮廓内用低温彩料填绘,复入烘炉中低温二次烧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争辉斗艳,格调十分高雅。成化斗彩名气大,影响深远,后世争相仿烧,但都留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成化瓷器纹饰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深。彩瓷只用平涂法,花卉分浓淡而不分阴阳向背。人物的服装只绘单色外衣,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纹饰构图规整严谨,开始出现了规矩图案化的宝相花和团花等。婴戏图、高士图、麒麟、花蝶、团菊、三寒友、鸳鸯卧莲等是这时期最常见的题材。成化瓷器款识字体均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后仿者均不能得其神髓。

弘治时期(1488-1505年)瓷器造型与成化风格类同,只是更加规整优美,圈足处理得光滑圆润。黄釉瓷器最负盛名,其色泽娇嫩鲜艳,如鸡油一般。较之成化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厚,但比后来正德黄釉又显得浅淡适中。纹饰内容与绘画技法亦与成化大体近似,只是布局较成化更细巧,舒展流畅,画面空白处较多。

正德时期(1506-1521年)瓷器上承成化、弘治旧制,下启嘉靖新貌,形成了一种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中期以前的胎体与成化、弘治相似,后期变得厚笨,大器增多,造型凝重浑厚,有的制作得很粗糙,衔接痕明显可见。器类除多沿袭前朝造型外,又新创造出了绣墩、插屏、山形笔架、出戟瓶和佛前供器等。釉面肥厚,气泡密集。青花显色较为晕散,纹饰模糊。粗看貌似元代或明初青花,但细察可以发现不同之处:呈色滞重,飘浮流散,与元代明初凝固的黑色斑点有明显区别。黄釉器和在白釉器上直接加绘五彩的工艺较为流行,并创烧出了青花加五彩的瓷器。装饰图案犹有宣德、成化遗风,笔意浑厚和纤细工丽的画风皆有。仍采用双线勾勒平涂的画法及刻、雕、敷金彩等装饰技法。装饰内容受宗教影响很大,出现了回文箴言、可兰经和具有道教色彩的八仙、真武大帝、八宝图等。正德年间青花和彩瓷上的穿花龙和翼龙纹饰,以纤细工整受到鉴赏者的称誉。

嘉靖时期(1522-1566年)盛烧大型器,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器形多种多样,而以方形、棱形更为常见。胎体厚重粗糙,衔接痕显露,常有因为烧结不坚固出现接痕处断裂的现象。大型器足常见翘棱、夹扁和底心下凹的现象。小型器足多向内收敛,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挂起来。嘉靖青花改用回青料,形成浓艳泛紫的光泽,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后来的隆庆、万历两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彩釉套叠工艺流行,如红釉黄彩、黄釉红彩、绿釉红彩、红釉绿彩等。仿古之风始于正德,嘉靖时发展很快。所仿成化青花和斗彩器颇具形神,为明代仿明的佳作。装饰纹样突出表现了为封建统治者“吉祥祈福”的内容,主要有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或灵芝托寿字。由于嘉靖皇帝好黄老之道,反映道教思想的内容也较为常见,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灵芝捧八卦、缠枝莲托八宝和云鹤等。龙纹体渐细弱,看上去远不如宣德龙那样气宇轩昂。

隆庆时期(1567-1572年)瓷器造型沿袭嘉靖时期的特征。青花和五彩制作得更加精细,比嘉靖和万历两朝的同类器都精良。纹饰大致承嘉靖风格,但画意更潇洒,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而行书诗句、松猴、蜂、鹿、虎、蟠螭、垂枝花鸟和攀枝娃等,则是这时期新出现的题材内容。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笔划粗放,色泽浓艳。

万历时期(1573-1620年)器类非常丰富,几乎包括所有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最常见的是各种各样的瓷盒和文具,新出现了壁瓶。制作大器之风愈加盛行,但胎体淘洗不清,大多厚重粗糙,屡见夹扁,翘棱、窑裂和漏釉等现象。多为砂底和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常常略微内陷。万历五彩器素负盛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装饰工艺技法主要有雕、镂、刻、划、开光、阴刻暗划和绘画等。青花中出现了类似铁线描的绘画图案,画风繁缛细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犷的民间艺术色彩。常见的图案有龙凤、蟠螭、折枝灵芝,人物和钱纹等。龙纹神气不足,凤的颈部常绘出细密的羽毛,人物及动物往往比例不当,显得呆板无力。

泰昌、天启、崇祯时期(1620-1643年)处在明代的末年,景德镇的御窑萧条冷落,并逐渐停产歇业。瓷器种类比前明显减少,器物胎体厚重粗糙,造型不规整的现象比比皆是。底足常带有旋削跳刀痕和较甚的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泰昌、天启两朝绘画风格沿袭前朝,崇祯年间创新了皴法用笔,对清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绘画,大多笔意豪放,无所拘束。外销瓷中常见日本风格的造型和绘画,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款识上也有变化,不但有书正规官窑款识的,而且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和随意书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顺治时期(1644-1661年)器型基本承继明末的特点。粘砂的器足由斜尖逐渐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圈足由低浅向高深式发展,并流行明末已出现的宽圈足和双圈?。顺治时期的青花采用的国产浙料,釉料的提纯和焙制工艺均有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已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主要有黑蓝、淡蓝、正蓝和青翠四种,特别是青翠蓝色,色泽静穆,对康熙时的“翠毛蓝”有直接的影响。图案纹饰一改明代风格,画风工丽隽秀,内容新颖。特别流行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现云龙、斑片云纹、竹石、树叶等图案。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两种,书体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款中常见“玉堂佳器”款识。

康熙时期(1662-1722年)制瓷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器型丰富,千姿百态,为前所未有。大器超过1米,深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许多新颖器型和仿古铜器造型应时而兴,顺治时期新出现的将军罐、花觚、笔筒等十分流行。瓷塑艺术以人像见著,福禄寿三星、东方朔、太白、钟馗、柳树精、八仙、文官、观音、麻姑、童子、财神、关公和仕女等像,皆制作精细,神态逼真。另外瓷塑狮、虎、独角兽、猫、鹦鹉、八哥等也都是精雕细绘、生动传神的艺术佳作。

景德镇制瓷工匠炼出的“翠毛蓝”、“宝石蓝”青花瓷倍受赞誉。调料绘制技术进一步提高,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宣德年间创烧的五彩至康熙时期又有了新的提高,其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康熙中期出现的粉彩,改变了五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画中的没骨法渲染,并有意减弱色彩的浓艳程度,用分水淡洗法涂饰花纹的层次,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珐琅彩瓷亦创烧于康熙中期,系受铜胎珐琅影响而产生的,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先在景德镇烧制好瓷器,后运送到皇宫,由如意馆画师绘制画稿,瓷工照稿画在瓷器上,再入彩炉烘烧。康熙时的郎窑是当时江西巡抚御窑厂督理郎廷极所督烧的名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釉器,色如牛血一般,鲜红浓艳。纹饰方面,早期仍留有顺治画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丽并存。中期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源、华喦、四王(王鉴、王时敏、王翚、王原祁)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画风趋于纤细,人物景致的布局缩小,缺少气魄。常见的纹饰有龙凤、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寿意、开光和书法等。款识多用斋轩堂或干支款,有的标以不可识的标记或特殊图案、花押作款,如秋叶、鼎炉、书籍、银锭、如意、八宝等。

雍正时期(1723-1735年)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制瓷工艺却发展到了历史的一个新水平。瓷器造型一改康熙时较浑厚古拙的风格,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器类以碗、杯、瓶、罐、碟小件器为主,隽秀尔雅,小巧玲珑。新颖的造型颇多,特别是一些相类的器物,外形稍加变化,适度增减即成一种新的器型。还有很多的仿古器型,其中以仿宋名窑器最为突出。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支钉烧、裹足烧多种。底部有酱釉、蓝釉、黑釉、褐釉、黑漆等多种装饰。器口还流行仿康熙时加涂一层白釉的作法,釉色品种繁多,据文献所载多至57种。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都很深沉,无飘浮感。晕散的青花有宣德青花的艺术效果,在画面中有意识地重点用笔是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彩瓷的色调柔和而不艳,粉彩在雍正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图二清同治瓷器纹饰周围,侧视时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绘画有工笔画的特点,清秀典雅、精细纤柔,以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菊、落花流水等。因为用多色阶施彩,所以画面均细腻富丽,层次清晰。画面从器外延伸至器内的“过枝花”、“过墙花”或“过墙龙”也盛于此时。仕女常著汉装,身材纤弱,面部修长清秀。款识由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与篆书同时并用

乾隆时期(1736-1795年)瓷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制作甚精,新奇的器物不断涌现,特别是小件文具和玩赏品制作甚多,类同于其他工艺品的带钩、扳指、翎管、火琏、荷包、如意、帽架、香熏、香筒和动物雕塑等御用瓷,都制作得惟妙惟肖。器足普遍较前期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釉或黑釉,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时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痕,仿哥窑器底部一般留有七个酱色釉的钉痕。青花呈色丰富,最常见的纯正蓝色,色调沉着,纹饰清晰。粉彩由原来的多用白地着彩,发展为多种彩色地相配,或以开光,或以各色为地勾出图案纹饰,具有铜质珐琅的艺术效果。珐琅彩画技艺有了新的提高,景物图案采用西洋油画的表现手法,有立体感。自雍正以来仿宋五大名窑釉色之风,至此达到炽热的程度,并进而发展到摹仿玉石、古铜、戗金、镂银、漆器、藤编等釉色。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瓷器绘画有较大的影响。此时的瓷器山水画多宗董浩、张宗苍,婴戏图多本金廷标的特点,花鸟多据蒋廷锡、邹一桂等人的画风。纹饰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见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如石榴百子、五蝠捧寿、五子夺魁、三羊开泰、八仙庆寿和海水桃纹等,并成为以后各朝司空见惯的装饰。赞颂和粉饰太平的安居乐业、歌舞升平、海屋添筹、渔樵勤读等也是常见的题材。而绘画工细、层次清晰,是乾隆时期瓷画的突出特点。

嘉庆、道光时期(1796-1850年)是清代瓷器的衰落时期,嘉庆早期的瓷器基本上承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但略逊一筹。嘉庆晚期至道光年间器形由规整趋向笨拙,胎质日益粗松,同样的器物胎体与前时期相比,由于坚密程度低而重量较轻。外形线条折角多,不及雍正和乾隆时的秀美圆润,有板滞生硬感。器面施釉不匀,釉表面有明显的水波纹样的折皱,俗称“波浪釉”。道光时常见仿宣德、乾隆的青花器,仿雍正时的粉彩、斗彩、黑彩等,但与原作都相去甚远。受封建统治者享乐风气的影响,过去少见的斗鸡戏狗及鸽子、鹦鹉、猫、蟋蟀等,成为流行的图案,画面人物多著清装。画风深受当时仕女画家金廷标、费丹旭等人的影响。乾、嘉以来兴起的金石文物考据之风,对瓷器绘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秦砖汉瓦、金石文字、博古图、印谱、故纸残卷等图案也出现在瓷器上。

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器型更为厚笨,釉面稀薄,仍具有“波浪釉”特征。青花既有较清新明快的色泽,也有黑褐劣瓷,与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飘浮的弊端。粉彩中的绿色,因施加粉质较多而显浓厚,呈深翠色。绘画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多用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寓意图案作为主要装饰(图二)。人物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这种夸张的手法,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色釉器署款常暗刻于器底,同治时的粉彩款识多为红彩楷书。

光绪、宣统时期(1875-1911年)特别推崇前朝的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仿古之风。仿元代钧窑的器物颇有元钧的气韵,但是底工艺处理过细,底部露白胎或涂黑釉。仿康熙青花、五彩的大鱼缸、大盘、瓶及仿乾隆青花、斗彩、粉彩的器物,至今仍十分常见。足部较容易辨认出真伪,仿制品的二层台多不齐整,有的带有旋痕,露胎处旋削不够方正而呈圆角状,这是胎体疏松所致,是不可克服的时代通弊。青花至此在瓷器釉色品种中开始衰退,不但器物数量减少,而且色调晦暗飘浮。粉彩由于含粉质较多、彩料疏松,附着不够紧密,但色泽鲜艳,工艺仍十分考究,在晚清粗滥之风中,鹤立鸡群,显得格外精致。装饰图案工于纤细,内容仍以龙凤为主,寓有吉祥寿意的云蝠、“喜”、“寿”、“万寿无疆”、五蝠捧寿、三羊开泰、江山万代等甚为常见,也喜欢用绣球花、藤萝绶带鸟和海水八卦等图案装饰瓷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2176.html

更多阅读

玉溪市博物馆馆藏玉溪窑青花瓷器赏析 玉溪市政府采购网

内容提要:玉溪窑青花瓷器属云南青釉青花瓷体系。元末明初,在中原陶瓷文化欣欣向荣的时候,地处边疆的云南也深受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影响,烧制出技艺独特的青花瓷器,并拥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瓷窑——玉溪窑和建水窑;到了清代,玉溪窑停烧,建水窑则

瓷器鉴定学习——元青花瓷器鉴定资料汇集

青花瓷属釉下彩,它要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中才能烧制成功。它的出现可追塑到唐代,从出土的整器和碎片来看,当时就有点彩纹的青花瓷器了。宋金时期青花只是作为线条等辅助纹饰出现在彩瓷当中。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应该是元代中期才成熟的

宣统瓷器特征鉴赏多角度细图 宣统瓷器

黄地绿彩花鸟纹碗,清宣统,高6.5cm,口径12.4cm,足径5.3cm。碗直口微敞,深腹,上腹较直,圈足。内外均施黄釉,里光素。外壁黄釉地上以绿彩绘两株桃树和四只飞鸟,近口沿处饰绿色环线一周,足墙浅刻双环线一周,所有绿彩图案下的胎上均有与花纹相同的刻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 宣德黄釉青花瓷器

(二)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青花瓷器是烧造量最大、最多、最鼎盛的宫廷和民用瓷器。青花瓷器作为明代最主要的装饰和生活实用器,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宫廷不仅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烧制瓷器,专供朝廷,还派官员督办,使瓷

声明:《瓷器鉴赏转载 青花瓷器鉴赏》为网友邋遢小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