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下班时候,猛的见到一面墙上高挂着“执着”两字,作为一名平时习惯了咬文嚼字的语文教师,心里就隐隐觉得这两字虽然也有见使用,并非错字,但是绝不是最“正宗”的写法。记得刚刚教授的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我的信念》一文中就用了“执著”一词。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有学生问起:“老师,‘执著’和‘执着’这两种写法,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
若论正确与否,两种写法都没错。但到底用哪种写法更好些,更权威正统些呢?
我们平时形容某人做事坚持不懈、追求不舍,的确有人用“执着”,如“对崇高理想的执着”;也有人常用“执著”,如“执著地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似乎两种写法是完全通用,没有区别的,但是正本清源、追根溯底,其实不然。
我们来看看——
先用最简单办法,电脑打字试试:
连打拼音,“执着”词组打不出来;但“执著”可以打得出来。看来电脑承认“执著”这词组胜过承认“执着”。
再来翻翻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对“执著”这个词的解释是: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例如,可以说“性情古板执著”,这里“执著”是固执的意思;可以说“不要执著于生活琐事”,这里“执著”是拘泥的意思;可以说“执著地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这里“执著”是坚持不懈的意思。也可写作“执着”。明显,《现代汉语词典》以“执著”作为推荐词形。
最后查查权威资料:
《咬文嚼字》2005 年第1 期——
“执著”与“执着”
“执著”原为佛家语
李名隼
从来源上看,“执著”一词本是佛教名词。佛教中,有大乘、二乘(即小乘)两派。大乘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二乘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丁福保编撰的《佛学大辞典》解释说:“执著,术语,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
执著的“著”音zhuó,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唐朝的《坛经》云:“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修行正直心,对一切法都不要执著。”在中国佛教经典中,表示“执著”的意思也用“著”,如《金刚经》云:“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诵读…”这句话的意思是“须菩提,假设是喜欢小乘法之人,他执著于自我之心、他人之心、众人之心、寿者之心,那他就不能听受、诵读此经……”
可见,“执著”原为佛家语,不宜将其写成“执着”。
由“著”到“着”
刘 娇
“执著”一词在结构上属于并列结构,“执”“著”二字意义相近,都是“固定、附着”的意思。“著”在这里音zhuó。
佛经用“著”而不用“着”是有原因的。据《汉语大字典》记载,“著”(zhuó)有“附着”义的情况出现得较早,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就有“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句子。唐代僧人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收入此字。
大量地用“着”(zhuó) 来代替“著”(zhuó)的现象出现在元代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中。如,过去的“著实”“著意”“著落”“著恼”等都有了“着实”“着意”“着落”“着恼”等义同形异的写法。在《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中,可以见到“执着”最早的书证:“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这个“执着”的意思为“固执、不圆通”,显然是从“执著”演化来的;而其中的“着”(zhuó)也应该是动词,意思也是“固定、附着”等。
由此看来,在“附着”这一义项上,“着”字应该是“著”字的俗体。
正本清源,还是应该以“执著”为正体。
辞书的选择
潘新华
到底是用“执著”还是用“执着”,不妨看看权威工具书是怎么选择的。
《辞源》和《辞海》(语词分册)都只收“执著”而未收“执着”。《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既收“执著”又收“执着”,但都是以“执著”为正条。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解释“著”(zhuó):“‘着'(zhuó)的本字。现在通常写作‘着’。‘执着’一词习惯上仍作‘执著’。”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执著”的释义后也明确标明“不宜写作‘执着’”。
词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老师,如此众多的词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执著”,我们自然也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