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民刘英女士想起4月15日去生命人寿保险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维权的情形,至今心有余悸。刘英于2010年11月25日参保了该公司的吉祥三宝、重大疾病、住院费用医疗保险、住院每日补贴医疗保险。保险单在(2012年11月)被保险公司单方擅自终止。刘英多次找生命人寿保险公司讨说法,一直没有明确答复。
2013年3月3日刘女士向黑龙江省保监局进行了信访投诉。2013年3月5号接到了-----黑保监信(2013)第97号-----的回复把刘女士的信访投诉转到生命人寿保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要求他们做出处理。但至今保单没有回复。
香港资讯卫视记者随刘女士一起到保险公司,看到有记者,办公室主任态度非常不好,一个劲说不怕采访,粗暴要记者滚出去。在与刘女士争执期间,居然把办公室的门手摔坏了,并对刘英进行辱骂。副总经理也是满面怒容,刘女士问他为什么要终止保单,在自己不知情下把处理方案报给保监局说刘女士同意他们的处理结果,他们对刘女士提出的问题不做回应。
刘英与生命人寿保险合同第九条规定:自本合同成立之日起连续续保超过两年的,本公司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本公司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刘英不解,保险公司明明已经违反合同,为何还这么牛?生命是这样用来践踏的么?生命保险是保命还是骗命?
骗局接二连三
其实,生命保险公司近年来丑闻不断。中国经济网2012年09月04日报道: 2010年10月底,北京农民曹秋英带着辛苦积攒下来的2万元汗水钱到密云县农商行存款,遇到一位自称大堂经理的女性,告知她储蓄可以送保险。于是曹秋英在其提供的资料上签了字,然后很高兴地带着银行存折回了家。
“在银行存款超过10天后,我母亲想起储蓄可以送保险,就到银行去问保险单有无送到,拿到保险单后就回家了,当时也没有细看,期间也没有接到生命人寿的任何回访电话。”曹秋英的女儿介绍说。“根据保监会规定,类似生命人寿红上红分红险保险,保险公司必须在10天内对投保人进行回访,以防止业务员误导,消费者利益受损。”世纪保网告诉记者。
2011年10月,曹秋英“意外”接到了生命人寿的保险缴费通知单,这才发现自己辛苦几年积攒的2万元汗水钱,成了生命人寿的保险费,那张银行活期储蓄存折变成了缴纳生命人寿保险费的指定账号。不但2万元汗水钱“没”了,更关键的是,以种田为生的她根本没能力缴纳后续每年2万元的保险费。“而要退保,生命人寿说只能退12000多,要损失近8000元钱,我母亲气得快要生病了!”曹的女儿说,“后来一位自称是生命人寿密云负责人的李女士联系了我,我明确告诉她母亲只是想储蓄,不是想买保险,是被他们业务员误导了。而且每年2万元保险费对一个种田为生的老年农民来讲,无法承受,我提出退保。”曹秋英女儿告诉记者:“但是这位负责人告诉我,说是业务员已经离职了,并反复提出退保不合适,这个保险特别好,你今年就有1000多元的分红呢。并建议我再缴一年的保费2万元,到第三年再申请减少保费,可以最低降到3000元每年。”
“考虑到每年缴3000元保费压力不大,我就替母亲缴了第二年的2万元保费。但没有想到今年8月,我向生命人寿北京总部申请变更保费时,工作人员讲如果保费减到最低值3000元,损失会很大。如果保费减到每年15000元,可以持平不会有损失。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又被密云生命人寿的李姓负责人骗了,生命人寿就是玩得连环骗!”曹秋英女儿非常气愤,并提供了相关录音资料。
根据生命人寿公开年报,2011年,生命人寿合并业务收入为233亿元强,合并手续费及佣金、合并业务管理费、其他业务成本三项费用累计为67亿元强,简单费用率为28.87%。从简单意义上讲,消费者每缴纳的10元保费中,有3元被用于生命人寿的管理费用。这其中有多少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的?
生命人寿年金保险是骗局?
中国网2014-02-27报道,2011年9月,上海68岁老人张女士参加生命人寿产品宣讲会,会上生命人寿理财师推荐了一款产品,表示“该款产品比存银行划算,二年后就可自由取回,如存满5年或10年,还有1、2万奖励”,该理财师表示为迎接生命人寿2013年上市,每份保单缴款期间会赠送一份幸福家庭健康意外险。张女士觉得不错,花费3万多元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女每人购买了一份生命富贵全能年金保险。
2011年底,张女士发生意外骨折,想到了生命人寿附赠的意外险,但是在去理赔时,保险公司告知张女士并没有送过意外险,而生命富贵全能年金保险没有赔付意外伤害的功能,因此不能理赔。
张女士将此事反馈给生命人寿相关部门,生命人寿处理投诉的工作人员与代理人上门解释,并补送了张女士三份意外险卡,但是以前的意外险不能赔付张女士的损失;代理人表示将三张意外险拿回去帮助张女士激活,并登记了相关的信息。
2012年,张女士再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在申请理赔时,被告知三张意外险卡都不是张女士所说的名字;张女士理论,保险公司称已经将保险送到家里,张女士可能自己送给了别人,跟保险公司没关系;后来邮寄了一封“公函”想要息事宁人。
类似丑闻充斥在网上,百度搜索就多达几百条。刘英等人奇怪,这样一个骗子公司缘何大行其道却又逍遥法外?谁给了他们“牛”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