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酯酶是维持神经与肌肉接头之间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一对化学物质,也称介质或递质。乙酰胆碱是作用物,它传递神经冲动产生动作电位;而胆碱酯酶则是对抗物,它水解乙酰胆碱将其清除,也就是说,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受体后,即被特异的胆碱酯酶对抗而迅速水解清除,这一对化学物质共同维持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生理功能平衡,某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即可能出现神经肌肉接头障碍的病变。
临床上用抗胆碱酯酶药如硫酸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根据这一原理,中和或消除对抗物胆碱酯酶,使作用物乙酰胆碱得以延长其效能,从而减缓其传递功能障碍,使临床症状得到暂时缓解。
乙酰胆碱这些神经递质并不会通过细胞膜进入下一个细胞,它只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M或N受体,激活受体,通过受体把兴奋或抑制信号穿入细胞内,开启下游的级联反应。乙酰胆碱作用完成后便被降解,扩散或被前膜吸收,重复利用,合成神经递质。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绍: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由于病人的自身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对其可以起到封闭和破坏作用,使得神经冲动不能传导至肌肉而表现为肢体的软弱无力。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正常值:
正常人(ELISA法)为0.09~0.148。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与乙酰胆碱(ACh)一样,也能与胆碱酯酶(AChE)结合,但是结合比较牢固,水解较慢,使AChE不能再与ACh结合,从而导致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不能及时被AChE分解,造成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
抑制AChE将导致乙酰胆碱的积累,从而延长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 inhibitors),又称为抗胆碱酯酶药,因不与胆碱能受体直接相互作用,属于间接拟胆碱药。
溴新斯的明Neostigmine的化学结构由3部分组成,即季铵碱阳离子部分、芳香环部分及氨基甲酸酯部分。分子中引入季铵离子一方面增强与胆碱酯酶的结合,另一方面降低中枢作用。引入N,N-二甲基氨基甲酸酯后不易水解。NeostigmineBromide 及其类似物溴吡斯的明和苄吡溴铵为疗效较好的抗胆碱酯酶药。
溴吡斯的明和石杉碱甲都是胆碱酯酶抑制剂 ,中和或消除对抗物胆碱酯酶,使作用物乙酰胆碱得以延长其效能
石杉碱甲对AChE的抑制强度进行了不同药物间的效价比较,结果为:石杉碱甲>毒扁豆碱>新斯的明>石杉碱乙>加兰他敏;
乙酰胆碱是什么
众所周知,只要你到网上搜索“什么是重症肌无力”所有的网页都会告诉你,“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损伤全身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肉终板或突触)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自身抗体,主要是产生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结合,使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滞,导致眼肌、吞咽肌、呼吸肌以及四肢骨骼肌无力”。但是这个原因的解释有点太模糊、太抽象了。那什么是乙酰胆碱?什么是乙酰胆碱受体?什么是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什么是乙酰胆碱脂酶?什么是抗乙酰胆碱脂酶?什么又是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它们和MG有什么关系呢?我带着这样的问题查看了很多的资料。人体全身肌肉组织由无数条肌纤维构成,每一条肌纤维都有神经末梢相连,我们称之为神经突触。靠肌肉的一面,分布着大量乙酰胆碱受体;靠神经的一面,则有很多小囊泡,囊泡内有神经传递介质--乙酰胆碱。当有神经信号从大脑传到神经末梢时,乙酰胆碱就从突触小囊泡内释放出来与受体结合,产生动作电位,肌肉便开始运动。这种结合很像农家种菜,一个种子占用一个坑:乙酰胆碱就是种子,乙酰胆碱受体就是坑。众多的受体与乙酰胆碱分子结合,就会产生足够的动作电位,使肌肉能够有力收缩。反之,如果受体被别的物质所占据或者被破坏,神经传导的链就断了,神经信号无法送达,也就无法让每个肌纤维运动。受损的乙酰胆碱受体越多,无法接受指挥的肌纤维就越多,肌肉运动也就越无力。那是什么在破坏和占据乙酰胆碱呢?这个物质的名字就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意思是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在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使受体退化并阻碍受体再生。病人因神经末梢在一次兴奋中所释放的乙酰胆碱量虽无改变,但由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破坏和占据而减少,所形成的终板电位不能诱发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以致肌肉不能收缩。临床上出现肌肉疲劳现象。
那乙酰胆碱脂酶又在这个链上起什么作用呢?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主要存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处。
乙酰胆碱的主要职能前边写了,是从神经细胞携带信号到肌肉细胞。当某运动神经元从神经系统得到适当的信号时,它便释放乙酰胆碱进入附有肌肉细胞的突触。那里,乙酰胆碱打开肌细胞内的受体,触发收缩过程。当然,一旦信号通过后,神经递质必须要被破坏,否则之后的信号会与先前的信号混杂。乙酰胆碱酯酶就是负责清除通过信号之后用过了的乙酰胆碱的。将乙酰胆碱降解为二部分,乙酸和胆碱。此过程有效地终止了信号,使得降解产物得以回收,为下次传导重建新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酯酶是人体中反应最快的酶之一,降解一个分子约80 微秒。
胆碱酯酶抑制剂(也可以称抗乙酰胆碱药)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传统和第一线药物。包括新斯的明、美斯的明、吡啶斯的明等。和乙酰胆碱一样,这类胆碱脂酶抑制剂能与胆碱酯酶结合,但结合较牢固,水解较慢,使酶失去活性,使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便大量堆积。抗胆碱酯酶药物阻滞乙酰胆碱在突触裂水解,延长和增强它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升高微小终板电位,增加神经肌肉传导的安全系数。这些药物能缓解或减轻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电生理异常通过抑制胆碱酯酶而发挥作用外,还能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胆碱受体以及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但是给药过量可引起胆碱能危象,加重肌无力。明白肌肉无力的根本原由后,我又有疑问了,对神经传导的链起破坏作用的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是哪里来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继续查找,虽然医学界没有定论,但是这是唯一能找到的解释:
在我们的胸骨后面有一对蝴蝶状的腺体,称为胸腺。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体建立和完善免疫系统,就像一座担任培养训练工作的警官学院。人体中各种具有防卫功能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补体等,均需经过胸腺的“培养”,才能具备攻击病毒、病菌的能力。它们从胸腺出来之后就被“派往”二级淋巴器官,如淋巴结、骨髓、肝脏、脾脏,担任搜寻“肃清”外来病毒和异物的任务。胸腺的这一职能在人的胎儿期就已经或接近完成。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期,胸腺还会继续工作,以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体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已经无须胸腺的帮助,完全胜任了“防卫”工作,胸腺的“历史任务”也就完成了,胸腺就会逐渐萎缩、退化,变成脂肪组织。正常人胸腺按时“退休”,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不但不退化,反而继续培养杀伤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补体,而且被加上错误指令。患者的胸腺,同时还会产生多种有害抗体,尤其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以直接封闭或破坏人体神经-肌肉突触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胸腺这时所培养的杀伤性T-淋巴细胞,会主动寻找和攻击占据着受体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以及受体本身。也就是说,它们错定了攻击目标,混淆了“敌友”,结果对正常组织结构造成破坏,引起肌肉麻痹和其它相关症状。导致重症肌无力的“主犯”有三个: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淋巴细胞、胸腺组织。(原文摘录仅供参考)胸腺是源头,只有斩断源头才能有效地对抗其余两个致病因素。以往,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胸腺的作用,只是单纯靠药物,进行保守治疗。这样做,只是对抗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淋巴细胞,治标不治本。另外,在错误指令下培养出来的淋巴细胞,属于“长寿型”细胞,“定居”在全身的淋巴器官,它们可以长期产生致病作用。想想看,如果一边用大量的药物对抗已经散布在全身的前两个“主犯”,却任凭居于源头地位的“首犯”源源不断地培养着新的“生力军”,那不就等于只顾从漏船里往外淘水,却不去堵船底的漏洞吗?不仅如此,这种患病的胸腺由于长期异常增生,15%~25%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胸腺瘤,部分还会恶变(但是好象很多典型MG患者的胸腺并无增生)。这种情况早期尚不严重,随着病情进展,神经肌肉接头处被破坏的比例越来越大,患者症状越来越重,而且这种损伤几乎是不可恢复的(这句话我认同)。最后,即使神经发放再多的冲动,也没有好的受体对它进行反应。所以,只有在疾病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避免加重对身体的损害。
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我的想法---危像是可以避免发生的。这需从以下四个方面注意:
1、肌肉方面适度运动,因为上面写了,乙酰胆碱没有问题、乙酰胆碱脂酶没有问题,是乙酰胆碱受体被破坏和占据,使受体的数量减少,不能正常传递神经的信号。那我们只要平时适度的使用肌肉,把所有的动作频率放慢--走路慢、干活慢、说话慢、吃饭慢,让受体能跟得上使用,就不会出现危象了;
2、锻炼和饮食上增强免疫力,免疫力增强了,可能相应的使受体增多,从而保证神经信号传递不断裂;
3、避免过度悲伤,一个人极度悲伤、抑郁时,他大脑中的5羟色胺的数量会减少,五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一种能在大脑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在调节情绪、食欲及血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缺乏锻炼的人会出现超重、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胆固醇且5-羟色胺活性水平较低。大量的研究也已显示5-羟色胺和情绪之间存在联系。所以我认为极度的悲伤、郁闷也会诱发危象。
4、“淡薄明志,宁静致远”、“少恼怒养心得福”。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的。在生命跟前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另外,我找到了这样一些资料:伦敦的一些科学家指出,吃花椰菜、西红柿、柑橘、苹果和萝卜等5种水果蔬菜可能对增强脑力、防止早老性痴呆症有利。目前治疗早老性痴呆症的大多数药品中都含有能抑制乙酰胆碱脂酶的物质,乙酰胆碱脂酶能破坏人脑神经信息传送。而科学家发现,从这5种水果蔬菜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含有抗乙酰胆碱脂酶的物质,其中花椰菜含量最多。
大脑记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脑内一种记忆物质——乙酰胆碱含量。人的脑组织有大量乙酰胆碱,但乙酰胆碱的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下降。正常老人比青年时下降30%,而老年痴呆患者下降更为严重,可达70%~80%。乙酰胆碱多以胆碱的状态存在于蛋、鱼、肉、大豆等之中,这些胆碱必须在人体内起生化反应后,才能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乙酰胆碱。而蜂王浆中则是以乙酰胆碱的形式存在,而且含量丰富,据日本学者测定每100克蜂王浆含乙酰胆碱95.8毫克。不必经过体内合成就能直接被神经细胞吸收和利用。
临床很多疾病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处。 乙酰胆碱减少,引起老年痴呆;乙酰胆碱受体损伤,是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使胆碱酯酶被破坏,使乙酰胆碱在终板堆积,不断使终板兴奋,肌纤维持续收缩,使人神经质样不安。肌肉本身的病变较少见,如多发性肌炎、各种肌营养不良症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二大类: (一)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高滴度自身抗体)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病人血清中常可检出高滴度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是指以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相应功能障碍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一类疾病,它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很清楚。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或只产生极微弱的免疫应答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自身耐受。自身耐受是由免疫系统通过多种机制主动调节来维持的,藉以保证自身组织细胞成分不致遭受免疫反应的攻击而造成损伤。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性遭受破坏,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了明显的免疫应答反应,即在体内产生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称为自身免疫。自身免疫在许多情况下是属于生理性的,因为在一定限度内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助于清除体内衰老退变或畸变的自身细胞成分,并且对免疫应答反应起着调节作用。只是在自身免疫反应超越了生理的限度或持续时间过久,才会造成自身组织损伤和相应的功能障碍,导致疾病的发生。
抽动症为一种不自主运动,为固定性或游走性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快速收缩动作,一部分病例是基底节病变,有些是精神因素,它属于锥体外系损害,病因不很明确。一般而言,新纹状体及与其神经纤维联系受损常可出现抽动症。目前认为纹状体中的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去平衡致多巴胺功能相对增强而出现运动增多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