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词汇》(专有名词部分)序言
冯志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志江老师把他们编写的《汉语拼音词汇》专有名词部分寄给我,要我写一个序言,我欣然答应了。
本书收录的专有名词,除了地名、人名等大家公认的专有名词之外,还包括事件名、民族名、朝代名、作品名等专有名词,都一一注了汉语拼音,洋洋洒洒,几乎所有的专有名词都覆盖了。这是一件辛苦而细致的工作,特向作者们致敬。
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地名、人名,远在16世纪就开始了。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到中国,在澳门、南京等地传教。他在1605年拟定了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案,并且根据这个方案写了4篇文章,合成一卷出版,书名叫做《西字奇迹》。利玛窦是使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开创者。
后来,英国人威妥玛(ThomasF. Wade, 1818-1895)设计了“威妥玛式”的拼写方案,主要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字的注音工具,后来成为了音译中国地名、人名、事物名称的通用拼写方式,流传很广,至今仍在许多地区使用。
《汉语拼音方案》在1958年正式公布实行之后,中国地名、人名的汉语拼音的拼写研究也随之全面展开。1958年11月,《文字改革》杂志第6期发表了《本国地名审音表初稿》,公布了用汉语拼音拼写的我国县、市级以上的地名,还包括台湾的一些地名。
1958年开始,我国邮电部门使用汉语拼音拼写邮电处所的名称。
1964年国庆前夕,北京市更换了路名牌,新的路名牌上标注了汉语拼音,并按照分词连写。
1974年,我国出版了汉语拼音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同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总局联合发布《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并于1976年做了修订。
1977年,我国出版了汉语拼音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并出版了《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局、中国地名委员会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
1978年12月1日,外交部通报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代表机构,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文件译文,将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1984年12月25日,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84]中地字第17号文件)。
2012年2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上述1958年以来工作几乎都是在政府的层面上进行的,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可喜成果,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名、地名汉语拼音拼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我国人名、地名汉语拼音的拼写实现分词连写。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上也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和地名。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表决通过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发出通知,从即日起采用汉语拼音拼写我国的人名和地名。
1979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 46会议上(巴黎,华沙),中国代表建议把汉语拼音作为国际标准。
1982年,在ISO/TC 46会议上(南京),通过了国际标准《信息与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Informationand Documentation – Chinese Romanization)标准号是ISO7098,其中提出了把汉字译音为罗马字母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991年,国际标准ISO7098做了技术上的修订,成为ISO7098的第二版(ISO7098:1991)。
这样一来,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使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我国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ISO7098(1991)在世界上大多数图书馆的中文编目、检索、分类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在20世纪末,使用 ISO 7098(1991)对于该图书馆的7万册中文图书的目录重新进行了汉语拼音的编目,方便读者使用汉语拼音对图书进行检索,提高了工作效率。
法国巴黎的语言和文化大学图书馆(Bibliothèqueuniversitaire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组织懂得汉语的图书馆专家,其中包括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universitaire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的专家,集中研究在ISO 7098(1991)中汉语单词的连写问题,试图在图书馆的编目中建立起有效的汉语拼音分词连写指南。
此外,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和德国特里尔大学图书馆也使用ISO 7098(1991)对于该图书馆的中文图书进行了汉语拼音编目。
所以,ISO 7098(1991)不仅在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全世界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说明ISO7098(1991)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是一个受到全世界欢迎的国际标准。
ISO7098(1991)中的3.6条规定:“虽然一般说来字符间的空格是有规律的,但转写时通常把构成一个词的几个字符连写在一起。同每种语言相关的其他文本的组词方式也应是标准的一部分”。这个规定虽然正面肯定了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必要性,但是,这样的规定太笼统、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实际使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汉语文本时,是否把不同的音节连写还是分写,往往举棋不定,划水难分,导致使用者的困惑。
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巴黎语言和文化大学图书馆、德国特里尔大学图书馆、加拿大学术图书馆在使用ISO7098(1991)进行中文图书编目时,在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方面都曾经出现过举棋不定、难于操作的问题,因此,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主要对人名、地名实行分词连写,对于普通的词语,则采用按汉字分别注音的方式,不实行分词连写。
美国国会图书馆在1999年8月发布了关于在该馆的图书目录的汉语拼音编目中不再分词连写而按照音节分写的文告。文告中说“Aftercareful consideration, it was decided that syllables should beseparated, except in personal names and geographiclocations”(“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们决定,汉语拼音除了人名和地理位置名称连写之外,都按照音节分写”)。
最近,德国特里尔大学图书馆公用事务处主任哥特海纳(Klaus Gottheine)博士在给我的来信中也指出:“Ratherunfortunately from a larger point of view, but due to technical andpragmatic reasons, libraries worldwide, and now in Germany as well,have abandoned pinyin compound spelling altogether in favor ofsyllable segregation”(“令人遗憾的是,从更大范围来看,由于技术和语言使用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图书馆,包括德国的图书馆在内,已经放弃了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而采用按照汉语音节隔开来分写的拼写方法”)。哥特海纳是我的老朋友,他说的是实话。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在进行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多人感到困惑,在困惑中不得不放弃了分词连写。
出现这种困惑的局面的原因,是由于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情况极为复杂,尽管我们制定了众多的规范和标准,但是,这些规范和标准只能涉及一般的原则,难以覆盖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全部复杂情况,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就必然会出现举棋不定、划水难分的困惑局面。
然而,在极为复杂的汉语拼音分词连写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分词连写是相对简单的。因此,美国国会图书馆主张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入手,首先解决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种务实的解决办法。
当然,已经公布的关于人名、地名拼写的规范和标准也不可能全面地覆盖汉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分词连写中的所有现象,因此,在实施时,仍然也会出现举棋不定、划水难分的困惑局面。
每当出现这样的局面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部汉语拼音专有名词的词表,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规范的拼写形式都一一列举出来,在出现举棋不定、划水难分的时候,就直接到词表中查询相应的汉语拼音形式,这样,就可以帮助大家摆脱举棋不定、划水难分的困惑局面,找到正确的汉语拼音形式。
概括地说,我这里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规范加词表”的方法。规范提出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分词连写的一般原则,词表逐一地列出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分词连写形式。规则是抽象的,词表是具体的。这样,我们便可以把抽象的规则和具体的词表结合起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希望《汉语拼音词汇》专有名词部分的出版,能够有助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分词连写问题,推动在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汉语拼音中实现分词连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