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1840-1893) 俄罗斯浪漫主义时期
《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反映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它是一曲表达内心激烈矛盾冲突的悲剧,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渴望与憧憬,而现实生活却痛苦而黑暗,让他心如刀绞。绝美、凝练、惊艳……不知道该用什么字眼来评价这曲经典,美的音乐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不得不承认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天才。
每当我听完一遍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极强的渲染力使人潸然泪下,它极大的沉痛是对神经的考验和锤炼。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不是用音符来占据你的耳朵,而是用感情来打动你的内心;不是让人一笑而过的乐子,而是发人深思的珍品;不是哗众取宠的庸俗,而是浸透灵魂的震撼。它把所有的孤独、苦闷、无助、奋斗、喷薄、失望、挫败、死亡都汇聚在一起,热烈而悲壮。那是一种孤独和绝望到极致的精神癫狂,又是一种对生命和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追求;就像抑郁的灵魂在黑暗中跳着一支孤独而又热烈的舞蹈,极端的绝望与渴望疯狂交织。
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写成的作品,1893年11月6日,在这部作品首演后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作品的内容具有哲学深度,音乐形象鲜明易解,感情叙述纯朴真挚,即使在富于悲剧性的音乐里,还令人感到经历苦难,期盼美好生活的的意志和力量。
第一章刚开始是非常沉闷的声音,仿佛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感觉到胸闷、压抑、窒息,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转而开始变的紧张急骤,让人感觉天昏地暗,像是一个神志昏迷的人在黑夜里的田间小路上踉踉跄跄的行走,迷失了方向,只觉得脑袋里好像有东西要爆炸。接着是深沉,犹如细丝,声音非常微弱,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如同响雷,一声霹雳催来漫天风雨,人们如梦初醒,惶乱地注视着动荡的世界,像是在宣泄,在愤怒,在反抗,在斗争,发泄完后音乐变的舒缓平静,以柔美温和的旋律收尾,慢慢沉淀。
第二章是柔和的旋律,没有第一章的此起彼伏。仿佛是在回忆,又像是在诉说,中间夹杂着不安、迷惑与压抑的狂躁。我觉得这章更应该是在回忆和诉说自己与梅克夫人十几年来深厚而又美好的感情。然而,这美好到底是幻梦中的彩虹,优美的旋律尽管很迷人,却掩抑不住音调之中的哀声,快乐不过是痛苦中的短暂慰藉,睁开眼依然是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第二乐章的结尾,怅惆的叹息让人心碎,沮丧。柴可夫斯基他真的累了,已经万念俱灰。留在人们耳畔的,是一颗深受创伤的心灵在哀叹,在呻吟。
第三章的旋律相对交欢快,仿佛在告诫自己不要放弃,要勇敢的斗争。他慢慢的站起来,俯视着万物大地。他的抗争雄壮而激烈,表现了柴可夫斯基的不甘与歇斯底里。动荡不安的音符像是要把听众的心撕碎,热泪夺眶而出。但命运不济,挣扎与努力并没有唤醒光明,总有一些无法越法的泥泞与沼泽,生活仿佛陷入了低谷。他是用最真实的生命在演绎辉煌,晦涩的凄凉背后有着对美好的追求。
第四章是最后的挽歌,心灰意冷的哭泣,用眷恋的目光回望这让人既爱又恨的世界,它已经不属于我了,死亡降临,却已经没有了力气,柴可夫斯基决定放弃了,他要走了,告别所有的失望与无奈。末乐章有一种罕见的豁达大度的情怀,犹如深知大局已去,正从容赴死的真英雄。我又流泪了,为这残酷的现实,为这黑暗的社会,更为柴可夫斯基那凄凉与痛苦的心,有什么比心死更可怕?有什么比冷寂更孤单?悲剧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我久久发呆着,整个沉浸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之中,心被撕成碎片,手已冰冷。
古典音乐民族、流行音乐爵士音乐NewAge音乐在线聆听其他情感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