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既然谈这个问题,就应该先提及贝克莱大主教提出这一命题的缘由和历史背景。当时,贝克莱主教看过洛克写的一篇论文,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说的:一个天生视力缺失的人后来又突然得到了视力。他能不能仅凭视力就判断出球体和立方体呢?洛克的回答是不能。贝克莱自己也觉得是不能的。然而这刺激了贝克莱对物质和感知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并写出《视觉新论》一书。尔后不久又写出《人类知识原理》,提出贝克莱的哲学体系,辩驳洛克的机械唯物论。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自己有名的观点即:to be is to beperceived,存在即是被感知。这句话在现在被我们无数次地批驳,然而,我想其实大部分人其实都并没有明白贝克莱说这句话的本意。
什么叫存在即是被感知呢?他的推理过程和具体涵义大概是这样的:当我们作为婴孩来到人间时,对万事万物是没有丝毫概念的。我们如何确定物体的存在呢?唯有通过感知来确定。距离的大小需要我们经过移动确定,体积的大小需要我们触碰去确定。广义地来讲,用工具去感知也是我们用主观去感知的一种延续,而我们所知道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是通过感知而知道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如果某种事物,不能被我们通过任何方式感知到,那么它便不存在呢?这里需要强调所谓存在,是贝克莱所定义的存在,“我所写字的桌子我说它存在,就是说,我看到了并感觉到了它。”
由此,贝克莱得到了推论:人们认识的一切对象,都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观念。换言之,事物就是观念或观念的集合。“比如,什么是樱桃?它是软的、红的、圆的、甜的、香的。所有这些性质都是樱桃有能力通过感官产生的心灵中的观念,因此,软是被感觉的,颜色是被看到的,圆是既被感觉又被看到的,甜是尝到的,香是闻到的。此外,整个这些性质的存在都是被感知到的。除了这些性质之外,再没有可感的实在。简单言之,再什么也没有了。那么,樱桃就是由我们所感知的性质的集合,所以樱桃以及所有别的事物反映了感官的复合。”如此说来,心灵感知事物,就是心灵感知观念。所以观念先于事物而存在。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有赖于像我们这样的有感知能力的灵魂。
有些人说,那不就相当于说如果我不去感知事物,事物便不存在了吗?何其荒谬!其实这是因为他没有理解贝克莱所强调的存在意思。这番推理本身并无任何缺憾,按照他前面定义的存在来说,如果他没感觉到那个事物,那个事物确实就不存在。
贝克莱又将他的存在理论推广到了所有心灵。他说:“马仍在马厩里,书仍在书房里,即使我不在那里。但是又因为我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脱离感知而存在,而书、马仍然存在是因为还有别人感知到了它们。”贝克莱说,“当我否认了可感事物是心外之存在,我并不是说我特殊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显然它们在我之外有一个存在,因为我发现它们的存在独立于我的经验之外。因此在我感知它们的间歇中,它们存在于其它的心灵中。由于所有的心灵都间断地指向事物,有个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心灵,它知道并且了解一切。它以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表现给我们的心灵,并且依据他所授予的规则,我们形成了自然法则。因此,万物的存在都依赖于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万物有序的原因。”
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其实就在于给万物的存在一个解释。贝克莱的这番话其实就想表达一个意思:我们感知事物,实际上是在感知上帝的心灵。他通过几个假设和一番推理得到了这一逻辑上自洽的神学结论。
我们当然知道他与唯物论的分歧在哪里。如果我们否定有一个先验的观念已经感知了这个世界,那么谈心灵感知观念便失去了前提。但我想说的是,他这番推理并非毫无价值,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讲,某些事物如果无法被任何形式感知,就算它客观存在,它的存在也毫无意义。
现代科学—量子力学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得出了与贝克莱大主教的推论相近的结论呢。有一个叫薛定谔的猫的悖论:现在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如果我们不揭开密室的盖子,根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认定,猫或者死,或者活。这是她的两种本征态。但是,如果我们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薛定谔猫,则只能说,她处于一种活与不活的叠加态。我们只有在揭开盖子的一瞬间,才能确切地知道雌猫是死是活。此时,猫的波函数由叠加态立即收缩到某一个本征态。
由此推广而言,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世界存在(于一个稳定状态)有赖于观察者(我们)的观察(或测量)。量子派后来有一个被哄传得很广的论调说:“当我们不观察时,月亮是不存在的”。准确来说,因为月亮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组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转过头不去看月亮,那一大堆粒子就开始按照波函数弥散开去。于是乎,月亮的边缘开始显得模糊而不确定,它逐渐“融化”,变成概率波扩散到周围的空间里去。当然这么大一个月亮完全融化成空间中的概率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不过问题的实质是:要是不观察月亮,它就从确定的状态变成无数不确定的叠加。不观察它时,一个确定的,客观的月亮是不存在的。但只要一回头,一轮明月便又高悬空中,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这样也挑战了唯物论的理论基础,即世界万物的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或许将来,物理学的发展也可能促成哲学进一步的进步。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参考书目:《Socrates to Sartre》北大本科教材
《宇宙学新疆域》[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
《生命是什么》E.薛定谔著